[转帖] 闾丘露薇:为何上海小孩不说上海话

本帖最后由 燕麦 于 2010-7-3 11:28 编辑

回到上海,亲戚朋友带着孩子聚会,言谈之间,总觉得有点不对劲,仔细一想,原来我们这些地地道道上海出生长大的人,在用普通话聊天,原因是因为,在座的小朋友们,都是用国语和他们的爸爸妈妈沟通,当然更不用说我们这些叔叔阿姨们了。

  想起自己在上海读书的日子,小学和中学,虽然上课都是用普通话,但是下了课,老师和同学之间,理所当然的用上海话沟通,虽然老一辈的普通话,很多人还带着浓厚的上海口音,但是到了我们这一代,普通话和上海话同时使用,并没有任何问题,

  不知道为何这些小上海人不说上海话了,是家长老师担心掌握不好普通话,未来没有办法和其他城市接轨?还是担心会影响了外语的学习?但是看看香港,特区政府提出的教育口号,香港学生的目标是掌握好両文三语,中英文书写,广东话,英文以及普通话的口头表达,再看看新加坡,那些的学生,除了两文三语,多少还都会听会说一些闽南话,还有马来语,方言,从来都没有阻碍过学习其他的语言,没有阻碍过交流。

  我总觉得,一个地方的语言,是这个地方文化的一部分,如果语言丢失了,那么这个地方的文化也就不完整了。方言所表现出来的文化,是无法用文字来详细描写的,就好像周星驰的电影,虽然普通话对白在中国内地曾经非常流行,但是对于懂得广东话的人们来说,这些变成了普通话的对白,已经失去了让他们会心一笑的东西,而事实上,太多的广东话俚语,翻译成了普通话,也就索然无味了。也因为这样,当周立波用普通话主持他的电视节目之后,他也就不再是独一无二的了,他自称自己所创立的海派清口,也因为语言的关系,消失了。

  因为语言,所以不再是千篇一律的城市,即便这些城市的建筑,规划是如何的相似,城市里面的人,面貌却是完全不同的。我真的很难想像,一个不再说上海话的上海,到底还有哪些地方有自己的海派特色,不再说上海话的上海人,不知道如何从文化的角度,来诠释自己的身分。如果连自己这个城市的语言都爱不起来,都不珍惜的话,实在无法想像,对于这个城市的感情到底有多深刻。

  也因为这样,当广州人对于那些要把普通话取代广州话的行为,或者说是意图表现出极大的反感的时候,我完全能够理解他们的感情,因为这些保护广州话的人们,对于这个城市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比任何人都明白,那些骑楼已经留不住了,如果再失去了语言,那么这个城市的文化就完完全全没有了灵魂。

  不敢想像,有一天,香港的所有电视台,电台,电影,还有所有的香港人,都开始不说粤语了,虽然我知道,我身边就有不少人希望有这样的一天,因为他们拒绝学

  习粤语,甚至觉得,正是这种语言的隔阂,让他们觉得无法融入这个城市,做一个香港人。而他们把这些,归咎于这个城市透过语言来制造这样的疏离感。

  我倒觉得,如果他们的思维能够掉转一下,先把自己当成香港人,把这个城市真正当成自己的家,那么,他们自然而然的会接受这种对他们来说陌生的语言,因为这是这个城市的一部分,也是香港人这个身分的一部分。这样的道理,在其他的城市,甚至国家,都是一样。(作者:闾丘露薇)
这帖子得顶上去。

方言,任意一种,若得不到适当保护的话,未来的中国分崩离析也不是啥危言耸听的事情。
大树就是个广济寺旁穷扫地的.
我所在的大型企业是讲普通话的,不是标准的普通话,是湖北普通话。我们这一代除了说普通话还会说湖北方言,到了我儿子这一代就只会说普通话了。儿子去了大学,有同学问:“你老说普通话,你也说几句家乡话吧?”儿子说:“我这就是家乡话呀!”我这才意识到,我儿子这一代没有方言了,不伦不类的普通话就是他们的方言,不知道是可喜还是可悲。
俺是灭绝师太
1# 燕麦

本地方言,当做交际“切口”,还是当做“家文化”,这可不是一件先知先觉的事情,取决于文化意识的后知后觉。
顺其自然好,刻意保护其实本身就是违背自然规律的,哈。
聪明赢得一时,智慧天长地久。

我的博客:http://sleet.ycool.com/
我所在的大型企业是讲普通话的,不是标准的普通话,是湖北普通话。我们这一代除了说普通话还会说湖北方言,到了我儿子这一代就只会说普通话了。儿子去了大学,有同学问:“你老说普通话,你也说几句家乡话吧?”儿子 ...
金秋 发表于 2010-7-3 10:34
灭绝师太,你看着吧,灾难才刚刚开始。
大树就是个广济寺旁穷扫地的.
上海话的消失,在很大程度上和上海话本身的特性有关

所谓上海话,是一种城区普通话,历史很短,还没有满200年。它是各地盲流带来的语音语言在上海本地松江沪语基础上杂烩而成,本身就带有强烈的变迁性质。在杂烩过程中,特有的语法现象很容易淡化,很轻易的接受外来语。比如曾经的苏州话、宁波话,英语单词。这60多年,则受普通话的影响。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