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连载] 半窗灵鼠斋的文字——传统那点事 [打印本页]

作者: 杨林    时间: 2013-1-9 16:10     标题: 半窗灵鼠斋的文字——传统那点事

本帖最后由 杨林 于 2013-1-9 22:22 编辑

按:

    偶然看到的网上文字,一本正经地告诉你传统如何如何,好东西是什么什么,偏偏又是有话不好好说的那种,油嘴滑舌吊儿郎当漫不经心神侃胡聊东邪西毒南拳北腿,貌似既不出奇也不守正,或者是有话就这样瞎掰之胡扯之了,我扯故我乐,不乐你就哭,牙爱咋地咋地吧。虽说没很多的独立见解,但也绝不属鹦鹉学舌。作者是位姓郁的上海男人,不知道与小妖怪家是否沾亲带故?也可能是妖怪姥姥家的哈亲戚哈,嘿嘿,知道小妖怪不姓郁。这头怪怪鼠文风气味倒与燕谈某些个别极少数人颇有相投之处,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气概也与一小撮阶级敌人的嗜好相类。好就好在这位鼠爷是个读书种子,古今中外天文地理五行八作阴阳八卦暹罗玛雅佛陀法老元素量子穿越什么的都知道一些,的确像个嗜书如命满肚纸浆和墨水的老鼠,这头啮齿类动物把很多我们早就忘记或根本就不知道的陈芝麻烂谷子嚼得津津有味,看得我也有些馋虫泛滥。

    据说英国有一种全世界最贵的咖啡叫猫粪,每杯100美元,是印度尼西亚一种叫做鲁瓦克的麝香猫生产的,准确说是排泄物里提炼的。喝这种咖啡太奢侈,用小坏的话说,那是要冒遭雷劈危险的。好吧,说不定燕谈哪位DL哪天真要冒死尝一下猫粪,那么咱做做准备活动热热身,先品品灵鼠粪如何?凡事都要讲个循序渐进嘛,熟话说,没见过老鼠娶猫,还没见过猫哭耗子吗?败家讲坛,正式开播。
作者: 杨林    时间: 2013-1-9 16:26

本帖最后由 杨林 于 2013-1-10 09:50 编辑

半窗灵鼠斋:

老莲

中西方美术史,一开始的审美标准,大家差不多的。画画最高档的是人物题材,那里面细分的话,两类,一个叫历史,大场面;一个叫宗教,也是大场面。基督在十字架上一绑,绑上去肯定是需要很多群众演员,取下来也需要很多,还有些老面孔,例如圣母玛利亚,改邪归正的抹大拉之类,人物一多,处理起来肯定需要加倍的技巧,也吃功夫。在中国,宗教不是那么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们把人物画里面比较重要的也分为相似的两类,一个叫帝王;另一个就是佛道。

但是发展下去,中国人对人物画的态度,越来越轻视,魏晋南北朝的时候,顾恺之画曹植想念嫂嫂的《洛神赋》,还是人大于山,没多少年,盛唐时期李昭道画唐玄宗被困四川的《明皇幸蜀》,山势巍峨雄壮,人物小的一点点,即使骑了匹马,不仔细找,看也看不到。对皇上在画中的待遇,都这样,小老百姓那就更可见一斑了。人物画家的地位,也从一开始的画圣,变成了以后山水画家嘴里的“匠人”。

你看北宋三大派,李成、郭熙,荆浩、关仝,董源、巨然,再加上范宽,都是山水画家,没有一个画人物的;南宋四家,除了刘松年画佛道以外,李唐、马远、夏圭都是画山水为主业;元朝更离谱,黄公望、吴镇、王蒙,都是标准山水画家,倪云林甚至痛恨在画上点缀小人物,觉得肮脏,这个毛病后来被董其昌学去,所以这两位文人画大佬的作品上,很少很少看得到一两个小人,即使有,也是逸笔草草,眉毛胡子一把抓,没有任何细节。

唯一能改变人物画家千年被打压地位的高手,基本都出现在明朝,实现了中华民族人物画的一次伟大复兴。这里面,文徵明、唐伯虎、仇英这些说苏州话听评弹触忌奥灶面藏书羊肉的小男人,功不可没,但有明一朝,人物画功力最为深湛,影响最巨大,格调也最高的,当属陈老莲。

陈老莲寿命不长,这有点奇怪,因为此君的线条质地相当绵厚,悠长和缓,照道理不应该只活了五十几岁。有些历史书上记载他是得罪了谁,被做掉的,这个说法笔者比较认可。那个时候乱,被做掉的画家文人不少,金圣叹,李贽,杨龙友,陈卧子,这些人都是生命里很旺盛的,放在今天,可能都活得过巴金老,但是明末一乱,大家都早早去往生净土。老莲极其好色,到了晚年,也是常年住在夜总会里,要他的画,给钱没用,找个好的小姐,立马开工,所以笔者揣摩:此君的生命力,肯定也是不同凡响。

明朝的复古风气相当浓厚,具体在艺术上,大家都以摹古作为审美的一个准绳,那明朝人可比今天我们的审美高级多了(谁也别不服气,这个板上钉钉的事情,单看瓷器一样就晓得了),人家不仅仅是表面上,皮相上的近似,还要品骨子里的味道,是不是雅正。陈老莲这点就做得特别好,他的画是远接了晋唐的韵味,细线奇诡,举止优雅,中锋用得特别自觉。不要看中国画家天天叫着中锋用笔,其实纯用中锋画画,是不太可能做到的事情,要么就是中古时期的佛道人物,后来能续这一脉的香烟的,陈老莲是其中佼佼者。

清朝中期以后,人物画家开始慢慢地有了一些高压过后的审美追求,陈老莲被再次追捧,到了晚清,海派人物画几乎全是老莲体,不要说任伯年这样的职业高手,就是到了民国甚至49年以后,江南要是画人物的,都要从陈老莲那里吸取养分。谢稚柳老先生早年一手的陈老莲,就是个明证。

什么叫大家,大师,master,就是这件事情,他不做,人家不晓得,他一动手,人家都恍然:哦原来可以这样弄啊。马尔克斯读到博尔赫斯,感慨哦原来文章可以这样写啊;任伯年看到陈老莲,哦原来人物可以这样画啊;读者诸君读到笔者的专栏,哦原来牛皮可以这样吹啊,这都挺不容易的~
[attach]57983[/attach]
作者: ironland    时间: 2013-1-9 21:08

未知真假的猫屎咖啡喝过,牛嚼牡丹也不觉得什么。不知这老鼠茶如何,且拉个板凳慢慢等。
作者: 袁灿兴    时间: 2013-1-9 21:14

几个画家如郁俊、董天昊的文字,都写得俊秀灵动,清雅脱俗。
作者: 林夕依寒    时间: 2013-1-9 21:32


追朱新建滴时候偷瞟过不少灵鼠酒~
坐在地板砖上等双歪、油泼辣子前辈等人前来报到。。。
作者: 邱晓云    时间: 2013-1-9 22:09

郁俊沪语小品随笔写得不错。
作者: 杨林    时间: 2013-1-9 22:10

本帖最后由 杨林 于 2013-1-10 15:16 编辑

据说陈老练有个怪癖,画画好之后,很民主很谦虚,会请群众围观,征求大家的意见,当大家一致认为这幅画画得很好时,对不起,陈老莲陈洪绶先生会当场把画撕毁扔掉,画要入了俗人眼,这怎么能行,明珠暗投玫瑰东施宝剑韦小宝的感觉,这不是老莲的追求。这事不知真假,但看陈老莲的画,还真是严肃认真,不投机不讨巧,那人物,怎么古怪怎么画,我想生活中谁也不希望亲戚朋友当中会有这么个画中人出现,那会儿UFO还没光临,外星人连个传说也没有。艺术史有个怪癖,你不理它,它偏理你,你若巴结它,对不起,最终十有八九会把你弃之如敝屣。陈老莲就是这样以怪异取胜的,他的人物画没有帅哥美女,全是侏罗纪时代的怪物。这么说好像也不对,因为这些人从身体比例上来说,又像是3000年以后的我等进化高级族类,头大身子小,非常中国,太湖石灵璧石化身的精灵,瘦、皱、漏、透,占齐了。
作者: zoufeng_1234    时间: 2013-1-9 22:35

感觉又可以出本书,上次那本书,一直还没写读后感,心理压力很大。
作者: 杨林    时间: 2013-1-9 22:51

[attach]57985[/attach]

[attach]57986[/attach]

[attach]57987[/attach]

[attach]57988[/attach]

[attach]57989[/attach]

[attach]57990[/attach]
作者: 杨林    时间: 2013-1-9 23:01

未知真假的猫屎咖啡喝过,牛嚼牡丹也不觉得什么。不知这老鼠茶如何,且拉个板凳慢慢等。
ironland 发表于 2013-1-9 21:08
果然有捷足先登者,我还嘀咕着明年有可能去趟英国,是否去尝尝猫粪咖啡,铁弟这么一说,俺就省一把银子了。不过估计假的可能性小,极大可能是牡丹本来就就是一道品牌茶招牌菜,千年老树啥啥的,讲究而已。
作者: 杨林    时间: 2013-1-9 23:06

几个画家如郁俊、董天昊的文字,都写得俊秀灵动,清雅脱俗。
袁灿兴 发表于 2013-1-9 21:14
应该就是郁俊。没想到郁家还有这等人才,俺以前被郁家的拔尖人才郁钧剑先生的歌声折磨得上吐下泻,郁闷不堪,好了,有这个郁俊,真个改变俺对这个家族的看法了。
作者: 杨林    时间: 2013-1-9 23:10

感觉又可以出本书,上次那本书,一直还没写读后感,心理压力很大。
zoufeng_1234 发表于 2013-1-9 22:35
我滴个邹大哥,看好了,这是转发的,出书既不关俺神马事体,俺也不想沾什麻瓜落。
作者: zoufeng_1234    时间: 2013-1-9 23:14

我滴个邹大哥,看好了,这是转发的,出书既不关俺神马事体,俺也不想沾什麻瓜落。
杨林 发表于 2013-1-9 23:10
哦,我以为你自己的连载。不过文字风格还真像。
作者: 杨林    时间: 2013-1-9 23:14

本帖最后由 杨林 于 2013-1-9 23:20 编辑

这幅字很早就看到过,大概是八九十年代首先发在上海的《书与画》杂志上,超级喜欢。
“何以至今心愈小,只因已往事皆非。”句子也棒。
[attach]57991[/attach]
作者: ironland    时间: 2013-1-10 00:06

陈洪绶怪诞,可偏偏又觉得好看舒服,明明是一波波的曲线,可又结结实实的。海派的老莲体,多少缺了些骨头。

窃以为中国画对人物兴趣有缺,和文人画画家的非职业性有些关联。苏汉臣那类仅靠画技维生,没有文名,只走民间市场、纯市场化的,就会有些讲求细节的人物画。像陈洪绶画水浒叶子,也有市场需求的考虑吧。一百零八将好标好认,一百零八种植物那就是《本草纲目》了。
作者: 杨林    时间: 2013-1-10 08:51

想打个榴莲的比喻,又觉得不太妥当,毕竟能够吃出榴莲香味的人很多。要说真正喜欢陈洪绶,肯定需要一定的文化、艺术训练。我小的时候知道陈洪绶,是从水浒全传的插图上,那些《水浒叶子》立刻将我吸引住,这样说来喜欢不喜欢与修养什么的关系也不大,可真正要看出其中的好处来,还是需要很多的学习积累。
作者: 施国英    时间: 2013-1-10 09:17

陈洪绶怪诞,可偏偏又觉得好看舒服,明明是一波波的曲线,可又结结实实的。海派的老莲体,多少缺了些骨头。

ironland 发表于 2013-1-10 00:06
同感同感。陈的人物线条流畅俊逸,养眼得很。我儿时在长辈家看任伯年的人物画,那时还不知任伯年是谁,直觉那些线条有些曲里拐弯,肩膀偏瘫。

老鼠郁有奇才,满腹经纶,文字表达却很口语化世俗化,荤段子用起来也得心应手。他的文字我已追看了许久。
作者: 杨林    时间: 2013-1-10 09:25

本帖最后由 杨林 于 2013-1-10 12:21 编辑

《水浒叶子》其实就是明代喝酒时进行游戏的扑克牌,行酒令用的,估计可以比大小,老虎、杠子、鸡、虫这样相互吃相互克。陈老莲这套叶子其实只画了四十个水浒人物,大概这是纸牌的规定数目。陈老莲画水浒人物完全不顾及文学脚本给出的形象,有时连基本的胖瘦体型都不管,比如把鲁智深直接就画成了一个瘦骨罗汉,达摩的形象。孙二娘竟然坐那儿绣女红,像是大家闺秀。尽管如此,此后画水浒人物,全都以此为圭臬。画家们看了这样的画,不服也难。
[attach]57992[/attach]

[attach]57993[/attach]

[attach]57994[/attach]

[attach]57996[/attach]

[attach]57997[/attach]

[attach]57998[/attach]

[attach]57999[/attach]

[attach]58000[/attach]

[attach]58001[/attach]

[attach]58002[/attach]

[attach]58003[/attach]

[attach]58004[/attach]
作者: 杨林    时间: 2013-1-10 09:52

半窗灵鼠斋:

八大

一直想好好地写八大,一直没有勇气写,这个人太复杂了,又特么活得足够长,什么都不干,单看看身世就一个传奇。那笔者就挑一个点来说。话说美术史上,凡是大写意画出名堂来的,不管贫困潦倒,基本没有短命的,齐白石这种名利双收的不算,就看可怜的主儿例如徐渭八大,坎坷是够坎坷,不过寿命都还不错,跌跌撞撞都能活个七老八十寿终正寝,考虑到那个时候的医疗条件,把大写意书画称作特健药,的确是民国人的一个精彩比喻。

八大是朱姓王孙,似乎有点因果报应在里面,朱洪武元璋是个驴脸皇帝,平生最看不起读书人,自小穷嘛,只好去做和尚,图书管理员都没份儿,所以后来登基以后,照死了收拾艺术家和读书人,可他做梦没想到自己几个灰孙子都是书画全才,叫你欺负艺术家,你全家最后都搞艺术。明亡时八大16岁,据笔者本人的经验,16岁嘛不仅仅是饮食男女,国仇家恨也该懂一点了,何况古人还早熟,何况八大还天才,已经中了秀才,写得一手馆阁字,那个时候的八大,要是拿他的行书放在董其昌的手札里,还挺难认的,这手活儿明朝末年很多人都有,金庸的那个老祖宗査士标也行,那个时候的社会风气么,真好。

明朝末年到清朝末年,书画一路基本全是董其昌的市面,人家捧他万世师表,还真不是瞎吹。八大这么奇怪简略的画风,能够在清朝一路被收藏家护持下来,和他对董其昌审美的严格遵循密切相关,也就是说,八大在艺术上,其实远远比四王这些小猴崽子懂得尊重传统,敬畏权威,恪守规范。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他是个有修为的和尚。他这个和尚做得非常投入,是一本正经研究过佛教经典的,不到中年,人已经修炼成忘了临济还是别的什么宗派,一方丛林的宗师,就是方丈大和尚之类,不开玩笑,有传承的,一张长纸从达摩写到自己的名字。

能够把持一方,做当家和尚这件事情,一般美术史上不太提及,笔者以为,其实对八大的艺术心理的形成极为重要,因为对和尚这个行当来说,能成为宗门传人,这是很值得骄傲的事情,也是对于他作为传统继承人的巨大认可。这点是同为皇孙,同做和尚的石涛所没有的经历,所以从对于传统的研究和发扬上来看,八大远比石涛出色,这不仅是两个人性格不同的结果。

另外一点和僧侣生活密切相关的点也不能忽视,八大早年,绘画上完全学习徐渭,连墨中大量加胶水这种特殊习惯都照搬,但是效果和徐渭迥异,因为他很早就有比较深的禅宗修为,所以画面上的题字基本都是偈子或者话头,类似于今天央视问你幸福吗我姓曾这种机锋。所以他尽管有很强的道统意识,具体落实在艺术上,禅宗答非所谓这一套,给他更多启发。浓厚的传承意识和深刻的机锋表达,二者成就了八大,所以结论是,幸亏他是个和尚,幸亏他做了和尚而不是江西王,我们才能拥有这样深刻、奇诡、壮阔、雄浑的艺术遗产,谢谢嘉宾李自成和努尔哈赤的鼎力协助和全情出演。
作者: 杨林    时间: 2013-1-10 10:20

本帖最后由 杨林 于 2013-1-10 12:24 编辑

老鼠对八大的研究还算全面,但不太深入,这倒不是因为我比他深入,而是因为他带有偏见,也就是把传统的正宗真当一回事。拿石涛和八大作比较可以,但没必要将宗教的修为扯到艺术修为上,否则你怎么解释慧能连字都不会写这件事。八大明亡时的岁数也搞错了。

有一点倒是出奇制胜,看出八大早期模仿徐渭的画墨中加胶比较多,能注意到这种细节问题,看来是个材料控,佩服一下。

[attach]58005[/attach]
作者: 杨林    时间: 2013-1-10 15:19

半窗灵鼠斋:

精通武术的流氓

首先解释一下标题,流氓属褒义,意味着自由,脱离体制,和令人敬畏。比流氓低一档的叫模子,那就是讨债啊恐吓啊戴个箍去扫黄或者砸水果摊,请勿混淆。

我们这些文化模子过剩的,恰恰是小白所缺乏,例如脂肪。反过来也成立,他拥有当代中国人所稀缺的质地,例如不合时宜的消瘦,古怪的狂热,偏执的好奇与激情。嗯,莎士比亚说过,不要借给别人钱,也不要问别人借钱,哎等等,读者诸君算了,忘记这句吧,特么和小白一点关系也没有,尽管看起来,不引用一句莎士比亚就不太容易开口讨论这个人。

小白对这个时代,没什么归属感,和历史上少数几个可敬的才子一样,他与成功之道,保持着些许距离,他就是瘦刮刮坐在那里,轻微自闭。这叫什么?对册那这就叫象牙塔。第一次见小白,是在杜月笙老宅,那个时候笔者尚兼任新文人画第一把交椅朱新建的首席篾片,一同咖啡还有陈村老师。诸位友好地探讨了卵大卵小的问题,极其学术。小白后来那篇很有名的说长道短的文章,主旨那时他就口述了一番,进行了一次鸡鸡史的文艺复兴,从中世纪晚期上溯至罗马,听得诸人相当惊艳。从未有人谈论这个话题如此文雅,镇定,生动,毫不猥琐,相比较当年笔者读的三流大学里,某天深夜一位姓邵的男同学喝高了,拿着卷尺从寝室里窜出来大嚷我终于特么有十四公分,其境界相去何止天渊。

有一个高校新词,形容小白倒很贴切:学霸。他拥有着别人不具备的探索勇气,学术力量,和丰沛资源。所以他对文字节奏和俏皮段子,基本不太在意,第一字开始,他煞有介事的端庄就会令读者扣好风纪扣,正襟危坐,开始真假参半的阅读。有时候笔者自问,小白的说服力从何而来?后来发现,他肯定是圈子里笔者所有认识的人里,收藏种种情色绘画最全的人,角角落落都给你搜罗到。他曾经拣择了一张光盘,寄给朱新建,这是份非常有价值的礼物,08年,我们两个赏鉴完陈冠希大师的佳作之余,有空就会看看这盘里的诸类货色,朱爷评论过去:这个好,这个也好。然后吐一口烟,你说我也不太认识小白,他怎么送我这么份厚礼?后来知道,那些图来之不易,花钱,也抛了心力,甚至悍然发动了针对几个资本主义图书馆的电子战争。其实除了绘画,大多数小白提供的文字典故,由于知识结构迥异,绝大多数读者都摸不清来历,而且也无暇追究真伪。那天笔者端着石榴汁走进书城小会议厅,新书发布还没开始,两个女中学生看看投影屏幕,上面全是各种妖精打架,发两声喊,嗷的掩面逃出去。几位有文化的大叔猥琐地笑了——她们也许触碰到了本质的小白,或者,被小白的本质触碰到了。

小白身体不太好,没关系,大家身体都不是很好,身体好的,就不写文章,去搞拆迁了。其实有那么几次,笔者从金泥美术用品商店或者商务印书馆或者古籍书店或者美术书店或者外文书店出来,隐约看见他在福州路浙江路附近飘然而过,背着一个北脸形状的书包,根本来不及招呼他。只好对身边女孩子说:快看,小白。好一似追看流星雨。女孩子茫然,是蜡笔小新的那条狗吗?说不,是一位神仙。

一句话说说这本奇书:有人评价劳特累克所绘妓女,画得和塞尚的苹果一样纯洁。这就是笔者仔细阅读《表演与偷窥》的真实感受。
作者: 杨林    时间: 2013-1-10 16:08

上海的文脉真是好,这个小白简直就是个世外高人,决定买书看看。《表演与偷窥》还有《好色的哈姆雷特》,网上查查有木有。
作者: 杨林    时间: 2013-1-11 10:16

本帖最后由 杨林 于 2013-1-11 10:24 编辑
陈洪绶怪诞,可偏偏又觉得好看舒服,明明是一波波的曲线,可又结结实实的。海派的老莲体,多少缺了些骨头。

窃以为中国画对人物兴趣有缺,和文人画画家的非职业性有些关联。苏汉臣那类仅靠画技维生,没有文名,只 ...
ironland 发表于 2013-1-10 00:06
海派学习陈老莲,任伯年的骨力有所不逮,他太聪明了,画得有些快;任熊又有些僵和柴,天分欠点,显得笨和呆。两家都缺乏些神秘高古之气。
当代画人物的画家当中,学陈老莲的,有两个我有印象。奇怪的是还都是女生,徐乐乐和马小娟,徐乐乐画古装的,马小娟画现代的。我喜欢徐乐乐,马小娟如果不是前几天有人提起,几乎忘掉还有这么个画家。
[attach]58043[/attach]

[attach]58044[/attach]

[attach]58045[/attach]
作者: 杨林    时间: 2013-1-11 10:24

半窗灵鼠斋:

八怪和郑板桥

朱新建老师有个很妙的比喻:八大是白酒,石涛是黄酒。意思八大是蒸馏过一道的,境界更高一点,而且石涛确实开了很不好的风气,随便涂抹几笔都可以说是艺术品,下来扬州八怪粉墨登场,验证了朱老师的评论。和前辈真正的醇厚老酒相比,扬州八怪这种,就是掺了水的酒酿,酒酿如果放陈了,也有酒味道,例如金农,但大多数都是加点糖就出来卖了,还卖得特别好,对,说的就是你——郑板桥。

郑板桥官声很不错,故事也多,到今天也是妇孺皆知。但是画画实在不怎么入流,卖得好,主要因为盐商。盐商跟今天的煤老板一样,人傻钱多,不太懂还特别喜欢装。为什么盐商会喜欢不讲规矩的扬州八怪这一路画风呢?其实还有个心理因素。四王这一路正统派,在清朝初年非常强势,当官坐轿子的,总是家里挂的四王或者小四王或者小小四王,这就是身份的象征。后来弄窝子发财的盐商,觉得家里也挂这些个山山水水,似乎有点乏味。好比法国财主不肯挂古典主义的光屁股女人,要找象征他们这个阶层品位的艺术家,后来就捧红了印象派。一个道理,扬州八怪就是这么红起来的,他们就是盐商的印象派。

刚才说到石涛以后,画画的发现不必刻意去练基本功,只要腔调好,功架搭足,会做几首歪诗,在扬州一带也可以立足,于是画家们纷纷开出一条新路来。不过这不怪石涛,他的基本功是极好的,后继者太烂了,搞不定。那天酒后我请教吴子建先生,八怪里有会画画的吗?他想一想,说罗两峰还可以,其他都是在瞎弄。不过瞎弄也分,金冬心的味道很好,所以他就成立了,郑板桥实在不能看。我们都笑起来,这话说得好。

但是至今郑板桥还是大名鼎鼎,因为他实在很会作秀,今天的许多画家,是学得很传神的。一般现在的画家,如果长发飘飘,穿唐装,喜欢当场表演的,继承的就是当年扬州八怪的路子。这个路子也有传承的,例如清末康有为,还没出来混北京,先自称圣人;后来刘海粟,大师大师自己叫自己叫了有毛一百年;文怀沙也是这个路子。我在进修时,认识一位仁兄,本行原来是开出租车的,后来改行当画家,钱赚的还很不错,他一动手,别人都没办法画画,因为他喜欢自己给自己叫好,外出写生能认识一堆干女儿和女徒弟。我就知道,此公也是这一派的传人。

好,回过头来说郑板桥,他早年也是受的科举教育,一手钟王写的笔端笔正,蛮好。后来做了县太爷,又丢了官,跑去混扬州的码头,那个时候的扬州,就和今天的上海一样,几个大盐商养着一帮画画的。郑板桥那真是绝顶聪明,一看就知道人家要什么,要故事,逸闻,传奇。那对于他来说,太容易了啊,适当的作怪,这就是郑板桥艺术的全部作为。可惜他绘画上实在造诣太浅,兰竹这种题材除了文化水平不高的盐商,还能骗骗谁?但是市场规律就是这样,一个画画的,只要哄好三个老板,这辈子肯定衣食不愁。郑板桥到今天还没有被淘汰,可见市场真的是可以造就艺术史的。

最后笔者说一句狠的,拍卖行上千万不要买郑板桥,因为如果老板您真心喜欢郑板桥,那您一定看不懂真假。
作者: 杨林    时间: 2013-1-11 11:03

本帖最后由 杨林 于 2013-1-11 17:14 编辑

我也不喜欢郑板桥,但老鼠这样的评论方式我不欣赏。谈书法动不动谁有科举的底子,童子功什么的,就好像谈培养琴童、台球明星啥的,这是扯。艺术家的成功没有一定之规,基本功有用,基本功有时还有害呢,否则“积习难除”怎么解释,天才如果是培养出来的,那还叫个毛天才。郑板桥等扬州画派的几个代表人物,大多是经历过科举的,好几个做过官,只不过中过进士的只有郑板桥一人,学问最好的或最有灵性的当属金农。金农五十岁才开始画画,造型基本功是没有的,他老人家也根本不知道画画还需要神马童子功,可谁敢说他画的不好。其实文人画尽管说的是文人,可绝对不是指的书呆子都能画出文人画,那是性灵。
作者: 杨林    时间: 2013-1-11 15:04

本帖最后由 杨林 于 2013-1-11 16:56 编辑

上几幅扬州八怪代表人物,看看这帮不会画画的人会化成什么样子。俺忍不住想,会画画会是个什么样子?宋徽宗是不是个标准?写字呢?王羲之、颜真卿是唯一还是为二的标准?
[attach]58050[/attach]

[attach]58051[/attach]

[attach]58052[/attach]

[attach]58053[/attach]

[attach]58054[/attach]

[attach]58055[/attach]

[attach]58056[/attach]
作者: 杨林    时间: 2013-1-11 15:44

本帖最后由 杨林 于 2013-1-11 16:54 编辑

半窗灵鼠斋:

文人的画

时间稍微跳开一点哈,咱们要说点理论小课题,好比以前说的《凹凸》。董其昌为什么能笼罩清朝民国四百多年时间而大兴不衰,时到今天,还有很多人包括笔者,为他痴迷。是因为他给出了最为完整的早期文人画理论,适当地消解技术(说得通俗一点,就是让画画变得不那么复杂),从此高身份的业余画家开始统治画坛。

那么这个理论有没有被取代和更新的命运呢?有。董其昌以后,建构和补充文人画体系最完整的,当属黄宾虹。黄和董一样,属于比较自觉的文人画家,这个自觉不自觉,就决定了一个艺术家在美术史上的高度。董其昌是拿笔性做文章,人家书法大家,这个是最擅长的,力求温润柔软;黄宾虹说的是力量,画如榻碑,因为黄宾虹的金石文字功底很好,所以他也能立足。不过,容笔者戳一下轮胎,在这些好听的说词背后,是一个尴尬的文人画现实,这两位,其实都不太会画。

明朝以后,拜董其昌和他一帮子酒肉朋友所赐,中国绘画出现了一个大特点,业余的票友,地位一直要比职业画家高。董其昌呢还好理解,是个高官,书法大家,在画上耗费的精力相对来说,要少一些,甚至让陈继儒拉皮条,找别的画家代笔来凑数;黄宾虹那就是个画疯子,精力极其旺盛,可惜手艺非常差,还有一个可能是没找到对路的老师,一直在小地方摸索,所以他画画基本没准头,造型能力简直就是负的,所以被迫业余。但是没关系,这两位正是这么将错就错,给文人画指明了特别清晰的方向,从此国画变成了一种很危险的人人可以玩的游戏,怎么都说得通,怎么都可以弄,安迪沃霍尔的人人都是几分钟明星理论,咱们在清朝初年就玩过了,您说是不是?

黄宾虹绝对是大师,为什么?咱们分析一下:因为上述理论,所以传统意义的中国画家分三档:最底下的是手艺人,笔者也属于这一档次,等于画墙纸,群众喜闻乐见;中间一档叫矫情,也就是文青,靠什么笔墨啊韵味啊气息啊混饭吃,儒商都喜欢这一路,美院很多毕业的都这副德行,历史上文徵明啊沈石田啊唐伯虎啊就是这一路;最牛的叫精神病,疯子,这种人能成大师,黄宾虹就是这种画家,人家在清末干啥?玩炮弹造反的主,后来造反不成,精力旺盛到无处发泄,画画去了,读者诸君请想象一下他和他艺术的生命力。

文人画系统一直是个两难课题,首先要像,造型上过得去,但是又不能太像,得求画外的所谓书卷气,所以董的南北宗,到黄宾虹这里,变成融洽分明,草木华滋,一个绕指柔,一个涂黑板,都是力求给文人画画一条出路,他们的理论都是非常专一有特色。看似已经无懈可击了,笔者认为,后继者里面,当代“新文人画”领袖朱新建先生提出大量加入涂鸦因素,精辟,绝对是一条继续消解绘画技巧元素的好路,可惜他病了,右手偏枯,不能作画,惋惜。

做生意也好,弄别的也好,制定规则的肯定比遵守规矩的牛逼。别看石涛八大巧夺天工,这二位皇孙都是守着董其昌的规矩在画画,黄宾虹的野心大多了,他要制定规则,今天多少人学黄宾虹啊,为什么,说明他这条路值得尝试对不对?当年董其昌也是勾引得整个清朝如痴如醉,规则的力量在艺术史上几乎和材料等价。有志于在美术史上留下大脚印的画人,先不要忙着数钱,想想规则的问题吧亲。

[attach]58057[/attach]

[attach]58058[/attach]

[attach]58059[/attach]
作者: ironland    时间: 2013-1-11 17:33

本帖最后由 ironland 于 2013-1-11 18:07 编辑

23# 杨林
徐乐乐有一本使用文艺复兴早期元素的「白雪公主」,极其出色。
马小娟画得挺温和。和上海某个画山水的人挺像。

我倒是喜欢郑板桥,有写生,画得不概念。看他的竹子,会想起植物园竹园,那些在阳光下摇摆的家伙。淡竹,苦竹,毛竹,箬叶竹。。。

金农又是另外一种,一板一眼打铁似的,可却让人觉得亲近。
作者: 林夕依寒    时间: 2013-1-11 20:56

最牛的叫精神病,疯子,这种人能成大师,黄宾虹就是这种画家,人家在清末干啥?玩炮弹造反的主,后来造反不成,精力旺盛到无处发泄,画画去了,读者诸君请想象一下他和他艺术的生命力。
介段太精彩了~狂笑加狂顶~
作者: 杨林    时间: 2013-1-11 22:36

本帖最后由 杨林 于 2013-1-11 22:50 编辑
23# 杨林
徐乐乐有一本使用文艺复兴早期元素的「白雪公主」,极其出色。
马小娟画得挺温和。和上海某个画山水的人挺像。

我倒是喜欢郑板桥,有写生,画得不概念。看他的竹子,会想起植物园竹园,那些在阳光下 ...
ironland 发表于 2013-1-11 17:33
徐乐乐大概是年轻一辈(现在应该说是中老年了吧)最出色的连环画插图画家,相比她的前辈,她有一种高度的创作意识,也就是离开故事的再创作,她有能力使插图成为独立的艺术作品,很多西方画家是这样的。就像电影音乐和电影插曲,好的完全具备独立的艺术欣赏价值。

郑板桥其实是那个时代的奇葩(不含贬义),很不容易,虽说晚明到清初书法经过风起云涌跌宕起伏的改革狂潮,文人士子的胸中块垒通过这种方式抒发最保险。极端到王铎、傅山、张瑞图、倪元璐,还有更特别的徐渭,以及后来的八大、石涛,可他们主要是在笔法上进行变革。书法的字型到了郑板桥手里发生了惊天动地的改变,他自己说成是六分半书,那纯粹是托古改制,为了说事,谁能知道他依据的是哪个碑哪个贴,只是看起来更接近所谓的八分书(隶书)而已,可他的字忽长忽扁,完全根据自己的感觉来安排,别人根本看不到其中的规律,更别说传统的隶书结字规律,根本就无迹可寻。可他能把章法处理得很妥帖,所谓乱石铺街是也,这是需要大本事的。因为当年盐商喜欢,我们自然要反对,我也免不了这个俗,何况其中还有颠覆的快感。其实郑板桥不是一点传承没有的,石涛的很多题画书法就是他取法的源头。

金农对艺术的感觉是一流的,并且超级自信,下笔真肯定,就不相信自己还会画错画不准。在对文气的追求上,我感觉他与郑板桥并不存在雅俗的巨大差别,不能一说金农雅,就非要说郑板桥俗。真要说俗,海派哪个不比扬州俗。
作者: 杨林    时间: 2013-1-11 22:42

最牛的叫精神病,疯子,这种人能成大师,黄宾虹就是这种画家,人家在清末干啥?玩炮弹造反的主,后来造反不成,精力旺盛到无处发泄,画画去了,读者诸君请想象一下他和他艺术的生命力。
介段太 ...
林夕依寒 发表于 2013-1-11 20:56
黄宾虹玩没玩炮弹不知道,早年的确是投身过反清运动,还利用过他的一技之长,在老家铸过铜钱,也就是造假币。后来被人举报,官府派人来抓他,他闻风跑到上海了。
作者: 杨林    时间: 2013-1-12 12:45

本帖最后由 杨林 于 2013-1-12 12:59 编辑

半窗灵鼠斋:

李流芳

名士这个东西,真真假假,它和科举不一样,不需要考试这种硬指标,阿猫阿狗只要装个样子哼两句诗,外面人看看,也就很像了。所以《儒林外史》里写开头巾店的、盐商的篾片,甚至妓院里王八,纷纷戴一顶头巾,自称名士。不过真名士历朝历代也有,明朝末年两个姓李的,都是真名士,李流芳有才,李日华有财,都是响当当的人物。

李流芳虽然祖籍安徽,其实就是一个上海小男人,住在嘉定。李家是望族,数百年来亲亲眷眷中,不免也有曾贵为公侯名门的阔亲戚,叔伯兄弟行也有通过科举做官的,这种子弟读书兼着议论时政的风气,在晚明,很容易归入清流一路,李流芳本人也确实和东林党人过从甚密,他早年开蒙就是跟着东林们读的四书五经;但是中举以后,殿试不售,看看朝堂上,魏忠贤一路横行,so灰心回家,纵情书画而已。笔者的意见,幸亏是没中进士,李流芳不是董其昌,不懂得见风使舵的道理,他是个纵情任性的大才子,这一旦做官,小命不保也说在里面。

魏忠贤牛的时候,给自己建了生祠,这个事儿,今天不新鲜,你看现在书画圈里,三十来岁,赚了几个小钱,也都要嚷嚷着给自己建艺术馆博物馆,这都是跟明朝老太监学的招数儿。话说魏忠贤九千岁给自己造了生祠,读书人都要去拜,表明一个立场是不是,只有李流芳,犟的跟驴一样,他说拜,一时事,不拜,千古事。终于还是不去拜,李流芳因此万世流芳。

晚明,有画中九友,这九个人里面,什么样的人都有,董其昌肯定是老大,李流芳在里面,算是相当脱俗的一个。人身上这个俗气不俗气,太要紧了,写字画画的,可以笨拙,犯傻,涂鸦,但是绝不可以俗气,四王后来的毛病,都是一个俗字给闹的(麓台好一点),李流芳则清气拂面,大有迥出尘表的气息。那么这个俗气的界定,还真不好说,其实和题材无关,你看范曾,画老子,画高士,在电视上装国学大师,但是整个人俗气得要命,一笔字天晓得怎么给他扭出来的。所以脱俗,首先是投胎要好,不能是个俗胎,二来后天的教养要周全,得靠书本涵养,朋友切磋出来。

去年上海博物馆有个竹雕展,明清两朝的文人雅玩,笔筒啊臂搁啊小墨床,逛了一圈,刚觉有些意兴阑珊,不想展览最后,一字排开好几张李流芳的水墨山水小册页,这个实在过瘾,笔锋峭厉,水墨淋漓,线条之间贯气呼应,就觉得是画家胸中有勃勃的逸气,传到指尖一口气抒发出来,绘画速度一定是非常的迅捷,看得笔者到处给朋友打电话。

当然,这样的画,今天也许很贵三五百万,在当时,肯定是卖不掉的。

[attach]58078[/attach]

[attach]58079[/attach]

[attach]58080[/attach]
作者: 杨林    时间: 2013-1-14 09:47

半窗灵鼠斋:

凹凸

董其昌在崇祯年间留下来的丰富绘画遗产,其实到清初没两天,在正统的画家体系内,并没有人像模像样地接收。所谓清初六家,只有恽南田,气格,韵味,笔墨,还算有点吃了口好奶的意思,其他的都有点词不达意,尤其是王石谷、王园照这两家,你说我说你们哥俩儿什么好?山水画,因为王时敏提倡的抄袭,不写生,变成了堪舆图,跟算命先生一样,阴宅阳宅,这儿一条路,这儿一个窝,转过来绕过去一个炮再接着一个炮,左青龙右白虎,风水画,都是生造出来的。这个毛病,明中叶吴门的谢时臣就犯过,那山路曲里拐弯的,远大近小,这不科学啊亲。在四王这里,毛病进一步放大。

文化开始走下坡路的时候,亚文化就发达。风水这种东西,跟采补啊,炼丹啊,测字算命苏珊米勒水晶球差不多的意思,这东西一起来,老百姓的头就昏了。清初,统治阶级没文化着呢,不比后来乾隆,能写出比全唐诗还多的韵文来,再加上家国变故人事变迁,大家都惴惴不安,风水肯定大行其道,这两位就有了市场。

其实明末的画中九友里有些爷们儿功夫相当的好,和董其昌光屁股玩到大的,那是真内行,自己也有钱玩得起收藏,你比如说两位姓李的,一个李日华,一个李流芳,那都不得了,可是人家另外一个姓李的叫李自成起来,上面两位只好闭嘴,再加上张献忠杀人,吴三桂开门,满人入关,天地会起义,韦小宝娶亲,事儿太多,身家性命顾不过来的乱世,谁跟你说画画的好歹。

读者诸君难免要问,你说了半天,那么什么是董其昌的遗产,你知道么,别光忽悠是不是拿点干货出来。不好意思,我还真是知道,其实也就是董其昌画论里的八个字,叫“落笔便有凹凸之致”。这八个字太值钱了呀太值钱,一个字至少一百万,不对现在通胀了,要一千万。之前谁也没这么透彻的一语道破。拿起这支毛笔来,有没有下过死功夫,就看一下笔,能不能当下分出阴阳凹凸来,这就是国画厉害的地方了,西人造型上虽然过硬,一落笔就能见体积感空间感的,一直要到十七世纪委拉斯贵支和伦勃朗,才勉强算有可能;但在我泱泱中土,唐宋名迹赫然在目,谁不是一根线曲折婉转,把这些问题都特么轻松解决。

放到今天,这个标准还是管用,技术上判定国画家水准高低,可以一眼看破。活着的不敢讲,笔者胆小,怕名家(靠现在画画的多有钱,势焰熏天都)寻我官司,咱们说已经故去的好来,吴冠中,明显在这一点上,就欠缺一些。再往前说,旧上海那么多画家,张大千的线条质量,也略显薄脆,似乎一掰就断,但是他落笔,是有凹凸的;吴湖帆家学渊源,所以出手高雅秀整,也是有凹凸的;溥心畬只要是自己画的,也有凹凸之致,而且苍劲生动,那吴待秋冯超然辈,就失色不少了,主要是忙着卖画呢没有主动去追这个;冯超然的徒弟陆俨少,倒是鸡窝里灰出的凤凰,他是个技术狂人,壮年的笔墨,可以直入南宋堂奥,可惜老来气短,只好画画梅花。

让我们把眼光转回不怎么得罪人的明末清初,笔墨上,韵味上,落笔便有凹凸之致云云,谁是董其昌精神的最好继承者,原来不在朝,属于行走江湖的另类,那还真就是万古不朽的两个人,石涛和八大。嗯煤老板请记下笔记,八大是一个人,姓朱,号八大山人,不是八个人,八个那是不太好听的日本话。


上海男人

一圈绕下来,又得说董其昌。有明一朝,整个的文化风气,其实和那个时候的欧洲,表面上很接近,人家叫文艺复兴,咱们就两字,复古。刚开始也就皮相上酷似,例如浙派,例如四家,到了董其昌,那就是深入骨髓了。这个深研书法,但是笔上力气不够的上海小男人,给自己预设了两个条件差不多的敌手,一是赵孟頫,一是文徵明,这两个人中,他肯定更看重赵一点。这些在今天我们看起来高不可攀的角色,说穿了就好比游戏打得特别好的世界级选手一样,他们有彼此的心灵相通,外人无法体会的交流,这种沟通甚至可以超越生死。董死以后,清代民国,朝野上下,三四百年,再无第二人。

董在味道的雅正方面,完全洗掉了明初统治者提倡的南宋剑拔弩张的笔势,变得从容,雅致,尽管得心应手,但是不着急完成,慢慢地在享受绘画过程的愉悦。你可以在董其昌的小品上面随意地兜兜转转,反复地看,看不厌。后继者里面王原祁做得非常成功,陈丹青于是惊叹王原祁的做法与塞尚如出一辙,其实溯源来看,这就是董其昌提倡的文人画,最终导出的面貌。

技术上,董其昌也是一把钥匙,因为收藏的广博,他给许多上古的画作,进行了技术分析,这个工作,只有巨富可以完成。绘画史上有很多技术大师,有很多气息特别好的素人,技术上,例如同样是上海人的陆俨少,好好学他,基本可以掌握南宋以后的所有技术,不分南北宗;气息上,花鸟,有一个齐白石,霸悍淋漓,纵横无敌,李元霸一样的人物。这就是艺术的侧重,基本没什么人可以二者得兼。且慢,董其昌做到了,他气息上古雅醇厚,技术上又丰富,除了本人天赋以外,我们只好感慨,运气好啊。

董其昌是个有着巨大人格魅力和可怕人格缺陷的大艺术家。画中九友里不乏硬汉豪杰,但董其昌不是。赵孟頫算一个,董其昌也不甘其后,他们都被谥“文敏”,敏啊,聪明人的意思。董其昌是个绘画上,处事中,都绝顶聪明的小老头子,你看他的画像,笑眯眯地站在松树下面,一脸烟纸店老板做小买卖的奸诈样子,丫肯定自己清楚,将来的几百年,都要照着自己的游戏规则来玩山水画这个大菠萝了。

美术史,都是技术更新史。董其昌以后,技术上的空间只留下了生宣这一块。八大山人是早期继承者里面,最为敏感的一个,他所有作品,几乎都是用生宣材质,把董其昌唯一的毛病,笔头细小,给补足,放大,我擦这和尚太聪明了,难怪后来要还俗。

全中国最懂国画的一个人,偏偏是个画油画的,叫陈丹青,也是个上海男人,门腔里面老派弄堂脏话不断,手上的活儿一等精彩。看他写字就晓得,调着油画颜料,在画布上模仿董其昌,连松烟墨的微冷都惟妙惟肖,笔者就晓得,此地的毓秀之气,并未消亡,附在了貌似西方的某公知身上了。
作者: 杨林    时间: 2013-1-14 10:50

本帖最后由 杨林 于 2013-1-14 13:18 编辑

董其昌画像

这是著名的波臣派创始人曾鲸为董其昌画的肖像,也是最为可信的。
[attach]58098[/attach]

[attach]58099[/attach]

[attach]58100[/attach]

费丹旭画的董其昌
[attach]58101[/attach]

叶衍兰画董其昌
[attach]58102[/attach]
作者: 杨林    时间: 2013-1-14 10:57

本帖最后由 杨林 于 2013-1-14 11:24 编辑

董其昌自云:

“吾学书,初师颜平原(真卿)多宝塔,又改学虞永兴(世南),以为唐书不如晋、魏,遂仿黄庭经及钟元常(繇)宣示表、力命表、还示帖、丙舍帖凡三年,自谓逼古,不复以文徵仲、祝希哲置之眼角 。乃于书家之神理实未有入处,徒守格辙耳 。”

“比游嘉兴,得尽睹项子京家藏真迹,又见右军(王羲之)官奴帖于金陵,方悟从前妄自标评,自此渐有小得 。今将二十七年,犹作随波逐浪,书家翰墨小道,其难如是 。”

又云:“余书与赵文敏(孟頫)较,各有短长 。行间茂密,千字一同,吾不如赵,若临仿历代,赵得其十一,吾得其十七 。又赵书因熟得俗态,吾书因生得秀色,吾书往往率意,当吾作意,赵书亦输一筹,第作意者少耳 。”

“画山水少学黄公望,中复去而宗董源、巨然,复集宋、元诸家之长,行以己意 。气韵秀润,潇洒生动,尤与米、高为近 。”

“余画与文太史(徵明)较,各有短长 。文之精工具体,吾所不如,至于古雅秀润更进一筹矣 。”
作者: 杨林    时间: 2013-1-14 11:13

本帖最后由 杨林 于 2013-1-14 11:21 编辑

陈丹青油画(与董其昌相关)
[attach]58103[/attach]

[attach]58104[/attach]

[attach]58105[/attach]

[attach]58107[/attach]

[attach]58108[/attach]

[attach]58109[/attach]

[attach]58110[/attach]
作者: ironland    时间: 2013-1-14 23:04

山水的用笔凹凸不知道,工笔和素描里凹凸倒是一样的,受光面线条淡、细,暗部重、粗,朝前发展的结构在上,朝后发展的结构在下。
作者: 杨林    时间: 2013-1-15 11:05

本帖最后由 杨林 于 2013-1-15 11:07 编辑
山水的用笔凹凸不知道,工笔和素描里凹凸倒是一样的,受光面线条淡、细,暗部重、粗,朝前发展的结构在上,朝后发展的结构在下。
ironland 发表于 2013-1-14 23:04
其实老鼠所理解的“凹凸之致”也就是个线质的问题,什么一下笔就能物体的空间感画出来,分出个阴阳向背来,这是不切合实际的。国画到了齐白石的手里,倒是可以用大笔侧锋一两笔画出一片荷叶或是虾头蟹身的体量,他用笔根与笔尖含水的不同制造这种特殊效果,当然还要用好一点的生宣纸。这种做法原是文人画不屑为之的,显得很江湖,宫廷画家也不用,宁肯像画素描一样层层渲染。齐白石草根出身,不但敢用,还用到了极端高妙的地步,用挖耳勺向笔根上浇水,使笔芯含水披锋含墨,往纸上一画,大凹凸就出来了。齐白石的可贵在于,他的大写意大泼墨都是踏踏实实一笔一笔写出来的,没有像张大千那样拿碗真往宣纸上泼,因此他的画永远守在传统上。张大千晚年泼色,一是由于视力不行了,二是体力也不行,画大画根本应付不了,乱泼一气倒是为他自己一生没什么独创的艺术生涯增加了一个亮点,可是难免被人讥为野狐禅。
作者: 杨林    时间: 2013-1-15 11:21

本帖最后由 杨林 于 2013-1-15 11:43 编辑

半窗灵鼠斋:

王时敏

明末到清初,赫赫有名的正统绘画代表有六个人,里面四个姓王的,魏晋以来姓王的就是望族,连燕子都沾光不朽,可见一斑。这四王,第一老资格是王时敏,号烟客。烟客这个号很有点意思,除了烟云供养,烟霞之气,烟波钓叟之类装,其实笔者觉得还有另一个意味在,那就是对墨的孜孜以求。墨在明朝末年,开始癫狂发达,明朝士大夫对生活和文化品质的追求,根本不是今天这些土包子和暴发户的后代可以想象的,油烟墨繁荣(还有一样是仿宋哥窑瓷器,这个太复杂不展开说了),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了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

史书记载,王时敏非最纯正的油烟墨不用,笔者怀疑,也许就和烟客这个号有关。古代没有pigment这一说,最细的,上好的颜料颗粒,咱们就诗意地称为“烟”,同时也是因为燃油取烟的工序使然。所谓“烟煤天然有龙麝气”(程君房语大意)。此举肯定和王时敏的伟大导师董其昌形成了大分歧,因为董其昌是没什么洁癖的人,基本就是松烟随便涂几下玩玩拉倒,人家在官场玩的八面玲珑,画画么,小道。

王烟客不愿意在画画上这么随便,他是世家子,宰相爷爷翰林爸爸,都是对大明朝有卓著功勋的主儿,个孙子当得殷实,当然王烟客本尊的孙子也不弱,王原祁,不得不赞叹,这个基因,基本就和文征明家一样优秀。王烟客和其他名家相比,有个弱项,就是没经过科举。

历来骂科举得多,不晓得其中好处,《儒林外史》一开篇唱的明白:王侯将相,也要凡人做。此乃科举之力量。王时敏功臣之后,家族企业,功劳太大,居然不必参加考试,直接可以做官,这带来两个问题:1是很多硬桥硬马的基本功不行,不说石涛八大,就是四王吴恽(本文开头说的清初六家)里面,烟客的字也是相对比较弱的;2来当官不用心,不珍惜头上乌纱,纵情山水而已,基本不太务正业,清兵一来立降。虽然历来说他好话的人不少,但是气节有亏,无法抵赖的。吃了公务员的饭,不给朝廷办事,那你是要闹哪样,和现在当官的有什么区别?

王时敏在清朝初年的地位,很近介于十九世纪中期印象派刚被社会认可时的毕沙罗,就是一个德高望重的领袖形象,一种艺术风气的推动者和庇护者。毕竟,在后辈的眼睛里,他们像神一样尊崇的董其昌,曾经手把手的教导过烟客老先生,给他早年临摹倪云林的画作上题过长跋,毫不吝惜溢美之词。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上海博物馆瞻仰此作,大概是大师在边上教导的缘故,此画松脱自然,伶俐流美,是王烟客早年杰作。

如果说董其昌的卧游思路。可能还停留在尝试阶段,烟客所做的可就彻底多了,他从不出外写生,随身带着的行李中有一套永恒的画稿,不晓得是董其昌的还是他自己的,反正就是从家藏或者借来的各种宋元名迹中拼凑出来,林林种种的局部材料,一棵树啊,两棵树啊一棵是枣树另外一棵还是枣树,或者石头皴法。
巴尔扎克说得好,抄袭是一条金矿,发现了,就要冷漠地抓住不放。王烟客,和他的学生门客儿子孙子灰孙子,紧紧抓住了这条金矿,于是清朝的绘画格局,就在抄袭中缓缓拉开序幕。

曾鲸画的王时敏肖像,二十五岁小帅哥的形象。
[attach]58115[/attach]

[attach]58112[/attach]

[attach]58113[/attach]

[attach]58114[/attach]

[attach]58116[/attach]
作者: ironland    时间: 2013-1-15 13:25

38# 杨林 他用笔根与笔尖含水的不同制造这种特殊效果……


这在以前的国画里,不是正常做法?我糊涂了,不记得这是水彩还是国画技法,还是二者兼有。
作者: 杨林    时间: 2013-1-15 17:40

本帖最后由 杨林 于 2013-1-16 09:48 编辑
38# 杨林 他用笔根与笔尖含水的不同制造这种特殊效果……


这在以前的国画里,不是正常做法?我糊涂了,不记得这是水彩还是国画技法,还是二者兼有。
ironland 发表于 2013-1-15 13:25
以前的绘画理论就虚不就实,当然这说的是中国画,具体到技术层面的东西很少有详细阐述。就我所见到探讨中国画技术方面的文字,大概就龚贤说的比较具体,还是山水画方面的,包括浓墨与淡墨是如何叠加、积染,要笔笔分明,不提倡简单地大笔泼洒。花鸟画的古代绘画理论没怎么关注,我是通过看作品得到,就像画一个松鼠,身上的毛要一根一根地画,用干笔,再渲染,直到海派的虚谷还是这样干的。只有到了齐白石这里,不管画松鼠还是画老鼠,都是湿墨,一次完成。湿笔用得好的,八大和石涛很突出,可看他们的画,我个人感觉仍然很少有一笔当中的“凹凸”出现,当然他们那时已经在自觉利用笔尖与笔肚含水的不同来增加线条的丰富性,可整体上看,还是干湿浓淡的用笔交替进行来完成一幅画,这在山水画上看比较明显。可到了齐白石这里,不要说花鸟了,就是山水,也是一次完成,不画二遍,因此一笔必须见出“凹凸”来。当然,齐白石这两项完成的都很好。

水彩画技巧我一点都不懂,铁弟如有可能介绍点书给我看。现代国画的技巧突破似乎很大,无所不用其极,大概起齐白石他老人家看到后,也会大惊失色。我个人的感觉,似乎并没有增加多少好东西,反而失去了不少好东西。
作者: 林夕依寒    时间: 2013-1-15 19:58

36楼,陈丹青的那几幅油画。。。
说不出的难受的感觉。迷茫啊!可能是我看不懂,真心不懂。
作者: 杨林    时间: 2013-1-16 10:45

本帖最后由 杨林 于 2013-1-16 10:47 编辑

你的不懂就是你的感觉,没人可以代替你的感觉,也没人可以教会你正确的感觉,似乎也不存在哪种感觉是正确的。对同一审美对象,过段时间你的感觉会不同,仅仅就是不同而已,说不上哪个更正确,迷茫什么的,只是找不到已有的经验标准。陈丹青的油画很中性,技巧纯熟,但不张扬炫耀,像是缺乏性感的材料文本,当然,他画的就是材料文本。国画的原作变成印刷品,印刷品又变成油画原作,看什么呢?是油画还是国画?两者都处于暧昧之中。纯外行的话,我不懂油画,让铁地说吧。
作者: 杨林    时间: 2013-1-16 10:55

本帖最后由 杨林 于 2013-1-16 12:25 编辑

半窗灵鼠斋:

唐寅

唐寅唐伯虎,五六百年来人人传诵,一个大大有名的才子。明朝不比今天,人才济济,读书人扎堆的地方细数一数,画画比他好的,文章写得比他好的,人比他机灵的,气息比他雅正的,嗅觉比他敏锐的,都有,一把一把的多去了,明朝那是什么年月?但是对不起,唐伯虎大家公认是第一才子,他自己也知道,錾了方印章盖在画上叫“江南第一风流才子”,江南第一风流有才,那就是天下风流第一有才。老百姓对于才学什么的,本来就不太懂,风流么猜猜就是男女之间的事儿,所以生造出了一个秋香的故事,害的苏州人要是姓华,都要担心自己是不是宰相府戆大的后代。

唐寅铮铮有名的,是做了解元,也就是华东六省一市作文竞赛一等奖,这本没什么稀奇,解元多了,状元榜眼都不算什么,为什么唐解元如此有名?因为他这条功名路,只走了一半。一个同窗科举时动了点手脚,不想连他也带累了,所以他虽然写的好时文,最终却没当成官,林下终老,做了一辈子散淡人,这就很不一般了,后来又摊上宁王的勾当,吃一场惶恐官司,一来二去,他就比当了官还要出名。很有意思,明朝四大家,沈文唐仇,都不是科举上发达的人,所以他们的画,味道上不如后来董其昌隽永,因为他们的作品,是拿来卖的。唐寅自己也作诗:闲时写幅青山卖,说明自己是职业画家。

职业画家,就要考虑卖的问题,成本核算,可持续发展云云。明四家在养生学上意义非凡,怎么说呢?也是根据笔者自己的经验,中国画三门,叫人山花,也就是人物,山水,花鸟。山水地位最高,而且最没有造型压力,所以,它最养生,画山水的,一般活的都比较长。唐寅和仇英人山花都很全面,尤其是人物都画得好,所以这两位寿命都比较短,五六十岁就羽化登仙去了。沈周文徵明不太画人物,那都是八九十岁才辞世。这里面,似乎有点规律可循。西方画油画的为什么命短,因为油画主攻人物,画画都跟打仗一样,很耗神。

今天来认真研究唐寅,他的书法,绘画、文章、都是远远高于及格线,但是,比较少令人惊艳的感觉。大概就是这个职业画家的身份害了他。职业就是买卖生意,这个东西,对艺术家的灵性有没有伤害,历来一直在争论,笔者认为,确实有负面的影响。尽管艺术家不能老是在二次元里不管人间俗事,但是过于计较买卖,钱财进进出出,画可能就会变得像唐寅一样。似乎缺点什么,缺点什么呢,不太好说。

国画八字真言,叫“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造化这个东西,怎么师法?所谓造化弄人,此物没有善恶的,就是先天生成,在那里放着,倘若不去理会,几万年也是这个样子。还是要先有法度,制作先于匹配,两宋是两宋的法度,明清是明清的法度,沈文唐仇,特别是唐仇,都是院体里变化生发出来,只不过唐寅读过几本书,就要画得比他老师周臣来的书卷气,但远远望过去,总是因为了生意关系,有点讨好的东西在里面,说起来总是有些悲凉。

中得心源,心源是啥?悲天悯人的巴比松画家米勒说:略接近幸福的感觉只有平静。(大意)这大概就是得了心源的爷们儿,不计利害,避免压力,听凭内心那一点点萌出来的莫名东西自由生长,慢慢地浸润身心,人的质地就不一样。具体要说清楚,是不能够的。米勒当年,穷困潦倒时对太太说,要为艺术放弃画裸女的宣言,唐寅做不到。

风流才子,也只好做一个才子。


唐解元小像,看起来是不是与你心中想象的唐伯虎相差很远。
[attach]58129[/attach]

[attach]58128[/attach]

[attach]58130[/attach]

[attach]58131[/attach]

[attach]58132[/attach]
作者: 杨林    时间: 2013-1-16 13:34

本帖最后由 杨林 于 2013-1-16 13:41 编辑

唐伯虎的民间传说太多,谁也无法还原他的真实形象。作为一个在野的名士,原先仕途上前途一片光明的解元,后来绝意仕途的职业画家,再后来进入宁王府的幕僚,唐伯虎这个社会人似乎一直有着积极的入世态度。同时,他也在一直寻求精神解脱,致力佛学,寻找净土,安贫乐道。这种矛盾有时直接反映到画面上,南京解元与六如居士的印章同时盖。从作品看,唐伯虎是位严肃的画家,不错的书法家,很好的诗人。唐寅的画跨越元代上承南宋院体,画风与同时代文沈仇诸家差异甚大,没看到他逸笔草草的画。他的诗写得很活,很少引经据典,非常贴近生活和自己的内心,不装也不俗。唐寅的书法也是宋代遗风,主要是米芾与苏东坡的影响,但他不像宋人题画那样谨慎,书法在画面所占据的位置很铺张很显赫。一直有一点很奇怪的感觉,就是唐寅的诗、书、画三者风格很独立,像是三个不同人的作品,可是合到一起也没感觉有什么不妥。

摘录几首唐寅的诗:

桃花庵歌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者,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感怀
不炼金丹不坐禅,饥来吃饭倦来眠。生涯画笔兼诗笔,踪迹花边与柳边。
镜里形骸春共老,灯前夫妇月同圆。万场快乐千场醉,世上闲人地上仙。

醉诗
碧桃花树下,大脚墨婆浪。未说铜钱起,先铺芦席床。
三杯浑白酒,几句话衷肠。何时归故里,和她笑一场。

言怀
笑舞狂歌五十年,花中行乐月中眠。漫劳海内传名字,谁论腰间缺酒钱。
诗赋自惭称作者,众人多道我神仙。些须做得工夫处,莫损心头一寸天。
作者: 老程    时间: 2013-1-17 07:15

32# 杨林 李流芳的字很舒服。
作者: 杨林    时间: 2013-1-17 13:04

32# 杨林 李流芳的字很舒服。
老程 发表于 2013-1-17 07:15
李流芳名字起得很使命啊,万古流芳有木有,现在还有人想起有木有,老程觉得字写的很舒服,很多人也会看着不错有木有,李流芳九泉含笑有木有!
作者: 杨林    时间: 2013-1-17 13:07

本帖最后由 杨林 于 2013-1-17 13:19 编辑

半窗灵鼠斋:

仇英

由于笔者自以为读过几天书,学会了为自己的懒洋洋自圆其说(这几乎就是中国文化的全部智慧了),所以,对于仇英这样发疯一样用功的画家,坦言是笔者真正不太理解的人物。仇英好有一比,好比文艺复兴早期(或者叫做哥特艺术晚期)那些尼德兰大师,那个时候的尼德兰和今天的荷兰地域上稍有差异,包括比利时的一部分,这些被意大利狂妄的鄙视着的画家们,谦卑、虔诚、工稳地在很小的尺寸上经营着旷古绝今的视觉奇迹。仇英,正好是差不多时间诞生的遥远的技术控同道,他最好的作品,和梅姆林的小宗教画不约而同的精美流畅。

中国绘画里,其实不论工笔写意,都是需要一些涵养功夫的,说得简单一些,就是耐性。写意的耐性,以后说到徐文长八大再说,工笔画,到了仇英,那就是一个耐性的巅峰。仇英对于前代绘画,特别是两宋,那是诚惶诚恐。这也和当时的文人复古风气有关,笔者的感觉,他是拿了南宋的技术,做北宋的功课。谁如果曾经过手仇英临摹南宋的小册页,估计会特别服气他这双巧夺天工的手,和细如毫发的心思。

明朝朱元璋定的法度,开科取士,书中要出黄金屋,这么势利的时代,仇英一个基本不怎么读书的手艺人,在文化圈可以成功,太有意思了。可见画画这个东西,就是个体力活儿,人家身体好,能做,活儿扛得下来,你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也得认。他投胎的地方好,苏州,当时大收藏家大画家都在这里攒。
仇英虽然出身非常微贱,是个粉刷匠,但是很早他的天赋就被攒在苏州的大收藏家和大画家发现,画家教给他手艺,仇英的绘画基本功还是偏向吴门,特别接近文徵明,可能是气质使然,这两个人虽然社会地位迥异,在绘画的精工态度上,非常契合;对仇英影响更大的应该是藏家,一是他们会定期定量的购买仇的画作,这给他脱离匠人行列,从农民工变成书画农民工创造了物质保障,另外他们会出借家中的珍贵藏品给仇英临摹,这是最有营养的栽培了,从此,这双明朝顶顶灵巧的手,开始创造一个接着一个的奇迹。

仇英的寿命不长,对于他来说,画画就是个可怕的体力活,不仅仅需要灵巧的双手,还得搭上全神贯注的精力,如果所有的中国画家都学习仇英的工作态度,那么这个当今养尊处优吃喝嫖赌的群体,平均寿命肯定要减少至少三十年。仇英在不长的寿命中,留下了令人咂舌的大量作品,其中很多就是为收藏家做的临本。笔者一直偏执地认为,仇英没有想象力,甚至也没什么创造性,绝对不是那种可以超越时代的万世师表,但是他的画,每一张,都是精品力作,都是他用体力武力智商经验值拼出来的,是拿命换的,所以今天,随便哪个博物馆得到一张真的仇英,都要加额相庆。

恩师大丰朱新建,曾经带着笔者,特地去南京博物馆看仇英。当时很不理解,这个绘画风格和您也相差太大了吧,有必要这么看一个工笔画家?朱先生指着仇英的细节说,你看,他多么轻松啊,简直就是在画大写意。笔者恍然,技术上,明朝一个仇英,清朝一个任伯年,现代一个陆俨少,都达到了一种高境界的从容和轻松。

笔者斗胆喊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attach]58142[/attach]

[attach]58143[/attach]

[attach]58144[/attach]

[attach]58145[/attach]

[attach]58146[/attach]

[attach]58147[/attach]
作者: ironland    时间: 2013-1-18 02:11

36楼图我也不懂,和杨大哥的揣度差不多。不知是游戏玩笑还是实验,“这不是国画”或“这是国画”。

44楼好问题。在加州盖蒂博物馆时,觉得它所有的大幅提香、鲁本斯加起来,也比不上Norton Simon博物馆那张一尺见方的伦勃朗自画像。似乎是买卖影响了画者的发挥。可另一方面,人类绝大多数的艺术品都是商品,希腊罗马雕塑,米开朗琪罗的大卫、西斯廷壁画,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我不知道边界在哪里。


也许是销售方式不同,似乎走纯艺术的和走商业美术的人,工作方式有差。仇英的用功,在我看来再正常不过了。画画终究还是门手艺,脑子里的想法再多,还得靠手来表达。懒洋洋的,迟早有天会不会画了。
作者: 杨林    时间: 2013-1-18 09:49

本帖最后由 杨林 于 2013-1-18 12:22 编辑
36楼图我也不懂,和杨大哥的揣度差不多。不知是游戏玩笑还是实验,“这不是国画”或“这是国画”。

也许是销售方式不同,似乎走纯艺术的和走商业美术的人,工作方式有差。仇英的用功,在我看来再正常不过了。画画终究还是门手艺,脑子里的想法再多,还得靠手来表达。懒洋洋的,迟早有天会不会画了。ironland 发表于 2013-1-18 02:11
似乎一直存在两种收藏群体,纯艺术收藏和商业收藏。这两种收藏原先可能界限比较清楚,比如清初的时候,收藏四王吴恽就比较保险,出手快,流通容易,收藏群体很大;收藏四僧就比较冒险,一般就是看得懂画的人在进行,买这种画是因为的确喜欢,能不能再卖出去不在考虑范围之内。其实这两类收藏群体多数时候是混杂一起的,就像官方收藏,网罗的面挺大,雅俗兼具。作为画家本身来说,格调的高低往往不在身份社会地位的高低,就像深陷官场的董其昌,书画照样清拔脱俗。同样是皇帝的乾隆弘历先生,书画的水平能跟徽宗赵佶相比吗?所以老鼠动不动拿画家的身份说事完全是选择性失明。同为清初六家的职业画家恽寿平,一生贫穷潦倒,可他的诗书画是何等地高贵,那五家能与之同日而语吗?

好画家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勤奋,这种勤奋往往是出于天性,他们手不停挥的同时,享受着上帝造物一般的快乐。
作者: 杨林    时间: 2013-1-18 12:30

本帖最后由 杨林 于 2013-1-18 12:59 编辑

半窗灵鼠斋:

文徵明

文徵明祖上不是弄文字出身,拳师世家,武弁什么的朝廷鹰犬,想不到吧。到了文徵明祖父一辈,可能厌倦了打打杀杀,觉得即使人不在江湖,江湖也应该有文家的传说了,才想起来要后辈去读书应考,学个举业,所以后来文徵明高寿辞世,私谥只得“贞献”;不像董其昌,要弄到官方给一个“文敏”,和赵孟頫一个级别。这两位在明朝艺术史上的综合地位,就已经可以看出高下来了。

话说其实文徵明在文采方面,天赋真的很一般。他写石湖诗:凉风袅袅青萍末,往事悠悠白日西。这两句笔者都不太好意思吟唱出来,基本就是住在寒舍下一层楼,山东南下老干部的文体和水准,难怪文徵明当年寒窗几十载,但是连个举人都不曾中过。和他同年,都属老虎的唐寅,随随便便就是个解元。所谓后来评弹里唱的吴门四才子,祝枝山唐寅,诗词歌赋都是有才华的,文徵明,只好说叫忝列其中。

不过,一般文采不彰的画家,手上功夫都好,因为画画就是个手艺活儿。再说了,那个时代正好造就绘画英雄,《儒林外史》里说的明白,成化年间,正是天下繁富的时候,艺术品大抵都做商品的功能,所以画家们疏于文采,尤其像仇英这种低层民工,也活得不错。但是别忘记,很快,大动荡大萧条就要来到,张献忠、李自成妖魔鬼怪一波波地出来,尘埃落定,最终决定艺术家身后名的还是艺术史的苛刻评价,而非艺术市场的短暂高低。

文徵明绘画直接师承沈周,上回书说到,尽管明朝的绘画风气有很浓烈的复古味道,但是沈周身上,对于明初硬挺的浙派,有着无法抗拒的,传承上的亲切,这好比陈丹青看列宾和苏里柯夫,或者姜文回想《小兵张嘎》、《平原游击队》。文徵明最为幸运的就是,他身上不具备挺括的浙派气质,他的性格决定了,他的艺术完全洗掉了剑拔弩张,明初宫廷绘画的视觉感受从他开始,变得温润典雅起来。现在流行心灵鸡汤说,看一个人的档次,不能看他朋友,要看他的对手。董其昌一生把文徵明视为自己的对手,那么其中蕴含的审美意义,就是巨大的认同。
上海博物馆有一张小小的浅绛文徵明,秀气极了,小横幅,笔笔古雅。和后继的董其昌,前面的戴文进、吴小仙、蒋嵩相比,和同时的唐伯虎相比,文徵明都是一如既往的敏感优雅,细切动人。他天生不会表达强烈的情绪,可敬可感。他和唐寅同岁,才子唐伯虎五十来岁就死了,他要活到九十出头,无疾而终,他这种性格,对他如养生一般的绘画,起了关键的作用。

文徵明的笔墨和沈周最为类似的地方,就是他也有粗细两种风格。后来的藏家比较珍视粗文,意思这种东西气更壮,更流畅贯气,但是必须承认,文具有的就是一个敏感温润的灵魂,画如其人,他在细致入微的绘画中,才能更好地表达自己。苏州浓厚的艺术品商业氛围,也促成了细文在当时的广泛流布和不断模仿。笔者提醒诸位藏家,现在的文徵明,如果流传有序,无论粗细,可能都要过千万,不必再为陈旧的画论所囿。

文徵明像
[attach]58159[/attach]

[attach]58160[/attach]

[attach]58161[/attach]

[attach]58162[/attach]

[attach]58163[/attach]

[attach]58164[/attach]

[attach]58165[/attach]
作者: ironland    时间: 2013-1-18 13:06

本帖最后由 ironland 于 2013-1-18 13:10 编辑

明代到底气弱了。文征明、唐伯虎、仇英……都是呆萌,很好欺负似的。
后面会讲四僧吗?
作者: 杨林    时间: 2013-1-18 15:01

本帖最后由 杨林 于 2013-1-18 19:22 编辑
明代到底气弱了。文征明、唐伯虎、仇英……都是呆萌,很好欺负似的。
后面会讲四僧吗?
ironland 发表于 2013-1-18 13:06
笑了,呆萌俩字似乎把三个人呼出了纸面,活像周星驰电影中的那些二货。文人一族可能从唐代之后就越来越好欺负了,宋代还有几个硬头货,苏东坡、辛弃疾、寇准一号人物,即使到了南宋还有文天祥这样的人物。经过元朝,文人的锐气全被挫掉了,只好去写写散曲什么了。明代朱元璋登台,多识几个字的人他都看不顺眼,文人就习惯当受气包了。清代开始,顺治饱读汉人经典,实际上开始做了汉人的文化俘虏,从康熙又进一步搞博学鸿词科,给了文人喘息的机会,这帮家伙胸中郁勃之气又澎湃浩然开了,这从四僧和扬州那些在野文人的身上可以清楚看到。

老鼠前面谈了点八大,后面会讲到石涛,没讲渐江和髡残。
作者: ironland    时间: 2013-1-18 23:39

遗憾。还挺想听听他讲渐江。
曾经照了画册临弘仁,还觉得不亦乐乎。后来看到原作,喵的,居然那么大!居然不是细线而是点线!!
作者: 杨林    时间: 2013-1-19 14:25

54# ironland
渐江的史料不是很丰富,八卦就更少,等我翻翻资料,单独开个帖子。
作者: ironland    时间: 2013-1-20 14:26

55# 杨林 多谢杨大哥。这样我很不好意思呢。
作者: 杨林    时间: 2013-1-21 09:27

本帖最后由 杨林 于 2013-1-21 10:08 编辑

半窗灵鼠斋:

沈周

话说笔者蜗居在一爿极少主义的房间,出这间房间,走灵巧的三小步,左转弯,就是笔者拥有的那个著名的女权主义马桶。每次只要有男士出于需要,试图把所有的盖子翻起来,盖子们就会委屈一阵后,突如其来狠狠砸下,惊魂数度,吓得给笔者当司机的朱老板之流再急再难,从此不敢领教。被朱元璋收拾过的明朝文人,大都类似笔者家的这个马桶,偏执,隐忍,神经质,充满了各种未知的爆发力。读者诸君想想看浙派绘画的那种腔调,四个字可以明证,叫“妄生圭角”,说得多么到位啊。

算了,其实也不能都怪朱洪武,哪朝哪代的文人都是这副样。一个人不通,往往会觉得怀才不遇,给他个官做了都不消停,这才显得出沈石田和文徵明两位温厚大师的了不起。沈周沈石田老先生,先不说手上功夫多少了得,但是做人的襟怀,实在堪称有明一朝数百年的艺术楷模和人格典范。明朝的艺术史缺两个人不行,一个正的一个斜的,正的就是他,好好先生沈周石田,宽厚博大的吴门始祖;另一个嘛,住的不算很远,就是扮猪吃老虎的土豪劣绅董其昌。

有一个西方惯用的评价艺术家的标准,就是——看代表作。沈周在艺术史上的地位正是靠一大一小两套代表作维系。大的那幅,赫赫有名,能够体现明朝整体绘画实力和深度,首推台北故宫所藏《庐山高》,此画是为沈周的老师祝寿用的,巨幅,千岩万壑,细笔繁皴,苛刻一点说,和美术史上其他传世杰作相比(李成郭熙级别),此画的技术难度不高,就是元末王蒙的解索加了一些扭曲和砍剁,但是气象大,场面恢弘,而且别具深意。因为沈周的老师叫陈宽,陈宽陈醒庵老先生和上回说到被朱元璋关死在牢里的元末大画家王蒙有亲戚关系,沈周特地使用了地道的王蒙技巧来构筑此画,字正腔圆,应景非常。毕加索这么定义天才:特别会模仿,特别会自我修复的人。(大意)这种论调正好说明了中年沈周的天赋异禀。

另一套代表作就没这么有名啦,但是画画小圈子里,大家都津津乐道,写生《东庄图册》。历来中国画家,直接对景写生的作品非常稀罕。因为讲究一个外师造化以后,要中得心源。(装,看你们装的!)沈周很神奇的有自知之明,他四十岁以前,从来不画大幅作品,而在小册子上殚精竭虑,这套《东庄图册》就是为朋友的庄园画的写生,连人家祖先堂供的祖宗肖像也傻乎乎地描摹进画面,可爱极了。笔触雄浑,设色精美,丝毫不落俗套,如果学习美术史,忽略掉这套册子,实在令笔者大感遗憾。

当然,沈周的毛病,也即是他的习气,就是笔触一直没有洗脱浙派的影子,文质彬彬的江南山水,在他笔下往往有粗豪硬挺的表达,这也成为后来董其昌嫉妒之余,反复诟病的一个话题。董其昌甚至伪造了沈周老师的言论,说沈周临倪瓒气韵不对,原话是老先生说“过头了,又过头了”之类云云,此事极存疑,可是被董的追随者无限放大了。后来收藏界有粗文细沈一说,意思粗笔头的文徵明和细笔头的沈周比较值钱,也是这个势利眼的意思。不论值不值钱,明末的沈周绘画,已经成为了硬通货,这是不争的事实,也是他艺术成就的客观反映,于是赝品大量泛滥,我们在考究沈周绘画的特征时,不可以回避此问题。沈周温厚宽容的个性,使得他自己不仅对西贝货不予追究,还乐呵呵在假画上落款以维护造假的屌丝们,这种襟怀,混乱了史学家的思路,却湿润了写专栏的眼睛……

沈周小像
[attach]58208[/attach]

[attach]58186[/attach]

[attach]58187[/attach]

[attach]58188[/attach]

[attach]58189[/attach]

[attach]58190[/attach]

[attach]58191[/attach]

[attach]58192[/attach]

[attach]58193[/attach]

[attach]58194[/attach]

[attach]58195[/attach]

[attach]58196[/attach]

[attach]58197[/attach]
作者: 杨林    时间: 2013-1-21 10:05

[attach]58198[/attach]

[attach]58199[/attach]

[attach]58200[/attach]

[attach]58201[/attach]

[attach]58202[/attach]

[attach]58203[/attach]

[attach]58204[/attach]

[attach]58205[/attach]

[attach]58206[/attach]

[attach]58207[/attach]
作者: 杨林    时间: 2013-1-21 10:25

本帖最后由 杨林 于 2013-1-21 10:30 编辑

庐山高
[attach]58209[/attach]

[attach]58213[/attach]

[attach]58210[/attach]
作者: 杨林    时间: 2013-1-22 11:33

本帖最后由 杨林 于 2013-1-22 11:54 编辑

半窗灵鼠斋:

王渊

画画的如果讲复古,开口闭口的就一定是个宋元,其实宋朝元朝,根本两码事,连在一起说就是图个顺口和对比,好比男女一样,后来的继承者,学宋的一定元不了,反之亦然。王渊,就是个尴尬例子。

那个时候最好的花鸟名手,除了钱选和赵孟頫一家门以外,就要算到王渊,笔者小时候在博物馆见过他的原作,把我个十来岁的小正太吓坏了,画面尺幅巨大,门板一样,全景式构图塞得满满的,工整极了,仿佛花了一百年弄出一张东西,可又是水墨,一笔彩色都没有,水墨,纯的,味道的确非常震撼,又隐隐觉得怪异。

中国传统花鸟画的工笔写意,区别最为明显,人物山水还能串串,花鸟则严格的分为工笔和写意(含小写意)两类,王渊应该算是个比较规矩的工笔画家,但是他又在纠结中努力实现写意画的审美标准,够分裂吧,所以他的画,虽然没几张,但非常好辨认,一堆画里马上能看出来,就是那种精细至极的水墨作品。
王渊是杭州人,南宋以后,杭州人成分比较复杂,跟今天上海人一样,什么鸟都有。虽然他的具体籍贯不详,但是考究师承,此君长年受赵孟頫的指点,怀疑祖籍为江南人士的可能性比较大。杭州离湖州不远,当然,那个时候去湖州的交通工具,想必是需要夜航的船,在今天,王渊要是开车的话,一个小时也就到了松雪斋,骑驴么慢一些,但是交通绝说不上不方便,这是他的优势,后来,也许也成了桎梏。

谁是王渊这个疯子的精神皈依对象呢?南宋人?抑或牛逼的徽宗?nonono,人家得赵孟頫王孙真传,还真看不上离自己这么近的爷们儿,他要直接上溯到五代的黄荃,也就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黄家富贵徐熙野逸”的黄。黄荃因为有儿子,读者诸君要骂我了,你介不废话么,没儿子还不绝后了,又不是当下,养了七八个月都敢引出来,找把花匠用的大剪刀,剪碎弄死。笔者的意思是,黄荃的儿子叫黄居寀,也是个大画家,他入这一行的最大资本就是富爸爸,留给他许许多多外面秘而不传的草稿(即粉本)。现在存世的《写生珍禽》,不大的尺寸上画满了鸟虫,摆明了就是遗产之一。这些本子,后来五代一灭,肯定是进了宋的王宫,赵王孙者,王孙也,理当有过目睹的机会,所以,他传授给王渊的,必定是黄家富贵的正脉无疑。

但是元朝的审美,不一样了啊有木有?倪云林黄公望,都是舍弃掉绢本,在擦屁股纸上作画的领军人物。那个时候的审美风气要古淡、文气、从容,细细地体会水墨之间的韵味,这些个东西,恰恰是和黄荃的富贵气象背道而驰,反而要归到“徐熙野逸”那边。那么王渊有多少煎熬,我们虽然不画画,也可以体会一二了。

所以王渊啊王渊,你这个手异常灵巧的天才,不得不在各种审美浪潮中选择一条折衷之路,只是依照笔者的浅见,所有妄图左右逢源的努力,都是可笑的,失败的,尴尬的。好比同时和两个女孩子谈恋爱,这个笔者有个好朋友,他有深切的体会,鉴于此君是江南最有才气的书法家,就不点名了……

艺术和政治一样,要有鲜明的立场,所谓工作的针对性,选择了就做,不能暧昧。这个世界上,你不能什么都要,所谓兼顾,一定是会有毛病的选择。王渊就是这么个有毛病的人,拿现在小孩子时髦的话儿来说,叫选择障碍。哎呀我是这么画好呢,还是那么画?每一次纠结,你就离被后人尊崇,又远离了几公分。

[attach]58258[/attach]

[attach]58259[/attach]
作者: 杨林    时间: 2013-1-22 12:44

本帖最后由 杨林 于 2013-1-22 12:58 编辑

五代及北宋花鸟画

黄荃写生图卷
[attach]58260[/attach]

黄居寀写生花鸟

[attach]58261[/attach]

黄居寀荷花螃蟹
[attach]58262[/attach]

黄居寀花卉写生
[attach]58263[/attach]

宋人佚名荷花
[attach]58264[/attach]

宋人佚名花鸟
[attach]58265[/attach]
作者: ironland    时间: 2013-1-22 18:55

本帖最后由 ironland 于 2013-1-22 18:58 编辑

沈周「东窗图册」挺方便的。要画草地时就会想起他的草。水稻田也很好使。

这个老鼠唠叨了许多,他自己的图画是什么样的?
作者: 杨林    时间: 2013-1-23 09:42

本帖最后由 杨林 于 2013-1-23 09:44 编辑
沈周「东窗图册」挺方便的。要画草地时就会想起他的草。水稻田也很好使。

这个老鼠唠叨了许多,他自己的图画是什么样的?
ironland 发表于 2013-1-22 18:55
这套图册现藏南京博物院,有本天津人美出的《明代山水画集——南京博物掩藏》收进去了,印刷很好。

老鼠的画还可以,字写的不是很大方。好像不太敢用笔用墨,生怕人家说没工夫的那种。网上找来几幅。
[attach]58267[/attach]

[attach]58268[/attach]

[attach]58269[/attach]

[attach]58270[/attach]

[attach]58271[/attach]

[attach]58272[/attach]

[attach]58273[/attach]

[attach]58274[/attach]
作者: ironland    时间: 2013-1-23 10:34

好像是下过功夫又放掉的那种。看不到他自己。
作者: 杨林    时间: 2013-1-23 11:13

应该是正在下工夫的那种,基础肯定是有的,没经过科班的那种,凭兴趣画。太聪明的人很难下大功夫,因此画出来的东西总是有些浮的感觉。看齐白石的那些画,六十岁以前画的也是些临摹,画的不好,可的确有个性,一步步风格就出来了。放弃个性,对于艺术家来说无异于自杀,无论你画得多么精细多么像,最后还是个画匠。
作者: 杨林    时间: 2013-1-23 12:14

本帖最后由 杨林 于 2013-1-23 12:30 编辑

半窗灵鼠斋:

钱选

话说元朝打进来,抢了我赵宋的半边天下,还逼着全国人民讲普通话,举行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轰轰烈烈的推普活动。赵家的后代赵孟頫,衣冠着,急急忙忙赶到北京舔统治者的屁股去了,有意思的是,湖州的一大批读书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为了这点丢人的尴尬事,居然都开始嗨,集体嗨。

唯一保持清醒头脑的,只有钱选,所谓吴兴八俊的首脑人物。他不干,还和圈子里的朋友翻脸,撇清关系,后来冷眼看着自己的旧交们一个一个跟着赵王孙去搏一套封妻荫子的富贵,钱舜举就在家里喝酒画画,六十来岁,肝功能衰竭死了,从养生角度看,好像活的也不太长久,不过对于江南士子来说,他似乎从来就没有离开过,他是真正意义上的士人,好画家什么的,还在其次。

当然,报纸允许我在这里胡说,主要还是为了专业原因,so我们还是说画画,董其昌南北宗论调抛出来之前,类似的说法叫行家和戾家,职业画画的就是行家,玩票的就尊称为戾家,苏东坡、米芾这种就是大戾家,徽宗为什么了不起?盖他是戾家的祖宗,可是养着一帮行家。凡能把这两家打通的,都是不世出的奇才,徽宗算一个,下来就钱选,也算一个顶尖的人精。他玩的都是行家手艺,但是艺术理论全本戾家,他书法好,就拿书法的用笔入画,这虽然不是他的首创,却是做的极好的一位。很多时候,我们看赵孟頫,只看到功夫,看钱选,还能觉得到趣味。所以国美刘正杰老师认为,他比赵孟頫格调高,笔者内心深处,是很赞同的。

那么我们要考究的问题是:钱选,这个在文脉继承和技术手段上,似乎都不如赵孟頫的人,为什么会有那种天籁一样的趣味呢?是哪儿来的?那我们就先要看看两人的心路历程——无论是赵还是钱,画画肯定不是为了当官,毕竟不是北宋画院那会儿了。这两个人的画里,都蕴含着所谓乡愁,也就是失去江山天下的故国之思。无非赵的血统比较好,但是运气比较差(长远来看)。被元朝树个典型,其目的是为了安抚江南的文人。赵有些抱负,以传承文脉为己任,这点跟司马迁一样,小弟弟被阉,还是坚持写完,因为他知道自己在历史的重要,赵也如此。

钱选。就要单纯多了,反正政治黑暗,仕途无望,那时也没微博允许胡说八道,画画成了唯一的寄托。这样混日子,难免会艰难一些,生计艰涩,只好画点青绿山水来买米。但毕竟保住了文人的节操,他仔细读过古书,书法童子功不错,画上那点趣味,也许真要归功于这些学养。湖州绢多贵啊,只好画小幅,或者用当时的糊窗纸,一不小心,倒是成就了新格调,无心插柳啊。后来元四家黄王倪吴,无一不用纸,新风气就这么起来了。

真的,细想想,赵孟頫、钱舜举,活的都不长,都六十来岁。一个提心吊胆,伺候完皇上伺候自己的悍妻;一个天天喝酒,喝死拉倒。一千年过去了,现在我们说起赵孟頫,总是有点惋惜,说起钱选,除了手艺好以外,总是觉得他有高不可攀的高蹈情怀,为什么?因为他没有进京,没给元人好脸,就这么简单。[/flash]
作者: 遛遛弯儿    时间: 2013-1-23 12:18

[attach]58276[/attach]

[attach]58277[/attach]

[attach]58278[/attach]

[attach]58279[/attach]

[attach]58280[/attach]

[attach]58281[/attach]

[attach]58282[/attach]

[attach]58283[/attach]

[attach]58284[/attach]

[attach]58285[/attach]

[attach]58286[/attach]

[attach]58287[/attach]
作者: 施国英    时间: 2013-1-23 12:19

应该是正在下工夫的那种,基础肯定是有的,没经过科班的那种,凭兴趣画。太聪明的人很难下大功夫,因此画出来的东西总是有些浮的感觉。看齐白石的那些画,六十岁以前画的也是些临摹,画的不好,可的确有个性,一步步 ...
杨林 发表于 2013-1-23 11:13
老鼠是上海师大艺术系美术专业毕业的。以前貌似画油画,后来改国画,还在临摹阶段吧。

我对他说过,他的文字比他的画要强许多。
作者: 杨林    时间: 2013-1-23 12:28

老鼠是上海师大艺术系美术专业毕业的。以前貌似画油画,后来改国画,还在临摹阶段吧。

我对他说过,他的文字比他的画要强许多。
施国英 发表于 2013-1-23 12:19
油画改国画味道已经很不错了,我也感觉他文字的天赋不错,至于说到底什么比什么强,那还要看看他的发展。
施MM认识郁俊啊,我觉得他应该是七零后的,74年属老鼠的,不知对不对?
作者: 施国英    时间: 2013-1-23 12:37

油画改国画味道已经很不错了,我也感觉他文字的天赋不错,至于说到底什么比什么强,那还要看看他的发展。
施MM认识郁俊啊,我觉得他应该是七零后的,74年属老鼠的,不知对不对?
杨林 发表于 2013-1-23 12:28
前几年在网上认识的,他常在上海的文人圈子里玩,有共同认识的朋友。他90年代初大学毕业,应该是70后。听说他很会自己做墨。
作者: 杨林    时间: 2013-1-23 13:43

前几年在网上认识的,他常在上海的文人圈子里玩,有共同认识的朋友。他90年代初大学毕业,应该是70后。听说他很会自己做墨。
施国英 发表于 2013-1-23 12:37
看来我对他是个技术控的推测没错。不过说实在的,古法的墨好是好,关键还是怎么用,笔墨好的文化含义并不指好笔好墨,否则乾隆也该是最好的书画家了。当然,能够自己做墨,是件非常令人羡慕的事,尤其是现在,材料和技术都快失传了,这门手艺不知会不会进入什么世界文化遗产的行列。
作者: ironland    时间: 2013-1-23 14:12

钱选的图有趣,蛐蛐草都有。找画册去。

记得赵孟頫有个水墨的水仙花长卷,挺美的。好像是在日本。
作者: 杨林    时间: 2013-1-23 15:24

钱选的图有趣,蛐蛐草都有。找画册去。

记得赵孟頫有个水墨的水仙花长卷,挺美的。好像是在日本。
ironland 发表于 2013-1-23 14:12
我也在找钱选的画册。
是不是赵孟坚的那个水仙长卷?白描的。
作者: ironland    时间: 2013-1-23 16:21

73# 杨林
不确定。
差不多20年前看的画册,叶子好像是染黑的。一丛又一丛的茂盛水仙,像漳州的水仙花田。
作者: 杨林    时间: 2013-1-23 17:04

73# 杨林
不确定。
差不多20年前看的画册,叶子好像是染黑的。一丛又一丛的茂盛水仙,像漳州的水仙花田。
ironland 发表于 2013-1-23 16:21
嗯,叶子是用墨渲染的,那就是赵孟坚(子固)的没错。
[attach]58293[/attach]
作者: ironland    时间: 2013-1-23 17:33

本帖最后由 ironland 于 2013-1-23 17:49 编辑

75# 杨林
啊,是赵孟坚啊。完了,赵大豆腐在我脑袋里就剩下怕老婆这一优点了。
看着这个画卷,忽然后悔今年没养水仙了。

钱选的那个瓜看着眼熟,想起来是抄过的。
作者: 杨林    时间: 2013-1-24 11:08

本帖最后由 杨林 于 2013-1-24 11:10 编辑
75# 杨林
啊,是赵孟坚啊。完了,赵大豆腐在我脑袋里就剩下怕老婆这一优点了。
看着这个画卷,忽然后悔今年没养水仙了。

钱选的那个瓜看着眼熟,想起来是抄过的。
ironland 发表于 2013-1-23 17:33
钱选也画得很好的水仙。
[attach]58297[/attach]

我试着查了下有关钱选的画册,除了我以前买过的十六开本上海书画出版社国宝在线丛书的《钱选墨妙》,再就是河北教育的大三十二开丛书《钱选 高克恭》卷了,大型画册似乎没有,可能是作品存世量有限。历史真的很无情,也没什么道理可讲,再优秀的画家,能够传世的作品也是有限的,并且靠运气的成分很大。
[attach]58298[/attach]
作者: 杨林    时间: 2013-1-24 11:39

半窗灵鼠斋:

黄公望

《富春山居图》现在大红,各种炒,捎带各种吵,其实这个画历来就有争议,乾隆爷认准那个假的本子是真的,题了长款在上面;而现在通行的本子,只有大臣写了几句不痛不痒的话,因为,皇上说假,谁也不敢反驳。之前被火,之后分作两节,隔海相望,实在太有戏剧性,难怪写段子的都追着不放。

说到黄公望的历史高度,只要看看明末文人(董其昌为首)的态度,就能说明一二。董只有短短六个字的超高评价:“吾师乎吾师乎!!”晚熟大成,笼罩后世,黄公望是达摩这样的人物,被后辈(说你呢董其昌个上海男人)弄得无比高大,至于他本尊,也许就是个对画画有着不同体验的,高寿的道士。

画画这件事情,说得装一点,冠冕一点,技近乎道,也就是说,分成技和
道两种。油画全是技,所以一个画家往往三十五岁到五十五岁,巅峰,稳准狠,七十以后基本没戏,死去,等着,要不就是根本活不到这个岁数。国画偏工整一路,明朝以前叫“行家”,董其昌以后叫“北宗”,就有点这个味道,赵孟頫也好,仇英也好,都活不到七老八十。那么活得长的,都是有点道行了。而且呢,随着年岁增长,道可以向下兼容技。

早期的黄公望山水画,如果谢稚柳先生考证确凿,面目非常接近吴镇,或者说,非常接近五代北宋从董源巨然直至米芾高克恭这一路的风格,有意思的是,笔触更为绵厚湿润,所以这位大师一开始,和其他画江南山水的人没啥区别。当然,所谓的早期,至少也得是三四十岁以后的作品,黄公望的主业,早年是做个小吏,后来吃了一点官司,索性去做道士,元朝的道士跟今天的公务员似的,比较吃香,虽然没什么钱,但是可以跑来跑去,借着算卦的名头谋生。对一个画山水的人来说,到处跑来跑去,是非常重要的,甚至比读书还要紧。因为中国山水画的传统过于强大,几乎就是一个桎梏,冲出来的唯一办法,是写生。

那么是什么让黄公望从一个山上下来的loser,艺术爱好者,小文青成为巍巍正宗的绝对大师呢?笔者以为,就是他和常规不同的写生办法。中国画由于强调用线条来造型,因此一般情况下,对于粉本(也就是草稿),有着极强的依赖性。爸爸要是画家,一定会把压箱子底的粉本传给儿子,一代一代传下去,作为一门和木匠泥水匠卖糖人修阳伞崩爆米花儿差不多的手艺。这样,会对艺术品的质量有一定的保证,但是其中真正新鲜活泛的内涵,会随着图像的一再传移摹写变得丧失殆尽。

黄公望的画,不是卖的,他拿来玩玩,所以也不用什么鸟粉本,就是对着江南,大抵是杭州郊区那一线,跑来跑去,高兴就画两笔,而且还用的都是淡墨,可以反复修改,这种工作态度和作风,这种含糊不清的模棱两可的画面效果,要是搁在一个职业画家身上,早就饿死了。但就是这点不精确,这画面中透露出来对自然的真正表达和懒散情绪,实在令有教养的文人看了精神一振(小锣一敲,董其昌再次抹着白鼻子出场~~)。

不管您干哪一行,只要和文科沾边,有点艺术野心的话,遭遇到自己的瓶颈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走出去面对自然,老老实实地写生(或者叫采风),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力有所不逮,一次一次重复,不消多,一个月以后您再看看自己的作品,就大致有点体会到黄公望的意思了。最后啰嗦一句:黄公望面对自然直接写生可不是短短一个月,而是——四十年。

黄公望小像
[attach]58299[/attach]

几张富春山居图之外的山水
[attach]58300[/attach]

[attach]58301[/attach]

[attach]58302[/attach]

项圣谟临大痴半纸山水
[attach]58303[/attach]
作者: ironland    时间: 2013-1-24 12:53

写生是不二法门。拍照无法取代。
作者: 施国英    时间: 2013-1-24 13:38

我对黄公望景仰地说。懂山水的人,必见过真山水,才能付诸笔墨画山水~~
作者: 杨林    时间: 2013-1-25 09:59

本帖最后由 杨林 于 2013-1-25 10:00 编辑

半窗灵鼠斋:

悍妻管道升

小时候见过一张管道升的《朱竹》印刷品,好像登在上海书画出版社的《书与画》上面,那个时候的《书与画》,很是一本杂志。和几个弄国画的同好说起,人家也认,说童年都是被这本东西消磨去的。八十年代中期,电脑不普及,看到略清晰的印刷品,大有过年吃崇明糕的乐趣。记得管道升的朱竹,朱砂红亮,浓墨石头纯用披麻皴,效果妥帖稳正,一派家风。

中国宋元以降,千百年来,说到女艺术家,笔者最服帖两个人,一个是书画全才管道升;另一个是刻小印章的韩约素。管道升元人,韩约素生活在明朝;管道升是大腕的结发妻子,韩是地方名家的小妾;两相比较,还是管道升更值得写一下。不公平点说,谁站得离大师近,必定会沾点光,要是比较起各自的男人来,那管道升更要完胜了,人家嫁的是上得朝堂,下得厨房,牛逼在书房的赵孟頫。

笔者读书画史,总是怀着一颗揣摩之心。所以对于管夫人仲姬和赵相公松雪之间的关系,难免要心理分析一二,试为诸君蠡测如下。话说管道升是地道的上海本地女孩子,江南佳丽尤其是上海女孩子,恩,诸君应该晓得,一般都是比较务实,比较泼辣,管起自己的老公来,相当有手段的。何况她还姓管,可以想见厉害的程度。赵孟頫呢?你看他写字的老实态度,和弟兄(赵孟坚子固)不同,被迫仕元,平心而论,此君性格上是大有弱点,时髦点用日饭的话说,赵孟頫属于那种小受类型,所以,他们之间的关系就不难揣摩。赵孟頫到了老,也没纳成个小妾(我勒个去不是不想啊谁不想啊?),这身为国公,诸君认为,是不是有点浪费啊?蒙古的大汗,虽然粗鄙土气不喜欢洗澡澡不爱很多泡泡不喜欢橡皮小鸭子,政治上却不蠢,选赵孟頫这个点,相当精确。你要是找郑思肖号所南的那位试试看?

另外,艺术上分析,画竹子这个东西,一般都是需要些力量的手,才好胜任。笔者认识个大和尚,本焕高足,做着两个极兴头的庙,铮铮有名,不过脾气不太好,行动就要扔东西骂人,他手下的竹子,画的就有味道,古书上也说,叫“喜气画兰,怒气画竹”。管道升的竹子画得好,那么诸君可想而知,这个娘们儿其实是个多么强势的人了。那一年,赵孟頫老了,对身边这上海娘们儿,也终于审美疲劳,寻思着要纳妾。管夫人干了些什么?人写了一首小曲,元曲不是天下第一吗?这个管夫人也有贡献。这个曲子太厉害了,限于篇幅不录,诸君请去网上查查,大意是咱们就是俩泥人,现在切口叫手办,打碎了合在一块儿,重新塑一个你一个我。一个男人动动坏心思,咱们管夫人是要鱼死网破打碎了重塑的,看得笔者心惊胆战的。只有中学语文老师才觉得特么是爱情宣言,以我对上海女子的了解,这就是两国交兵前的最后通牒。

最后,赵爷只好叹口气,算了。哎,难怪人竹子画的好。

附带说个收藏的小常识,管道升书画的赝品,历来是比较多的,这个比较好理解,闺阁内的东西,不好出去乱传,所以更显神秘,造假的就来劲了。读者请看看红楼梦里林黛玉对待自己诗文的做法,就不难猜度。管道升贵为公卿夫人,魏国夫人啊同志们,又不是堂子里接客外面乱窜的柳如是,所以字也好,画也好,留下来的肯定不会很多。如果突然有人拿着一张竹子用中原口音给你讲故事,说是管夫人真迹,您可千万别着急掏银子。

管道升书札
[attach]58305[/attach]

管道升墨竹
[attach]58306[/attach]

[attach]58307[/attach]

[attach]58308[/attach]

吴湖帆拟管道升墨竹扇面
[attach]58309[/attach]

作者: Sophie    时间: 2013-1-25 10:19

我对黄公望景仰地说。懂山水的人,必见过真山水,才能付诸笔墨画山水~~
施国英 发表于 2013-1-24 13:38
这段话不赞同。
懂山水的人,未必见过真山水;大师没见过真山水很难真的付诸笔墨倒是真的。看懂中国话的层次需要的修养和悟性,不在于旅游程度。
作者: Sophie    时间: 2013-1-25 10:22

很认真的学习完毕,虽然有的观点不认同,但是还是觉得好玩儿。看杨斑斑转的他的画,似乎曾有朋友几年前转过他的作品给我,炒作的也不错。继续关注
作者: ironland    时间: 2013-1-25 10:45

本帖最后由 ironland 于 2013-1-25 10:47 编辑

摇头。真是性别差异了,管夫人让他说成凶婆娘。

管道升若穿越到清少纳言的时候,可以算女神了吧?
作者: 施国英    时间: 2013-1-25 11:13

这段话不赞同。
懂山水的人,未必见过真山水;大师没见过真山水很难真的付诸笔墨倒是真的。看懂中国话(画)的层次需要的修养和悟性,不在于旅游程度。
Sophie 发表于 2013-1-25 10:19
我对这段话没意见。我之前说“懂山水的人,必见过真山水”是针对爱写生的黄公望而言。爱旅游却不懂中国画的多了去,太显而易见的道理。
作者: 杨林    时间: 2013-1-25 11:55

本帖最后由 杨林 于 2013-1-25 12:31 编辑
摇头。真是性别差异了,管夫人让他说成凶婆娘。

管道升若穿越到清少纳言的时候,可以算女神了吧?
ironland 发表于 2013-1-25 10:45
戏说的成分很大滴说,从管道升的书法和绘画上看,管夫人无疑是赵大豆腐的忠实粉丝。不过,我感觉她的字真是好,虽然像是赵孟頫一个模子刻出的,但不知为什么看着生动无比。而对于赵孟頫的书法,我今生可能也不会喜欢的,真是奇哉怪也。

才知道清少纳言是《枕草子》的作者,和紫式部是同一时代的人。
[attach]58310[/attach]

[attach]58311[/attach]
作者: ironland    时间: 2013-1-25 12:46

本帖最后由 ironland 于 2013-1-25 12:55 编辑

86# 杨林
大概赵大豆腐好人卡被发太多了,多少有点无趣吧。

若让谢道蕴,管道升,李清照,再加个什么女人(张爱玲?)凑一桌麻将,末了再妇好冲进来劈了桌子,那就热闹了。

PS:据说少纳言那会儿,写得好书法、好文采情书的家伙,就会追求者甚多。
作者: 杨林    时间: 2013-1-25 13:58

本帖最后由 杨林 于 2013-1-25 16:45 编辑
86# 杨林
大概赵大豆腐好人卡被发太多了,多少有点无趣吧。

若让谢道蕴,管道升,李清照,再加个什么女人(张爱玲?)凑一桌麻将,末了再妇好冲进来劈了桌子,那就热闹了。

PS:据说少纳言那会儿,写得好书 ...
ironland 发表于 2013-1-25 12:46
( ⊙o⊙ )哇!不过,虽说妇好将军的武功了得,但她同时又是大祭司,这个角色相当于思想领袖,也是个文化人,和那几位才女说不定可以讨论点星相学什么的。

少纳言那会和我们同时代五代北宋的风气似乎差的挺大,才女在他们那儿挺自由,思想言论很放得开。
作者: 林夕依寒    时间: 2013-1-26 14:54

本帖最后由 林夕依寒 于 2013-1-26 14:58 编辑

对管姐的崇拜之心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犹如滚滚长江一发而不可收拾,犹如那啥啥啥。。。。。。
以当时超龄美魔女滴身份大逆转,不但找了个既有才又听话滴大帅锅赵豆腐而且自个儿还没被历史给淹没。。。
咋就变悍妻了呢。。。这不是传说中琴棋书画加贤良恭谨让的主吗?
我还以为就算没封了女神也能评个女人中的航空母舰呢。。。哎。。。

多叨叨一句,我好像被忽悠了,找了半天也没找到黄宾虹造炮弹的证据。。。╭(╯^╰)╮哼!
作者: 杨林    时间: 2013-1-27 07:22

多叨叨一句,我好像被忽悠了,找了半天也没找到黄宾虹造炮弹的证据。。。╭(╯^╰)╮哼!
林夕依寒 发表于 2013-1-26 14:54
可能是作者笔误,把弄炮仗说成了弄炮弹。
作者: 林夕依寒    时间: 2013-1-27 08:44

本帖最后由 林夕依寒 于 2013-1-27 08:46 编辑

玩笑,玩笑。铸币也是算是造革命炮弹了。
我只是想找找他玩真炮弹的证据。。。兴冲冲滴乱翻乱搜还以为能找份黄宾虹手绘大炮图纸呢。。。
作者: 杨林    时间: 2013-1-28 13:36

本帖最后由 杨林 于 2013-1-28 13:44 编辑

半窗灵鼠斋:

天下第一委屈人——赵孟頫

因为有了中国画独有的三块路牌,所以中国画才不会沦落成日本画,or印度画,or韩国画,不那么客气地说,如果棒子们认为他们除了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装置以外,在传统领域也有无法替代的经典艺术的话。这三块伟大的路牌分别是宋徽宗、元赵孟頫,和明末董其昌。笔者一路写下来,终于轮到了天下第一的委屈人,赵孟頫号松雪斋的这位。

说他是天底下第一个委屈人,绝对不是夸张。他姓赵,宋朝宗室,皇亲国戚,偏偏给元人看上了,立逼着进宫(哦不对进帐篷)给鞑子当差,所以读者诸君看看,北宋的画,堂皇啊大气啊,尺寸都门板那么大,可赵孟頫呢?一般画得都是巴掌大小,最大也就到屁股的直径。一副受尽欺负的委屈相。可怜。

天下委屈人多了,为何要揪出他来做绘画典型?很简单,老话,看一个人的历史地位是不是高,要看这件事情,有没有这个人,是不是不一样。中国画自从有了赵孟頫,变得不一样了。以前都是为他人服务,成教化助人伦,那是宣传部口吻,至少要让皇帝高兴。自从这个窝窝囊囊的赵家王孙出现,咦,画画不是为了别人了,就是为了自己,就是吐露一点所谓胸中块垒,没办法,谁让他委屈呢,块垒多啊。后来他的继承者之一的倪云林,解释得极为到位,说我特么画画,不是为了画得像,就是心里面有点不痛快,发泄一把而已。(不求形似,聊抒写胸中逸气)

另外,修炼到这一地步的大师,事关教养和眼界,这也不能小觑。赵孟頫是王孙,王孙在中古时代,最合算的是什么?玉帛?女子?非也非也,最最沾光的是眼界。宋朝的王府大内,有多少从魏晋到南宋的名家真迹,藏得好好的,裱得挺挺的,砑得光光的,卷得紧紧的,赵委屈一张一张看过啊,这种条件,山野村夫哪里有?所以整个元朝短短几十年乡下人独裁,画家中传承最好的都和他有关。细细数来,元朝四大家,黄王倪吴,其实都不脱赵孟頫的樊笼。诸君请细看,因为《富春山居图》现在当红的老生黄公望,年岁大一些,直接师承赵孟頫;洁癖加偏执狂倪瓒云林几乎所有的画,都是赵孟頫《水村图》的变体临摹;王蒙(不是前文化部长哈,人家号黄鹤山樵)干脆就是赵孟頫的外孙,三代不出舅家门,所以元朝绘画,就是赵孟頫一个人的审美趣味的天下。

笔者最喜欢的一张赵孟頫,是上海博物馆所藏,很小的画,方方的,没几根线,上面薄薄一层青绿,大约叫《吴兴清远》,也有可能是几张小方册子裱在一起。赵的技术手段可以追溯到隋唐,是旧的,可是味道上不同,没什么庄严宏伟的感受,相反,凄凄惶惶的,但是匀整遒劲,富丽幽深,那种骨子里透出来的淡然和优雅,真不是一般的画匠能够得着的高度。

所以这位赵孟頫,家学渊源,人物风流,前前后后的历史,你说他有什么不知道的?他最最委屈的,不是给叫到大汗的帐篷里去过一宿,他是知道作为一个宋朝宗室,自己做的事情将来要被臭骂上至少一两万年,可是说不清楚为了什么原因,他还是屈辱地做了。唉,看他的画,笔者只好一直一直感慨,这就叫做天下第一委屈人。

赵孟頫的画都很小,手卷类的就更小,那几个著名的手卷没有超过三十公分高的,老子和苏东坡的像是画在赵之手书《道德经》和《前后赤壁赋》的起首处,也就二十七八公分高。
[attach]58321[/attach]

[attach]58320[/attach]

[attach]58322[/attach]

[attach]58323[/attach]

[attach]58325[/attach]

[attach]58326[/attach]

[attach]58327[/attach]

[attach]58328[/attach]

[attach]58329[/attach]

[attach]58330[/attach]

[attach]58331[/attach]
作者: ironland    时间: 2013-1-28 22:30

天下第一的委屈人。。。
哈哈,一直觉得赵大豆腐顶了电影「青蛇」里许仙的脸。
作者: 杨林    时间: 2013-1-29 13:28

本帖最后由 杨林 于 2013-1-29 13:33 编辑

委屈什么?又没有逼着你学习讲话精神,也没逼着你摸着石头过河、戴三个表、背发展观,由着你愿做官做官,愿回家回家,愿出仕出仕,还让你写汉文画国画,好事都占全了,还想怎么着。比比那个郑思肖,就算有个好名声,可现在有谁知道他?画都没留下几张,留下的看着也不怎嘛样。不过这个郑思肖还是挺敢说的,有首诗还被宝哥回答台湾记者时引用过:“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
全诗如下:
力不胜于胆,逢人空泪垂。
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
日近望犹见,天高问岂知。
朝朝向南拜,愿睹汉旌旗。

郑思肖小像
[attach]58343[/attach]

[attach]58344[/attach]

[attach]58345[/attach]

[attach]58346[/attach]
作者: 杨林    时间: 2013-1-29 13:41

半窗灵鼠斋:

老僧本焕

话说那正是花开繁富的天下。僧众接了水,在院子里上下冲洗,更显得寺内粉墙白净,满缀青藤,稠密相叠,一叶覆着一叶。老和尚本焕,坐在石凳子上,看看花,看看小沙弥,吃喜欢吃的木瓜。僧人洒扫到老和尚左近,紧一紧手脸,致意,请他略站,好把笨重的石凳子挪换个地方。九十五岁的本焕,自己提起身下石凳,似乎那就是半个木瓜,往干净地上轻轻一放,坐下,继续笑盈盈的,看他眼中的繁花。

年高,经历的庙多,本焕老和尚每到一个庙,总是先要去厨房转转,细细地验看,底下和尚吃的是什么,倘不洁净,不丰富,他就要怒骂;见庙里的饭碗有盆这么大,便兴高采烈,嘱咐大家好好吃,好好用功。饭前给僧众布菜,老和尚一边使筷,嘴里总有说道,冬菇是“东成西就”,番茄不免“事事如意”,他自己喜欢的吃食,豆腐算一味,顶顶考究,就是几个素饺子。饭罢走走,跑香跑久了,寻常散步也是那个姿势,高低甩着手,偶尔想到个公案,停下来,给徒众讲。正巧有只小土狗,摇摇摆摆的,迈进方丈室。大家发一声喊,要追打,老和尚止住,摸出饼干来喂,说这也是众生,有佛性的。

反右,老和尚被执,伤了右耳,从此有些重听。除此,他目力、记性、判断、胆魄分毫不减。年过百岁了,给人打电话,拿起来就拨,几十个号码都存在脑子里。凡有红尘里的电话来,问他,老和尚,你喜欢点啥?他一概答:我喜欢钱,我喜欢红包。有钱我可以盖庙子,给盖庙子的工人发红包,和尚生活也可以好一点,能好好用功。不过你看老和尚,逢到他吃完斋饭,抽张餐巾纸,折一折,撕作两份,自用,另一份递给徒弟。

耳朵虽然不好,老和尚却是非常喜欢自己打电话,给徒弟们,也给居士,他喜欢的,需要照顾的人,就慢慢地煲电话粥,告诉人们出家的好处,放下的好处,用功的好处。某僧发愿,学老和尚早年刺血写经,写着写着,发觉文字变黑色了,老和尚教导:刺血这个事儿,要戒盐,平素需吃淡食,久了写的字才是红色。老和尚某爱徒,在庙里修得好好的,突然有一天,想还俗,就想上班娶媳妇儿当个普通人,收拾完行李刚要迈腿儿走,不想老和尚电话来了。你今天好不好?生病了没有?老和尚问:有没有用功?就自管自说起公案来,山下女人是老虎。徒弟一听,不由得泪下。老和尚说完,嘱咐一句,将来你是有大成就的,好了行李放回去吧,明天一大早,还要念经呢。徒弟今天也不曾明白,身居他庙的本焕老和尚,怎么会晓得他会打包要走。

本焕老和尚未出家时,以纯孝名,母亲去世,自家肩颈窝里倒上油,点起来供养;圆寂时候,摇几下扇子,就过去了,不晓得外面已经是人山人海。昨夜得信,舍利无数,莹润如玉。
作者: 杨林    时间: 2013-1-29 14:22

本帖最后由 杨林 于 2013-1-29 14:31 编辑

本焕简介:
本焕长老,祖籍湖北新洲[1],出生于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俗姓张,学名志山,7岁入私塾,  本焕长老祈福玉树
[2]6年后到本地一家杂货店当学徒。22岁在新州报恩寺出家,1930年到武昌宝通寺受戒,同年6月去江苏扬州高旻寺拜来果法师为师,在此修行7年。1937年2月,他不辞辛劳,发大愿朝拜五台山,后住碧山寺,1939年9月荣任该寺第三代方丈,在此苦修10年期间,用指血抄写了一部《普贤行愿品》,共19卷,计20万字。1947年2月他又先后朝拜了北京弥勒院、天津居士林、上海普济寺。1948年11月离开五台山到广东南华寺诚接虚云大和尚的法。1949年元月就任南华寺方丈。1980年4月,应仁化县人民政府和佛教界邀请,就任丹霞山别传寺住持。1987年元月任广州光孝寺住持,1992年—2008年兼任深圳弘法寺方丈,被誉为“佛门泰斗”。本焕法师曾任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湖北省佛教协会名誉会长,广东省佛教协会名誉副会长,深圳市佛教协会会长,韶关市佛教协会名誉会长,广东省政协委员。于4月2日凌晨零点36分在深圳弘法寺安详示寂,世寿一百零六岁。

年表显示,本焕从1958——1980年是待在监狱里的。

本焕和尚
[attach]58347[/attach]

[attach]58348[/attach]

窑化七天后开窑的情境
[attach]58349[/attach]

清理出的无数舍利,包括那些细小的沙粒状的
[attach]58350[/attach]

两颗最大的舍利
[attach]58351[/attach]
作者: 杨林    时间: 2013-1-30 09:11

本帖最后由 杨林 于 2013-1-30 10:44 编辑

半窗灵鼠斋:

王维

王维这个名字取得不好,字摩诘,维摩诘是阿三文字,意思清净宅男大菩萨,拆开做名和姓,不通得很,比如建国初,李某人信仰共产主义,儿子取名李斯字大林,这个被本埠翻译家黄昱宁老师晓得,当心被伊吃生活。不仅仅名字尴尬,王维说到操守,和周作人有的一比,几乎怀疑就是直接投胎过来的。安史之乱,他弄了个不算很小的伪官做做,后来要追究,但是流传出来,说当时写了诗,怀故国之思,免大罪,严重警告处分,听起来似乎有点儿戏。其实他弟弟那个时候官不小,一准是官官相护保下的,诗赋文章能翻盘,笑话,金圣叹就不死了。

不过对于后世文人画家而言,王维的地位不得了,几乎就是最早的达摩老祖,这个可能也要和董其昌的忽悠有关,现存王维的真迹肯定和吴道子李思训一样稀罕(可能更稀罕,因为他不是主流),但大量王维伪作的出现,就是在明代。明朝的审美,需要一个王维,于是苏州扬州造假的同行们,只好起大师于地下了。

什么使得王维如此重要呢?两个字,纯水墨;一个字,水墨。自王维始,中国的画家们开始尝试自废武功,放弃了所有的颜色,只留下黑白。这个在审美上固然无比伟大,唯一的缺憾是一千五百年以后的拍卖场,特别是高档的海外拍卖场,对于中国画哪怕工笔,总是有种你“不就一张study”的歧视,价钱一直升不上去。洋人看见黑白的,本能都当素描卖,你说冤不冤。

水墨能够在中国盛行如此多年,至今画家们包括现在码字的笔者,都宁愿少活十年也渴望一窥门径,其中紧要的一条,容我道破下下:黑色和黑色,是完全不一样的。洋人早年也和我们一样,懂这个道理,人家的黑色温暖细腻,是用银子削成细尖画在羊皮上,氧化以后的效果;或者用动物骨头尤其是象牙研碎后灸黑,称作牙黑;还有就是中东或者阿三那边流行,用油烧出黑烟来,聚集起来称灯黑。这末了一个办法和中国取黑色的法子几乎一致,弄得笔者总是怀疑那是我们传给他们的,玄奘手把手教他们的。这些缓慢费劲而且肮脏的办法,会得出世上最持久敏感美妙的黑色,层次多到自己都想不通,而且层层透明,可以无限叠加。

王维那会儿,墨还不是这么讲究的东西,也没有这么好的做工。墨真的发起烧来,要等候到五代北宋,第一个疯子数李后主,二一个叫苏东坡,以后就没数了,大家一起发逼疯。所以古代画论上,评价吴道子有个很中肯的说法:有笔而无墨。意思线条唐朝人够了,但是墨法还属于草创。王维因为弄得是水墨,和那些主流画家不一样的地方,就是他对于墨彩,虽然没有以后的人那样子敏感,毕竟做出了一些不一样的东西,不过请注意,今天我们看不到王维板上钉钉的真迹(据说日本有,万恶!),只能揣摩下,他善于画雪景,也就是类似于全因素素描,黑白灰很多个层次,用绢来保证透明感(绢比纸要透明很多,这个问题以后到南宋的时候要具体大说特说),笔势温和微妙,诸如此类。细细想一想,还真是明朝人崇尚的审美,所以,王维被宗师了,尽管他重重尴尬,但是人家文字好,冲淡,于是那些没有流传下来的画,可以被后人无限神往而拔高,好比重金属乐队“枪炮与玫瑰”那张最著名的专辑封面上写的——《use your illusion》。

会画两笔的人文章好,其实很格算,比如王维,或者区区在下。王维的五言直追陶渊明,以后就没得人可以比肩,说到传递心态的平静和温润,他实在有玉一样的质感,那个孟浩然和王维比,就是个屌丝。算了,这么说不厚道,反正我们都是屌丝,一样一样的。

王维诗文中的那份从容晶莹,要在明清顶尖的小品文里才能重现;同样,他那些失传的画中所谓的平淡天真,也要靠明末董其昌才发扬光大。读者诸君请惋惜一下,猜想一下,王维要是活在明末清初,是不是一个艺术上无比成功的贰臣?

王维小像
[attach]58373[/attach]

[attach]58374[/attach]
作者: 杨林    时间: 2013-1-30 10:00

本帖最后由 杨林 于 2013-1-30 10:42 编辑

王维的绘画和书法都没留下片纸只字,因此关于他的传说就越传越神。在绘画上,苏东坡和米芾是他的忠实追随者,可惜这两人的绘画作品也是非常罕见。苏东坡留下一幅枯木竹石图,古怪而已,难以和王维的诗意对接。米芾有幅春山图,倒是有点诗意,可历来就有人怀疑其真实性,看那拘谨的用笔,确实也难和米芾书法的潇洒对上点。

苏东坡枯木竹石图
[attach]58366[/attach]

米芾珊瑚帖,春山瑞松图
[attach]58368[/attach]

[attach]58367[/attach]

项圣谟王维诗意图
[attach]58369[/attach]

陆俨少王维诗意图
[attach]58370[/attach]

李可染王维诗意图
[attach]58371[/attach]

彭先诚王维诗意图
[attach]58372[/attach]
作者: ironland    时间: 2013-1-30 14:30

本帖最后由 ironland 于 2013-1-30 22:28 编辑

我猜王维不会太过写意。毕竟是唐代,而且当时有把王维图画做成冷盆的。要把香菇、青菜、豆腐什么的摆成写意画,似乎难度有点大。
作者: 杨林    时间: 2013-1-30 16:47

我猜王维不会太过写意。毕竟是唐代,而且当时有把王维图画做成冷盆的。
ironland 发表于 2013-1-30 14:30
我想也是,单就改变金碧辉煌的主流风格这一点,他已经非常了不起了,用最朴素的水墨表达心性,绘画开始脱离功事,画家逐渐变成文化人,身价不一样了。王维肯定就是个文人画的开端,限于文化的惯性,突变的可能性是不大的,即使写意也不会是明代以后的那种水墨淋漓。何况那时候大部分画是在绢上画的,材料的局限也限制了意外效果的出现。这样看,米芾的《春山瑞松图》还是有几分可信的,宋代能有这样的胆儿,已经非常不错了。这个路子一直到了高克恭,还是没有大的改变。
[attach]58376[/attach]




欢迎光临 燕谈 (http://www.yantan.us/bbs/)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