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原创]为什么教育能扼杀创造力? [打印本页]

作者: 乌龙茶    时间: 2006-10-1 21:12     标题: [原创]为什么教育能扼杀创造力?

       如题,是一直酝酿中的一篇论文。因为在中国教育有没有扼杀天才的问题上与老木匠等人的看法有些不同,再次引发了我想说说这个问题的动机。以下是我还不成熟的一些想法:

       可以肯定的是,创造力或创新能力是不可定义的。这里定义取科学定义之意。为什么说不可定义?因为要给出这样的定义,而且要保证它是科学的,那就要以经验事实为依据,而创造力不在经验事实的范围内。作为经验事实的创造力或创新能力其实是创新产品,不是创造力或创新能力本身。比如,当我们说爱因斯坦和牛顿有伟大的创造力时,我们的根据是牛顿定律和相对论,并不是牛顿和爱因斯坦大脑结构中的创新特质。

       这个问题从实证心理学角度无法看清。因为实证心理学属于经验科学,它是要以经验事实为根据的。逻辑上讲,如果创造力能定义,那意味着我们有可能揭示创造力的内在规律,也意味着我们有可能根据这个规律去创造。但这是一个悖论,如果我们能发现“创造的规律”,还能根据“创造的规律”去“创造”,那我们就要问问,这是创造吗?这个悖论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道理:创造不可定义,能定义的创造肯定不是创造。

       这个悖论不难理解,奇怪的是,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以吉尔福特为首的、热衷于研究创造力本质的心理学家似乎并没有意识到他们是在一个逻辑死结里瞎折腾。由于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的影响,心理学家后来又试图把创造力转换为发散思维能力,试图通过揭示发散思维能力的本质去揭示创造力的本质。但是,发散就是创造吗?比如在收敛式思维里有没有创造?只要问一个问题就不难理解所谓发散思维的研究仍然逃不出那个悖论:是否存在别出心裁地运用逻辑分析或推论一种新的观点的可能?如果这完全可能,那么分析或推论不是创造,而发散也不是创造。

     另一方面,虽然什么是创造力是不可能定义的,但人人皆有创造力却是不难从理论上证明的。这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当亚里士多德运用潜能和实现(或现实)这一对概念时,他已经暗示,任何个体都是独特的,每个个体在实现其潜能时,都蕴含着创造的需求或本能。如果用今天生物学的理论来解释,个体之间的差异本质是基因排列顺序上的差异,这种差异决定每个个体的生命都是独特的、都是与众不同的,而独特、与众不同,正是创新的显著特征。当然,你也可以说,独特或与众不同,只是创造力一词在字面意思上的转换而已。但是它有助于我们认清那个导论的本质。为什么创造力不能定义?因为创造的本质是与众不同,而要下定义,必然是从同一性出发的。

       这就是说,对于教育来说,我们能思考的问题,不是如何培养创造力,而是如何才能保护创造力。创造力既然是个体与生俱来的天赋特征,或者说,与众不同是每个独特的个体生来就有的特征,因此,教育不可能培养创造力。但教育可以保护创造力,也可以扼杀创造力。保护就是保护个体的独一无二性,扼杀就是把个体装在相同的塑造模子里,像现代大机器工厂加工它的产品一样。

      教育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为什么会这样?这个问题希望大家都来说说。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1 13:27:54编辑过]


作者: 章启晔    时间: 2006-10-1 21:25

教育为什么不能培养创造力?这个论点就不成立。创造力固然有天赋的成分,可是也得有相应的知识储备,包括思维训练,而在这些方面,显然是教育可以大有作为的领域。能培养,才能谈得上能扼杀,在中国主要表现是全面发展,对人有苛刻的要求,不能求同存异。但这个问题更复杂。还有文化和制度的作用。还有政治制度和经济基础的关系。这样的讨论只怕不出三个帖子就不知所云了。
作者: 乌龙茶    时间: 2006-10-1 21:31

    老章,你的动作太快,我写完后发现有一些表述上的问题,刚改完,就看到你已经跟帖了。现在再看看如何?
作者: 章启晔    时间: 2006-10-1 21:57

我是在翻译过程中感到情绪焦躁了,便来论坛混混,放松一下,只能放放冷枪,展开论述就是打三份工了。

修改后,乍看好一些,可我的批评依然成立。比如说,创造力当然是可以培养的,而你的立论基础并未变化。拿作文来说,如果我们继续背鲁迅是哪年哪月哪天生的,以此作为升学的依据,老师是方便了,创造力自然会受影响。还有,人为地设定框框,比如说基调是歌颂光明面,说话要四平八稳,那么创造力也会受压制。所以,不进则退,不是促进便是压制,不存在保护,因为创造力也是训练的结果。

但要教育负责未免过分。以政治经济改革为例,事实上,中国的问题是创新太多了。比如民主和经济自由化救国,或者向左转(郎氏和左氏等不同派别),各执一词。倒是看西方,讲的是渐进,反而没有革命之虞。概括中国的经济治理就是,一抓就死,一放就乱。那与创造力无关。倒是与如何应用创造力有关。把教育拿出来说事,也是民族传统,仿佛总有一个敌人跟自己过不去而已。


作者: 乌龙茶    时间: 2006-10-1 22:14

    老章,知识是知识,思维是思维,教知识并不等于培养了创造力,训练思维也不等于培养了创造力。所以你的结论,前提有问题。
作者: 周泽雄    时间: 2006-10-1 22:27

创造力的确不可定义,但我们并非不能通过考察别种能力或习性,给创造力大致划定一个圈圈。比如,一个缺乏想像力的人,其创造力一般也是难以期待的吧?再如,从气质上看,一个缺乏争强好胜之心的学生,距创造力也是比较遥远的吧?基础的训练固然必不可少,但思维能力的高下,往往也就构成了创造力的高下,所以,在基础教学中强化思维能力的训练,对创造力的培养总是有益处的吧?即使拿这三点来检验我们的中小学教育,也可能发现些问题。

天才的确不可培养,天才的生成机制是诡异的,适用于莎士比亚的,也许对爱因斯坦全然无效;那对牛顿构成动力的因素,对霍金说不定就构成了阻力。所以,教育不能以培养天才作为目标,但教育必须以扼杀天才为耻辱。


作者: 章启晔    时间: 2006-10-1 23:04

没有问题,虽然知识与思维在不同语境中可以有相对独立的关系,但在创造力的问题上我们并不知道何者更重要,倘若你有爱因斯坦的创造力而生活在清朝,诚如周先生所述,你可能是个平庸的官僚而已,因为你没有物理学的知识储备和思维训练,就我的经验而言,比如说英语知识相对多的人往往运用汉语表达复杂思想的能力就相对强,你很难在其中区分知识、能力、思维。


作者: 乌龙茶    时间: 2006-10-2 00:38

    如果,创造力是一个子虚乌有的东西,或者瞎猫碰着死耗子,创造不过是机遇巧合,那么思维能力、经验、知识,这些东西就更重要。

    人只要是在清醒状态,每天都在思维,而且按今天的广义知识概念,只要在思维,就一定在运用某种知识。教学也是这样,比如一个数学教师教学生解几何题,这里面有知识的运用,所以一定也有智慧活动,如果学生找到一种特别的解法,这方法不是被教师暗示得到的,也不是在其它什么地方看到过类似的方法,这个学生就在运用创造力了。这里的区别是,创造的方法是一种新的思维方法,这方法不能训练出来,因为一训练就意味着有人在告诉或暗示你用什么方法。语文也是这样,一句妙语、一篇妙文,我可以模仿别人写,这是能训练的,比如语文老师可以总结出写某类文章的程序或法则,然后让学生照着写,到具体写一个题材时,学生当然也要运用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但这不是创新,因为学生已经被暗示或直接告诉应该怎样写。学生不过是按老师的提示在思维、想象。如果学生写得很特别,从没有人这样写过,或者至少他没见到过别人这样写,他就在运用他的创造力了。

    概括地说,创造力表现为思维或想象的独特、新颖、与众不同。这些特点可以在想象、推理活动中表现出来,甚至还可以在表演、运动等技能的运用中表现出来。所有这些活动都涉及知识(广义知识概括包括技能),也都涉及智慧活动,但只有那些方法独特、新颖、与众不同的,我们才称为创造力。


作者: ruoyan    时间: 2006-10-2 02:10

莎士比亚、爱因斯坦、爱迪生、比尔盖茨、袁隆平在他们创造不同的新颖产品的“思维过程中”,是否有某种同一性呢?当乌斑竹提到“创造力”一词让大家讨论,是不是每个人都有大致一致的理解呢?这个词是否可以由其它词汇完全替代?

如果绝对地认为创造力不可以定义,那么怎么判断一个教育行为是“保护”还是“扼杀”了创造力呢?

计算机有超出常人的计算能力,但能否说计算机有创造力?如果有,与我们所理解的创造力有哪些一致?如果没有,所缺的是一种什么“力”?

创造力的定义与“发现“创造的规律”之间似乎还有一段距离,与根据“创造的规律”去“创造”,好象也不能等同。

也许涉及定义本身的定义了。是否允许定义有一个由粗略到准确的过程?一个词汇,只要赋予了别的词汇所没有的而交流各方都认可的可描述的“意义区域”,就可以认为有了定义了?


作者: 乌龙茶    时间: 2006-10-2 03:01

    ruoyan的问题很有意思,我感到很困难。

    我觉得,如果在莎士比亚、爱因斯坦、爱迪生、比尔盖茨、袁隆平之间有某种同一性的话,那应该是思维的独特性,或者说,他们都是不可复制的。复制不出一个莎士比亚出来,如果能从基因上复制出一个莎士比亚,他也将不再是我们现在认识的那个莎士比亚。

    对创造力的理解应该是可以有一致性的,因为理解创造力并不需要创造。我甚至想说,任何理解都不是创造的,而是趋同的,至少是的理解的对象趋同。

    计算机肯定不具有创造力,因为它肯定是可以复制的。我想,不可复制就是人与计算机的根本不同。

    定义创造力并不等于就是发现了创造的规律,这一点我同意。但是如果要给创造力一个科学的定义,那应该是在发现了创造力的规律之后。我批评的是研究创造力的那种心理学,提出种种理论,然后设法去证实。结果什么也证实不了。但证实不了就对了。我的观点是,创造力是不可定义的。   

   

   


作者: 周泽雄    时间: 2006-10-2 03:47

结合计算机来考察何谓创造力,也蛮有趣。比如,IBM“深蓝”战胜了国际象棋冠军卡斯帕罗夫,我们可以说深蓝没有创造力,但我们不敢说卡斯帕罗夫缺乏创造力。深蓝的能力其实只此一招:计算,人脑绝对无法匹敌的计算。单纯比拼计算力,卡斯帕罗夫一定大败亏输,可见,卡斯帕罗夫一定是使用了深蓝所不具备的其他能力,才得以与深蓝周旋。但狼狈的是,深蓝仅仅依靠强有力的计算,就可以使卡斯帕罗夫的其他能力——假设其中有创造力,也有惊人的直觉——沦为摆设,或者说,深蓝虽然没有直觉,没有创造力,但有能耐把对手的创造力和直觉,转换进二进制符号,遂使得创造力这一最为神奇的能力,进入其算计之中。我们还可以想像,创造力天才一般赖以自豪的意志力,在冷酷的计算机面前,也是毫无优势可言的。

让人类觉得安慰的,是围棋。毕竟,深蓝想要战胜围棋国手,目前看来还遥遥无期。也许,要考察计算机与创造力的区别,国际象棋有点不够格,我们非得搬出围棋来,才能看出两者的区别。围棋有几万种定式,一台普通电脑就可以轻易掌握;但围棋中的变数或不确定性太大,以至连擅长穷举法的电脑都不得不望洋兴叹。与计算机比拼两块大龙的杀气,人脑一定不堪一击,但一个伟大棋手对棋盘的神奇一瞥,在目前情况下,却仍然可能让一台最先进的深蓝死机。——该神奇一瞥,目前还没有被转换成二进制符号的迹象,所以,也许我们大致可以将它视为创造力的一个小型标本。

对创造力天才来说,有些能力(如我提到的意志力)并非不重要,但它可以被计算机所转换。再以围棋为例,计算机不具备大局观,不明白行棋的方向感,也更不会生出“得理不饶人”或“赢棋不闹事”之类情绪化想法,但它仅仅凭借计算,可以伪装出自己具备这类能力或情绪。随着计算能力的提高,它的伪装能力也会更加出色。我们是否一定要认为,只有计算机绝对伪装不了的(换言之,就是无法被转换为二进制符号)的东东,才是真正属于创造力的呢?

应该也不尽然。计算机可以藐视人的意志,但不等于人的意志不构成天才的组成部分。正如人的计算能力在计算机面前不堪一击,不等于天才与计算力的强弱无关。

创造力大概主要是一种气质,比如,一种不甘流俗的念头,一股不屑人云亦云的豪情,一种非要与众不同的欲望。有了这种气质,再辅以知识和思维能力,天才就可能产生;没有这种气质,再博学的大脑,受到再严格的训练,也与天才无缘。创造力本身无所谓善恶,它应该是一种原始的、蓬勃的生命力。所以,强烈的破坏欲,也可能是创造力的有机体现。

大致讲起来,计算机一定是缺乏此类气质的。

假如计算机具备了气质,大概也就是世界末日了吧。


作者: 紫壶    时间: 2006-10-2 03:58

创造力跟创造性思维一定是相关的,超越思维定势,才可能有所创新。这里所说的超越思维定势,是指懂得运用一般的逻辑推理却不满足于这种推理,另辟蹊径进行逆向或发散思维,所获得的创新成果又可以通过一般的逻辑进行推理。

教育之所以很难保护创造力,相反,常常是扼杀创造力,是因为教育有趋同性,在大量的知识库存中,教师调动某几个知识点告知学生,并以最常用的逻辑方式推理出结论,冻结成为标准答案,如果学生自己获取了更多的知识点,或以不同的方式推论出的结论或观点与这个标准答案相左,就不能得分。长此以往,学生就不再思考,更不会展示自己的与众不同,创造力就这样被扼杀了。人文学科尤其如此。


作者: ruoyan    时间: 2006-10-2 04:29

“创造力的确不可定义,但我们并非不能通过考察别种能力或习性,给创造力大致划定一个圈圈。比如,一个缺乏想像力的人,其创造力一般也是难以期待的吧?再如,从气质上看,一个缺乏争强好胜之心的学生,距创造力也是比较遥远的吧?基础的训练固然必不可少,但思维能力的高下,往往也就构成了创造力的高下,所以,在基础教学中强化思维能力的训练,对创造力的培养总是有益处的吧?”

“创造力大概主要是一种气质,比如,一种不甘流俗的念头,一股不屑人云亦云的豪情,一种非要与众不同的欲望。”——————————————周泽雄

“创造力跟创造性思维一定是相关的,超越思维定势,才可能有所创新。这里所说的超越思维定势,是指懂得运用一般的逻辑推理却不满足于这种推理,另辟蹊径进行逆向或发散思维,所获得的创新成果又可以通过一般的逻辑进行推理。”——————紫壶

“而独特、与众不同,正是创新的显著特征。当然,你也可以说,独特或与众不同,只是创造力一词在字面意思上的转换而已。”————乌龙茶

“创造力固然有天赋的成分,可是也得有相应的知识储备,包括思维训练,而在这些方面,显然是教育可以大有作为的领域。”————章启晔

创造力正在定义中。。。。。。


作者: 乌龙茶    时间: 2006-10-2 05:38

    呵呵,没想到这个贴挺有人缘,大家的发言让我长见识了,以后若有时间专门写这篇论文,一定要参考大家的意见。

    泽雄兄提到计算机下国际象棋和下围棋,这两种棋我都不行,但听人说,计算机没办法解决围棋问题,因为围棋需要有判断“势”的能力,准确地说这是一种直觉。计算机虽然计算能力超人,但没有直觉能力,我们还可以进一步说,如果给计算机输入写作文的程序,它可能写出来的东西比一般中学生要强一些,但绝不可能写出千古文章。

    紫壶对教育扼杀创造力原因的解释,我很赞同。这里面有不少可说的东西,再听大家的发言吧。


作者: psyzjs    时间: 2006-10-2 07:51

楼主又乱讲话,实证的心理学是实验科学.

所以建议此贴也没有再继续的必要了.

知道大树我在这里,还挑衅.

无奈啊!

[em03]
作者: 乌龙茶    时间: 2006-10-2 09:44

     “实证的心理学是实验科学”——这是你的说法。我知道你是搞实验心理学的,但实证不等于就是实验,比如,调查是不是实证?观察是不是实证?如果你认为这些都不是实证,你可以重新定义实证这个词,然后看看有多少人同意你的定义。

     “建议此贴也没有再继续的必要了”。——为什么?请给一个正当的理由。

      “知道大树我在这里,还挑衅”——你是大树呀?为什么不可以挑衅大树?如果我说错了,你可以有理有据地指责或批驳,即使指不出来,也不用急嘛。

      “无奈啊!”——别急,有话慢慢说。


作者: tmsk    时间: 2006-10-2 21:12

创造力与教育的关系永远说不清,或者无须证明.至于删贴则大可不必.
作者: psyzjs    时间: 2006-10-5 04:39

对于16楼的反驳,我简要地逐条反反驳一下:

没有控制或没有预谋的调查或观察,当然不能属于实证.实证的定义,我只信两个最"原教旨主义"的元素:

逻辑推理和实验验证.最新的发展是:难道只有实验室内的验证才是实验验证? 楼主把实验心理学的方法

看得太狭隘了.

 

由于事关学理的最基点的问题,因此认为此贴没有继续的必要.如果讨论更深的方法学的问题,建议另开

一贴讨论.

 

挑衅不挑衅的,关键不是因为是否针对权威,而是针对真理或公理性的基础.因为我是某个公理性基础在

人间的代表,因此有理由认为这样的言论是"挑衅的". 这里绝没有半点人生攻击的意思.

 

话先说到这里,我喜欢直击要害.不好意思.

[em04]
作者: 乌龙茶    时间: 2006-10-5 06:13

以下是引用psyzjs在2006-10-4 20:39:00的发言:

对于16楼的反驳,我简要地逐条反反驳一下:

没有控制或没有预谋的调查或观察,当然不能属于实证.实证的定义,我只信两个最"原教旨主义"的元素:

逻辑推理和实验验证.最新的发展是:难道只有实验室内的验证才是实验验证? 楼主把实验心理学的方法

看得太狭隘了.

 

由于事关学理的最基点的问题,因此认为此贴没有继续的必要.如果讨论更深的方法学的问题,建议另开

一贴讨论.

 

挑衅不挑衅的,关键不是因为是否针对权威,而是针对真理或公理性的基础.因为我是某个公理性基础在

人间的代表,因此有理由认为这样的言论是"挑衅的". 这里绝没有半点人生攻击的意思.

 

话先说到这里,我喜欢直击要害.不好意思.

[em04]

       如果你认为击到了要害,我只能笑笑了。你称自己“是某个公理性基础在人间的代表”,这话够狂,连牛顿、爱因斯坦都没敢这样说过。所以,说到挑衅,我认为这个词用在你身上是不合适的。

       现在我来对你的回答做出回答。

       首先,我建议你弄清楚实证与实验的区别,如果没有控制,肯定不能叫实验,学界公认的是,控制与可重复性是实验的两大基本特征,在诸多实证方法里,唯有实验的控制水平是最高的,但这说的是真实验。

       其次,如果你以为调查和观察没有控制,那我建议你暂时别急于声称自己代表了某个公理性基础,应该考虑重修科研方法这门课程的必要性。调查和观察也可以是有控制的,只是调查和观察对变量的控制水平无法达到真实验的水平而已。另外我还要提醒你,你似乎缺乏一个概念性的认识,请记住,实验本质上也是观察,不同的只是实验观察是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而已。

      最后还要说,主贴讨论的是“教育为什么能扼杀创造力”的问题,你建议不要再讨论下去,但你并没有给出正当的理由。如果你有兴趣把问题转到什么是实证或者什么是实验方面的讨论,我可以虚心求教,但前提是你得拿出令人信服的知识水平。到目前为止,我看到的是一个知识水平与狂妄程度不成正比的你。我知道你在中科院心理学研究所,也知道你是搞实验心理学的,但正如我曾在石勇的“人类心理的搏杀”一贴中对当今中国实验心理学的评价一样:论实验设计的精湛与科学,你们在物理学家面前是幼稚的;论到理论水平,你们当中相当一部分人缺乏基本的理论素养,就别说和国外心理学家相比了。你曾在某个贴子上大言不惭地声称哲学问题都是心理学问题,当时我没好意思驳你,那是给你留面子。另外,论到知识面,不好意思,我不得不说,你的知识面太狭窄了。最后真诚地给你一个建议,如果你觉得保持一种狂妄的姿态很能让你内心的某种需求得到满足,那你应该多看看书,别以为做过几个心理学实验就无所不知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4 22:25:55编辑过]


作者: psyzjs    时间: 2006-10-5 17:55

乌龙也只是看过一些理论而已,对他是否进过实验室我表示怀疑.

实证和实验当然有很多区别. 楼上引述的前2段也没有特别重大的错误.但这并不意味着,"实证的心理学是经验科学".楼主首先要分清"经验"和"实验"的区别.

对调查和观察的控制恰恰是乌龙所忽略的.我怀疑他成天只讲理论,连基本的调查或观察都没有做,就兴冲冲地在这里发帖子了.--"空中楼阁"啊!

乌龙不让我讨论下去,并非是认为我走偏了题,而恰恰是因为我的言论威胁到了他继续发贴的"理论上的安全".

我并不以为我们比物理学家在实验设计上幼稚.其一,许多物理学家转行搞实验心理学,都束手无策,比如像浙大的唐孝威,楼主若承认比他都牛,就请做些研究,让大家看看你的研究报告,如何?空谈是没用的,还不如做些事情,哪怕是全国性的SURVEY也好.如果你说你用问卷法,有功力从20人的小样本推断全国的基本情况,我就服你.没有这个本事,我还是要在这里叫到声嘶力竭!

我说"哲学终将被心理学所取代",还是给足了国内搞社科的那帮人面子呢!他们和全世界搞社科的主流水平根本不在一个档次上嘛!光谈理论有什么用,连基本的非线性模型都不验证一下,只能让人感到是骗饭吃的.--当然,骗饭吃的在哪里都有,IPCAS也有,乌龙那里有没有,还不知道.

先写到这里.

[em04]
作者: 乌龙茶    时间: 2006-10-5 21:24

    不用怀疑,我可以直截了当地答复你,第一,我确实没进过实验室,但我设计过调查。你的第一个怀疑不错,第二个怀疑错了。

    我说“实证的心理学是经验科学”,你居然提醒我要分清“经验”和“实验”的区别,这再次证实我对你的判断,你缺乏有关研究方法的基本常识,论知识面,你连本科生都不如。真不知你是怎么混进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的。

    看来有必要给你扫盲,什么叫经验科学?一切以解释经验事实为目的的理论、并力求以经验事实为判断根据的科学都叫经验科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都是经验科学。你以为心理学加上实验两个字就不是经验科学了?去学点哲学吧,它会告诉你什么叫经验!

    你提到许多搞物理学实验的转行搞心理学实验都束手无措。那你得先问问,这些从物理学实验转行搞心理学实验的人,在物理学领域里是什么地位。你回避了我的一个问题,中国如你一般搞心理学实验的人,在世界心理学界是什么地位?有哪个著名的、原创性的实验是由你们设计出来的?要说骗饭吃,我的水平跟你们是无法相比的,你们从国外进口一台眼动仪,最少也要几百万吧?你们做出什么贡献或成就了?我搞调查,小一点的,几千元就够了,大一点的,万元就够了,这还是指人民币,不是指美元。

    以前你说“哲学终将被心理学所取代”,现在又说这已经给足了国内搞社科的人的面子了。首先纠正你两个错误:哲学是哲学,社会科学是社会科学,这是两回事,此其一。其二,你这句话逻辑上不通,如果“哲学被心理学取代”这句话能成立,那你不是给中国社科留面子,而是给全世界社科留面子了。最后给你一个建议,等你搞懂了什么是哲学以后,再来下这种论断。不客气地讲,我怀疑你连什么是心理学都不清楚。别以为你在中科院心理学研究所,你就懂什么是心理学了。一个从中国心理学研究的最高机构出来的人,能说出这么无知的话,只能证明两件事:第一,中国心理学博士百分之九十九是只会考试的混子,第二,中国的学术建制烂透了!

    你说问卷调查如果能从20人的小样本推断全国,你就服。这就证明你不懂调查,不懂什么是实证方法。一个严肃的调查,样本怎么可能是20个人?还要求用20个人的小样本推断全国?这不是笑话吗?有这样搞调查的吗?

    关于理论与实验的关系,不客气地讲,你现在的知识水平还没到能讨论这个问题的程度。只告诉你一件事实,最伟大的物理学家是理论物理学家,不是实验物理学专家。如果不信,你可以去了解一下爱因斯坦,看看他设计过什么著名的实验。

    我没有禁止你讨论,是你在说这个贴子不要再讨论下去了。我只是说,你没有给出这个贴子不能再讨论下去的正当理由,也没有指出我在这个贴子的发言哪一句是错的。你现在的结论也不过是说我成天空谈理论、空中楼阁,由此你怀疑我怀疑我骗饭吃了。这个上面已经给你答复,再说得明白点,我拿的是做教师的工资,我不需要仪器和设备,所以,论骗钱,我和你们不在一个水平上。论骗的后果,我至少不会犯你那么低级的错误,就这一点而言,你没当教师应该是学生的幸运,但你的实验成果会以论文的形式发表出来,如果有人看,那你就在骗你的同行。当然,最大的受骗者是你的上司,不过他们不值得同情,因为是他们选择了你。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5 13:29:17编辑过]


作者: 乌龙茶    时间: 2006-10-6 02:59

    重看上面的回帖,有些过激。PS兄在实验心理学方面的专业水准应该是不容置疑的,学有专攻,不该用一种标准来要求。请PS兄见谅。
作者: psyzjs    时间: 2006-10-6 05:40

乌龙兄啊,过激不过激的.小弟倒不在意.关键是要把问题弄清楚.

在北京这么多年,在人民大会堂里都打过瞌睡,可见我不是个争名逐利的人.

如果是调查(survey)的话,从20人的小样本的结果是有可能推断全国的情况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但主要看这个研究者在实验上的功力.因为涉及到比较核心的实验技术,我们可以私下讨论这个问题.但,这样做确实是可行的.当然,国内的审稿人大半会拒.

在F.BACON的年代,经验的定义包括实验.但现在发生了很多变化,首先经验不完全来自实验,而是人的主观和客观活动的积累,而实验是有控制有目的的研究活动;其次,经验不具备内在的可证伪性,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实验或者其它实践形式;再次,现象学的观察可以作为实验的基础,但不是实验的全部,而这样的观察是可以得到经验的认同.这里,我的确对"经验"和"实验"的区别锱铢必较了.

至于骗饭的情况,我已经说过,IPCAS是有的,不知乌龙兄处有没有?没有针对你啊,不要紧张啊.我承认,国内实验心理学的水平与国际水平有相当大的差距,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家不努力,也并不意味着没有亮点.我一个师弟去年就在NATURE NUEROSCIENCE上发文章了,当然,署名单位是国内的.

眼动仪啊,ERP的,我也是看不惯乱烧钱的.我以前在所里做实验,就是在某种程度上抵制对计算机的过度依赖的.好的实验方法并不是烧钱能烧出来的.楼主把我看作是那样的人,可见还是没有把一些关键性的东西弄透.

至于什么是心理学?我也没有弄懂,我还听说许多老先生临死的时候都没有弄懂.楼主弄懂了什么叫哲学吗?我也知道,哲学上功力比较深的学者分析问题是很理性的.过度情绪化的语言无助于哲学思维的发展.而思维本身是心理学研究的重点对象.

其它的,慢慢说.大风大浪经得多了,这些也不算什么.做实验的年数不长,但也并非一天两天的了.这事情,必须沉下心来,抽丝剥茧的,脱离主旨的吵闹也是无用的.

只是,我更愿意相信楼主对我个人以外的攻击是一时的冲动,而没有旁的原因.

[em04]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5 23:56:43编辑过]


作者: psyzjs    时间: 2006-10-6 07:52

还有几句话,感到必须在睡前说,否则可能就忘了。

既然乌龙知道我是IPCAS的,为什么还针对这点连我都不在意的事实说事呢?难道IPCAS就意味着一切吗?IPCAS可以代替马普、冷泉或其它一流的位置吗?纵然是一流,研究的成果就是一流的吗?十根手指伸出来都不一样长呢?

还有,把我和我所在机构绑定在一起是什么动机?是想通过打败我打败一种观念和思潮?还是想挑战“可能的权威”?或是其它我不愿想,更不愿看到的动机?这些都是让人怀疑的。

以前,就有人上少林武当“骂山门”的,主持不理他们,就吵得越凶?可是“少林武当”又有什么了不起。百年以后,还不是“尘归尘,土归土”。

[em05]
作者: 乌龙茶    时间: 2006-10-6 07:59

    PS兄好,很高兴能这样跟你讨论问题,前面我的出言不逊,这里先向你赔罪,并请海涵。

    调查能从20人的样本推断全国,我认为不可思议。当然,我明白你的意思,如果问卷中的问题少到只有一个,而且问题的所指对调查对象的社会属性的区分要求不是很高,那么20个人的样本在理论上是有可能推断全国的。但这是从理论上说的,事实上,没有一项社会科学的调查是这样做的。

    关于经验,我想有必要提醒兄台注意,你原来是指责我把实证方法归于经验科学的范畴,又把实验方法归于实证方法的范畴,我并没有说经验包括实验或不可包括实验的问题,甚至在我看来,这样的表述是极其错误的,所以你现在向我指出,经验包括还是不包括实验的问题,我认为与我前面的发言没有关系。但是既然你说到这个问题,我必须进一步向你表明我的看法。经验一词在哲学里是与理性相对的,经验是后天的、在感觉基础上形成的,而理性则被认为是先天的,是人与生俱来的天赋。经验科学的意思,是指一切以经验事实为根据的科学,实验的基本法则就是尊重经验事实,所以实验是经验科学的基本方法。你说经验不完全来自实验,这是肯定的,但更准确地说,一个人即使从不做实验,他也有经验。此其一。其二,你说经验不具备内在的可证伪性,证伪一词出自波普,波普有一个基本观点,就是一切实验都有理论在先,否则根本无法做实验。可证伪的意思是指科学命题都是全称判断,而全称判断存在着被新发现的事实证伪的可能性。其三,现象学方法与实验方法是完全背道而驰的。刚刚讲到,波普指出,一切实验都有理论在先,否则你无法做实验。而现象学方法要求悬置一切运用既成观念的判断,也就是不能以某种理论作为研究的开端,而要追溯到原初经验,即追溯到经验产生之初的现象本身。所以,现象学观察并不是为实验或准实验提供基础的。今天所说的人类学方法就是从现象学里发展出来的方法,但这种方法的科学性一直是遭到怀疑的。在自然科学领域,根本就不承认这种方法。

    目前国内一流大学都注重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发得越多,就认为学术水平越高。以至于一批青年学者,成天就想着如何做实验,好在这些大名鼎鼎的国际权威学术期刊上能发表一两篇文章。我认为这很滑稽。这些期刊,每年少说也要发一两百篇论文吧?这些论文都是一流的、对今后科学的发展都是起了举足轻重作用的?稍有点常识的人都会知道,根本不可能是这样。那么,一个人在那些杂志上发表了一两篇文章,能说明什么呢?只能说明他在某方面的研究已经达到一定水准而已!但这在中国,已经被夸张地想象成就是未来一流的科学家了。

    什么是哲学?这个问题正如什么是心理学一样,确实很难说,有多种不同的定义。不过,我当初问你这个问题,主要是因为你声称心理学可以取代哲学。我认为你不了解哲学与心理学的区别。我可以坦率地说,哲学家当中就有人说过,哲学问题可以还原为心理学问题。但这样说是有前提的。我不知道你有没有耐心听我解释这个前提,也不知道你是否有足够的哲学基础理解我的解释,所以,这个问题还是不谈为好。重申一下,我仅仅是想告诉你,现代心理学属于经验科学,它和那些从先验问题出发的哲学是完全不同的。比如,哲学要讨论存在问题,这种问题对现代心理学来说是没有科学意义的问题。但是,当实验的心理学要追寻它的理论源头时,哲学将永远是心理学的前站。不要说心理学了,任何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其基础都在哲学那里。如果你不信,去看看爱因斯坦怎么说好了。如果你觉得爱因斯坦是物理学家,不了解心理学,那么我建议你看看罗素的《人类的知识》。罗素是哲学家也是数学家,不,应该说他是当代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他在这本书里对心理学及其发展有非常精湛的分析。

    我不会以恶意攻击某个人为快事,至少现在已经没有兴趣。我知道你对我批评心理学很反感,但我不想隐瞒我对中国心理学目前状况的失望。不久前,张侃,你应该知道,他是中国心理学会副会长,到南京来做报告,我听了一半,实在忍耐不下去,起身走人。那种见识和理论水平,实在让我不敢恭维。好歹他也是中国心理学会的副会长,理论水平也不难差到这种程度吧?你看看李政道在中国的科普性报告,那是什么水平?

   


作者: 乌龙茶    时间: 2006-10-6 08:14

    PS兄发24的贴子时,我正写25楼的贴子,所以没看到。这里解释你的一个指责:我不会不自量力到要去挑战心理学的程度,我只是表示对中国心理学现状的失望而已。另外的一个目的是想告诉PS兄,心理学仅仅是人类科学的一个部门,你可以很专业地做心理学实验,但这不代表你掌握了全部科学,不代表你有能力判断哲学,甚至不代表你有能力判断全部心理学。这是我对中国心理学人不满意的一个原因。

    说到挑战权威,我记得你在一开始就告诉我你是这里的大树,又说你是某个公理性基础的代表。如果我在前面的发言有冒犯虎威之处,希望你别把它理解为我对心理学这门学科的藐视。   


作者: psyzjs    时间: 2006-10-6 08:36

回楼上的:你说失望,我是失望了8年了,抗战都胜利了!但“走向共和”有这么容易吗?

我不敢说通过心理学就掌握了全部科学,但我还是坚持认为以后的哲学本质上是心理学。这个问题很重大,以后要专门发帖子论述。全部心理学又是什么呢?靠得住的结论都是从实验上来的,你难道有反例吗?

别说是心理学人你不满意,我不满意的人还不限于心理学界呢。但是最终目的还是共和啊!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啊。其实我是很想“笑傲江湖”的,可是,一在功力不够,二在智慧不行--“米还没有春熟啊”...

大树不过是我的自称而已。和“百年树人”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

[em04]
作者: 乌龙茶    时间: 2006-10-6 09:51

    呵呵,看来我们还是有共同的看法的,至少对某种现状都不满意,对吧?

    希望看到你有关“哲学本质上是心理学”这一论断的专门讨论,并希望你能把你的论述发在百年树人版上。我知道一些这方面的说法,曾经也这么认为过,不过现在不这样看了,但还是想听听你的高见。

    所谓全部心理学,我指理论心理学。以前说过,我很佩服弗罗伊德,尽管他有缺陷,但他的发现是富于原创性的,而且我认为,他是对社会科学影响最大的心理学家;我还佩服詹姆士,不过不是佩服他的心理学,而是佩服他的哲学功底。此外还有马斯洛、弗洛姆、罗杰斯等。你前面提到心理学的一个最重要也是最难的研究对象是人的思维,这方面我们的看法相反,我认为,研究思维最出色的并不是心理学家,而是哲学家。至少到目前为止,我还没看到一个真正属于心理学的、不依赖于哲学的认知科学理论或有关思维的心理学理论。当然,哲学是不从事实证研究的。我的意思是,如果心理学不能提出有别哲学的思维或认知过程的理论,那么很难说现代心理学已经真正脱离了哲学。

   


作者: psyzjs    时间: 2006-10-6 12:30

乌龙大哥,看到你这么晚没有睡,我突然有点兴奋.

对现状仅仅不满意有什么用? 人嘛,毕竟还是"剧作者",总要推动/改变一些东西的.

哲学和心理学的关系, 最早可以看W.WUNDT和BORING的经典著作.最近有研究的是TUFT大学的一名教授,我得去查查.在没有足够的空闲和材料前,我是不会立刻发这样的帖子的.

你所说的那些心理学家,即使是从理论的层面上来说,也不是全部.像B.F.SKINNER,R.HEBB,I.PAVLOV,D.KAHNEMANN,A.BANDURA都是可以称道的人,他们的工作首先是在实验领域的,但却没有人敢说他们不是理论家.

哲学并不从事实证研究吗? 这下子得我给您开本书读读了.

维特根斯坦的,就叫<哲学研究>,他的这本书看起来就是个严密的逻辑系统.标题从1到几百,一个命题跟着一个命题.

再者,你敢说逻辑推理不是实证?

有关思维的研究,我觉得还是等哲学家打败了"DEEPER BLUE"再来捧这个场吧.


作者: psyzjs    时间: 2006-10-6 12:31

回去睡觉先,下午回来看帖子发到什么程度了.[em01]
作者: David    时间: 2006-10-6 17:24

乌龙兄的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这样的问题不可能用三言两语讲清楚。不管怎样,心理学关于创造力方面的书籍大概不下数千种,研究论文大概不下数万篇,一个问题可以天天讲,年年讲,可见其丰富和复杂。简单回答几个基本命题。

 

创造力可否定义?答案是可以的。如果一个行为具有新颖性同时又有实践或认识等方面的价值,这个行为就是创造性行为。当然,心理学者对这样的行为是否一定要是对人类文明作出重大贡献才称得上是创造力的体现,还有分歧。但一般认为创造力不管大小,都是创造。而且,就我的观点,不应该从结果的社会重要性或社会知名度(如得诺贝尔奖)来看创造力大小,结果的社会影响与创造的独到新和难度不是一回事。前几天在真名网上看到一个帖子,很多科学家都在纳闷鱼是否变了种,百思不得其解,而最后有人发现是渔网的问题,和鱼的变种没有关系。发现鱼网的人显然是有创造性的(用新颖性与有用性来衡量),但这与这样的发现的社会影响应该分开看。德国发明印刷机的古登堡社会影响可能超过牛顿(他是西方2000年时民意调查研究千年之中对人类文明贡献最大的百人的首位,高于牛顿和爱因斯坦),但牛顿,爱因斯坦建立物理学体系显然需要更大的创造力。而且,我觉得谈创造力不要言必爱因斯坦,这样可能模糊问题的焦点。还是要谈生活中,课堂里点点滴滴,不太起眼的创造力。

 

创造性是否可以进行科学研究?答案是可以的。这和上面的问题有关,如果你认为凡创造力必惊天动地,那么试验室里确实无法复制。况且,科学研究未必都是科学市实证。达尔文一生都在野外收集物种,观察动植物的自然形状,没有人说他的东西不是科学。同样,不能说因为创造的独特和不可复制性就认为无法对它的规律进行总结。其中的规律性的东西,可以从三个P (人person, 过程process,产品, product)和两个 C (内容 content,背景 context)入手。心理学和物理学不同,和医学类似,属于不精确科学,比如其理论无法完全用数学精确表达和结果无法用公式和计算准确预测。但是否因此不成其为科学了呢?不是。像创造性这样的题目,还是可以作经验性研究的,包括实验研究。

 

教育能否培养创造力?结论是可以的,当然不是说可以直接去作所谓“创造性思维训练”。我对这样的训练是心存怀疑的。但是,在教学中可以渗透一种观念,即任何我们所谓的“知识”,尤其是理论知识(包括科学知识),都是人用以解释世界所创造的模型,因此是可修改,可发现里边存在的漏洞和问题的,或缺陷的。甚至物理学,作为精确科学,都是同样的。培养创造性,简单地说,是想象事物的种种可能性,并对其中有希望的(promising)作合理的推测和深入探索。其结果很可能失败,我们只看到诺贝尔奖得主成功的一次或两次,却忘了她(他)可能失败过98次。但只要有合理性,“有想法”,不一定“正确”,就应该鼓励,我很欣赏多年前看到的一篇改写空城计的“空城秘史”,说是其实司马懿知道是一座空城,但没了诸葛亮他自己还能有活路,所以还是放诸葛亮一条生路,半路突生感慨,道是这个诸葛亮正是高明,早已料到我会放他一条生路,故稳坐钓鱼台。我们可以说这个学生很有创造力或想象力,但我们也可以说,教师是可以开阔学生思路的,引导学生去考虑对历史,对人文现象,对自然现象,都是可以想象空间的。让学生了解所有知识都是对某种可能的合理想象和不懈验证得来的,科学家在实验室,学生在课堂,做的都是同样的事,对世界(自然的,生命的,社)的)和自我的探索。

 

我在美国的一位同事写过一本“课堂中的创造性”,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翻译了过来,有兴趣可以拿来看看。此书基本是介绍,应用为主。而不是很深入的探讨。我觉得网上不是深入探讨这些问题的地方。要深入探讨,乌龙兄还是组织个研讨会吧,到时候我第一个报名。
作者: David    时间: 2006-10-6 17:39

    泽雄兄谈到围棋,紫壶君谈到心理定势,我正好写过这个题目,其中一段在围棋天地上发过,剪贴在这里供参考。这是我正在写的“围棋心理学面面观”的一节,有修改意见欢迎提出(比如可读性怎样)。

(图剪贴不过来,用你的想象力来补充吧,这也是创造力的一方面)

戴耘:“围棋与心理学”(“围棋文化丛书”之一,将出)

知觉篇三:超越思维惯性

 

                                                                                                 退一步海阔天空

-- 中国谚语

 

 

这幅图上你看到是什么呢?你可能根据头饰和发型,看到一个少妇的倩影。那么,你能不能换一个角度,看出一个垂暮的老妇呢?也许你首先看到的是没有牙齿的嘴,于是你的意念固着于“老妇”而对“少妇”视而不见从对这幅画的反应,我们可以看到日常习惯性思维的一些基本特点。第一,我们判断现实情境常常根据“先入为主”的原则。我们在前面已经谈了“第一感”的优劣,而第一感有时依据的正是思维定势和思维惯性。

第二,我们的先入之见根据的是先前的经验。更科学地说,它依据的是我们头脑中的已经形成的心理图式或构架。

第三,先入之见具有排他性,你先看到的内容(老妇或是少妇)会抑制其他的意念。

第四,在日常思维中,我们依赖常识和信念,而很少对常识和信念进行检验和批判;也就是说,我们经常想当然地看待事物,而不追问这种看法的来源和根据。

一个与围棋可能更为切近的心理学实验是“水罐问题”,研究者让“被试”用三个容积不同的水罐,找到获得一定水量的方法,如要有9夸特,42夸特,6夸特三个水罐,要得到21夸特得水,可以从42夸特得罐里倒出9夸特,然后再到出6夸特两次,即能得到21夸特水,即42 9 6 6 = 21。等做过几道相同的题后,研究者给被试这样的题,如三个罐分别是15夸特,39夸特,3夸特,要得到18。大部分“实验组”的人就会习惯成自然地按照先前办法,39 15 3 3 = 18,而“控制组”由于没有没有做前面的题,所以形成“做减法,三个罐都要用”的思维惯性,很自然地采用了最简单的方法:15 + 3 = 18。显然,后者的解决方法更简明,直接1  

围棋中的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既指我们根据经验对现实情境的习惯性的知觉反应,也指由于“先入之见”而不能跳脱出已形成的概念或思维框架。 在日常生活中形成“思维定势”是有用的,它可以使我们对熟悉的情形不假思考地作出迅速反应和决定。在棋盘上,“思维定势”也会帮助我们对棋局作出迅速判断。但是,定势有封闭性,一旦形成,妨碍思路的灵活和开阔。图一是王磊对曹薰铉在第七届三星杯决赛的第一局对杀局面。王磊对曹薰铉的白1的打劫,“理所当然”地应了黑2。但正是这步棋,丧失了一举获胜的绝好良机,按曹大元的分析,这时走在A位,吃住白两子和全歼右边带三角的白棋。这样一来,虽然白B,黑C,白D,黑E,白左下角可活棋,而由此左边带三角的大块黑棋反而成劫活;但是,因为黑棋有足够自身劫,大龙可轻松化险为夷。那么,王磊为什么没有想到A这步棋呢?根源就在“思维定势”,想必王磊的心理预设(棋手未必一定意识到)是,必须应劫,因为不能让白左下角净活;对方活棋意味着自己大龙的被歼。这显然是想当然了。而时间的压力(如进入读秒)也会加剧对“思维定势”的影响。被曹薰铉机警地走到白3,白棋突现生机。 

这个例子有一定得普遍意义,即棋手对局部是处于攻还是防,会形成思维定势而影响决策。自己感觉处于攻击一方还是防守一方往往会对突出一些因素,而忽略另一些因素,对决策有关键影响。比如王磊这盘棋,他的意识中突出了这一局部你死我活的特征,却忽略了你活我也可以活的变通。又比如,棋手攻击时,更多注意如何利用对方的弱点和缺陷,而对自身弱点考虑较少,有时被反击而导致被动,甚至攻守易势。

 思维定势种种

  思维定势有不同的类型,有的是认知原因造成的,如上述分析的例子。有的则是情绪性的,如对于得失的过于执著,有些则和技艺水平有关。

  “功能固着”可以看成是“认知性的”思维定势的一个特例。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常常固着于物件的最常见功用,而不能灵活地用来解决问题,比如皮球掉进阴沟只想到用钩子去掏,却没有意识到用水将它浮起来,因为日常生活中水是用来可以喝,用来洗东西的,而钩子是用来掏东西。运用在围棋上,“功能固着”的最基本含义是对盘面上的子的功用,效率和价值只有单一,静止,僵化的理解。比如“厚”和“重”有时只有一纸之隔。而本来“重”的也会因为对手投入的子力而变“轻”。这种价值的微妙变化不易把握,进而产生功能固着。再如考虑打入后能否做活,却不会想到即使做不活也可利用。“功能固着”的反面,功能的灵活性。我们常常能看见高手打入后又别处落子,如果对手想吃住它,则已有先手之利,且仍留有余味。如对手不动,则见机出动或就地做活,即使做不活也能乘势筑起外势。人们称马晓春的棋“轻灵飘逸”,其中就有他善于把棋下得充满弹性,能屈能伸,能进能退,埋伏下种种可能性,但又不囿于任何一种。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

将“功能固着”的含义作进一步引申,则指即刻思维受到先前思考的限制。也就是说,前面的思考(局部如何定型,战斗的要点和方向,等等)将已经下在棋盘上的棋的“功能”固着化了,而不能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对局部棋的价值,弃取,趋向作重新判断,估价。

    情绪性的思维定势,是指由于强烈的动机所产生的情绪固着而产生的“思维定势”。比如恋子,不舍得放弃既得利益,或一相情愿地拼命想吃对方;愿意为局部利益拼命,却看不到为全局忍让的价值,等等。这样的思维定势都说明眼光不够深远,胸怀不够开阔。一个极端例子是“隧洞视界”(tunnel vision)。顾名思义,它指的是视野狭窄(医学上指“视野狭窄症”,视野的覆盖面只有正常人的70%以下)。围棋竞技异常激烈,难免出现互相厮杀,你死我活的局面。有时,棋手杀性一起,穷追猛打,逐渐忘了全局;也有棋手一遇到凶猛进攻就急于招架或仓惶出逃,以致忽略了对手的棋形弱点,加以反击或利用。我曾旁观过一盘职业高手和业余五段的少年下的一盘指导棋。少年中盘死死纠缠对手的一块棋,结果棋没吃到,自己边上一块棋已经无疾而终。这样的棋和他的棋力是不相称的,说明临阵的冷静的重要。“隧洞视界”与需求,情绪有关。心理学研究发现,当老鼠处在饥饿状态时,其觅食的搜寻域变得狭窄,饥不择食,慌不择路,横竖一条路走到头,在棋盘上不也经常出现吗?改变这些陋习的方法是在情形危急时提醒自己,退一步海阔天空,局部得势时也不要乐而忘蜀,失去了大局观。

      这方面,职业高手往往值得我们学习。记得常昊有一局棋在边上形成绞杀对手一块棋的局面,使研究室棋手困惑不已,怀疑常昊是不是误算了,因为对手的棋是吃不住的,没想到常昊突然网开一面,放对方出头,而将战场的重点转移到旁边。显然,研究者被“思维定势”所囿,没有想到常昊的机智应变和开阔的大局观。在观战时,我常惊叹有些高手(如聂卫平)为赢得全局主动不惜弃掉已经成活的大块棋的气魄。而最为经典的例子,莫过于罗洗河与崔哲翰第十届三星杯决胜局的对局。(见参考图)

 局面至此,《围棋天地》的天才写手张大勇这样写道:

  “黑1提,世界上正在关注本局的所有的棋迷,以及所有的职业棋手包括对局者崔哲瀚在内,都已相信本局必然会形成三劫循环的结局”。2

      这时罗洗河只要下在A位,崔B位接,罗C位打,即成三劫循环(XYZ),无法决出胜负。此时的罗洗河却下出了白2这步惊天之着,孔杰在电脑上看到这步棋时惊呼“洗河要干什么?!”,片刻又恍然大悟,赞道:“洗河真是艺术家!”

            事实上,由于战斗太激烈了,这里的生死太关键了,以致所有人都落入了三劫循环这一“思维定势”的桎梏,除了罗洗河。崔哲瀚假如明白“白2”的意图,应对无误,还可能挽回败局,可是他太转注中央死活了。对白2一时无法反应过来,走了“扳”的败着。反观罗洗河,在棋盘上书写了永垂史册的传奇。他先是“始终没有想到中央会死”,而后却又悉数弃掉!战罢293手,最后还能大胜7目半,岂不神奇? 

这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呢?在这些高手的眼里,一盘棋就是一个完整的,流动的“格式塔”(完形),已经落在盘上的棋没有固定不变的资质,根据全局形势随时可扩张,可利用,可放弃,可导向复杂的战斗,也可作简化局面的处理。唯有这种见地,才会显现大开大合的气度和胸怀。图2特地标出第260手(三角标记的白子),是因为高手在激战中依然是全局在胸。当选择放弃三劫循环时,谁能获得先机占得这一手,想必也在罗洗河的考量之中吧。

  有趣的是,在这局棋中,罗洗河也不能摆脱思维定势的影响,没有走出“压断”的治孤好手,而是走了强烈的“扳”(186手),错过了一个胜机。原因是罗洗河先前考虑的在“断”了之后的“跳”不成立,而没有想到断了之后还有“压”的好手。这就是被先前“跳”的定势所囿(详见张大勇《青铜剑谱》一文)。有些思维定势与棋力相关。业余棋手的思维往往是过于简单化,直线型,顾此失彼,策略单一,缺乏变通的应对,容易“一根筋”,一相情愿,知识的乏匮也是原因之一。

  克服思维定势的途径

      围棋中思维定势对棋艺的限制,多于其他棋类,如象棋。这是由于围棋的有更大的不确定性造成的。以确定的,狭隘的,静止的思路,应付一个充满不确定性,充满多种可能,局面每走一步都在发生微妙变化的世界,其结果是犯各种各样的经验主义错误,或是被思维惯性所误。武宫正树说自己记忆不好,记不住以前下的棋,反而能用新鲜的眼光看待每一盘棋,可能不完全是谦辞,还包含着他对围棋的见地:围棋永远呈现新的问题和挑战,现成的答案虽然是可行的,但未必是优化的。固然,只有真正进入化境的高手可以说真正进入了庄子所说的“无碍”的境界,才真正不为思维定势,功能固着所囿。但这不意味着我们无法有意识地突破思维定势。

  建立开阔的视野

患得患失是围棋的大忌。一个小肚鸡肠的人要学好围棋可能是很困难的。虽然我们也知道职业高手也有喜欢捞地的“财迷”。但他们都知道有度,懂得均衡。患得患失时应该想一想有所失时是否也有所得,反之亦然。在面对得失的权衡,攻防的较量中,保持思维心态的某种平衡和超然是必要的。不受一时情绪的控制,方能保持开阔的胸怀,开放的视野。

  多用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是指从相反的角度思考问题。比如,由于我们的习惯是考虑自己的策略多于考虑对手的策略和可能的反击,因此,棋手应多换位思考,考虑如果对手处于这个局面会怎样动作。这有利于达到思维和信息的对称,而不致陷于被动。

  保持认知弹性

      能曲能申,能进能退,可能是围棋棋手必备的素质。功还是守,弃还是取,侵消还是打入,都随每一步棋带来的棋局变化而变化。要做到这一点,该执著时就要执著和坚持,该放弃时就应该果断放弃。随着棋局的变化随时改变应对的策略,是围棋的精髓所在。

  加强批判性思维

      避免想当然,被思维惯性所控制。运用批判的思维,就是对每一步棋的价值进行理性的分析判断,而不是人云亦云。这样的思维才是真正自律的,而不是非理性地“跟着感觉走”,酿成大错,或错失良机。 

     总之,棋艺的提高有赖于摆脱日常思维的惯性和积习,提高对棋的本质的理解,方能超越“思维定势”,提高灵活应变的能力。围棋是如此,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交友,经商,股市投机,作文,择业等等)不也是一样吗?

  1 Luchins, A. S., & Luchins, E. H. (1970). Wertheimer\'s seminar revisited: Problem solving and thinking (Vol. 1). Albany, 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2 张大勇:《青铜剑谱》。《围棋天地》2006年第1期,第36页。

 

(编辑附:原文章中无图片显示)

[此贴子已经被边走边唱于2006-10-7 11:45:08编辑过]


作者: David    时间: 2006-10-6 17:45

楼上是代码。可点击“运行代码”看文本。我也不知是怎么回事。


作者: David    时间: 2006-10-6 18:17

以下是引用ruoyan在2006-10-1 20:29:00的发言:

“创造力的确不可定义,但我们并非不能通过考察别种能力或习性,给创造力大致划定一个圈圈。比如,一个缺乏想像力的人,其创造力一般也是难以期待的吧?再如,从气质上看,一个缺乏争强好胜之心的学生,距创造力也是比较遥远的吧?基础的训练固然必不可少,但思维能力的高下,往往也就构成了创造力的高下,所以,在基础教学中强化思维能力的训练,对创造力的培养总是有益处的吧?”

“创造力大概主要是一种气质,比如,一种不甘流俗的念头,一股不屑人云亦云的豪情,一种非要与众不同的欲望。”——————————————周泽雄

“创造力跟创造性思维一定是相关的,超越思维定势,才可能有所创新。这里所说的超越思维定势,是指懂得运用一般的逻辑推理却不满足于这种推理,另辟蹊径进行逆向或发散思维,所获得的创新成果又可以通过一般的逻辑进行推理。”——————紫壶

“而独特、与众不同,正是创新的显著特征。当然,你也可以说,独特或与众不同,只是创造力一词在字面意思上的转换而已。”————乌龙茶

“创造力固然有天赋的成分,可是也得有相应的知识储备,包括思维训练,而在这些方面,显然是教育可以大有作为的领域。”————章启晔

创造力正在定义中。。。。。。

顶! 科学本身是一个过程。


作者: 周泽雄    时间: 2006-10-6 18:47

围棋与心理学,这题目太有趣了。围棋的高低,如戴耘兄的例子所揭示的,就是思维能力高下的反应。围棋惩罚墨守成规者,奖赏异想天开者。围棋怂恿一切不落俗套的设想,一个孩子如果从小多少接触点围棋,他的思维能力是会有不少提高的。我甚至觉得,围棋可以视为最优秀、最现成的思维训练工具。

围棋中的心理战,也是无所不在的。手谈、气合之类术语,本身也表明了双方较量在心。

我还一直觉得,围棋对于锻炼人的心智及做人的道理,也有很大好处。比如说,围棋鼓励积极进取,但惩罚贪婪;围棋追求胜利,但也处处包含双赢思想;围棋讲究勾心斗角的谋略,怂恿棋士锱铢必较,但它更加在乎大开大阖的心胸和勇于放弃的度量。围棋中的辩证思维,既有益于思维之术,也有益于为人之道。我始终认为,一位优秀的棋士,肯定不会是一个气量狭窄的人,不容异见的人,偏激固执的人。


作者: 心中有刀    时间: 2006-10-6 19:42

这个帖子有趣。

俺看出来了,茶兄偏好哲学思辨,沉迷悖论。其实人的创造力能否定义跟创造物具有新颖性之间并不存在观念的或逻辑的内在悖谬,David 兄给出的“创造力”定义有刀便能接受,清晰明了。还不行,就把伟大的创造力改称为“神力”,而把卑微的创造力称为“鬼力”吧。

psyzjs 兄虽以心理学为专业,却讲不清心理学是什么,乍一看觉得不对,其实,这跟搞哲学的说不清啥是哲学,搞文学的说不出啥叫文学,搞美学的说不清啥是美一样,不足为奇。这些学科本身历来具有开放性和交叉性,其研究方法和对象也不会一成不变。

当然,网上掐架,搬出些一般人不知道的外国专家和机构的名字来助战并非上策,因为就算你对哈佛、剑桥、牛津再熟,也不等于你说出的话就对,别人就服。

[em05]


作者: psyzjs    时间: 2006-10-7 01:48

有刀看来喜欢总结,并以此抬高自己的威望.

在某些学者看来,创造力这个term(术语)本来就有问题.如何定义?定义是否具备可操作性?也就是,如何给个可计量的维度以观测其在各种条件下的变异?这些似乎在乌龙的LZ层里都没有说清楚.如果定义仅仅建立在理论的层面上,缺乏可验证性,问题就大了.这里我们把条件放宽,仅仅说是可验证性,而不说可证伪性.

方法和对象当然是经常发生变化的.但有刀可能忽视了心理学的另一个很强的自然科学方面.我以前发的帖子已经说过了--在北美,心理学系是放在文理学院内的,是各大学的最基础的学院;在英国,凡有心理学系的,大都用实验(experimental)修饰的.这些你都是打开IE就能验证的.

为什么谈起物理学,医学或生物学的名人的事迹国内人士不陌生,而对心理学的这么陌生呢?这里本来就存在很多问题.提出心理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就是为了正本清源.因为源在中国,早就是被污了的.

[em05]
作者: 心中有刀    时间: 2006-10-7 06:58

以下是引用psyzjs在2006-10-6 17:48:00的发言:

有刀看来喜欢总结,并以此抬高自己的威望.

在某些学者看来,创造力这个term(术语)本来就有问题.如何定义?定义是否具备可操作性?也就是,如何给个可计量的维度以观测其在各种条件下的变异?这些似乎在乌龙的LZ层里都没有说清楚.如果定义仅仅建立在理论的层面上,缺乏可验证性,问题就大了.这里我们把条件放宽,仅仅说是可验证性,而不说可证伪性.

方法和对象当然是经常发生变化的.但有刀可能忽视了心理学的另一个很强的自然科学方面.我以前发的帖子已经说过了--在北美,心理学系是放在文理学院内的,是各大学的最基础的学院;在英国,凡有心理学系的,大都用实验(experimental)修饰的.这些你都是打开IE就能验证的.

为什么谈起物理学,医学或生物学的名人的事迹国内人士不陌生,而对心理学的这么陌生呢?这里本来就存在很多问题.提出心理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就是为了正本清源.因为源在中国,早就是被污了的.

[em05]

回psyzjs:

如果你在搞心理学的时候跟你写回帖一样主观就糟了——给你的帖子写总结就能抬高威望,除了你自己,有谁会那么想吗(虽然总结一下你的缺点错误也很正常)?很显然,有刀第36楼的回帖算不算一次总结,应该是由帖子的内容决定的,俺重读之下觉得不是,你认为是的话,说明你不仅对啥叫“创造力”迷迷糊糊,对啥叫“总结”也认识不清。

关于给“创造力”下定义,你能干就干,干不了就暂时歇着,虚心看别人的。生有涯而知无涯,那又不是什么可耻的事,你何必去替“某些学者”操心,他们没本事给出个具有可操作性的或可从某个维度进行观测计量的定义,跟乌龙茶的观点对错又有什么关系?

有刀未曾系统地学过心理学,可知道这玩意儿在外国有些地方很红,在中国则不大被看重(那是事实,不是什么“污”)。至于造成这种状况原因何在以及该怪谁,俺说不好,或许你或你的同行可以给大家絮叨絮叨。如果你乐意的话,俺谢谢你。

听你的话外余音,好象那意思是正本清源的话心理学鼻祖是中国古人(这想法比较讨爱国者喜欢),但即便如此又说明什么呢?从《皇帝内经》往下算,中医的历史应该够悠久了吧,但用你喜欢的“可验证”、“可证伪”或乌龙茶兄的“可重复的受控实验”标准来看,中国几乎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医学,实际上,吾国的医疗保健事业也确实远不如西方国家发达,从这个角度来看,你的“正本清源”工作就算勉强做及格了,恐怕实践意义也相当有限。 

[em05]
作者: psyzjs    时间: 2006-10-7 07:13

有刀,对创造力下定义的事情你能干吗? 你若能,而且做的符合科学准则,我就服你.否则,还是在一旁歇着比较好.

观点总是要受到检验的.

在中国不被看红,除了国内心理学家的无能外,还有许多本不应该有的干扰.这个,强烈建议有刀补一下中国现代史,特别是近50年的.

最后, 有刀明显是看错了人. 我一向意味心理学作为科学只可能产生在西方.不知道您这样说有什么目的? 我可是推崇"全盘西化"的哦.

 

[em07]
作者: 心中有刀    时间: 2006-10-7 07:31

以下是引用psyzjs在2006-10-6 23:13:00的发言:

有刀,对创造力下定义的事情你能干吗? 你若能,而且做的符合科学准则,我就服你.否则,还是在一旁歇着比较好.

观点总是要受到检验的.

在中国不被看红,除了国内心理学家的无能外,还有许多本不应该有的干扰.这个,强烈建议有刀补一下中国现代史,特别是近50年的.

最后, 有刀明显是看错了人. 我一向意味心理学作为科学只可能产生在西方.不知道您这样说有什么目的? 我可是推崇"全盘西化"的哦.

回psyzjs:

(1)关于能不能给出一个符合你的科学准则的创造力定义,俺既没写过决心书或保证书,更没想过要以让你服气为目标(因为那太无聊了),有必要歇着么?况且,无论如何这都不会比搞心理学的说不清啥是心理学更丢脸是不是? 

以下是引用心中有刀在2006-10-6 11:42:00的发言:
、、、

psyzjs 兄虽以心理学为专业,却讲不清心理学是什么,乍一看觉得不对,其实,这跟搞哲学的说不清啥是哲学,搞文学的说不出啥叫文学,搞美学的说不清啥是美一样,不足为奇、、、

(2)先前俺已经指给你了,David兄的那个定义就挺好,可供你参考,若有疑问,请向David 开炮。

(3)在你搞清楚啥叫心理学之前,对中国近50年的现代史,有刀肯定不会学得比你差。

(4)你不是刚说心理学的“源”在中国么,怎么一眨眼又变成“一向意味(以为)心理学作为科学只可能产生在西方”了呢?你还表白自己是“推崇‘全盘西化’的”——乖乖,你的心理有必要那么错综复杂、瞬息万变吗?


 

[em05]
作者: psyzjs    时间: 2006-10-7 08:42

楼上的,"源"忘记打引号了,是我的疏忽,我的原义是: 心理学的本意或者是本源的东西,在国内是被扭曲了的.

DAVID的东西一大堆,还是让人感到离操作层面很远.我不喜欢空谈的.你们需要建这样的实验室,我倒是第一个报名.不过,有偿劳动是真的.

有刀难道不知道1950年代以后的中国,许多运动首先是拿心理学者开刀的.想想看,为什么?当然,这个问题和主贴无关.不过,却更重要.

错综复杂,瞬息万变也没什么不好.总比心口不一强.

[em04]
作者: psyzjs    时间: 2006-10-7 08:47

还有,我想告之楼上各位的是: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光读几本书是不行的.以前就有位老先生告戒我:"同一个题目,要多读些书".

即使搞纯理论的,引证得互相印证才行.

[em03]
作者: 心中有刀    时间: 2006-10-7 18:08

以下是引用psyzjs在2006-10-7 0:42:00的发言:

楼上的,"源"忘记打引号了,是我的疏忽,我的原义是: 心理学的本意或者是本源的东西,在国内是被扭曲了的.、、、

psyzjs :

一、有刀私见,你老D有必要先认真补一下语文课,让你的帖子尽可能表达出你的“原义”,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之类套话咱不急着温习,好么?看看你先前的帖子——

以下是引用psyzjs在2006-10-6 17:48:00的发言:

、、、为什么谈起物理学,医学或生物学的名人的事迹国内人士不陌生,而对心理学的这么陌生呢?这里本来就存在很多问题.提出心理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就是为了正本清源.因为源在中国,早就是被污了的

 

最后那句“因为源在中国,早就是被污了的”,是不是改成“因为在中国,心理学真正的‘源’早就迷失了”,才跟你的想法相符?或者你把中间那个逗号去掉,也能减少读者理解上的歧义。

二、谁需要为你建实验室并向你支付实验报酬?是不是在你看来,只要David没那样做,他的帖子就变成了“离操作层面很远”的“空谈”?

以下是引用psyzjs在2006-10-7 0:42:00的发言:

DAVID的东西一大堆,还是让人感到离操作层面很远.我不喜欢空谈的.你们需要建这样的实验室,我倒是第一个报名.不过,有偿劳动是真的.

三、关于 “1950年代以后的中国,许多运动首先是拿心理学者开刀的”,俺倒真没听人说过,既然你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史实,那就讲讲看,具体哪几场运动是从哪几个心理学教授倒霉开始的?

 

[em05]
作者: 李酒苗    时间: 2006-10-7 19:04

PS先生非常自豪地在休闲招呼我来看乌龙茶的笑话,结果恰恰相反。

不知道PS先生做的八宝鸭是否也是实验室里的产品。

[em09]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7 11:24:43编辑过]


作者: David    时间: 2006-10-7 19:46

我一直忍着不回复,不料让“有刀”为我打抱不平,甚至背“黑锅”,有点看不过去。我不回复,主要是这样的争论没有什么结果。真正的交流,除了表达自己,还有理解别人的观点的良好意愿。否则,交流不成其为交流,只是大声的自说自话而已。

 

关于“操作性问题”,确实是心理学方法的关键,将理论,概念转化为可观察,可测量,可控制的变量和可确定的因果关系。我个人参与了一项北师大牵头的少年和创造性的多国比较研究,虽然用的工具和构念,属于比较传统的发散思维的心理测量传统,其效度还有争议,但事情总要一步一步做,不能求全责备。不能因为方法上有缺陷,就宣布无效,这样的话,心理学还不又回到斯金纳的时代,大家还是去研究老鼠怎样找食品,怎样学钻迷宫,但对理解人又有多大帮助呢?这是我跟PSY兄的“原教旨主义”的基本分歧所在。PSY兄的意思是心理学要象物理学那样去研究。事实上,生物学都无法这样要求,在in vitro (人工分解的试验环境)的基础上还必须作 in vivo (活体实验环境)研究,因为活体要复杂得多,受控,分解条件下的状态未必能反映原生态的状况,这是一个研究复杂有机体的一个基本困境,所谓内在效度(因果推论的确定性)和外在效度(结论能否适用其他条件,尤其是自然条件)的两难。

 

PSY兄的“原教旨主义”其实就是传统的实证主义。实证主义在心理学上早已破产,斯金纳的行为主义充分说明心理学的实证主义是怎样走进死胡同的。而且,从库恩,到托明(Toulmin),罗顿(Lauden), 拉卡托斯(Lakatos),霍顿(D. Holton)这些科学史家都已经证明科学的发现从来就不是按“实证主义”那样机械地做出的。我不懂PSY兄为什么还要坚持这样的“原教旨主义”。(顺便说,任何“原教旨主义”都是成问题的,因为它把自己推到极端,同时高度排他)。

 

因为PSY兄喜欢实证的,实验的,我推荐一本用实验方法研究创造性认知的书。如果有兴趣我们可以来讨论:

Finke, R. A., Ward, T. B., & Smith, S. M. (1992). Creative cogni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Cambridge, MA: The MIT Press.

 

 


作者: David    时间: 2006-10-7 19:51

剪贴时有段是乱码,这里再贴一次。抱歉。

关于“操作性问题”,确实是心理学方法将理论,概念转化为可观察,可测量,可控制的变量的关键。我个人参与了一项北师大牵头的少年和创造性的多国比较研究,虽然用的工具和构念,属于比较传统的发散思维的心理测量传统,其效度还有争议,但事情总要一步一步做,不能求全责备。不能因为方法上有缺陷,就宣布无效,这样的话,心理学还不又回到斯金纳的时代,大家还是去研究老鼠怎样找食品,怎样学钻迷宫,但对理解人又有多大帮助呢?这是我跟PSY兄的“原教旨主义”的基本分歧所在。PSY兄的意思是心理学要象物理学那样去研究。事实上,生物学都无妨这样要求,在in vitro (人工分解的试验环境)的基础上还必须作in vivo (活体实验环境)研究,因为活体要复杂的多,受控条件下的状态未必能反映原生态的状况,这是一个研究复杂有机体的一个基本困境,所谓内在效度(因果推论的确定性)和外在效度(结论能否适用其他条件,尤其是自然条件)的两难。


作者: 乌龙茶    时间: 2006-10-7 22:11

    呵呵,一天没来,没想到这里已是热火朝天。

    David原来就是戴耘兄,还记得一年前的学园吗?我就是学园。这里加上PS,已经至少有两个专业心理学人士,而且都是高水平的,这可是真名、百年树人最大的财富。

    首先回答PS兄的一个问题,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我的书架上放着一本,不过,我觉得自己对它的理解还相当肤浅。但是要必要指出,逻辑证明和实证是两回事。如果逻辑证明可以算实证,那么哲学和数学就是实证性最强的学科。实证是根据经验事实说话的,只是在组织和运用经验事实方面,实证方法要结合逻辑或数学,这一点我在前面已经反复强调过。不知PS兄怎么会把逻辑证明当成是实证。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以前,也就是他年轻时,曾出过一本逻辑性更强的著作,不过严格地说,那也不是逻辑证明,而是一种逻辑体系。

    戴耘兄在31、32楼的发言,基本立场我是认同的,但我认为你给出的不是创造力的定义,而是创造行为的定义。当然,要定义创造行为或创造活动,一定就会在某种程度上涉及对创造力本质的看法。我的意思是,目前心理学对创造力本质的看法,并没有超出哲学对这个问题的见解。我并不是说一定要给创造力下一个科学的、经过实验检验的定义,我们才能研究创造力,这恰恰是我反对的。我的意思是,意识创造力本质上就是新颖、独特、与众不同这样一些特征,那么教育上,重要的是保护和尊重个性。你举的例子,以及我所了解的国内在这些方面的教育实验,基本方向是正确的,但是现在有一个趋势,就是把创造力孤立化,以为它是我们深藏于人类思维或意识中的某种实体,不管是研究者还实践者,都以为自己能抓住这个实体。而我认为,根本不存在创造力这种心理实体。这是我的主要观点。希望下面还有机会进一步讨论这个问题。

    最让我意想不到的是,原来有刀兄对心理学有如此高的兴趣,还系统学习过。这太好了,因为我们的讨论可以有更广阔的范围。不要被PS兄的专业壁垒吓住,PS兄当然见识高于我,不过他很绝对主义。这是他的弱点,因为他一绝对,我们就有机会抓他的漏洞,呵呵。


作者: 心中有刀    时间: 2006-10-7 22:55     标题: 有刀为何不热衷心理学

以下是引用乌龙茶在2006-10-7 14:11:00的发言:

、、、

    David原来就是戴耘兄,还记得一年前的学园吗?我就是学园。这里加上PS,已经至少有两个专业心理学人士,而且都是高水平的,这可是真名、百年树人最大的财富。

、、、最让我意想不到的是,原来有刀兄对心理学有如此高的兴趣,还系统学习过。这太好了,因为我们的讨论可以有更广阔的范围。不要被PS兄的专业壁垒吓住,PS兄当然见识高于我,不过他很绝对主义。这是他的弱点,因为他一绝对,我们就有机会抓他的漏洞,呵呵。

茶兄读帖粗心了,有刀未曾系统学习过心理学,那“未曾”二字,叫茶兄忽略了。在大学时代有刀选修过犯罪心理学课程,捎带着也在课余读过几本心理学的书,当然内容都比较粗浅。对心理学实验,俺的兴趣一直都没有超过对堪舆相术的关心,那是因为就俺见识过的几个心理实验来看,作为实验对象的人与非实验对象的人之间的差异似乎被人为忽略了,至少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俺的日常工作是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凭个人感觉,俺认为针对张三所做的心理实验结果实际上往往套不到李四身上去,用给美国人做测试得来的结果去分析阿拉伯人,几乎可以肯定不管用,而大多数心理学实验却都假定不同的人在心理反应方面具有共同性或相似性(当然这并不是说在心理学家看来人跟人完全都一样)。

依有刀之见,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心理学大概还只能居于辅助地位,不会成为显学。这观点茶兄和戴兄未必赞同,姑妄言之吧。

[em05]
作者: 乌龙茶    时间: 2006-10-8 01:46

    呵呵,真是老眼昏化,又看错了。

    有刀对心理学暂时难以成为显学的判断,我赞同。


作者: psyzjs    时间: 2006-10-8 07:38

我是很推崇SKINNER的,部分是因为他是我祖师爷的师兄弟(话只能说到这里了,不好意思),部分是在他之后几乎是没有心理学家再得美国的总统奖了(有反例欢迎提啊).

问题是SKINNER的东西真的破产了呢? 还是用另一种形式在继续发展? 社会就没有控制了吗? 如果是在社会理论上的破产, 其实我觉得关键是在他无法给终极控制者给出其控制者. 如果说是经典的实证主义, 谁又能彻底推却实验呢? 恰恰是SKINNER将实验心理学推向了成熟.

创造力方面的专著嘛,我明天有空就去图书馆查,1992年的那本如果有分量,当然应该读一下,但最近十多年的发展总不见得视而不见吧.

反正,我就是觉得心理学坚持实验研究的路线没有错.

[em03]
作者: psyzjs    时间: 2006-10-8 18:42

心理学当然不能走物理学的道路,生物学比较接近些,但也不是一回事.

去图书馆查创造力的实验研究资料先. 因为本人最近一个历史时期内先不搞这个东西.但给大家一些东西,总比空口无凭好.

心理学成为显学,只是个时间问题.ZEIGEIST已经出来了,我就是看不到,我儿子也能看到.

我在刻意建立专业壁垒吗?楼上的诸位仁兄明显还没有理解我.我只是告诉大家,学问应该是怎么做的.做不做实验是个人的自由.但有2个标准我想大家都不会反对,一个是"有没有用",另一个是"大家认同不认同这个有用".我还是更倾向前一个标准.


作者: psyzjs    时间: 2006-10-8 18:51

各位看官,我一个人舌战群儒,虽然有许多漏洞,但还能应付,小有成就感.在这里谦虚一把先.[em04]
作者: psyzjs    时间: 2006-10-8 19:22

果不其然,在1992年后,创造力认知方面还有2本有影响力的著作,

Cheng, PCH, Simon, HA. Scientific discovery and creative reasoning with diagrams. In Smith, SM, Ward, TB & Finke, RA. The creative cognition approach. p205-228. 1995

Weisberg. Creativity: Beyond of the myth of genius. NY: Freeman.

这个帖子我先告一段落了,以后一个时期我会比较忙啊.

最后,大家要想想,为什么1995年后的十年多的时间里,为什么还没有更有影响力的专著或综述出现,这反映了什么问题? 还有,为什么当今有种趋向把创造力认知看作是种空间认知研究?

 

 

[em04]
作者: 心中有刀    时间: 2006-10-8 19:46

以下是引用psyzjs在2006-10-8 10:42:00的发言:

心理学当然不能走物理学的道路,生物学比较接近些,但也不是一回事.

去图书馆查创造力的实验研究资料先. 因为本人最近一个历史时期内先不搞这个东西.但给大家一些东西,总比空口无凭好.

心理学成为显学,只是个时间问题.ZEIGEIST已经出来了,我就是看不到,我儿子也能看到.

我在刻意建立专业壁垒吗?楼上的诸位仁兄明显还没有理解我.我只是告诉大家,学问应该是怎么做的.做不做实验是个人的自由.但有2个标准我想大家都不会反对,一个是"有没有用",另一个是"大家认同不认同这个有用".我还是更倾向前一个标准.

psyzjs :

(1)希望你去图书馆转过一圈之后不是回此地开书单,至少别给有刀开,因为俺早已决定有生之年不去查什么“创造力的实验研究资料”了。

(2)俺没说过也不认为你“在刻意建立专业壁垒”,那是由你在这个帖子里表现出来的学养水平所造成的。请恕有刀直言冒犯,你还远未达到可以指点别人如何做学问的高度,在俺眼里这幢楼的“群儒”几乎每一位都够格当你的老师。真不知你的成就感从何而来,难道在先前对掐的过程中你的“舌战”光彩照人吗?

嘿嘿。

[em05]
作者: psyzjs    时间: 2006-10-9 09:08

光彩照人到不敢当,但确实"勇气可嘉".

有刀在砍谭嗣同的时候还磨唧个啥?

[em05]
作者: 西凤酒    时间: 2006-10-9 11:34

哈哈,看到半夜,居然有这么好玩的一个帖子。早知道不看大卫在上面说围棋了,直接拉下来,多有意思。

TO乌龙茶:怎么感觉你现在老说这样的话,“这可是真名、百年树人最大的财富”,呵呵,你把人当钱数啊。不知道这算不算屁股指挥脑袋了。

TO心中有刀:你真是好冤啊,我看了都难受,很少看你拍人马屁,怎么偶一为之就拍在马腿上了。劈死丫先生整个就是一水妖啊,而且他是那种喜欢“直击要害.不好意思”的人,你夸他不能那么含蓄的,要让人家看得懂啊。

TO劈死丫:“光彩照人到不敢当”——其中的“到”字,应该用“倒”。当然,这可能是个小问题,甚至滞纳金大师都不会。但你不一样啊,大家要想想,为什么1995年后的十年多的时间里,为什么还没有更有影响力的专著或综述出现,这反映了什么问题?——就在等你呀。如果在不远的将来,你的大作问世,里面都是这样用字,我们倒是能看懂,就怕美国人不好翻译,如果没法翻译,美国总统又怎么给你颁奖呢?真要把乌龙茶急死了,你是他最大的财富啊。


作者: psyzjs    时间: 2006-10-10 02:56

TO楼上的,不写中文了,直接用英文些.

还有,人家有名有姓的,不是京骂可以概括的一类.

[em04]
作者: 乌龙茶    时间: 2006-10-10 03:21

&nbsp;&nbsp;&nbsp; 老西又来损我,财富为什么非得是钱呀?人才就是最大的财富呀。当然这财富不会是属于我的。
作者: 裂石    时间: 2006-10-10 03:57

以下是引用psyzjs在2006-10-6 4:30:00的发言:

哲学并不从事实证研究吗? 这下子得我给您开本书读读了.

维特根斯坦的,就叫<哲学研究>,他的这本书看起来就是个严密的逻辑系统.标题从1到几百,一个命题跟着一个命题.

再者,你敢说逻辑推理不是实证?

有关思维的研究,我觉得还是等哲学家打败了"DEEPER BLUE"再来捧这个场吧.

随便说几句

论证不等于实证,虽然都有一个“证”字。所以,实证研究中当然包含逻辑推理,可说逻辑推理是实证,那可真让人不知道说什么好了。因为,你难道不知道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是怎么对立的?多少年来大陆哲学为什么会和英美哲学对立?这别说是哲学史的常识,就是自己想想也知道了:推理演绎是自古就有的,可是严密的实证研究却是近世的事。逻辑学和数学一直是理性学科的典范,它们正因为不依赖于实证研究和经验,而支持了思想史上的理性主义传统。要不然,哪来的先天分析命题、先验哲学等等?

再说维特根斯坦这本书,固然维特根斯坦早期以逻辑哲学研究名世,但《哲学研究》是其后期思想代表,熟悉他的人都知道,维氏前后斯思想截然不同,后期是对前期的自我否定,前期多少是逻辑主义的,后期却偏向了日常语言,而这后期的《哲学研究》,正是体现一种松散结构,标题一到几百都是杂乱的编排,哪来的从一个命题到另一个命题?(在后来的语言哲学中,“命题”本身甚至就是可疑的提法)你到底读了这书了没有?你倒试着给我举出它里面有几个命题来啊,别说你,恐怕专门研究它的人也举不出几个来吧?严密的逻辑系统更是笑谈,那甚至就是他这本书反对的,他这本书,就是对语言概念的反省,他甚至在书里不愿意用概念,更直接明白地说了,“我数次尝试把我的成果熔铸为这样一个整体,然而都失败了,这时我看出我在这点上永不会成功。......这本书里的哲学札记就像是在这些漫长而错综的旅行途中所作的一系列风景速写。”所以这本《哲学研究》里的内容,零散地用数字标成小节,本身就是札记的松散组合,有的节甚至因为不知道放在哪里而用横线划分出来。你给老茶开了这书单,看来自己也没真的读过呀。

再说哲学与心理学,懂哲学史的人就应该知道,把哲学说成是决定于心理学,那是19世纪末期的妄念了,在经历胡塞尔等人的批评后,几乎已经被定了罪,关于这方面的情况我就不开列了,但可以明确说,在两大哲学传统中,把哲学说成心理学都是一个最可笑的错误。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9 20:41:01编辑过]


作者: 西凤酒    时间: 2006-10-10 05:11

以下是引用乌龙茶在2006-10-9 19:21:00的发言:
    老西又来损我,财富为什么非得是钱呀?人才就是最大的财富呀。当然这财富不会是属于我的。

不跟你扯了,你现在说话越来越厉害了。你该跟裂石多聊聊,他是我的私人朋友,以前在苏格拉底家做过木工,你顶棵大树穷咋呼,他是来砍树的。

我想去听你一堂课,有没有什么我能听得懂的课程?你们学校是不是在幕府山那里?


作者: 西凤酒    时间: 2006-10-10 05:24

以下是引用David在2006-10-6 9:39:00的发言:

 

而最为经典的例子,莫过于罗洗河与崔哲翰第十届三星杯决胜局的对局。(见参考图)

 局面至此,《围棋天地》的天才写手张大勇这样写道:

  “黑1提,世界上正在关注本局的所有的棋迷,以及所有的职业棋手包括对局者崔哲瀚在内,都已相信本局必然会形成三劫循环的结局”。2

      这时罗洗河只要下在A位,崔B位接,罗C位打,即成三劫循环(XYZ),无法决出胜负。此时的罗洗河却下出了白2这步惊天之着,孔杰在电脑上看到这步棋时惊呼“洗河要干什么?!”,片刻又恍然大悟,赞道:“洗河真是艺术家!”

            事实上,由于战斗太激烈了,这里的生死太关键了,以致所有人都落入了三劫循环这一“思维定势”的桎梏,除了罗洗河。崔哲瀚假如明白“白2”的意图,应对无误,还可能挽回败局,可是他太转注中央死活了。对白2一时无法反应过来,走了“扳”的败着。反观罗洗河,在棋盘上书写了永垂史册的传奇。他先是“始终没有想到中央会死”,而后却又悉数弃掉!战罢293手,最后还能大胜7目半,岂不神奇? 

三劫循环啊,我感觉里,这是极少出现的一种棋形,作为一个棋手,应该是求之不得啊。他为什么不下出来?

三星杯,世界冠军,2400万,韩币,就算这些极有诱惑力,但他以后有的是机会去争取。三劫循环的棋局,基本上他这辈子都没可能再遇到了。

罗洗河,这条小猪,蠢透了。


作者: 西凤酒    时间: 2006-10-10 05:44

请教大卫先生一个问题:现在的中国围棋规则里,同形再现是禁手,为什么比赛里允许下出三劫循环来?记得前些年周鹤洋和王磊下过这样一局棋,国内比赛,棋圣赛吧。


作者: psyzjs    时间: 2006-10-10 08:27

59楼最后一段说的是历史,而不是未来.[em04]
作者: 裂石    时间: 2006-10-10 11:37

以下是引用psyzjs在2006-10-10 0:27:00的发言:
59楼最后一段说的是历史,而不是未来.[em04]

你说的未来是指因为你的横空出世,被基本定案为谬论的“哲学是心理学”的观点因此被翻案是吗?那么这样的未来也只好算是了,反正你可以随便说,这玩意儿没法按你推崇的“实证”来办。

不过从上面的的讨论可以看出,你虽然可以给一个学哲学的人开一本哲学基本著作作为书单,却压根就不懂哲学,倒是可以做一个决定哲学生死的结论:哲学决定于心理学,进一步讲,你又是心理学某真理的人间代表,哈哈,那也就是我们这些做哲学的人迟早都是你学说的囚徒了。你不懂哲学却可以拥有这样的未来,估计不运用类似上帝的权力不行。


作者: 童志刚    时间: 2006-10-10 19:11

说“教育不可能培养创造力”,这话我绝对不信。
作者: psyzjs    时间: 2006-10-11 07:23

谢谢楼上的夸奖.


作者: 西凤酒    时间: 2006-10-12 05:57

以下是引用psyzjs在2006-10-10 23:23:00的发言:

谢谢楼上的夸奖.

psyzjs:你这个人呢,其实也挺有意思的。随便说几句啊,就当是开个玩笑。

你看起来就像芙蓉姐姐一样。芙蓉姐姐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她身上有一种罕见的愚蠢。你在这方面稍微差了一点点,蠢是够蠢的,可惜并不罕见,所以,可能连“芙蓉姐夫”的称号也配不上。

还有一个人叫李敖,是出了名的自大狂。你也是稍微差了一点点,自大是够自大,就是狂不起来。我的意思是,你狂也够狂的,就是起不来。人要能像李敖那样狂得起来,也是要有资本的。

像你这样的人,唯一有价值的地方,也许就是死了以后,竖一块碑,上面写着:“此处有大树,车辆请慢行”,或许能减少一点交通事故。


作者: 乌龙茶    时间: 2006-10-12 06:48

&nbsp;&nbsp;&nbsp; 呵呵,老西呀,有你这样损人的吗?
作者: psyzjs    时间: 2006-10-12 07:52

怕老西什么?

百年后,谁不是"尘归尘,土归土".

老西的骨灰为大树做养料,大树在黄泉底下笑还来不及呢!

[em01]
作者: 小儿科    时间: 2006-10-18 22:03

  我再问一个,创造力那么重要么?他重要到了什么程度?如果人人都有创造力,而每个人的创造力又是不同的,有高有低,那么,创造力低的人,就一定不如创造力高的人么?有了种人,叫集大成,在这种人身上,似乎创造力不是最重要的,
作者: 乌龙茶    时间: 2006-10-19 03:03

    创造力重要,是因为我喜欢它,尽管不知道它是什么。

    集大成者可以有创造力,也可以没有。前者总是不甘心,后者可以死而瞑目了。


作者: psyzjs    时间: 2006-10-20 03:07

创造力当然很重要.

但这里有几个问题需要解决:

1.创造力的本质是什么? DAVID做了部分解答,但在可操作性的层面上和以往的实验结论的总结上,还有许多事情要做.

2.创造力是可教育的吗?这个问题虽然和"人是可教育的吗?"有类似的地方,但复杂度小多了.也是乌龙茶先生回避不了的问题.

还有其它的问题,想好了再问.


作者: psyzjs    时间: 2006-10-22 22:29

事情还没完呢,几位就逃了?[em05]
作者: 乌龙茶    时间: 2006-10-22 22:32

&nbsp;&nbsp;&nbsp;&nbsp; 没逃,在这儿哩,有什么新鲜事没有?
作者: 心中有刀    时间: 2006-10-23 04:17

以下是引用psyzjs在2006-10-22 14:29:00的发言:
事情还没完呢,几位就逃了?[em05]

事情完没完不好说,而你已经完了不止一会儿了,没看出来吗?

[em05]
作者: psyzjs    时间: 2006-10-23 23:00

只要有口气在,只要还能做实验,这事情就没有完的.

有刀的动机不纯啊!

[em05]
作者: psyzjs    时间: 2006-10-23 23:04

问题还没有解决呢,人怎么就可以完呢?

再说了,人即使完了,问题也不见得就解决了.

有刀这是混淆视听!严重抗议!

[em03]
作者: 刘郎    时间: 2006-10-27 05:58

乌龙问:为什么教育能扼杀创造力?

乌龙说:创造力是不可定义的。

某校长大怒:你根本不知道那玩意儿是什么,凭什么说被俺杀了?


作者: 乌龙茶    时间: 2006-10-27 06:19

&nbsp;&nbsp;&nbsp; 刘郎兄,难道我不能给人下一个定义,也一定不知道人会死吗?
作者: 刘郎    时间: 2006-10-27 07:07

乌龙兄,难道你不能给人下一个定义,就一定没有人能下吗?
作者: 乌龙茶    时间: 2006-10-27 09:20

&nbsp;&nbsp;&nbsp;&nbsp;&nbsp; 你的意思是,只有能下定义的人,才能判断一个人死了还是活着?
作者: psyzjs    时间: 2006-10-28 08:36

楼上的,继续啊...[em02]
作者: 刘郎    时间: 2006-10-30 05:24

以下是引用乌龙茶在2006-10-27 1:20:00的发言:
      你的意思是,只有能下定义的人,才能判断一个人死了还是活着?

你的理解有问题,我的原话是“乌龙兄,难道你不能给人下一个定义,就一定没有人能下吗?”, 意思是“虽然你不能给创造力下一个定义,但并不意味着创造力是不可定义的”

你用有形的“人”来类比无形的“创造力”,这例子本身就不恰当。有形的东西即使没有语言定义,人们也可以通过感官认知加以识别。无形的“创造力”无法直接识别,只能通过逻辑思维“提取”,如果没有明确的定义,思维就无法聚焦,如何判定“创造力”是否受伤害?

玄而又玄虽是众妙之门,但我想哲学与玄学多少总应该有些不同吧


作者: psyzjs    时间: 2006-10-30 07:54

楼上的,你看这样定义好不好:

"创造力是可以形成某种产品的能力,而这样的产品,无论是物质形式还是非物质形式的,都须具备下列属性:

1.新颖性;

2.独特性;

3.革命性;

4.一定的价值或意义."

当然,我并不认为这个定义是最终的.

创造的过程是否也应评估为创造力的体现? 当然,这样的评估是比较困难的,但脱离这个,对创造力的认识也不全面.

再深入一步,全面认识"创造力",直观上应从起源,发展和产品方面来看.

诸位认为如何?

这样,这个问题就具体化了吧?

"扼杀"的话,也应从这三个方面讲吧?

 

 

[em04]
作者: 乌龙茶    时间: 2006-10-30 07:57

     刘郎兄:觉得跟你讨论有点像做智力游戏,即是游戏,我也不是很当真,虽然看起来似乎很顶真。

     你那个校长大怒的例子,意思是说,我既然不能给创造力下定义,就不能断言教育扼杀了创造力。于是我也比喻,不能给人下定义就不能知道一个人会死吗?谁知你又说,你不能下定义,不代表别人也不能下。我觉得这已经是另一个问题了,所以才追问,难道我不能给人下定义,就不能判断一个人是活着还是死了吗?

    你说我是拿有形的人与无形的创造力相比,不恰当。但我觉得,追根求源,问题出在你那个校长大怒的例子上。其实,无法直接识别不是一个好的理由,因为判断一个人有没有创造力,这并不需要在思维中提取了创造力的概念以后才能做到。你说呢?


作者: ruoyan    时间: 2006-10-30 23:09

以下是引用乌龙茶在2006-10-26 22:19:00的发言:
    刘郎兄,难道我不能给人下一个定义,也一定不知道人会死吗?

我前贴中与刘郎有同样的疑问,所以这里也凑数讨论.

当乌龙茶说"知道"“人”会死时,心中(脑中)是有一个模糊的然而是确实的“人”的观念的,否则不会将“死”的“物”与“人”符号对应。但头脑中的模糊观念与无例外的清晰的归纳性的语言描述不是一回事。“豁然开朗”就是将“模糊”的东西“清晰”化出来。也许可以增加“准概念”的概念来描述那些关于某种对象的“模糊”而又确实的观念,“创造力”也属于这类。不是没有而是需要清晰化,去掉那个“准”字。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30 15:09:27编辑过]


作者: 乌龙茶    时间: 2006-10-31 05:29

      ruoyan兄:

         可以简单处理的问题,不应该被复杂化。你上面说的是一个概念形成的问题,但却在“清晰”和“模糊”这两个词上打转转。恕我直言,这和我们讨论的问题没有关系。给创造力下一个定义,与我们是否知道有创造力的存在,这是两件事。

      提供两点意见供你做参考:

      第一,你说的准概念,心理学叫做前概念。

      第二,按波兰尼的看法,我们知道的比我们能说出来的多。


作者: 刘郎    时间: 2006-10-31 05:34

游戏就对了。游戏且当真则近乎道矣。游戏却不当真,说明乌龙尚未明白人生的真正价值,还需再读叔本华[em05]
作者: 刘郎    时间: 2006-10-31 06:38

以下是引用psyzjs在2006-10-29 23:54:00的发言:

楼上的,你看这样定义好不好:

"创造力是可以形成某种产品的能力,而这样的产品,无论是物质形式还是非物质形式的,都须具备下列属性:

1.新颖性;

2.独特性;

3.革命性;

4.一定的价值或意义."

当然,我并不认为这个定义是最终的.

创造的过程是否也应评估为创造力的体现? 当然,这样的评估是比较困难的,但脱离这个,对创造力的认识也不全面.

再深入一步,全面认识"创造力",直观上应从起源,发展和产品方面来看.

诸位认为如何?

这样,这个问题就具体化了吧?

"扼杀"的话,也应从这三个方面讲吧?

 

 

[em04]

个人认为这个定义还不够好。创造力可以不形成产品;前3个属性有重复之嫌,不易划分;第4个属性不必要。

1、创造力与产品

创造力可以仅仅体现为一个想法,也可以说是一个解决方案,想法是否属于非物质产品?

2、新颖性、独特性、革命性

对于个人的创造力来讲,新颖性就足够了。只要是不能从个体过去的经验或知识中直接获得的解决方案,必然来源于创造。

独特与否是和别人比较谁先谁后,发奖金授专利时才有用。地球上最伟大的发明创造没准儿火星人几百万年前就已经整出来了,但只要地球人不是从火星人那里学的,那就还是地球人的创造力干的。

革命性是指改进的程度、创新难度的大小吧?不能用革命性作为衡量创造力的标准,创造力是定性的东西,不定量。管理学家说过:要把员工的每一个新点子都当作是送给你的礼物。每一件礼物你都应该感谢,不要挑三拣四。

3、价值或意义

创造力的作用过程本质上应该是一种个人的心理过程(你搞心理的恐怕用的不是这个词,专业术语还是你来吧),“一定的价值或意义”应该是社会评价,这种评价是可变的。一种心理过程一旦完成,其性质即确定,不因外界的评价而改变。例如,布鲁诺的学说是其创造力的产物,这一属性并不因其被烧死或被推崇而改变。

所以,我对创造力的定义是:形成无法从个体的经验或知识中直接获得的解决方案的能力。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30 23:17:26编辑过]


作者: 乌龙茶    时间: 2006-10-31 07:54

    PS:你那三个“性”是从哪里来的?我不是跟你要实验证据,我跟你要理论根据。

   刘郎兄:你的结论犯了常识性错误。“无法从个体的经验或知识中直接获得的解决方案”。所谓解决方案,它本身就是一种知识或经验,所以你这句相当于说,“不是从个体知识或经验中产生的知识和经验”,这就怪了,那它从哪里来的呢?而且,如果不是问最初的知识或经验是从哪里来的(这是哲学问题),任何新知识或新经验都与旧知识或旧经验有关,如果你的这句能成立,那就相当于说,“解决方案”是从无知中产生的知识。


作者: ruoyan    时间: 2006-10-31 11:21

以下是引用乌龙茶在2006-10-30 21:29:00的发言:

      ruoyan兄:

           提供两点意见供你做参考:

      第一,你说的准概念,心理学叫做前概念。

      第二,按波兰尼的看法,我们知道的比我们能说出来的多。

学习了,就不谢了吧。简单说,“不可定义”与“尚未定义”有区别,更倾向后者。


作者: 刘郎    时间: 2006-10-31 17:10

以下是引用乌龙茶在2006-10-30 23:54:00的发言:

    PS:你那三个“性”是从哪里来的?我不是跟你要实验证据,我跟你要理论根据。

   刘郎兄:你的结论犯了常识性错误。“无法从个体的经验或知识中直接获得的解决方案”。所谓解决方案,它本身就是一种知识或经验,所以你这句相当于说,“不是从个体知识或经验中产生的知识和经验”,这就怪了,那它从哪里来的呢?而且,如果不是问最初的知识或经验是从哪里来的(这是哲学问题),任何新知识或新经验都与旧知识或旧经验有关,如果你的这句能成立,那就相当于说,“解决方案”是从无知中产生的知识。

我的定义或许有漏洞,但相信不是你挑的那一个。

首先,解决方案虽然与知识和经验有关(过去的方案沉淀下来能够构成知识和经验),但一个新方案本身不是知识和经验,。“无法直接获得”不是“无关”,比如说做一道数学题,如果你已经做过了,已经知道答案,或者别人告诉你答案,你只需照抄,就属于直接获得;反之,就属“无法直接获得”,其求解过程即为创造。


作者: ruoyan    时间: 2006-10-31 18:04

也尝试给出一个定义:

创造力:主体有意识(目的)地在无序状态下产出有序事物的综合能力。

1)排除无意识的肆意结果。

2)无序不一定是“产出”全过程的无序,可以是某一个环节的无序,创造力仅仅指这个环节上的表现。


作者: psyzjs    时间: 2006-10-31 23:30

乌龙,现象没有弄清楚,何来理论?

这是我们的根本分歧所在.

[em05]
作者: 乌龙茶    时间: 2006-11-1 06:33

以下是引用psyzjs在2006-10-31 15:30:00的发言:

乌龙,现象没有弄清楚,何来理论?

这是我们的根本分歧所在.

[em05]

        PS兄:要“弄清楚现象”,就不可能不用理论。不过我知道,你说的理论跟我说的理论不是一回事。
作者: 乌龙茶    时间: 2006-11-1 06:36

以下是引用刘郎在2006-10-31 9:10:00的发言:
以下是引用乌龙茶在2006-10-30 23:54:00的发言:

    PS:你那三个“性”是从哪里来的?我不是跟你要实验证据,我跟你要理论根据。

   刘郎兄:你的结论犯了常识性错误。“无法从个体的经验或知识中直接获得的解决方案”。所谓解决方案,它本身就是一种知识或经验,所以你这句相当于说,“不是从个体知识或经验中产生的知识和经验”,这就怪了,那它从哪里来的呢?而且,如果不是问最初的知识或经验是从哪里来的(这是哲学问题),任何新知识或新经验都与旧知识或旧经验有关,如果你的这句能成立,那就相当于说,“解决方案”是从无知中产生的知识。

我的定义或许有漏洞,但相信不是你挑的那一个。

首先,解决方案虽然与知识和经验有关(过去的方案沉淀下来能够构成知识和经验),但一个新方案本身不是知识和经验,。“无法直接获得”不是“无关”,比如说做一道数学题,如果你已经做过了,已经知道答案,或者别人告诉你答案,你只需照抄,就属于直接获得;反之,就属“无法直接获得”,其求解过程即为创造。

       刘郎兄:我们对知识和经验的理解不一样。在我看来,解决方案肯定是知识,但知识却不一定是解决方案。这涉及对知识的理解问题。我挑的,有点鸡蛋里挑骨头的意思,我说了,跟你讨论就像是智力游戏,有时我挺喜欢这种游戏,请刘郎兄莫怪。

      


作者: 刘郎    时间: 2006-11-1 07:28

知识、经验、解决方案,看来这3个词都需要乌龙兄给个定义先

喜欢做游戏好啊,老夫亦可聊发少年狂


作者: 小儿科    时间: 2006-11-3 01:43

  创造力的唯一来源就是敏感。什么是敏感?就是新鲜感,就是差异感,就是好奇心。这和神经质有些关系。他大致是天生的,
作者: 小儿科    时间: 2006-11-3 01:44

创造力=敏感性。


作者: psyzjs    时间: 2006-11-4 02:27

楼上的,那应该叫敏感化.

但敏感化可能是非定向的,而创造力却有对任务的定向.

100年前Sherrington和Pavlov的理论了,不过还是有生命力的.

如果这样,倒是可以做做实验.

不过,动物有创造力吗?这个问题比较有意思.

[em05]




欢迎光临 燕谈 (http://www.yantan.us/bbs/)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