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转帖]布列松《两个中国》 [打印本页]

作者: 猪头猪智慧    时间: 2006-9-16 08:14     标题: [转帖]布列松《两个中国》

48­-49年 中国的历史瞬间 (组图)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是享誉国际的摄影大师、二十世纪世界纪实摄影之父。1908年出生于法国,2004年8月2日逝世于法国西南部的家中,享年95岁。布列松毕生用他小巧的、35毫米的莱卡照相机走遍全世界,见证了20世纪所有的重大事件,从西班牙内战到德国占领法国、印度的分裂、中国革命、1968年法国学生的起义,他的"瞬间美学"理论堪称影响了全球的媒体和影像。他创建的Magnum是世界上影响力最大和时间最长的摄影机构。
  
  1948年至1949年,布列松在中国行走了一年,其中有6个月是在国 民 党垮台之前,6个月在新中国诞生之初,客观地记录了当时中国在变革中的历史瞬间,揭示了中国人民的悲惨和苦难。本帖图片均出自布列松于1955年出版的《两个中国》(From One China to the Other)。




一、北平
  
  1948年12月的北平已经处于重重包围之中,在布列松的镜头里,
表现最多的是围城内百姓的生活习惯并未改变,人们还保持着一种平静的心态。



1948年12月,北平,城外被解放军包围。
国民党召集的10000名新兵站在皇宫的院子里等待命令。




1948年12月,北平,不知所措的老人在这群国民党征召的新兵中寻找自己的儿子。



1948年12月,北平,不知所措的老人在这群国民党征召的新兵中寻找自己的儿子,右侧是摄影师布列松。



1948年12月,北平,清晨薄雾中的紫禁城。



1948年12月,北平,紫禁城。



1948年12月,北平,大清最后的太监。



1948年12月,北平,右侧的是从前皇宫里的太监。



1948年12月,北平,城内正在乞讨的难民母子。



1948年12月,北平的茶馆。



1948年12月,北京太庙,晨练的人们。



1948年12月,北平,磨光加工缅甸翡翠。



1948年12月,北平,街头古董店。



1948年12月,北平,街上敲打手锣招待生意的盲人算命先生。



1948年12月,北平,贩卖香烟和花生的小贩。



1948年12月,北平,来到城里贩卖蔬菜的乡下人正在吃饭。



1948年12月,北平,相互问候的商人和顾客。
尽管城市已经被包围,但市民都保持了一个平静的心态。



1948年12月,北平,街头买卖银元的投机者。



1948年12月,北平。


作者: 猪头猪智慧    时间: 2006-9-16 08:16

二、南京



1949年4月,南京,国民党统治的最后日子里,学生们张贴的宣传单。



1949年4月,南京解放前,国民党统治的最后日子里,来到南京的军阀马鸿逵。




1949年4月,南京,怀抱孩子难民。



1949年4月,南京,采集莲藕的乡下农夫坐在老城墙下。



1949年4月,南京,带着家庭的财产外出逃亡的军官,背景是数千内战难民的临时住处。



1949年4月,南京,在市民的关注下首批进城的解放军士兵。
由于解放军的纪律要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所以这些士兵背着所有的生活用品。



1949年4月,南京,首批进城的解放军士兵席地休息,旁边挤满了围观的市民。

作者: 猪头猪智慧    时间: 2006-9-16 08:17


三、上海



1948年12月-1949年1月,上海,等待离开城市的政府官员。



1949年,上海,饱受饥饿的人们哄抢米店。



1949年,上海,推车过桥的苦力。



1948年12月-1949年1月,上海,苏州河里堵塞的小船。



1948年12月-1949年1月,上海,被包围的上海,苏州河的运输完全中断。



1948年12月-1949年1月,上海,穷人撕开码头上的棉包。很多人在内战的最后一个冬天饿死或冻死。



1948年12月-1949年1月,上海抢购黄金风潮,由于纸币贬值,国民党决定每人可以兑换40克黄金,
12月消息传出,数以千计的人们排队等待,有十人拥挤致死。



1949年,上海,慈善机构里需要救助的儿童。



1949年,上海南京路,欢迎解放军的***队伍




1949年,上海,兵营阴凉处的解放军士兵。



1949年6月,上海,为庆祝城市解放,电车上悬挂的领袖像



1949年6月,上海,集会上的朱德肖像。



1949年8月1日,上海,庆祝***。



1949年8月1日,上海,***的工会代表手拿新发行的纸币。



1949年8月1日,上海,反对黑市******的学生们。



1949年,上海,正在***的大学生们。



1949年,上海,政治集会。



1949年,上海,标语上写着“反对官僚资本、封建主义、帝国主义”。



1949年8月7日,上海,在胜利庆典大会上讲话的陈毅。



1949年,上海,携带着零用钱上下班的富人。



1949年,上海,午餐时间。



1949年,上海,路边图书馆。



1949年,上海,贪看小画书的儿童。



1949年,上海,位于Nan-tao的画店。(Nan-tao为何处?)



1949年,上海,Nan-tao庙里睡着的守卫。(不能确定士兵属于哪一方)



1949年,上海,广告牌下的士兵。

作者: 猪头猪智慧    时间: 2006-9-16 08:20


它城市



1949年,杭州,人行道上的流浪汉。



1949年,杭州,国民党统治的最后混乱的日子里,
小孩用绳子牵着自己的盲人父亲在街上乞讨。



1949年,香港,《华商报》号外,
两条消息:华南解放,政治协商会议准备起草新宪法。


1950年1月22日,美国《纽约时报》的封面, 图片取自布列松1949年拍摄的上海。


作者: 猪头猪智慧    时间: 2006-9-16 08:30

伟大的法国摄影大师Henri Carier-Bresson(亨利.卡蒂埃-布列松)

Henri Carier-Bresson(亨利.卡蒂埃-布列松),1908年8 月22日出生在巴黎郊外的珊特露普。他的家族是法国的豪门,刺杀法国大革命中雅各宾派领袖马拉的女刺客夏洛特·科黛就是他的先人。布列松的父亲是著名的纺织品制造商,当时几乎每一个法国人的家里都有布列松家族的丝线,他母亲的家族是棉花种植主,在诺曼底拥有大片的土地,布列松的童年就在那里度过。
      不过,尽管家境豪富,但布列松父母却一直节俭持家,以至于小布列松一度认为自己是穷人家的孩子。少年时代,布列松广泛涉猎名家著作,读过普鲁斯特、陀斯妥耶夫斯基、尼采、罗曼·罗兰等人的著作,最终因为叔本华的著作对东方哲学产生极大兴趣。晚年皈依佛教的布列松说:“它(东方哲学)对我产生了巨大影响,我从来都不是一个基督教徒。”
      读初中的时候,他接触到了马丁·穆卡西的几张摄影作品。小布列松被震撼了,“我问自己‘这是怎么做到的?’……我对自己说‘现在,有些事情可以做了’。”
      不过,摄影并没有成为布列松的“初恋”。他的叔叔是一名画家,他的父亲也把画画当成业余爱好,布列松晚年时还保留着他曾祖父的画作,布列松最终也没有逃脱“家族病”,爱上了绘画。15岁时,布列松经常出入巴黎各个画派大师们聚集的酒吧、画廊、沙龙,并深受超现实主义画派的影响。19岁时,他开始和一个立体派画家安德列·洛特学绘画,并从洛特那里学到了“关于摄影的一切”。
      1928年,中学未毕业的布列松直接去了英国剑桥大学学习文学和艺术。1930年,他进入了法国陆军。离开军队后,想畅游世界的布列松带着一部布朗尼相机去了非洲猎捕野猪和羚羊。交替使用枪支和相机让布列松形成了独特的摄影理念。
      布列松说,两个shooting(射击和摄影的英文)是一回事,都是“踮起脚尖,小心靠近——哪怕目标是一个静物……还要有天鹅绒般光滑的手,老鹰一样的眼睛——这是我们(摄影师)应该有的全部”。他还说:“我热爱摄影,它就像打猎。但一些猎人是草食动物——这就是我与摄影的关系。”这也成了他讨厌后来问世的自动相机的理由,他说用自动相机拍照片“就像用机关枪扫射鹌鹑”。
      因为感染黑热病,布列松险些死在非洲,是一名非洲巫师让他恢复了意识。当时,在高烧状态中,他寄了一个明信片给祖父,要求他在诺曼底给自己准备一块墓地。不过,他叔叔回信说:“你祖父发现(坟地)太贵了,最好你还是先回来。”
      1931年,回到法国的布列松身体复原,并得到了一部莱卡,这部相机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快乐,他称之为“我的延伸的眼睛”。他回忆说:“我整天在街上游逛,非常兴奋,准备随时‘偷袭’,‘捕捉’生活……我热切地希望从一幅照片的范围内认识世界的本质……一些情景在我的双眼前豁然展开。”
      在30年代,布列松一直带着这部莱卡相机畅游世界。1933年,他在马德里举行了首次摄影作品展览,1934年和1935年又分别在墨西哥和纽约举办了摄影展。不过,当时的摄影界并不认可他的作品,展览很冷清。
      1936年春,布列松结束了流浪般的摄影生活,参加了巴黎新闻社招聘考试,但没有被录取。心情郁闷的布列松去一家咖啡馆消遣。在那里,他遇到了落榜的一些人。其中一个矮个子男人自我介绍说:“我是匈牙利的卡帕”,“我嘛,叫塞摩尔,我讨厌考试”,另一个男人津津有味地喝着葡萄酒接上去说。
      从此,这几个人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这些彼此欣赏的摄影师后来都成为闻名世界的大师,他们1947年联手创办了玛格南图片社,并使它成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图片社,同时掀起了新闻摄影的革命。
      1937年,他和第一任妻子、爪哇舞女拉娜·摩海尼结婚。布列松回忆说,1932年,一位亚洲的算命先生对他说过:“我会娶一个不是印度人,不是中国人,但也不是白人的女人。1937年,我娶了一名爪哇女人。这个算命先生还告诉我,这次婚姻有麻烦,我老了后会娶一个比我更年轻的,直到那时我才会找到幸福。”
      事情也是这样发展的。30年后,布列松和摩海尼离婚。1970年,他娶了女摄影师马丁·弗兰克,两人携手度过了一生。
      1940年,布列松再次入伍,在法国陆军电影和摄影队当了一名下士,但当年被德军俘虏。俘虏营的生活非常艰苦,但布列松说“对一个有超现实主义思想的年轻的布尔乔亚来说,在采石厂和水泥厂干活是很好的一课”。不过,他可不想在这里一直待下去,他屡次尝试逃跑,两次失败,但第三次终于成功,从而结束了35个月的集中营生活。
      布列松被德军俘虏的消息传到美国后,他的朋友们都以为布列松会被德国人杀死,于是在纽约准备为他筹办了一次摄影纪念展览。
逃出这一劫后,布列松加入了法国地下抵抗组织,用他的莱卡记录了纳粹铁蹄下的法国。战争结束后,他再次畅游世界。
      1946年,布列松在美国渡过了一年多的时光,协助纽约现代艺艺术博物馆组织了一个摄影展览。
      1947年,布列松同好友著名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Robert Capa)、大卫.塞摩尔(David Seymour )以及乔治·罗杰创办了“玛格南”(Magnum)图片通讯社,这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几个同类组织之一。
      1948年至1950年期间,布列松在东方的印度、缅甸、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和中国渡过了三年。1948年在印度,他见到了甘地并为他拍摄。拍摄结束后,他刚离开甘地15分钟,就听见有人惊呼甘地被杀死了。
      在中国居住的一年中,有六个月是在国民党垮台之前,六个月是在新中国诞生之初。特别是1949年他在中国期间所抓拍的上海抢购黄金风潮和国民党末日等照片是作者忠实记录蒋家王朝覆灭和中国人民斗争伟大胜利的历史见证。这些作品现已成为十分珍贵的历史文献。
      1952年至1953年,布列松在欧洲工作。1954年。布列松作为东西方集团关系解冻后被苏联接纳的第一个摄影家访问了苏联。1958年至1959年,正当新中国建国十周年大庆之际,布列松应中国邀请曾访华三个月。1960年,布列松先生去古巴访问并进行摄影报道,后回到阔别30年的墨西哥逗留4个月,又去加拿大一段时间。1965年去印度和日本。
      1966年,58岁的布列松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他离开了一手创办的玛格南图片社。人们无法理解这位世界级摄影大师为什么放下他手中的莱卡,布列松对此回答说:“我想做更多的事情,我已经在玛格南图片社多待了两年,这太长了。”
      1969年,布列松用了一年的时间准备他的摄影作品展览。该展于1970年在法国巴黎大宫殿展出。
      1973年以后,布列松重操绘画艺术,他带着一个小小的绘画板,就像少年时学绘画那样,常常出现在巴黎的画廊中,认真地临摹他喜欢的绘画。布列松偶然还会拿起他的莱卡,但次数越来越少了。
      布列松说,绘画需要思考,而摄影靠的是直觉。他强调“绘画和摄影并没有什么分别”,但又说“摄影是一种不可思议的职业,同时仍然是一个现代化的东西”。尽管人们更关注他的摄影作品,布列松自己却以自己的画作而自豪。
      2003年,在他95岁生日前,布列松在法国国家图书馆宣布和妻子、女儿共同设立了“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基金”,这是法国第一个关于摄影的私人基金。这似乎显示了老人对摄影的感情,但他又表示,他不想再谈论摄影。这位老人说:“就好像你离婚后又谈论起你的前妻,这有一点下流的味道。”
      在他去世的几年前,布列松在巴黎一个画廊临摹时,他临摹的画作旁就摆着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马蒂斯”,但专心绘画的老人似乎根本就没有关注旁边的人流在欣赏他的作品。有些录像的游客偶尔顺带着将这位老人的身影摄入自己的摄像机,但他们也没想到,自己欣赏的作品旁边,就是那位全球最有名的摄影师。
      当他就要离开时,他注意到旁边有一对恋人肩并肩坐在一个长椅上,一个孩子靠在男人的肩膀上。布列松的摄影欲望一下子被点燃起来,他感叹道:“如果去掉这个女人,这就是一幅完美的构图”,同时向她做了一个砍掉的手势。在女人露出困惑的表情时,他惋惜地说“为什么我没有带我的相机?”接着,他做了一个假想的按快门的动作,就离开了。
      布列松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摄影师,他用手中的莱卡相机记录了上个世纪众多历史事件无数的“决定性瞬间”。英国《卫报》称,作为一名摄影记者,布列松有令人惊异的新闻触觉,总是在正确时间出现在正确的地点,纪录全球的重大事件,如西班牙内战、墨西哥内战、德国二战攻陷法国、印度独立运动、后斯大林时代的前苏联和中国革命等。
      《纽约时报》称,布列松能深深地理解摄影对象,似乎能在任何处境中站在摄影对象的角度上,感受、体验并记录他们心中的喜悦与悲凄。在做摄影记者的近三十年时间里,布列松拍摄了近70万幅黑白照片,其中大量作品被誉为经典,录入到无数摄影教材和新闻摄影教材中,如二战中疗伤的玛蒂斯、站立在林荫道中的存在主义大师萨特、遇刺前的印度圣雄甘地……这些作品成为肖像摄影中永恒的经典。
      他和好友著名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Robert Capa)以及大卫.塞摩尔(David Seymour )于1947年创办的玛格南(Magnum)图片社也成为全球首屈一指的图片社,他们的工作掀起了摄影和新闻摄影的革命,最终使得摄影这种“低级职业”变成了一门风靡全球的高尚艺术。
      作为闻名全球的摄影大师,布列松的固执是出了名的。他坚持全手动拍摄,只使用德国产的莱卡35毫米相机,拒绝一切有自动拍摄功能的照相机,从不使用广角镜头,也从不裁减自己的摄影作品,认为构图不佳的照片即使经过裁切也是于事无补,也破坏了照片原来传递的意义。他只拍黑白照片,只使用自然光源。他曾说:“将拍摄主体置于人造光源下,无异就是毁了这张照片。”
      布列松曾说:“一个人不管做什么,眼睛所见和心灵间一定存有某种关系联系着”,“闭着的眼睛看见内在,张开的眼睛看外界的世界。”他从不屑经过安排的摄影,并认为:摄影者应该精准且迅速的拍下当下的人事时地物。
      著名音乐家尼古拉斯·纳波科夫形容说:布列松身材高大、修长,穿着朴素但很有法国派头,有一头“金黄色偏粉红色的头发”,总是带着“轻微的嘲笑的神情”,眼睛“像标枪一样敏锐而清澈”。老年的布列松皈依了佛教,仍然保持孩子般的天真。
      在行事风格上,布列松非常低调,法国达达派画家德加曾形容布列松说“闻名,但不为人知”。布列松喜欢这句评论。在接受牛津大学的名誉学位时,作为“新闻摄影之父”的布列松却拒绝让任何摄影记者出现在现场。去美国旅行时,他常采用化名“汉克·卡特”,为的是不引起人的注意。
      布列松坚持说:“我不是一个演员。‘名人’是什么东西?我认为自己是一名工匠。”他拒绝将自己看成特殊的人,也拒绝大师的称号,因为“任何心灵敏感的人都有艺术家的潜质。但敏感之外,必须专心”。
      摄影师们常常感叹,布列松总能轻松地捕捉别人都看不到的画面。但同时,布列松又是一个极其冷静的摄影师,他感受到重大事件中震撼人心的力量,但他不会狂热地陷入事件之中不能自拔。他的朋友回忆说,1968年巴黎学生起义进入高潮之时,布列松仍以每小时四张照片的速度进行拍摄,而不是像其他摄影记者那样在这种狂热的场面下狂按快门。 
布列松的摄影中心概念是“决定性的瞬间”(the decisive moment),也就是将事物本质完美表现出来的那一瞬间。他在1952年出版的同名摄影集序言中,引用17世纪作家红衣主教莱兹(Cardinal de Retz)的话“世上凡事皆有其决定性瞬间”。他以“决定性瞬间”的摄影风格擅长捕捉平凡人生的瞬间,用几分之一秒的时间抓住事务的表象和内涵,并成为永恒。
      布列松的作品艺术感与摄影触角并重。他凭着绘画根基,将底片视为画纸,作品的构图完美而自然。摄影师贝利形容他的作品“充满人文主义……及对人的关怀。”
      2004年法国当地时间8月3日这位伟大的摄影大师在法国吕贝隆小镇的家中逝世,享年96岁。当日,布列松家人和布列松创办的玛格南图片社发表声明,透露了布列松逝世的消息。声明还说,他们当日为这位世界级的大师举办了一个小型的、安静的葬礼。
 
布列松语录:
      “摄影构图是剪裁构图,而且,是在瞬间中决定的。”
      “重要的是观察。摄影,是在很短的时间里,敏捷的表现出最重要的部分。”
      “摄影,意味着在若干分之一秒的时间里,同时认识出现象的本质,又能快速地把有含意的形式,严密地组合起来。这是一种使自己的头脑、眼睛、心灵同时集中在同一个轴心上的活动。”
 
经典摄影作品选 
1.布列松1932年才开始拿起相机拍照。这是一张早期的代表作。斯维勒是西班牙的一个小镇,画面里一个撑着双拐的残疾儿童,他后面正在嬉戏的孩子们对此有不同反映。其中一个坏小子甚至要想恶作剧,被另一个孩子抱住。照片拍摄得十分生动,画面结构也相当严谨完整。
2.两个男子,一个在布幕的缝隙中偷看街头演出,另一个警惕地扫瞄着周围的情况,以免被人抓住而引起麻烦。照片的精彩部分是这个男子那种特别的眼神。布列松有时被列入“专在街头巷尾抓拍的摄影家”行列,他善于在平常的日常生活中挖掘出不平凡的照片。
 3.这张照片是布列松抓拍艺术中代表性名作。在前景中跳跃的男子,其身影恰好跟背后招贴广告中跳跃女郎相似,一前一后,互相呼应,相应成趣。这个拍摄瞬间,也就是布列松心目中的“决定性的瞬间”。
4.1936年,英国乔治六世举行加冕典礼,世界各国的摄影记者,闻风而至的全国记者,大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富丽堂皇的仪仗队上。布列松却与众不同,他还注意到马路上的芸芸众生。躺在报纸堆里入睡的人物,由于深夜出来“占座”,熬得又困又累,等到仪仗队过来时,他却已经支持不,进入梦乡……。别具慧眼,旁敲侧击,在普通人的生活中挖掘富有情趣的镜头,是布列松所特有的风格。
5.广角镜头取景范围大,景深大,可把远近景物全都纳入清晰范围之中。但焦距太短的广角镜头往往过分夸张前景,产生歪曲和变形。因此,布列松经常采用28毫米的广角镜头。这张为法国著名画家马蒂斯拍摄的照片,反映出画家对鸽子的喜爱,表现出一种独特的个性。
6.柏林墙边(1963)
    德国柏林东西分别占领十六年后,东柏林方面于1961年8月12日至13日工资突击建功立业立起柏林墙,其目的是防止西方的渗透和干扰。布列松的这个镜头,表现三个柏林人站在一个高台上,观看墙那边的情景。
7.这张照片的题材并不重大,但却是布列松的一幅脍炙人口的名作。表现一个男孩:两只手里,各抱一个大酒瓶,踌躇满志的走回家去,好象完成了一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照片中的人物,情绪十分自然真实,显示出布列松熟练的抓拍功夫。抓拍是布列松一生所坚持的基本手段。他从来不去干涉他的拍摄对象。
8.此照之所摄,是60年代美国好莱坞著名女明星玛丽莲·梦露。虽然布列松是在梦露不经意时抓拍了此照,但从这一凝固的瞬间里,还是抓住了模特的天生丽质和娴雅风度。
9.轧金子(1949,上海)
    此照片摄于四十年代的上海。剧照的通货膨胀使百姓手中的纸币几乎成为废纸。为此人们疯狂地挤在银行门口,企图兑换一点较可靠的黄金。上海人称之为“轧金子”。
10.门里门外(1949,北京)
    门里坐着富态的老板,门外石阶上坐着辛劳一天的雇工,在吃着窝头、咸菜、小米粥——当时北京劳动者最普遍的一日三餐。不同的人物身份和境遇鲜明而突出,足见布列松的抓拍功力。
11.柏林墙边(1962)
    在东西柏林交界处,布列松抓到了这样一个发人遐想、引人深思的镜头。双手持拐而行的残疾者,暗示出以前发生过的战争;荷枪的卫兵,又反映出了持续着的对立。再加上阴雨天气的灰暗影调,使得画面有一种低沉的气氛。布列松经常强调观察,他说:“重要的是观察。摄影,是在很短的时间里,敏捷的表现出最重要的部分。”
12.苦难的眼睛(1948,南京)
    1948年冬至1949年春,布列松先后采访了中国的北平、南京、上海等城市,这张愁容满面的男孩子照片,是在南京市民买米的队伍中抓拍下来折,照片揭示了中国人民的悲惨和苦难。布列松是一位善于思考的摄影家。著名的美国杂志摄影家协会主席B·格林曾说:“看上去,布列松的摄影好像是漫不经心随手拈来。但实际上他是一个很有思想的人。”
13.北京(1958)
    1958年,布列松曾再次来华摄影采访。在一个科技展览会里,一群观众,好奇而又精神专注地观看着电视图象,布列松不动声色地拍下了当时的真情实景。照片中人们的精神状态与前一幅的愁苦面容截然不同,有鲜明的反差。他说:“我感到最大的愉快,就是别人看了我的作品而感到真实。”
14.纽约(1961)
    在美国,几乎每一家公司的经理和老板都离不开一位年轻漂亮的女秘书,这张照片之妙,是妙在瞬间的抓取上。观众看不见女秘书的容貌和身影,只能看到一只高跟鞋的脚。这就避免了直露,提高了作品的内涵和视觉趣味。
15.雕塑家贾柯米蒂(1961)
    布列松拍摄人物时,经常喜欢在他们的动作过程中下手。这张意大利现代派雕塑家贾柯朱蒂的照片,就是在他们搬运雕像时抓拍下来的。抓拍的时机,恰好是贾柯米蒂处于两个塑像之间,而且举步前行的姿态又与前景中塑像的身姿有某些相似之处。
16.国庆日
    美国国庆日,这位老太太准备在自己家悬挂国旗来庆祝这一节日,可惜她家的旗杆断了。没有办法,她就把国旗被在身上。她说:“在我心中不能没有这面国旗。“这时,布列松迅速地拍下了这张照片。
17.美国模范监狱所见(1975)
    瘦削的腿脚和手臂竞能从狭窄的铁栅缝里伸出。怒吼的嘴巴隐约可见,这所“模范监狱”究竟“模范”到了什么程度,也就可想而知。布列松善于在日常生活的场景里发现隐藏着的问题和内在矛盾。他说:“摄影,意味着在若干分之一秒的时间里,同时认识出现象的本质,又能快速地把有含意的形式,严密地组合起来。这是一种使自己的头脑、眼睛、心灵同时集中在同一个轴心上的活动。”
18.1980年,一位中国客人到巴黎访问布列松,要求为这位72岁高龄的摄影大师拍摄照片,布列松没有同意,但把这张照片送给他的客人。画中的形象,是布列松在落地窗帘后面持笔作画。此照表示:晚年的布列松已退出摄影圈。他不抛头露面,只想以绘画自娱,度此余生,此幅为布列松妻子所拍
19.坟场中的热恋(1978)
    一方面是一代又一代的死亡;另一方面又是一代又一代的生息繁衍。这张照以生与死强烈的对比,震撼着观众的心灵。小小的一个画面里,凝聚着人类永远说不清讲不完的故事,这会引发出多少联想和感慨。而这,正是布列松作品的与众不同,特别耐人寻味的地方。
20.田野景色(1968,法国)
    布列松所拍的照片,并不是每一幅都有深刻的含意。有些是对形式美的注重和讲究。右图:1952年在意大利拍摄的街头小景,路边的铁栏、街面上的行人,以及一级的台阶,既富有层次,又构成了一个严密的整体。上图:1968年在法国所拍摄的田野景色,高耸的树林,笔直的道路,S形的透视消失点,不论是线条,还是黑灰白影调,都给人以统一协调之感。

作者: psyzjs    时间: 2006-9-17 03:41

震撼,原来猪头还是很有品位的。


作者: 朱屹    时间: 2006-9-17 07:13

这贴布列松的中国行照片很全了.

决定性的瞬间。


作者: 萧雪    时间: 2006-9-17 18:46

大师的镜头真让人大开眼界.谢谢猪头.




欢迎光临 燕谈 (http://www.yantan.us/bbs/)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