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首发] 周公和成王(历史小说) [打印本页]

作者: 自觉的梦游人    时间: 2008-4-14 19:47     标题: 周公和成王(历史小说)

  [这是一个被老木匠煽起来的写作冲动。决定用小说,是因为想省去很多的考证细节。当年选先秦史为研究方向,就有一位老师这么说,先秦史研究很有前途,可塑造性很强。我当然知道老师实在要说的是先秦史的很多地方还待发掘研究。但是,我后来也不发掘了,更少研究了。现在重提起来,想到的就是可塑造性,于是想起了小说。这就开始了写这一长篇。本来想等着老木匠的文景之治完了再贴,知道他老哥还有很长(约2/3),就不等了。咱也来个边写边贴,现炒现卖,和老哥凑一个热闹。

  这个标题嘛,现在都流行暂定,我在想不出更好的题目之前,就这么暂定一下。

  还有,咱是木匠的兄弟,咱坚决对他亦步亦趋,所以决定也是每天一贴,贴不出来,跟不上写了,就说论坛设置有问题,或者忘了登陆密码以及安全提问了,等等,反正总的找个理由来为继续贴出来开道。谨此忽悠,下面开始正篇。]

  [引子]

  公元前1021年4月,成王姬诵在一场大病之后,终于要到了天年的尽头。年当中年的他怎么也没有想过会在自己42岁的时候,会要把自己的王位传给儿子姬钊。想着儿子也将以自己当年的年纪继位为王,他内心很不平静。病魔的折磨又使他觉得一场终于要到来的解脱将在前头,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呢?

  回首自己22年的为王经历,那个为他立下王朝制度的叔叔总是让他不能忘怀。虽然他当时也是儿子姬钊的年龄,但是,叔叔姬旦还是说自己年龄尚幼。其实父王姬发突然得病时,他已经成年……

  [武王惊梦]

  ……公元1043年10月,宗周镐京。

  王宫深处。

  “啊!哎呀!他追过来了!他追过来了!”

  幽静的寝宫突然传出几声尖厉恐惧的喊声。

  内臣急步小跑赶到内寝。只见一个头发凌乱,两眼深扣的中年人在榻上,手脚乱动,左右翻滚。他神志昏迷,淌着口水的嘴巴,不时发出尖厉恐惧的叫声。

  “大王,大王!”内臣害怕地叫着。

  中年人惊恐地张开眼睛,待看清是内臣之后,深深地吁了一口气,竟然出乎内臣预料的,他自己坐了起来。

  这就是一年前还率领着周国联军征灭了商朝的武王姬发。

  内臣吃惊地看着他,正在奇怪今天武王自己坐了起来。

  只见武王晃了晃脑袋,难得地眯缝着眼睛,露出一丝尊严,缓缓地问道:

  “太子在哪里?”

  内臣赶紧打发小臣去东宫叫太子姬诵。

  当时姬诵正在和召公姬奭在一起,听自己的伺臣的禀报。听到父命,立即赶到。叩问过父王圣安,坐下。

  武王抬起惺忪的眼睛,问及儿子近来的情况。

  “父王,有一件事儿臣不敢隐瞒,想向父王禀报!”

  “说!”

  姬诵跪着说,“儿臣刚才听守护祖庙的内臣说,四王叔昨天进入祖庙祭祀先王了……”

  “什么?!”

  姬诵还没有说完,就见武王立即瞠开了双目,仿佛受了意想不到的刺激,厉声尖叫了起来。姬诵被吓住了,抬起头,看着父亲。

  只见父王他双眼翻白,精神分裂一般地,昏言昏语地嚎叫起来起来,

  “姬旦真的去祖庙祭祀先王了,姬旦真的去祖庙祭祀先王了!……啊呀!他又追过来了,他又追过来了!在北门,快!你们快给我去挡住啊!……父王,你为什么来,父王,我不想杀他的,……”

  叫着叫着,武王两眼往上一翻,往后就要倒。姬诵和内臣立即上前扶住,一看,浑身发抖的武王又昏迷了。

  姬诵等赶紧叫来太医太祝太卜一干人,为武王做法事的做法事,跳大神跳大神,神叨叨为武王驱鬼避邪压惊。一直等到武王转入深深的睡眠,才敢离开。

  回宫的路上,姬钊想着父王突然的尖叫,朦胧地觉得叔叔姬旦的祖庙祭祀是父王今天精神病重又发作的原因。但是为什么叔叔不能去祖庙
呢?
作者: 丙辰龙    时间: 2008-4-14 19:52

抢梦子先生的沙发
作者: 老木匠    时间: 2008-4-14 19:59

啊呀,沙发居然没有抢到!

建议梦兄是否排版注意一点行距?现在好像太紧了点哩!
作者: 丙辰龙    时间: 2008-4-14 20:03

原帖由 自觉的梦游人 于 2008-4-14 19:47 发表
只见父王他双眼翻白,精神分裂一般地,昏言昏语地嚎叫起来起来,


回宫的路上,姬钊想着父王突然的尖叫,朦胧地觉得叔叔姬旦的祖庙祭祀是父王今天精神病重又发作的原因。但是为什么叔叔不能去祖庙呢?
俺比较好奇,请教梦先生,周时的精神分裂症怎么称呼呢?
作者: 梅茗    时间: 2008-4-14 20:44

这么强的帖子,一定要编辑好舒舒服服的看。
作者: 周泽雄    时间: 2008-4-14 20:51

强啊!有悬念,静候下回。
作者: 自觉的梦游人    时间: 2008-4-15 10:30

精神病一说是俺根据一个被俺忘记了名字的学者的研究得出的。虽然,那时不一定还精神分析出精神病来,倒是疯癫,和中邪,鬼附身之类更可能符合那时的说法。俺这里没有注意,就用了精神病,但是,用了也不错,吓出了精神病,吓得精神分裂也是可以的。因为周家兄弟不愿意承认乃兄是吓死的,也就没有了这场病灾的具体描述。但是,俺在那篇讲宗教的长文提到,武王的病有所缓轻的时候,尚书和史记都是用了一个奇怪的字来描述,“古書說他自伐紂之後,這病歪歪地就沒有好過,而且每逢有病體好轉的跡象,都是用“瘳”這個怪怪的字來形容。瘳表示神志恢復的意思,借而用作病愈。有學者据而認爲武王得的是精神病,是被紂王嚇的,嚇出來了精神分裂症,以鬼神彌漫的商周宗教背景看待這種考據,倒也是不失爲一說。”
作者: 流星雨    时间: 2008-4-15 11:06

人吓人吓死人,静待梦哥下文地说。
作者: 自觉的梦游人    时间: 2008-4-15 12:57     标题: 武王逝世

有周自从文王祭祀了商先王,祖庙的祭祀也就逐渐形成了只有王才能问津的大事。通过祭祀先王来表示今王对于王统的的合法继承,来表明对于天命的领受,不仅意味着有周的道德约束,更意味着一个王国秩序的建制。对于这一点,参与当年文王祭祀的武王和他的弟弟们都再清楚不过了。姬旦,也就是周公更是一个十分明白于此的核心参与者。现在,姬旦突然去了祖庙祭祀,对于武王来说,对于这个病魔缠身这么久的新王来说,不能不是一个极大的打击。

第二天,武王在又一场噩梦之后醒来。内臣立即叫来了王弟姬旦等。在病榻侧,他们发现这次武王醒来,眼神好像有点特别。他直勾勾地盯着弟弟姬旦,似乎不再那么充满恐惧。众人看他好像有话要对姬旦说,都知趣地退下了。

武王硬撑着想坐起来,姬旦立即上前扶住。
武王说:“弟弟呀,我觉得已经不行了,我觉得父王在召唤我。那个该死的纣也一直在追我,我看来要去了。我周国以一小国征服了天朝商朝,万事待立,太子姬诵尚不堪重任。王朝之立,你多有参加,功勋卓著,堪任大任。上天不嘉许我,让我中了无法解脱的邪恶之灾,现在看来只有你能够帮我解脱了。我死之后,请你用商朝旧制,以兄弟继位。”

姬旦闻言,立即跪倒。历经万事的他怎么也没有想到哥哥会有此言,他一边叩头,一边在想着自己以往的言行,他怎么也想不明白自己的所为会让哥哥想到要他继位。是自己的勤政让哥哥觉得自己会破坏周家的规矩了吗?还是自己的那次祖庙之行……

他一边迅速地思索着,一边死命地叩着头。叩得额头都快红肿了,才想起该说什么,他结结巴巴地说,

“大王何,何出,出此,此言?天下初,初定,还,还待大,大王糎清万机。父王在世时,早就奠定了王统王绪制度,大王千万,千万不,不要因病恙缠身而,而轻易怀,怀疑臣下会,会破坏王统,颠倒王绪,绪呀!”

清醒当中的武王自然知道乃弟平时在自己面前刻意低调木呐,急时还常常像小时候一样结巴,但是今天他却偏执地认为眼下弟弟的结巴是因为紧张和想掩盖点什么。

出乎姬旦的意料,武王还突然地“哼”了一声。

“回到位子上去吧,”武王说,“你我同流着母亲高贵的血液,我们作为商王族嫡传,你完全可以以商朝制度继承我位,何必说是颠倒王绪?”

清醒时的武王就是这样,不仅思绪万千,而且还能说出头头道道来。姬旦竟然一时语塞了,只会在那里拱手哭泣。

武王见弟弟结巴着,想申辩,却又找不到词的样子,不知从哪里找来了余兴,还禁不住嗤笑了一声。

他说,“那我问你,你为什么去祖庙祭祀先王?”

姬旦一个惊怵,不知道今天哥哥何以连自己到祖庙祭祀的事都知道了,而且问得这样平静,更不知道他从哪儿知道了这么快。一时间他真的不知道怎样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提问。

“说呀,你倒说呀!”
看着姬旦支吾其词,结结巴巴的不作回答,武王突然激动起来。这一激动,使得他的神经再次受到了刺激,蓦然,他失控地叫了起来,

“你说呀,你为什么去祭祀先王?你,你为什么去祖庙?!”

这时,武王已经变成了在嚎叫,他的嘴巴开始歪斜,眼珠也一向上翻动,突然,他站了起来,转而又摇摇晃晃地要倒下。

跪在地上的姬旦用侧眼余光扫到了哥哥大山要倒,立即起身扶住。

“哥,哥!我是想代你去死才去祖庙的!”

但是,武王已经昏迷了,他根本没有听见弟弟说什么......

武王去世了,他那双眼睛带着惊恐圆睁着,歪歪的嘴,也仿佛是在被谁惊恐地追上了,难以闭拢。立即赶到的姬诵哀哭,为父亲合拢了双眼,扶正了嘴巴,看着装殓的伺臣为父亲填入玉质的琀。下臣为他披上麻戴上孝,守在侧室,不断痛哭。

已经开始传言的父亲是在和四叔交谈之后,突然死去的消息,更是不断地折磨着他,使他用泪眼不时偷偷看着到里里外外为父亲张罗着丧事的叔叔姬旦。他的心里开始想着父亲至死也不明白的问题。他在暗诵,叔叔呀,你就告诉我你为什么去祖庙吧。
作者: 金丝铁线    时间: 2008-4-15 21:35

商朝各方国似乎没有祭祀权,自己的祖先也是附祀在商的宗庙里的,商王靠这使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仍然不敢公开反叛,最后碰到个不信神的姜太公,打破禁忌,才改变了历史。周初,周祭祀商的先王,仍十分恭敬。
作者: 自觉的梦游人    时间: 2008-4-15 22:03

金丝兄回来就给俺顶贴,感动ING.
对于这些祭祀的解释,俺在博客有关文王祭祀商先王和膺受天命的关系的长文已经有论及.俺以为不是吕尚不信神就能打破的一个商代上帝的信仰,只有通过周族自己的祭祀商先王才能实现商代上帝变成周祖保护神的转化,而一旦周人认为他们已经是上帝的代表了,他们就要把这个保护神的商族色彩抹去,天和天命作为最高神祗,于是应运而生.

[ 本帖最后由 自觉的梦游人 于 2008-4-15 22:51 编辑 ]
作者: 金丝铁线    时间: 2008-4-15 22:38

呵呵,当然不是仅靠姜太公百无禁忌就能解决问题的,抬举抬举姜太公,是因为邱姓可能出自姜姓,有点点私心,哈哈!兄台的博客是一定要找时间去学习的。
作者: 丙辰龙    时间: 2008-4-15 22:46

梦游先生,你的博客在哪里?给个链接??
作者: 自觉的梦游人    时间: 2008-4-16 21:36     标题: 周公的自责

姬旦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去祖庙的事会被武王知道,更没有想到武王会那么受到刺激。对于武王这场病是怎么得的,姬旦自然是再清楚不过的了,但是他现在内疚的是,自己去了祖庙的事竟然会这样刺激了他,成了,成了压倒武王的最后一击。当然,他根本没有想到,也不愿意想到的是,其实这次武王的清醒,就是他将尽其天年的回光返照,……

那场牧野之战,武王英姿勃发,志在必胜,亲率虎贲三千,奋勇冲锋在前,战车雄壮,列阵跟上,一举在对阵中,冲乱了商军的阵脚,不到太阳升到半空,就打垮了商军。

接着,联军分七路向朝歌进军,一路再也没有受到过象样的抵抗。然而,当联军攻入朝歌,攻破鹿台时,看到的景象却使他们不敢向前一步了。

只见一个硕大的怪物,周身披着玉饰,看上去很像一只大鸟,但是,分明是人。他坐在一堆火炭上,周身冒着火焰。找来商王宫内臣问过,才知道这就是曾经显赫一时的商王纣。

他们立即向武王报告,说商王纣已经自焚而亡。

武王喜极,“自焚?我还准备生擒他呢!”

边上的姬旦听了,立即凑前身子对武王说道,“这个独夫应该不是自杀的,他是在用自己的魂体呼唤商族的保护神,大王还要谨慎处置。”

“怎么讲?”武王问道。

“我听说商族信奉玄鸟大神,他们自信商族一直受到玄鸟的保护,而在关键的时候,他们就会披玉蹈火跳神,逢迎玄鸟的保佑。他们相信美玉遇火能够升腾。我看这个纣是在呼唤玄鸟大神,我们不可大意了。”

在一旁的史、祝、卜一干人,立即附和姬旦。神鬼不可轻视,大王还得谨慎处置云云。

原来,姬发素来不喜好神鬼卜筮,独好武功。对于神道凝重的法事之类,历来敬而远之。牧野之战之前,为了战事,姬旦建议用龟甲占卜,武王姬发勉强同意。结果得到的却是恶兆,消息传出,联军的主要干将吕尚火了,抓起龟甲往地上一扔,说,这老什子懂得什么天命。姬发立即认同,随即按照已经确定的方案布置战事。

相反,姬旦对于鬼神不仅信奉,而且还有自己的以德配之的见解。每逢先王文王有祭祀占卜的大事,他必然热衷参加,从中也知道了不少有关商族的神鬼之道。现在面对姬发和吕尚都不能解释的纣的“自焚”,他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而以当时纣自恃天命附身,这也只能是唯一的解释了。于是,他谏议武王以周族大神熊的化身,对商族玄鸟的化身纣进行厌胜压制,以防商族的鬼神跟着作孽。

一席话说得武王不由得开始产生几分恐惧,这才知道王者不是那么容易做的。他问起该如何厌胜压制。姬旦以下马上为武王设计了一套厌胜程序。
作者: 杜雅萍    时间: 2008-4-17 17:05

梦子加油
作者: 自觉的梦游人    时间: 2008-4-18 10:41     标题: 离奇的病灾

武王于是招摇着战旗,吼叫着率骑冲进鹿台,先围绕着呼呼冒黑烟的纣的尸体舞弄了一通金色神钺等法器,对着纣的尸体射了三箭神箭,然后下了战车,用神剑反复刺向已经烤焦的纣的尸体,接着再一钺剁下,砍下了纣的鸟头打扮的首级,把它挂在了大白旗上。又因为纣以妲己而亡,砍下了被杀死的妲己的首级,挂在小白旗上。

过了两天,周国联军把各路杀死的商军将士的尸体搬到朝歌,堆起来,作为庆功的京观。按照杀于社的规矩,又杀了成百上千的战俘。而在京观上,已经开始腐烂的纣的无头尸体也被拖了过来,经过第一次厌胜,它将再次被武王进行一次虐尸厌胜。这一次武王代表着周族的保护神,按照了法事的要求,吼叫着,一次又一次向纣的尸体发动攻击,他模仿着大神熊的行为,生啖了纣的尸肉。
然后,他宣布彻底打败了商族,革代殷商,膺受天命,革命成功。

两个月后,分封到各地的诸侯已经前往封地驻扎。而武王姬发则自率一路回到宗周,凯旋庆功,他们再次把从牧野之战以来的商军的尸首和战俘带到这里,早已腐烂的不成形的纣的无头尸体也再次被拖了出来。沿着周族祖庙前的大道,他们把敌人的首级一线摆开,陈列在西旅,在对面,一线押着被剥光了衣服的俘虏。

武王姬发在周公和吕尚等人的拱卫下,凯旋走向祖庙,他向先王报告灭商的功业,然后,献上敌人的首级,接着,他命令向祖先献俘血祭,把带来的战俘全部杀死,砍下首级,供奉到祖庙前。武王自己则再次亲自对纣的尸体进行虐尸厌胜攻击,为了向祖先显示自己的神勇,姬发再次生啖了纣的尸肉……

细心的姬旦在边上却发现哥哥武王是克制着恐惧和厌恶做完了这一切的,而且,当姬发再次生啖纣尸的时候,姬旦还注意到他有点颤抖。是啊,哥哥从来不关心神鬼之事,要他,也只有他才能担任这个神鬼最高祭司的职责,直到生啖尸肉,对于这个信之为有不信为无的鬼神社会来讲,是他武王不可不做的王者的功课。对于只知战场角逐的武王来讲,这套法事可能超出了他的承受能力,而他姬旦也知道这是一套做给被征服的敌人看的神戏,但是,从鬼神,心理乃至现实中全面征服敌人的需要,武王必须这么做,哪怕自己有一点恐惧,也必须这么做。

然而,当天武王就夜不能寐了,不知是尸毒还是真的是鬼魂附身,武王就在第三次虐尸之后彻底病倒了,而且,一直被这个奇怪的病缠身,无法排解,一直发展到先是精神恍惚,后来是精神分裂。

作者: 歪弟    时间: 2008-4-18 23:36


作者: 自觉的梦游人    时间: 2008-4-19 15:06     标题: 金縢装着的不仅仅是代死的祈愿

对于姬旦来讲,他不可能有更好的办法为哥哥分担病灾。姬发病重时的恐怖叫声,让他也不得不相信是鬼魂缠身使哥哥病了,而其中最恶戾的鬼魂就是那个该死的纣。哥哥叫的“他追过来了”显然就是这个纣。他想到了祈求先王保佑武王安度病灾,但是确实没有太多地想过他去祖庙祈祷的后果。

他自幼跟从父亲,而父亲文王每逢大事必作祈祷占卜深深地影响了他。特别是当年父亲通过占卜决定祭祀商先王,并从那些祭祀开始,父亲文王就以天命降临于身自命,这使得他相信神意可以通过占卜来驾驭,至少可以使神意和自己的道德行为结为一体。他自以为可以用占卜来使神和先王的英灵来保护自己的哥哥,他更愿意代哥哥去死,以保住刚刚打下的天下。

武王时不时地癫狂,惊吓,病情越来越重的时候,召公姬奭等人想到的是及时为武王安排后事,他们要为武王准备神位占卜,想按照武王在昭穆制度的神位排位,进行穆卜,这一点实际等于想让武王提前退位,而让成王提前继位。从当时的情况来讲,召公等人的建议完全应该是一个可以推行的方案。武王的病毕竟在当时是被认为无法救治的厉鬼附身,既然如此,让他退下来应该是最合理的。但是,姬旦拒绝了,他认为可以用他的身体去代哥哥死。这样,他就带着太史走进了他不该进去的祖庙。无论从何种角度看姬旦的选择,都宣示出他对成王的不信任。叔侄之间的猜忌,特别是已经成年的姬诵对叔叔的这个安排一直无法理解。但是,甚至想都没有想到过姬诵可能有的感受,姬旦在拒绝召公的建议之后,就直接来到了祖庙。

他跪在先王的灵主前,想着哥哥越来越严重的病灾,不禁哀从中来,泪流满面,他拿出随从带来的龟甲,点上炙火灼烤着龟甲,开始默默地祈祷:

我的英明的祖先,我的太王,祖父王,父王,你们的长孙某某病了,我知道你们在天上等着你们的子孙行孝伺候。但是,你们的长孙不善伺候,更有王朝大业等着他去治理。而你们的小孙,我姬旦多才多艺,心细而且懂得如何行孝伺候,请你们让你们的长孙某某离开你们的怀抱,让我来代他为你们行孝伺候。你们答应我,周朝就有希望了,而你们也会有人伺候了,……

“吱”的一声,龟甲爆裂了,姬旦一眼望去,发现那龟甲的裂纹朝着吉利的兆向开裂,内心大喜,说,谢谢祖上答应我代替你们的长孙某某到天上伺候你们。

姬旦叫来太史,让他记下了他的祷词和占卜结果,并让他收藏在一个金铜作的匣子里。

然后,他先走出祖庙。一阵幽风吹来,吹拂着姬旦的稍感轻松的脸上,忽然,他仿佛听到了一个声音在问,如果你没能代死,你怎么办?姬旦一惊,“我没能代死,那我代什么呢?”他喃喃自问,忽然觉得了什么。他赶忙转过身子,想看看是谁,但是,周围空无一人。
……
现在武王死了。先王根本没有按照占卜的神意让他姬旦代哥哥而死,那个神秘的声音又出现了:你没有能够代死,你怎么办?
......
作者: 老木匠    时间: 2008-4-20 10:34

"金铜"?

“精铜”?
作者: 自觉的梦游人    时间: 2008-4-20 19:29

金线精铜吧,到底是什么?懒得考证了。
作者: 自觉的梦游人    时间: 2008-4-20 20:32     标题: 姬诵的哀怨

姬诵这两天天天必须饿着肚子到寝宫的侧室为父王守灵。他跪坐在那里,不断诵哭,诵着自己的名字,以让父亲知道儿子在陪伴着他。
按照周制,他还在等着一场册命。他在等着由当时当然的右命大臣叔叔周公举行册命典礼,把他册命为周王。右命就是上一级的命令,按照以右为上的礼俗,周代所有的王家任命都要由一个右者引导接受册命,这一个定制虽然在当时还是草创当中,但是,宗法制度的以元老一族享有当然的尊贵等级身份的传统,还是使得所有的人的任命必须经过册命这样一道手续,包括可以宣布王土王有的周王。右者自然比被右者高一级,当这个被右者是王,那么就要首推大臣中德高望重的元老同族,周公恰恰是在这个位子,姬诵也就在那里盼着这个叔叔把自己册命成周王。

但是,周公似乎就是忘了这件头等大事似的。他在前朝宣布国丧之后,没有马上张罗册命典礼,而是以周族元老的身份接受各家的吊唁以及助丧的献礼。似乎他把姬诵的即位典礼都忘了。这不能不让守灵的姬诵想起叔叔的进入祖庙的事。
已经从父亲因得知叔叔进入祖庙而不堪打击最后死去的经过中,悟出祖庙之制的王者象征意义的他,这时已经不是仅仅在那里埋怨叔叔,而是开始担忧叔叔了。因为照制度,他应该在父亲死的当天就举行册命典礼,拖了一两天,也可以说正常,父亲毕竟死得有点突然,连一份遗命册书都没有来得及做出,就匆匆走了。姬诵在说服自己,为叔叔寻找迟迟不举行册命的理由,但是,对于王统的责任又使不能不担忧地思量起叔叔的作为。
王朝的建立,很大的程度上离不开这位多才多艺的叔叔,特别是父亲生病后,很多的决策都是由他制定。实际上叔叔已经代理了周王的位子。但是,叔叔做得合乎臣节,他的德操一直得到公认,至少在他姬诵眼中,叔叔辅助父王厘正王朝大业的功勋是无法磨灭的。此前,他对于叔叔的感情可以用崇拜来表示。
然而,从祖庙的事情发生以后,特别是父亲因此而死去,对于姬诵来讲,这位叔叔开始变成了一个谜,而迟迟不见动静的册命典礼更让他开始产生了疑心。他开始担忧起自己的王位了。
想着想着,他更加悲痛,既为父亲的死去,更为王朝的不幸。

前廷传来了动静。
有内臣呼唤说,燕国侯召公前来献賻吊唁。
作者: 自觉的梦游人    时间: 2008-4-24 14:14

武王在牧野之战前,还是以文王太子的身份会盟代天恭行天罚。其实表示着有周即使到了灭商战争开始之前,自己还不是一个王朝。灭商之后,武王正式建元称王,开始了周朝,在朝歌,武王用沿用父亲即已实行的分封制把论功行赏和王朝建制一体化,产生了同姓和异姓的封国。当时是按照最强的盟族分到最需要平定的地区来分封。根据商族由东北向中原发展的历史地理形势,依次把东北的戎狄和东南的诸夷等地区作为王朝开发和防范的重要地区,以重要的盟军力量和同姓力量的分封来保证中原的稳定。这就产生了三个大国,齐,鲁,燕。但是在商的中心地区,武王分封了自己的三弟和五弟八弟为三监,已构成对商后遗族的封地的镇压之威。他在回镐京之前,还和周公一起巡察了三监,以表示王朝对三监的重托。

召公奭就是在外围的三个大国封侯之列,被分封在燕。虽然他被传说是文王的儿子,但是,这完全是因为他也姓姬。对于他的来路,没有人能够有一个确说。或者说,他是姬姓支族,但是,周公等从来没有和他兄弟相称。

在文王时期,因为武王有了姬诵,他做了姬诵的老师,由此到了武王即位以后,就开始地位重要起来,历次主要的决策,他都与闻。

召公因此一直在保护着姬诵。武王得病之后,他一直在担心王朝为了王位的继承发生分裂。虽然周公兢兢业业,全力辅佐武王,但是一年多来,王族兄弟之间的流言他一直有所耳闻。作为他,总觉得这些流言本来就不应该出现,武王立有太子,但是,这些个王叔传出这些流言的时候,根本就没有把绪统正位的太子放在眼里。处在他的位子,他焦心急虑,却无法出面,唯一能做的,就是暗暗保护着姬诵。
他曾经要为武王穆卜,他的目的就是希望在武王重病时,让武王把王位传给太子姬诵。作为姬诵的太子老师,他这样的提议很符合体统。但是,周公拒绝了。

当他知道周公入祖庙祭祀祈祷的事之后,他立即来到姬诵那里。他们俩分析周公入祖庙的目的,怎么也理不清头绪,只有疑心重重。

现在武王死了,周公只是张罗丧事,没有立即为侄子举行继位典礼,召公焦虑不已,不知道周公为什么没有这样做。看到一场新王册命典礼迟迟不见影子,开始觉得他必须出面了。所以,他来到寝宫,借着吊唁,希望和周公商议着,早点让姬诵登基。

他来到侧室,对着姬诵行了稽首参拜之礼。这是要周公看到他的心意。在旁的周公见状,立即和召公一起跪下。


“太保,太师!宗小子不敢受礼!”

姬诵赶紧也答以稽首大礼。

两人对着姬诵稽首不已,第一次,他们开始称呼姬诵为王:

“年轻的王啊,敢请接受我们的叩拜!”

姬诵立即对拜。

一时间,三人都像只会叩头一样,在地上不停地对拜。

过了一回,召公才说了几句要王节哀的话。对姬诵做了安慰,然后说,“王啊,臣不才,想请周公到前廷议事。”

姬诵知道,这是召公要议论他的册命典礼。连忙答道:“宗小子有孝事在身,敢请太保与太师代议庶事。”

两人再次对姬诵行过稽首之礼,留下姬诵,让他继续为武王守灵。

[ 本帖最后由 自觉的梦游人 于 2008-5-6 12:11 编辑 ]
作者: 自觉的梦游人    时间: 2008-4-30 12:20     标题: 召公的疑心

两人来到前廷,周公径自坐到了正位,召公稍有迟疑,还是坐到了侧位。
他们互相叙述了失去武王的哀痛,不禁泪下。下人为他们提上盥洗用具,让他们洗了一遍。然后退下。
这时,两人都知道该说什么了,因为刚才他们都跪在了姬诵面前,称他为王。其实,周公这几天一直在想着为姬诵册命加冕。他迟迟没有着手操办,完全是因为那场祖庙祭祀,他觉得姬诵还不堪亲政担任大任,而自己通过那场占卜,自认为有新命加身,而且是,按照龟卜的神意,是来自太王、王季和文王。素来自信有德的他在武王死后,开始感到一种从来没有的使命感正在促使他为有周担负起更大的责任。他很想找一个人谈谈自己的抱负,而首选的人物就是眼前的召公。

召公是太保,姬诵的老师。他的意向可以影响到姬诵。但是周公知道,他内心正在盘算的一件事,很可能是召公最为反对的,从哪儿说起呢?他一时无法找到切入点。
召公看着周公坐上了正位,心里也在犯嘀咕。他为什么坐在正位呢?难道他真的有心要做这个正位?那姬诵怎么办?
两人静静地坐着,各自想着自己的心思。半晌没有言语。
终于,召公还是先发了话:
“太师,王朝不幸,蒙此君崩之丧。但是,国家绪统,不可延误。敢问何时为太子册命加冕?”
周公答道:
“此事我一直记在心,正想着找个时间为太子姬诵举行册命典礼呢。”
“依照礼制,我们这些老臣应该立即在举丧的同时,为太子册命加冕的……”
周公打断了召公,说,
“然。但是,我觉得姬诵还太年轻,尚不足以交付大任。”
召公急了起来:“此话怎么讲,太师难道没有注意到太子服丧以来,已经蓄长了胡须?”
周公一惊,他想起刚才稽首叩拜的时候,确实看到了姬诵的脸上,除了哀伤和憔悴,不加梳理地,确实还有按照礼俗可以蓄起的胡须,虽然那是有点凌乱,但毕竟已经在告诉他,这个侄子已经可以在父亲死后蓄须了。
他眯起眼睛,看着召公,思忖着他的话语的分量。的确,仅仅以姬诵年轻是不足以说服召公接受自己的心计的。
怎么说呢?
周公这几天一直在作最后的挣扎,他在想摆脱一个他认为最不能做的一件事——摄政。他是希望侄子姬诵能够像哥哥一样,担任起为王的大任。但是,整个王朝的草创局面,以及诸多开创以来的制度建设因为武王得病还没有成型,使他觉得还没有一个人能够像他那样,具备统御全局的能力,这里面,也包括了姬诵。他迟迟没有为姬诵举行册命典礼,就是因为他在想着除了摄政之外,他还能做什么?
作者: 自觉的梦游人    时间: 2008-4-30 13:49     标题: 摄政之议

克商以来的形势是几个大的长期盟国都随着征服战争的向四边延伸,远离了王朝中心。那个老亲家姜姓大族已经按照王朝的分封令,前往齐国就封,但是,为了保住东边的拱卫,周公还是让武王安排了自己前往鲁国,以和齐国的大国地位平衡。
余下的王朝藩篱主要就建立在原来商都一带。最主要的拱卫力量按照武王的设置,恰恰是姬鲜和姬度的管蔡两国。这样,加上王朝中心的宗周,三点一线构成了一个势力平衡。但是,宗周偏西,天下居中的恰恰是号称“中国”的商洛地区,周公对于扼守这一地区的管蔡霍三个兄弟一直不放心。因为按照周制,受封者要采用本地礼俗制度进行统治,商制作为一个原来被仰慕的制度文化,对于管、蔡、霍会有什么影响,就是他一直担心的问题。而对成王的理政能力,他也没有一点信心,甚至,对于这个已经是二十的侄子,周公根本就没有想过要让他像武王一样来单独面对这个天下大局,特别是控制这三个叔叔。
他想到了自己的才德已经在一年多的辅佐哥哥的经历中得到证明,只有他自己才应该在这个时候出来把握大局,拯救有周的新王朝。他想到了商族颂扬的伊尹,在成汤之后,伊尹也为商朝建立了维护王朝的功勋,他甚至还放逐过商王,甚至还传说他曾称王,但是作为一个为商朝立下维护保全之功的大臣,商人还是接受了他,商族的典籍也一再提到他,认为他为上朝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想到这里,周公似乎已经最后说服了自己:他决定摄政。
他于是决定从天命的守护谈起:
“太保呀﹗不善的上天降下了喪滅之禍給殷國。雖然殷國現在已經墜失了他的天命﹐我們有周已經膺受了這一天命﹐但是﹐我們仍然不敢確切地說﹕這個初始的基業就此可以永遠相信成是美好的。上天是不誠信可靠的﹐我們不敢確切地說﹕這個(天命的)終結將走向不吉祥。您曾經也說過﹐即使上帝把時運授予了我們﹐我們也不敢安享上帝的天命﹐不敢不永遠地顧慮上天的威嚴和我國人民。要做到沒有來自上帝的埋怨和責怪﹐就只有依靠人。如果我們的後繼子孫﹐放肆自大地不能恭敬天地﹐那么就會使先輩在這個國家留下的光輝熄滅失色﹐而這就是不懂得天命的不容易。天是難以信賴的﹐因而它會墜滅它的天命﹐使之不能長久。因此﹐繼承先輩﹐恭敬奉行光明的道德﹐就在今天了”
这一席话,说得召公云里雾里的,一时不知道为什么周公突然岔开了话题。这些道理和他想为姬诵册命加冕并不矛盾,而且,他还认为天命的顺遂就是体现在姬诵的册立上的。他实在看不透周公到底要说什么,只好敷衍认同。

[ 本帖最后由 自觉的梦游人 于 2008-4-30 14:32 编辑 ]
作者: 自觉的梦游人    时间: 2008-5-5 01:31

周公继续说,
“是的,我是一个賤微的小宗﹐但完全讚同你說的。我們只有讓先輩的光輝延續道我們的年轻的王身上。你又說過﹐‘上天是不可信的。’我們只要繼承發揚文王的美德﹐上天也就不會廢棄文王所受的天命。”
“文王和武王的美德都保证了天命归在有周。”
“然。但是,这里面也不能忽略了君臣一体,兄弟一体对于这个天命的重要性。我聽說在從前成湯既已膺受天命的時候﹐就有像伊尹那樣的人物﹐他的才德得到了皇大的上天的嘉許。在太甲的時候﹐就有像保衡那樣的人物。在太戊的時候﹐就有像伊陟﹑臣扈那樣的人物﹐他們的才德都得到了上帝的嘉許。當時還有一個叫巫咸的人物輔助治理商王朝。在祖乙的時候﹐就有像巫賢那樣的人物﹔在武丁的時候﹐就有像甘盤那樣的人物。因為有這些老成的賢臣保護﹑輔助殷商王朝﹐所以殷商王朝能夠以禮儀祭祀先王﹐使這些先王的神靈能夠與上帝相匹配﹐經歷很久的年代。因為上天選擇這些純厚的輔國賢臣授以大命﹐所以商朝的諸侯與王族官員﹐沒有不秉行美德而明曉憂患的。那些低級的臣僚和諸侯的官員﹐也都勤奮效力。因為這一緣故﹐道德就風行起來了﹐從而大大地幫助了王朝的統治。所以商朝天子只要對天下四方有所作為﹐就能夠政通令行﹐就像他進行龜卜筮占一樣﹐沒有不是誠信的﹑沒有不是應驗的。”
听到周公把商朝的这些大臣数了个遍,召公开始有点疑心更重了。这些人虽然传说有功于商,但是像伊尹这样权臣,传说还称过王。在姬诵还没有加冕之际,不谈如何册命加冕,却这样称颂伊尹,召公已经感觉到周公是在试图说服自己接受什么。
他的思绪开始一片混乱,看着滔滔不绝的周公,想着如果初建的周朝也出现一个伊尹怎么办,竟没有听进周公接下来说的是什么,好像他说到了文王时的四个大臣在武王时起了巨大作用,武王因为他们才得以灭了商朝,受了天命。
“太保呀!”周公的一声称呼,使他一抖,他立即集中精神继续听周公说。
“我姬旦敢以我的誠意相告﹕希望你能夠和我一起謹慎地看到殷商喪滅的大禍﹐進而时刻惦念着我们的上天的威权”
召公听了,很不自在,说:上天的威权是要和新王一体的,我们只有维护新王的威权,才能维护上天的威权。
“不尽然吧,”周公说,“那我问你,维护这个威权,除了你我,还有谁是同心同德的?”
“如果就我们两个人,就是上天降下佑福大恩,那也是不够的。”
“所以,敢为你说,你会谨于德而选人才。然则因为我们,就是因为包括了我们两人,我们周朝才能够有今天的好运。如果你和我一起,毫不懈怠地一心完成我们的文王的德业,那么,远到四海,遍及日照之处,就不会有人不循守制度,顺从法统了。”
召公终于看出了周公的用意,他是在试图说服自己,他绕来绕去谈古论今,把臣下的作为一再强调,就是为了那两个字,那两个他迟迟不愿直接说出的字,摄政。
作者: 施国英    时间: 2008-5-5 11:40

简体繁体混合滴说,很梦游啊。呵呵。
作者: 自觉的梦游人    时间: 2008-5-5 14:30

偷懒,从博客里COPY了几段。见笑了。
作者: 邱晓云    时间: 2008-5-5 15:33

武王分封了自己的三弟和五弟六弟为三监,
周公对于扼守这一地区的管蔡霍三个兄弟一直不放心
------------------------------
好像记得霍叔是老九?
作者: 邱晓云    时间: 2008-5-5 15:58

查了查,说武王同母弟老三管叔鲜,老四姬旦,老五蔡叔度,老六曹叔振铎,老七成叔武,老八霍叔处,老九康叔封,小十姬聃堣,封于沈,都是太姒生的。太姒儿子就生十个,后来占了半边天,劳苦功高啊。
作者: 自觉的梦游人    时间: 2008-5-5 22:58

谢谢晓云兄纠错。
作者: 自觉的梦游人    时间: 2008-5-6 14:30     标题: 召公决定妥协

作为召公来讲,他不是王室成员,他只是太子(现在是新王了)的老师。王族的继统依照时下的礼制,并没有不能兄终弟及的规定。姬家严格的说,是基本按照父子相袭,但是,这种制度因为和商王族的通婚,从太王时起,就被打乱。而商朝曾经并行父子世袭和兄终弟及两种制度,曾经作为联姻的臣从盟国,周国其实也是在这样的传统之下。想到这里,召公抬起头,对周公说:
“公之心志我已经了解了,敢请容我三思。”
周公应允,但是,没有让召公马上走。
只见周公自己起身,从东序来到史官之席,让记录的史臣把记录的谈话给他看。召公忽然觉得周公已经是一身王者气度,他听见周公在低声吩咐史臣,要把谈话按照王诰的形式记录在典,知道有关摄政,周公早有定夺。而这次交谈的所有的安排也显示出他对于这次谈话是早有准备的。想到这里,不由怅然,自己还想劝周公册立太子姬诵,可能,他早就在等着自己前来。现在,这么一席谈心,本来属于臣臣之间的谋划,却被周公安排了史臣记录,而且,要按照王诰记录在典,这就表明了周公对于摄政早有决定,他和自己交谈,只不过是用摄政王的身份,来争取自己的支持和效忠。想着如果自己反对他摄政,将可能在王朝引起一场分裂,自己身家可以不惜,但是,由此引起的大乱,对于王朝,对于姬诵都将是一场灾难。
召公又想到,作为王族,周公这样决定,能不能得到其他的同姓诸侯支持呢?召公转而开始为周公担心了。自己为了避免眼前的危机,可以接受周公的摄政,但愿这一接受不至于引起诸侯的反对。他觉得他能做的,就是默默为周公祈祷,为姬诵祈祷,让这一段摄政不要延续得太长,更不要引起姬家内部的内乱。
他正在那里默默想着,周公回到了自己的位子。
他见召公还在沉思,就故作轻松地对召公说,
“我已经让他们把你我的议策记录在典,我将在明天到祖庙去祭祖,把我们的议策升到祖庙,敬告于列祖列王。”
召公知道这就将意味着自己是支持周公摄政的,但是,如果这就是他这次来劝说周公的苦果,他觉得他只有自己吞下去了。
周公见他还是不言语,又说,“太保呀,我也不這樣反復勸告你了。我只是憂慮天意和民心。我看好你也是知道民眾的德行的﹐他們不會沒有好的開始﹐但很難有一個好的終結。只要你我們這樣一心做下去﹐就能謹慎地達到大治。”
于是周公约好召公第二天到祖庙助祭。
作者: 自觉的梦游人    时间: 2008-5-7 22:02     标题: 管蔡霍联合拥王

话说两头。武王崩丧的消息,传到了管国。姬鲜闻讯,立时哭倒。
他边哭边问起新王姬诵,对着宣丧的使臣叩拜,表示对新王的效忠。
宣丧使臣赶紧避让,说,丧册来自周公。
姬鲜立即跳了起来,“那新王呢?为什么不新王发丧?为什么姬旦不立即册命新王?难道还要等我去举行册命大礼?我的武王啊,你真不该这样英年逝去啊!呜呼哀哉,皇天怎么就这样来惩罚我们姬家呀!”
使臣暗示姬鲜屏退左右,然后,细声对姬鲜说,“臣下昧死以为周公不惟没有册命太子,可能还会有别的变故。”
姬鲜瞪大了眼睛,“什么?!”
“王叔容臣昧死禀报,照例武王新崩,太子即位,是天经地义,臣下却没有得到新王的赐命,而是受命于周公,臣不敢不如实禀报。”
姬鲜知道,作为使臣,他不能越分违礼,他微言大义般的欲语又止,其实已经暗示了王朝镐京的变故。以他对于继统的敏感,这次宣丧来自弟弟姬旦,而不是新王姬诵,他已经感觉到了一种不祥。
于是,他细细盘问了使臣,知道了武王因为知道周公到祖庙祭祀而死的传言,这就开始担心这个弟弟是在企图援用兄终弟及的商制,继承王位。
送走了使臣,姬鲜宣布为武王举丧。他派出吊丧使节前往镐京,然后自己开始联络一起监镇武庚的蔡国和霍国。同时,也派了使节到武庚的封地,命令他前来献賻吊丧。
姬度和和姬处听到噩耗,也立即就近赶到三哥这里来。
兄弟相会,遭逢国丧,自然格外伤悲。哭了一遍又一遍,三人才停下来。就说起了新王之立,姬度知道四哥没有马上册命太子姬诵为新王,更是立即要赶往镐京,向四哥讨个说法。
姬鲜立即劝住,想到武王在回镐京之前曾经巡狩自己的侯国和蔡霍两国,就是要他们防止武庚任何东山再起的企图。他说,“是事还没有确定,国丧当头,姬家要齐心应对,我已经派出吊唁使节。并不是我不想亲往,但是,我们受命于武王,监镇商顽民,不能造次而耽误了监镇。”
“那就等着使节回来吧。”
接下来的几天,从镐京传来的消息越来越不利,周公和召公一起到祖庙的消息传来之后,姬鲜再也按捺不住了。他决定要前往镐京,促使周公立即册命立王。但是,他不能放心的是武庚,这个商朝遗国在此周室国丧之际会不会乘机翻天呢?
他和姬度、姬处商谈之后,决定在武庚被叫来之后就予以扣押,并要他和自己同往镐京。
作者: 自觉的梦游人    时间: 2008-5-8 08:56     标题: 武庚的见解

武庚来了,素服上披着孝,一脸庄重,来到武王的灵位前,跪下,行过大礼。然后示意随从奉上吊唁的賻礼,由他献给了姬鲜。
姬鲜看他不掉一滴泪,心里就有气。但是,自己弟弟的事更使他心烦。
他想起以前武王曾经向箕子讯问治国之策,觉得不妨也向武庚问一下对于周公祭祖庙的事情。于是,就让武庚在廷里站着接受问话。
武庚说,“亡国遗臣不敢与闻王朝大事。”
姬鲜说,“虽然,还是敢请侯公大胆放言。”
武庚说,“如此,有罪之人敢斗胆建言。按说,遭此国丧,本来也是推陈出新之机,王统之立,亡国之旧朝本来有兄终弟及,也有父子相袭,周制虽然不同于商制,其核心就是子嗣之制。如果问及商制,虽然有兄弟相及,但是,只是为辅的,其主旨还是有一个子嗣的核心制度。而且,即使兄弟相及,也是有一个长幼为序。王家周公为什么祭祖,亡国之臣不敢揣摩,但是就长幼为序而言,还是有所忤违的。”
姬鲜听了,没了言语。
姬度则立即喝住:
“大胆罪徒!我姬周王事,你敢乱言?”
姬鲜赶紧劝住,示意下臣让武庚到驿馆休息,等候召唤。

这边三个兄弟则继续在商议,他们基本上认定姬旦将不利于新王。如何应付和解决,却很难定夺。倒是姬处理解了武庚的话,说,
“照太子之设,新王当立;照兄弟相及,也不该轮到四哥啊?”
姬鲜马上怒道:
“八弟放肆!为兄此次找你们来,为的就是维护祖制。八弟此言无异于说我将和姬旦争位,皇天在上,请八弟再不敢有此胡言!”
说得姬处立即拜倒,向着武王的灵位痛哭起来:
“先王恕我,小弟一定效死力维护新王!”
姬鲜和姬度也哭着跪倒在武王灵位前。

[ 本帖最后由 自觉的梦游人 于 2008-5-11 04:17 编辑 ]
作者: 自觉的梦游人    时间: 2008-5-11 19:31     标题: 册命大典再次延搁

镐京。


这些天来,周公已经开始着手准备姬诵的册命大典。他在和召公商谈了摄政之事后,觉得一切都可以按照自己的主张安排了,就开始让史臣制作诰书,准备发到各诸侯国后,为姬诵举行一个隆重的册命大典。

就在这时,召公得到了姬鲜等三王叔和武庚聚会的消息。他立即告诉了周公,周公警觉起来。认为这是一个不好的信号,是冲着自己来的不好的信号。

周公揣揣不安,王朝毕竟是姓姬,这三个王叔为什么在国丧之际和武庚联络?他恰恰没有想过这种“联络”正是三个监镇的职责:在王朝任何大事发生的时候,武庚都必须向监镇他的三国之首——姬鲜表示顺服和效忠。更莫说是国丧了。周公的敏感,或者说,连召公也敏感起来,就是因为摄政。他们都知道这实际是会被误解成周公要自立为王的。而如果周公立己为王,从王统上讲,恰恰是违反了所有的制度,从兄弟之序,或者从父子之序,他都容易被看成违反了礼制。

周公自己很容易地说服了自己,也说服了召公,让他接受自己为了王朝的稳定而摄政,但是怎么说服天下人呢?本来他就没有完全的把握,甚至还有几分犹豫。所以在知道了姬鲜和武庚联络之后,他第一个反应是警觉。

他不想放弃摄政,怎么办呢?

继续传来了姬鲜等要和武庚一起来镐京的消息。

周公开始看到了一种很可能发生的危机:姬鲜可能要来和自己争位了。
逢事必卜的他,为此专门来到了祖庙,再次想进行占卜!

端坐在先王灵前,周公思绪万千。他每次占卜,都带着充满自信。但是,这一次,他却不知道要决什么疑,是自己摄政要决疑?还是传来的姬鲜的消息要决疑?他不知道,他真的不知道!

他听任龟甲被炙烤着,毕毕剥剥发出爆裂的声音,想着心思。


回想起从武王得病以来,武王的王命都是自己拟定的,而姬鲜轻慢对待,从来就是阳奉阴违。他感到了一种从来没有的恐惧。王朝之命虽然以武王之命为形式,毕竟是要体现王朝的一体。他姬旦辅佐武王,帮助武王订立了王朝之命,姬鲜等不应该那么不以为然。特别是王朝在商故地建立东都的决策受到三国的阻扰,一直是周公的一块心病。

他想起武王巡狩管蔡两国时,曾经明言要在商邑故地设立新都,他也跟随武王一起踏勘了建都的实地,但是,在武王得病之后,这项建都工程迟迟没见破土,很大的原因,在周公看来,就是管蔡两国没有把他当一回事。

建都商邑故地的目的,就是直接把偏西的王都东移到天下之中,使得商王朝的故地直接被建设成为自己的中心,直接在王朝的统治之下。这个自然会影响到原来监镇武庚封地的管蔡两国的地位。周公认为,管蔡敷衍建都商邑故地,是为了自己封国的利益而故意拖延。从分封制的制度设置来讲,这种以侯国的利益为第一位的做法,王朝是无权干涉的。虽然如此,周公还是看到了姬鲜等对王朝的不够忠诚。所以,一直以来,他是对于姬鲜、姬度和姬处是有戒心的。

现在传来的消息说他们和武庚来往,还要一起来镐京,周公觉得非常棘手。

他感到必须阻止姬鲜来到镐京,但是,采取什么对策呢?万一,真的如传言所说,姬鲜是为了姬诵的册立,万一,他就是要阻止自己摄政,这在王统和礼制上,他都可能取得王朝内部的认同。自己如果阻止他前来,反而就显得不义了。但是,又怎么相信,姬鲜他们三个是为了姬诵而来,又怎么相信,他们没有任何的觊觎王位的野心呢?

那个神秘的声音又出现了:“如果你代不了死,你怎么办?”

周公走神了,没有去想这个声音来自何方,或者就根本没有这个声音,他破口而答:

“我是得到新命于三王的,我知道怎么办!”
……

[ 本帖最后由 自觉的梦游人 于 2008-5-11 20:22 编辑 ]
作者: 花间对影    时间: 2008-5-11 20:27

眨眼间,梦子写起长篇来了,佩服啊佩服。今天来不及拜读,改天一定细嚼慢咽~~~
作者: 自觉的梦游人    时间: 2008-5-11 20:59

什么眼神啊,这是眨眼间写的么?友情顶帖也不能酱紫滴,谢谢还是顶了的说。
作者: 花间对影    时间: 2008-5-11 21:42

好久没来历史版了,8好意思的说~~~
作者: 歪弟    时间: 2008-5-11 23:30

眨眼间顶一下
作者: 李火苗    时间: 2008-5-13 12:47

啊呀,原来梦子也很自私,介么好的东东存放在自家园子里~~
作者: 丙辰龙    时间: 2008-6-22 01:12

原帖由 自觉的梦游人 于 2008-5-11 19:31 发表
他听任龟甲被炙烤着,毕毕剥剥发出爆裂的声音,想着心思。
俺听说“卜”字的读音就是来自于炙烤爆裂的声音。 字形来自于龟卜刻凿的“兆”。哈哈记不清啦。班门弄斧一下。期待楼主小说的继续。 不知周公占卜的结果是什么呢?一个月啦,该揭晓了。
作者: 闲人一名    时间: 2008-6-22 09:47


作者: 自觉的梦游人    时间: 2008-6-22 18:00     标题: 姬诵的怀疑

第二天,镐京突然人声哗然,细心分辨一下,还能听到战马的嘶鸣声和战车滚动声。

父丧以来,姬诵每天前往寝宫侧室为父亲守孝,今天却被这些声音搅得无法安神。他的手下人出外打听得来的消息已经使他略略知道了自己远在三镇的三个叔叔正准备到镐京来,为什么而来,姬诵只能自己揣测,却碍着父丧,无法向周公核实。更为奇怪的是,召公自上次来过之后,没有再来过。而现在宫外人声喧哗,战马嘶鸣,使这个还没有正式登基的新王预感到大事将要发生,他不知道将会是什么,但是,他知道一定是发生了大事了。

不知爲什麽,他忽然又想到了自己的即位典礼,他一下子开始激动起来,这人声沸动,一定是为了召集王师为自己的即位做仪仗,他想着。他开始感激自己的叔叔,这几天自己朝思暮想地盼着的王冕就要加身,自己还曾怀疑过自己的四叔,他甚至有点歉疚,责怪自己的莽撞。四叔一定是准备叫来三叔他们为自己举行加冕典礼,想到这里,他转而盼着周公的到来,一直到中午。

周公来了。

周公向姬诵行了稽首叩拜大礼,姬诵赶紧回拜,等着周公宣布何时举行典礼。

但是,周公跪在那里,迟迟不起身。姬诵急了,忙问王叔为什么不平身。

只听周公说道,
“末生小宗不敢打扰新王丧服,只为顽商武庚乘我大丧,妄图谋反!”

姬诵一惊:
“三王叔呢,他是受先父之命监镇武庚的,怎么能够让武庚反了?”

周公犹豫了一下,侧目看着姬诵,说,
……王朝不幸的是,姬鲜和姬度、姬处都和武庚一起联合反叛了,……”

姬诵瞪大了眼睛,自己的三个叔叔和武庚一起反叛自己了,反叛王朝了?难道他们不是四叔叫来的,而是自己要来的?四叔为什么告诉我这些的时候有点结巴了?

一连串的疑问使姬诵感到了大事不好,面前的四叔一下子变得格外的陌生。

他咬了一下牙,正视着叔叔说:
“我听说的消息只是说三叔他们要到镐京来。我的加冕典礼他们是该来的。”

姬诵终于忍不住表示出对叔叔的怀疑。

周制在当时还没有摆脱会盟治政的传统,初建的王朝沿用分封,正是因为会盟的诸侯,不管同姓异姓,都是作为会盟治政的一部分,所谓的王,其实只是盟主而已,他的权力很大的程度上依赖于会盟的诸侯的支持,这种支持直接体现在他们参与会盟。

以天子(王)为中心的礼制,还没有建立起来,推翻商朝的各个诸侯,都是实体性的势力集团,他们可以参与会盟,也可能在利益驱使之下,离开会盟。王因为没有绝对的权力,只能通过分封和赏赐来维护会盟。

这样的会盟即使在王族内部,都只能照样推行。而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会盟建立在族群之间,它使得各个氏族的亲疏长幼的辈分在会盟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武王伐商,用的是太子的名义,就是因为在会盟中,那些与文王一辈的诸侯还是他的叔辈,他的王位的号召力还不及他的父亲的辈分的号召力。


对于这些,姬诵半知半解,他只是担心叔叔会沿用兄终弟及的制度,夺取自己的王位。所以,他不认为三叔他们会叛乱。
作者: 匿名    时间: 2008-6-22 19:05

极少来历史版,居然友如此牛帖!
作者: 兮兮    时间: 2008-6-22 19:12

偶怎么可以匿名了啊?
作者: 匿名    时间: 2008-6-22 19:16

哈哈,游客从周成王那儿来。
作者: 自觉的梦游人    时间: 2008-7-1 14:52     标题: 说服姬诵

周公眯起眼睛看着侄子,外面已经整装待命的宗周八师,禁卫的虎贲、王行使他胸有成竹,他自己在昨天的占卜更使他觉得先王已经给他了大命,所以,侄子的话虽然使他感到有点意外,却一点没有使他慌张。
他甚至还堆起了笑容,对侄子姬诵说:
“新王啊,我有周虽然刚刚建立王朝,礼制草创,很多事情都处于待兴之中,但是,王朝居天下大宗,亲亲制度尤其要体现我宗周的大宗地位,你的父亲和我当年把你的三叔等分封在商的故地,既是要他们藩护拱卫宗周,防止殷商顽民叛乱,更是要他们在诸侯之中建立以宗周为中心的天下大宗的地位,他们必须维护这个地位,服从这个大宗。今天,他们没有得到王朝的册命,就要自己率师来京,而且还是三个宗族诸侯一起来,我作为王朝的摄政,不能不警惕……”
“摄政?王叔什么时候是摄政了?朕可没有作过这个册命啊!?”
姬诵叫了起来。
周公收住了笑容,带着一丝冷冷的威严,跪下,对着姬诵拜手稽首,然后说:
“那是因为国家忙于国丧,新王还没有正式加冕。太保召公已经和我商定,在新王初践王位之际,由庶子小宗的我摄政。这是为了保住我初建的王朝度过乃父新丧的危机。殷商有兄终弟及制度,我有周实行传子,新王的王者之位是不能撼动的。但是,诸侯新封,他们中间不少是你的祖父辈的邦国封侯,对于他们,乃父武王都只能善待,甚至起兵伐商,都要以太子的名义。那个楚国,伐商之后,就自行到南国发展。这些都使得我放心不下,以新王的年资,要驾驭这些诸侯,我实在不能让你冒险。乃父生病以来,我竭尽全力辅佐朝政,参与制定了所有的决策。我的威信和才艺已经是我相信我能够把握住局面。我必须自己出来受命摄政,面对这个危局。摄政,以辅助新王度过这个难关。”
姬诵看着叔叔,仔细品味着他的每一句话的用意。的确,他心里不得不承认,正如连自己的父亲都离不开这位叔叔一样,要在此时让他姬诵理政,没有这个叔叔的辅佐,他还是没有把握的。但是,他已经是新王了,他不能让叔叔这样小瞧自己,他说,
“先王刚刚西归,顽商胆敢作乱反逆,朕当立即带丧亲征!”
周公见他没有再直接地质疑自己的摄政建议,暗暗松了一口气。他缓了一点口气,对姬诵说,
“新王想亲征顽商,这是我很觉得庆幸的。我有周确实是代代有英才啊!但是,这次出征主要是针对你的三叔他们,周家内部发生这样的不幸,新王正要践位,为臣的我不能让新王就担当上了讨伐叔叔的名声。这个恶名,我姬旦必须出来承担!”
姬诵说:“我听说的是三叔他们要助我践位……”
周公打断了他,说:“王制初建,我姬周同姓本当协力。乃父和我想建立的‘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制度,就是要防止诸侯擅自起兵,以杜绝那些诸侯罔顾王命,叛逆作乱之路。对于这一点,你的叔叔应该谨守受封诸侯的臣节,却是不能借着新王当立而擅自进京。他们以担忧新王之名,行的却是破坏王制之实,对于这一点,新王一定要明察啊!”
姬诵一脸茫然,找不出更有力的话语来反驳,只能继续听周公说。
“新王还年轻,不知道乃父和我曾经有过营建中都的策划。我有周偏处西陲,对于统制中原,只有在殷商故地建立王都。为此,乃父在回镐京之前,带着我到殷商故地的商洛之地踏勘。那一次,乃父巡视了管国和蔡国,对姬鲜他们谈起了建立中都的大计方针。实际希望他们为了王朝的大局,协助乃父实施这个决策。但是,这个决策实际是被他们搁置了,因为他们不愿意让自己的封土变成王畿,所以,就不愿意看到乃父的中都决策付诸实现。”
听到这里,姬诵已经没有办法不接受周公的主张了。他内心是很矛盾的,他不能理解刚刚发生的一场殷周革命因为破坏了王朝秩序而对人们的王制观念形成的冲击,但是,他还是看到了王者必须有一套维持和维护王威的王制;他不能相信自己的叔叔会联合武庚叛乱,但是,他现在知道了为了父亲的中都计划,王朝必然要和三监发生冲突;他需要面前的四叔的辅佐,却不甘心为此付出听任他摄政的代价。王朝的大计又使他除了接受四叔的主张,别无选择。
沉吟了半晌,姬诵忽然觉得泪涌双眼,带着凄惨的语气,他迟疑地问道:
“王叔,你不会称王吧?”
作者: 闲人一名    时间: 2008-7-2 10:06

可怜的姬诵。好傻的问题~
作者: 杜雅萍    时间: 2008-7-2 10:31

终于更新了,梦子加油。
作者: 梅茗    时间: 2008-7-7 19:40

太慢了吧?
虽说慢工出细活,但也考虑读者吧,不要让人等得太久吧?
作者: 李火苗    时间: 2008-7-8 12:45

原帖由 梅茗 于 2008-7-7 19:40 发表
太慢了吧?
虽说慢工出细活,但也考虑读者吧,不要让人等得太久吧?
梦游人忙于腐败去了~~
作者: 自觉的梦游人    时间: 2008-7-10 22:32     标题: 摄政必称王

周公闻言,再次行拜手稽首大礼,想说什么,却突然又感到不知从哪儿说起。
称王是能够避免的吗?周公此时的心情是极其复杂的。
按照姬家规矩,太子当立,但是,这种姬姓宗族的族长式传位制度,在当时实际只在姬姓内部有意义。天下初定,姬姓的这套规矩因为姬家夺得了王位,本来的姬姓一族之长,变成了王。这就使得本来的一族之制,开始要成为影响到天下的王制。然而,天下的实际的实力角逐,却是按照宗族姓氏之间的角逐展开,也就是说,姬姓得以称王,不是因为这个王拥有绝对的权力,不可撼动的天命,而是因为姬姓整个宗族集团的强大。它的一族之长怎么产生的,对于其他氏族宗姓来讲,并没有什么超越宗姓的制度象征意义,相反,它的宗族强大,昌盛,才能够显示出它自己革命夺来的王冠的尊严和权威。
对于其他氏族宗姓,这顶王冠被接受,完全是因为姬姓的强大,强大到足以会盟其他氏族宗姓完成夺取王位的革命,从而确立了姬姓的王族地位。天命降临于文武两代,根本上是因为姬姓王族地位的确立,是姬姓的强大使文武两代得以用盟主的身份号召天下。对于姬姓来讲,把自己的传子制度作为统御天下的王位继承制度,作为王制,是他姬旦最想完成的王业。其实,又岂止王位传承制度,他姬旦还想把姬姓的所有礼俗制度作为王制确定下来呢。
在他的心目中,父亲文王的使命已经算完成了,现在就是要完成自己的使命——建立周制。在一个初建的王朝建立起以姬姓礼俗为底本的礼仪制度,在他姬旦看来,是保住天命最关键的环节,这也就是他一直以来对自己的哥哥武王,甚至包括眼前的新王反复谈论的“以德配天”的思想。在他看来,姬姓一族道德最为高尚,礼俗最为完美,按照姬姓的礼俗制度统治天下,一定能稳定姬姓周王朝。
但是,要完成这样的使命,要在天下刚刚摆脱商朝制度的现实基础上,建立起尚在酝酿中的周朝制度,要天下都接受姬姓为天下众姓之王,在当时,却是以整个氏族宗姓的强力来推动王朝建设,才是最易成功的选择。因为天下更关注的是姬姓的强盛,其次才会想到对姬姓之王的遵从。
数百年之后,当天下已经把周公建立起来的宗法礼制当作理想的王朝制度来讨论时,论者往往把后来完成的建制作为评价周公摄政的一个前提,然而,又有谁能够理解彼时的周公面对的现实呢?在评论他摄政称王的时候,又有谁想到过,这是在要他姬旦相信眼前的这位乳毛未退的新王能够把姬姓几代的理想付诸实现的呢?周公面对的是自己已经和武王统御了近两年的天下众姓,和一个还没有周制的周王朝,一旦摄政,就是以王族之长的身份号召天下,在后来的王制君臣关系还没有制度化的当时,摄政就是必然的摄用王政,况且他完全自恃自己有对姬姓和天下众姓的号召力,足以维系姬姓的强大。
于是,他断然地说:
“新王在上,姬旦不会改变上帝赐予新王的嫡宗大命。但是,时局惟艰,既然已经得到摄政大命,就必然要代用王命,此次出征,我将用王的名号,这是时局造成的,非用王命不能服天下。我已经没有退路,我只有继承你祖父奠定的天命大业,竭尽死力地维护这个大业。为了时局,我将不得不摄用王命。”

[ 本帖最后由 自觉的梦游人 于 2008-7-10 22:40 编辑 ]
作者: 自觉的梦游人    时间: 2008-7-23 19:44     标题: 盟誓东征

姬诵这才醒悟,叔叔的摄政,就是摄代王政。他自己将在周公摄政期间成为一个名义上的王,实际上的所有王政都将由周公决策定夺。他要后悔已经来不及了。他的最后的希望就是能保住自己的王位,哪怕是名义上的。他不敢去想这位叔叔会效忠父王一样效忠他,至少不会再相信他会有臣子一样的效忠,他只希望这位实际上的王能够像他许诺的一样,保证他姬诵的王位的稳固。他毕竟还年轻,他还没有能力和这位叔叔对抗。所以他只得痛苦地再退一步:接受叔叔的称王。
……
第二天,受封在王畿的一些同姓和异姓的诸侯,被王命召唤到京师参加盟誓。快两年没有盟誓了,他们发现,相比于武王伐商时的几次盟誓,这次盟誓显得很是冷场。守护镐京的镐六师已经到了,军阵雄壮。同姓候毕公以及康叔参加了,太公和召公作为异姓诸侯的伯长也参加了。人们还发现自己簇拥着的不仅有新王姬诵,周公姬旦也站在了盟誓的中心位子上,而且,是周公一手持着大钺,一手握着宝剑!
人群不禁一阵哗然。知情的默然等着周公起誓,不知情的不免互相询问。等到确证将是周公出面盟誓众候,大家都没法抑制住诧异,议论起来。
这边,司誓牵来了神牛和神羊、神猪。司祝摆好了周室列位先王的神主,细心的人可以看出,刚刚逝世的武王的神主并没有放在显要的中心位子,而是文王的神主占据着。姬诵此时心情非常复杂,他木然站在那里,两眼不停地左右瞟视,掩饰着内心的郁愤。
周公健步走向准备妥当的牺牲。
姬诵开始不再掩饰自己了,他把自己的眼光紧紧盯在了周公的背影。只见周公把握着神钺和宝剑,庄严地走向神牛,司誓一干人员牵稳了牛,周公挥剑,一剑刺向牛的心脏,然后收起宝剑,用手抓住一把牛血,往自己的嘴唇上一抹,然后朝着文王为首的神主,持钺行了屈膝军礼。起身,转过身来,面对着众侯众官,发布了后来被记录在史册时命名为《大诰》的誓词。

[ 本帖最后由 自觉的梦游人 于 2008-7-24 13:23 编辑 ]
作者: 梅茗    时间: 2008-7-23 21:20

越来越好看了~
作者: 老木匠    时间: 2008-7-23 21:39

要热闹啦!!!
作者: 歪弟    时间: 2008-7-23 22:28

瞄一眼, 再瞄一眼,快写
作者: 杜雅萍    时间: 2008-7-24 00:20

都挺尴尬的,分不清姬旦先生头脑中理想主义有几分,现实主义又有几分了。
作者: 自觉的梦游人    时间: 2008-8-2 16:45     标题: 谁当王卜?

誓词在一片嘈杂的议论声中开始,周公不免有点气恼。那时的盟会上,人们还没有一种听见王的声音就要肃然的习惯,更何况不少人还在疑问为什么不是新王姬诵。而周公正是觉得这一片嗡嗡议论是冲着自己摄政来的,所以,抑制着气恼,狠狠地干咳一般地“咳”了一声,说道:

“各位诸侯,各位执事长官,不善的上天作孽,使我们王朝接二连三地遭遇了不幸。可是,我们还不能把天下大任交给我们年轻的新王,他过于年轻,几无引导天下民众走向安康的资历,,更不要说他能够驾驭这个天命。”

人群再次一片哗然,因为此前没有一次盟誓会是这样从怨天尤人开始,而且,直指自己的新王。大家不由地把目光集中在新王身上,他们发现姬诵一动不动地站着,恍如周公所指的新王根本不是他,然而,人们因为是从身后看着新王的,他们没有看到他的表情。

姬诵当然是比所有人都感到震惊,他开始愤怒了,双眼圆睁,喷火一般的眼神紧紧盯视着周公,他怎么也不能想到他会在盟誓上,当着先祖和诸侯众官的面,被周公如此贬低一样地数落。

周公扫视一下人群,又迎着姬诵逼视过来的目光,稍稍地欠身,然后提高了声音,继续说道:

“面对这样的局面,我姬旦已经没有退路,只有像要涉过大川,我要为王朝,为新王找到一条渡过大川的途径。”
这很符合周公身份的切入点,但是人们还是没有搞明白为什么不是新王来会盟起誓。

……我只有效尽死力去贴近和守护先祖,特别是我的父亲文王的天命,才能继续发扬光大先祖的伟大功业。”说到这里,周公的脸色突然凝重起来:他今天刻意在文王面前起誓,而不是像乃兄发布《牧誓》时向天起誓,就是要让天下人都知道,他姬旦作为文王之子是可以问鼎天下的。

怎么证明他姬旦是有资格问津天命的呢?

周公提到了两天前自己为了这次盟誓在祖庙作了一次占卜。其实,这是一次王卜。不同于上次他愿意为代武王而死的占卜。对于熟悉商王制度的人来讲,这种王卜只有为王者才能问津。这次王卜已经是周公最后回答了上次占卜未决的疑问,代死不成,代王摄政。

现在是把这个答案公布于众时候了。

他告诉大家,他的占卜问了三个问题。

第一个卜问是针对武庚和姬鲜的。他把姬鲜等人前来镐京判断成反叛,以此卜问是不是上天降下的灾难,他得到了确认是反叛的解答。他说一方面是姬家内部不安于王位真空,想来夺取王位;另一方面,武庚想乘机复辟。姬鲜的前来镐京就这样被定了性。

第二个卜问是针对自己。如果自己临危代命,膺受有周的天命,能不能使这场灾难消除?周公告诉大家,占卜得到的神意是能够消除这场灾难的。

第三个卜问是针对前来盟誓的诸侯的。他说他在占卜中卜问了他能否得到众侯众臣的支持,能不能在他们的辅助之下兴举大事,这样做吉凶如何?

人群又是一阵骚动。显然,很多人对于由他周公直接举行这样一场王卜是有疑问的,不仅如此,要他们为一场即将发生的姬家兄弟的内讧效力卖命,也是犹豫的,最重要的是,人们很难相信,姬鲜等人会为了王位和自己的敌人武庚联手反叛。

但是,这是一次王者规格的占卜,得到的神意,对于这些参加会盟的人来讲,又是不得不接受的。对于他们,唯一可以做的是希望占卜者自己违背神意,也只有眼前周公能够这样做。人群中的噪杂的议论声中,最多的呼声就是这是一次姬家内部的纷争,周公应该大事化小,违反一下神意,息事宁人。

周公再次干咳了一声,止住了议论:

“我占卜的结果都是吉利的。我只有率领你们去征讨那些叛乱的前商逆臣。我不能听任他们如此侵扰我们的新王,我必须为新王的长远利益而面对眼前的灾难,我将和他一起共赴国难。我既然决定担当上天的这项使命,就只有竭诚努力,不惜身家性命,死而后已。
“你们这些几代为有周效力的众侯众官应该放弃犹豫观望,鼓励我姬旦去完成我的父亲文王未完成的伟大事业啊!”

新王姬诵听到这里,几乎崩溃了,这场盟誓如果是必须举行的话,那主角应该是自己,特别是叔叔提到的占卜,肯定又是背着他在祖庙举行的。叔叔的这次占卜证明了父亲对叔叔的怀疑。他最不能接受的是,叔叔根本没有对他提起过这场占卜!
作者: 花间对影    时间: 2008-8-2 17:04

诸位,梦老师讲授历史,手法新颖,讲究细节,还给足了时间让俺们背诵,你们自己涅,偷懒不做功课,只晓得催催催~~~
作者: 老木匠    时间: 2008-8-2 17:08

以王的名义占卜,好比是擅自使用主席名义发出指示哩
作者: 自觉的梦游人    时间: 2008-8-2 17:50

答老哥,这一段历史记载最语焉不详,我一直怀疑说姬老三叛乱是周公的一面之词,对于姬老三的定性是通过占卜来决定的,就是一个例证。而更要紧的就是从来没有人仔细推敲过周公这次占卜的合法性。所以,一篇大诰振振有词,倒过来看,还只能从这个最根本的擅发指示,僭用王卜说起。因为僭用在前,加上卜以决疑,卜问的只是一个可能的疑问,这就使我只能朝现在写的方向去想。
答花间:最近很懒,越写越慢,也是倒过来作答的说。
作者: 自觉的梦游人    时间: 2008-8-9 21:26     标题: 誓师不发

直到今天,姬诵才彻底醒悟,从父亲病重到他最后死去,眼前的叔叔已经有了摄政称王的野心!他在今天的盟誓中,全然不提父亲武王,而对祖父文王对于天命的贡献反复强调,完全是为了这一番野心!
野心!
姬诵的心目中,只有这两个字!
他只觉得一片空白,除了这两个字!
他已经听不清周公在说什么了,内心翻腾着的就是后悔和哀怨,他后悔自己答允叔叔摄政,他甚至埋怨一直守护自己的召公没有阻止周公摄政。而对于自己一直不怎么关心神道占卜,姬诵更是自艾自怨!
又有谁能够告诉他,占卜对于统治天下是这么重要呢?他只是知道,因为这个盟誓,他的册命加冕要被搁置滞后了。

周公似乎是看透了此时姬诵的心思,面对着走神的姬诵,他向前一步,然后单腿下跪,起身,继续这样说道:
“……我无意废去新王的来自上帝的嫡宗大命,我只是要守护住文王传下来的的天命,使它成为我们的伟大基业。”

姬诵一下子迷糊起来。叔叔他到底按着什么心呀?

因为稍懂礼仪的姬诵知道此前的盟誓,因为是向天和祖先立誓,不会向生王立誓,眼下,他却面对着已经摄政在位的叔叔向自己跪倒立誓!不仅是姬诵,按照当时盟誓的礼仪,周公的举动也是一个非常奇怪的举动,在场的所有人都像姬诵一样怔住了。

他们自然不会想到,自此,有周的礼仪将开始一个变化,叩拜周王的礼节,从姬姓家族之礼,将要成为天下的君臣相见之礼。对于这一点,在场的人都没有想到。而眼前以摄政称王的周公,想要建立的就是以后被人们从陌生到熟悉,继而津津乐道的周礼。其核心就是要把原来跪倒在祖先面前的礼节,运用到跪拜生王身上。

对于这一点,早已有志的周公甚至不屑于与那些跟着姬诵迷糊的人解释,他继续用长辈的口气形容姬诵就像一个家父衰老而又遭到欺负的孩子,说他周公不能坐观不救。
最后,他更以义无反顾的口气,号召大家响应神意,随他东征。

大诰就这样记录了下来。人们并没有在诰誓之后立即动身,奔赴沙场。相反,人们各自回家。因为,周公只是要通过盟誓宣布一个占卜的结果,借以告诉天下,他摄政称王了。

另一个原因就是武王还没有下葬。
周公不能在旧王还没有入土,就向王的遗兄遗弟大动干戈。当年六月,周公为武王举行了葬礼。但是,因为他已经摄政称王,葬礼后,他并没有为姬诵举行加冕册命典礼。
秋天,周公前往楚国。史官记录说是“周公奔楚”。其实,那时周公为了伐三叔做准备,楚地封侯一直是一个可以与盟,未及王化的“诸侯”。在武王伐商的时候,作为同盟国,楚加入了伐商大军,却在伐商之后,自己向荆楚发展。为了取得楚对自己的支持,周公必须前往安抚,至少要争取到它保持中立。

在另一方面,早先已在前往镐京的姬鲜三兄弟知道了自己已经成了叛乱分子,就取消了前往镐京的计划,撤返自己的侯国。从根本上讲,周公是抢了个先机,用公然的摄政称了王,从此,周公的所为都是王命所为,姬鲜他们在姬诵都被迫着接受这样的现实面前,实在是只能束手无策了。他们就好像在干等着一场决定命运的宰割,直到周公率王师大兵压境,差不多有半年多的时间,姬鲜他们就这样干等着,……
作者: 梅茗    时间: 2008-8-9 22:42


作者: 自觉的梦游人    时间: 2008-11-15 20:02     标题: 尾语

“都过去了,都过去了……”
姬诵,也就是成王,想着几个叔叔的那一次争位战争,喃喃自语,眼泪无力地在脸颊上淌着。
四叔的作为对自己到底带来了什么,王朝的兴旺,而且是在自己为王的时候,姬诵是明白的。他不忍把四叔称王说成是野心,但是,也不愿意把它当作苦心来接受。毕竟,被杀死的、放逐的三叔他们成了王朝的罪人,而他们实际上当初是为了自己,为了当时理应嗣位亲政,却没有能够的自己。他们不应该是罪人,可是自己却不能为他们平反。
想到这里,他更有点哀痛自己的父亲,如果父王能够为自己安排点什么之后再去,或许自己的几个叔叔就不会兄弟相争……
一阵绞痛,从胸中涌出,姬诵差一点昏厥,他喘着气。近臣赶紧拥上来,捶背的捶背,进药的进药。
姬诵无力地躺着,全无光泽的眼珠,无力地盯着送到嘴边的药汤,他不想张开嘴,但是,喘着气,又无法闭上。喉咙里一阵呼隆,他喝了一口药。
乏乏的眼神扫到了史臣,他想说什么,却只能喘着气,略抬手指,朝史臣点了一下。
史臣上前,内臣知趣地退下。
姬诵一喘一语地说:“朕、要、亲、亲朝……,你、快记王、王命!”
姬诵说完,就昏厥过去了。

第二天四月甲子日,姬诵特别让近臣给自己盥浴。近臣噙泪服伺,他们知道这时给成王盥浴意味着什么。他们叫来了姬钊,仔细地为成王盥沐,梳理了头发,剪去指甲和趾甲,把梳理下来的发、甲细心包好,交给姬钊。
然后,为成王冠冕御服,成王已经完全像毫无知觉,听任摆布。等到所有的这些做完,成王姬诵突然睁大了眼睛,对着臣下说:“上朝!”
把所有人吓了一跳。
姬诵此时是在弥留之际,最后一丝的回光返照,使他一定要自己当朝宣布自己的遗命,似乎是因为不放心他的儿子姬钊也和自己当年一样年轻,他不能让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在姬钊身上重演。他发倔地想站起来,却因为激动伤身,一点余力也没有。左右只能扶持着,把他架到朝上。
大臣们从太保召公奭﹑芮伯﹑彤伯﹑卫侯﹑毛公﹐师氏﹐虎臣﹐百官之长以及各执事官都已经恭候在中廷。成王此时已经眼目紧闭,几乎是被抬到了朝上。近臣把成王放在王席上,拉扯着,让他坐在那里,气如游丝的成王那里还坐得住?伺臣只得用两个小几把成王夹住,撑着。
成王低垂着头,本来应该放在膝上的双手,颤巍巍地在几上抓划着,坚持着最后一股定力,不让自己倒下,然后微微移动了头,示意宣读遗命。
史臣赶紧展册宣读:
       “王这样说,唉﹗我的病已經很嚴重了﹐已經是很危險了﹐而病情還在惡化。我想已經到了臨終的時候了﹐恐怕以後再也不會有機會會同眾臣共商國是了﹐所以﹐我以王命鄭重地訓告你們。從前﹐我們的先君文王﹑武王顯揚幾代的光輝﹐他們制定法律﹐奠定禮教﹐並努力謹慎而不敢違背﹐因此我們周國能夠消滅殷商﹐成就偉大的天命。後來傳到 了我﹐當時我雖然年少﹐仍能恭敬地奉行上天的威嚴﹐繼續遵循文武王的偉大教導﹐不敢有昏亂和更改。現在上天降下了病災﹐我已經很危險了﹐已經不能起床了。你們還應該努力記住我的遺言﹐謹慎地保護太子姬釗奮力渡過難關﹐使他能夠懷柔招撫遠方﹐和善近鄰﹐安定﹑勸勉大大小小的眾國……”

成王已经失去了知觉,心焦的内臣们却只能等到史臣宣读完遗王命。那边王命刚读毕,这边内臣一拥而上,立即把他抬起,返入寢宮。侍臣拿出他的王冠和御服﹐放在朝廷上﹐代表他視朝。
到了第二天乙丑日﹐成王姬诵病逝。
作者: 永德    时间: 2008-11-17 18:05

原帖由 丙辰龙 于 2008-4-14 19:52 发表
抢梦子先生的沙发
瞅瞅这个女匪,抢沙发地功夫,燕谈无人能出左右
作者: 丙辰龙    时间: 2008-11-17 18:43     标题: 回复 64楼 的帖子

永德,胆子够大的。
本来我准备抢个“尾语”沙发,还没来得及,就被你……
作者: 花间对影    时间: 2008-11-17 19:06

梦子是偷懒了,怎么突然就尾语了涅?8过,闲时想起什么情节,还是可以加塞滴~~~
还是要鼓掌~~
作者: 梅茗    时间: 2008-11-18 11:05

这么久,出来画个句号?粉丝不满意的说。
作者: 歪弟    时间: 2008-11-18 13:28

[attach]16713[/attach]
作者: 自觉的梦游人    时间: 2008-11-18 17:32

对于顾命为什么要记载周成王弥留之际坚持朝会群臣,然后死去?这是我想做的文章。结果就写了这个东东。其实,核心在于成王在武王死之际的继位没有交代,所以就有了周公的摄政。至少,从顾命里面,成王撑到自己的遗命当廷宣读以后再死,按照古代史官的纪史路子,这是有一定的含义的。注译顾命时,我读出了顾命第一段的所有动词的被动态,这就使我想到了成王当时是拼着最后的一口气,也要把儿子扶上位。为什么这样做,肯定是因为自己的上位的经历太惨痛。本篇的题目实际不应该是“周公与成王”,根据我的原意,可能是“顾命” 更加合乎整个构思。谢谢各位捧场。
作者: 李酒苗    时间: 2009-1-21 19:30     标题: 梦子怎么可以如此藏娇?搬出来晒!!!

稱王的尷尬

單是姜戎的一個酋長,祖上隨著古公亶父來到周原。周公受封在周,按照授民授疆土的周制,他成了周公采邑中的一個小領主。在征商戰爭中,單一直是周公屬下。第二次征商后那一年的春天,單在王室的作坊。他來到作坊是爲了找人做一個觶。雖然主公已經下過了酒誥,但是,作爲一個下屬封主,他還是決定做一件酒器。用到禮器,合乎他的身分的還只有按照商朝禮制的酒器,王朝雖然有禁酒令。按照當時禮器製作的時尚,單決定把自己得到的戰功和賞賜記錄在這件酒器上。



周朝在第二次伐商以後,已經可以真正稱爲一個王朝了,曾經的按照商制度實行的分封,因爲沒有真正按照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王朝制度執行,實際上還是封國為基本國體的。所以,名義上的王只是體現在神權的尊貴,至於軍隊,仍然以方國為獨立的實體,由此使得商朝的封建,往往是對方國實力角逐的追認。商王不可能對那些勢力不斷膨脹的方國實行王權意義上的約束,所以,到了末期,周邦的興起,雖然曾經受到商王的壓制,但是,根本上,商邑和周邦的關係,是大邑商與西土之國的關係,這就很難在王朝的體制的層面上,按照中央和地方的統屬關係,把周邦的勢力納入王朝的可控之列。

武王伐商以來,特別是周公攝政以後,建立一個王朝已經成爲具體的方案實施,單參加的第二次征商,每次出兵起師,都是在王命的名義之下。單對於這一點,感受到周朝這樣一個新時代的氣息,已經到處溢出,這使得他這樣一個小貴族切身感到有了出頭之日。因此,他把自己的戰功看成是王朝的功德,他要向祖先祭告這樣的功德,特別是稱王的主公的恩德。



單確實看到了有周建朝和殷商的差別。周公他和乃父乃兄都不把自恃有王命在天的商王放在眼裏,就是因爲商王朝根本不是他們眼中的王朝。從準備討伐自己的兄弟開始,周公已經十分明確地向天下展示了有周得以立朝的大計國策,那就是“禮樂征伐自天子出”。他姬家父兄推翻了大邑商,一方面是小方國對大方國(大邑商)的邦國之間的征伐,另一方面則是刻意在主觀上把這場邦國戰爭解説為王朝戰爭,至少是要通過討滅大邑商,來撼動天下,建立起一個有周王朝,注入了“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立國之本的新王朝。



姬鮮等在試圖干預成王之立之後,不敢輕舉妄動,真正的原因,不是因爲他們手上沒有軍隊,而是因爲周公的攝政稱王,從王朝體制上,並沒有違背有周的天子中心制度,他們如果起兵反而是師出無名。這就使得周公可以在平定三藩的時候,不僅可以輕而易舉地各個擊破,而且,很“正義在手”地給這三個兄弟安上叛亂的罪名。理由就在於周公是攝政。



單追隨著自己的主公,對於這樣的兄弟内訌自然頗有為尊者諱的念頭,所以他非常讚賞自己的主公把這次起兵定位為第二次伐商,使得自己向祖先報功時可以名正言順。作爲周公的小臣,他親歷了殺死姬鮮,為蔡叔收尸和放逐霍叔的幾件平叛大事,甚至還參加了討滅武庚的“大戰”,他非常得意地記錄了參與征伐這些束手待斃的“王伐”的功績,因爲對於他來説,建立參與王朝的後伐商戰爭的功績,比較于王朝的前伐商,實在是太容易了。他甚至認爲王朝的前伐商,是打真老虎,而後伐商則是打死老虎,一切都是因爲自己的主公為救天下而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韙,攝政稱王。他認爲既然主公稱了王,作爲他的直接屬下,就應該把自己一切戰績首先歸功於自己的主公。所以,帶著來自骨子裏和心頭上的欽佩和敬愛,他暗暗決定把周公稱王也不加迴避地記載在祭器銘文裏。



他滿心希望以此得到主公的讚揚,就在接受賞賜的典禮上,對周公面諛說,王不僅英武二次征商,還賞賜了小臣,我想把這份榮耀報告給祖上。

周公沉吟了一下,礙著面子,不能在衆人參加的典禮上,當場翻臉叱責。但是,這個屬下委實不懂事故,惹得周公很不高興。



攝政稱王的周公此時最怕的是天下認爲他是在僭奪侄子姬誦的王位。雖然他以攝政王命,征討了自己的三兄弟,畢竟這是他自己都知道的姬家内訌,更何況所謂的征討,連一次像樣的抵抗都沒有發生,自己的三個兄弟就好像束手就擒一般,很不體面,也不光彩,他甚至從這種不抵抗中,感到了一種嘲弄,使他無法向歷史,向先祖交待。這使得他很是尷尬。他多麽希望自己受到拼死的抵抗,這樣,這場内訌促成的攝政稱王,就可以越來越顯得及時、英明和偉大,才能證明自己是爲了有周跳了深淵,爲了有周犧牲了自己為臣的名分。

現在,什麽都是那麽“和平”地發生著,那三個兄弟幾乎沒有任何抵抗就被殺、被放逐,讓他感到勝之不武,感到自己攝政稱王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壓力。他開始希望天下不因爲自己稱了王,而被王長王短地叫著他,這,讓他心煩。

固然,他又深深顧慮天下不把他的王命當作一回事,從他個人的位子上講,非王而王,為王而不得稱王,使他稱王以來,一直有一種說不出的尷尬,即使遠在商地,仍然感到侄子姬誦的尖利的眼光遠遠地刺來,如芒在背,刺得他心痛。



現在這個單竟然提起了他最不想提的那壺,確實使他很窩火。



善於察言觀色的單,看到周公拉下老臉的表情一閃而過,知道自己是失了言,趕緊改口,說,小臣的本意是感激不盡主公的恩德,主公代王二次征商,小臣才得以建功,光祖燿宗。



周公聼了,正色地說,大誥中,我已經表明我的心志,我這是爲了有周跳入深淵,不得已,卻仍然要如履薄冰。這次征討是我新王恭行天罰,為臣的我只是率師執行新王的天怒之罰,你們升中祭祖,向祖先書報戰功,務必記住把新王的英名告訴你們的先祖。



單是一個特別勤奮的小臣。他記住了周公的訓誡,立即打著腹稿,準備在銘文裏對周公稱王作迴避,而把後伐商記錄為成王的事業。典禮結束后,他就來到禮器作坊,為酒觶的銘文定了底稿。然後,看著工師把稿子書寫在一張牛皮上,再粘在酒器的範芯上,刻成皮文字,做成了帶有文字的範芯。工師又選定了外模的神物饕餮紋樣,做成外模。模範相合,由澆鑄青銅的匠人做成了酒觶。

單非常高興,不僅祭了祖,還告訴了自己的主公。
作者: 花间对影    时间: 2009-1-22 21:41     标题: 替上不了网的梦子转一哈:制禮作官

周公雖然借了單作酒觶的事再次宣洩一樣重復表達了自己的心志,但是,明眼人都知道,自從他宣佈攝政稱王以來,不把他當作王來對待,下場就會和被他討滅的三個王叔一樣。周公要建立一種史無前例的王朝王權,他的攝政稱王,體現的就是這樣的王權,沒有一個人能夠因爲他是攝政,而去懷疑他的王權。即使是他自己,在執行這個王權的時候,根本就不會想到攝政對於稱王有幾多限制。那份尷尬就好像頭上的疤瘌,別人不揭的時候,他還是會時不時地忘記的,畢竟,他是攝政稱了王。



杳伯這天接到了周公的王命,要他主持對康侯姬封的新分封。後伐商開始以來,杳伯以從征的諸侯擔任了王朝的司土,主管王命封建的民土的易主確認。他對自己的職守很是生疏,但是這也就使他感到司土這個職事很具挑戰性,很有職權。因爲這個名頭,他杳伯經常作爲周公王命的直接執行人,那些地位和他同等,甚至比他高的,都要在封建封土之際,等著他對封建王命的具體確認。這些受封的諸侯不僅要答謝王命,禮節往來中,也要對他表示感謝,這使得他倍感榮耀。

杳伯沒有想到的是,王叔姬封的分封也要由他來確認,這就使得他格外為周公的攝政稱王叫好。



周公攝政以後,開始對方國封建制度進行了改革。殷鑑不遠,有周推翻殷商,就是因爲下國周邦可以在殷商大邑的周邊攻滅其他小邦,作爲王邑的殷商沒有絕對的權力去遏制方國之間的征伐。周公不能讓發生在殷商的事情,在有周重演,因此,他攝政行權,開始實施他的王朝建設的理想,他的最重要的舉措,就是制禮和作官,這兩條的核心就是要讓殷商的天命具體體現在現實的王命的實行。

禮樂征伐自天子出,這是後人對周禮的根本要義的總結,在周公開始作周禮的當初,還沒有這麽明確地提出。但是,周公確實在實施這樣的禮義,他用王命的禮儀實施來給諸多王室和諸侯之間,諸侯與諸侯之間的禮節做出新的規制,賦予新的意義,這就是王朝要保證周王對於諸侯的中央統制權力。

實施這樣的新禮制,原本的王室就要成爲超越氏族分封爲主的方國體制的朝廷,除了朝廷禮儀,在設官建制上,周公也需要一個具體實施執行的執事體系,一方面它要從神事爲主的宗族人事制度中獨立出來,另一方面,它要跨越氏族宗姓而形成一個王朝的官僚體系。按照周公的構想,這個官僚體系的具體執事人員的貴族等級並不重要,他們重要的地方是在具體執行王命方面的實際權力行爲,體現出王朝的制度規章,體現出王命的絕對權威。周公當然不會有後人的思想高度,但是,周公作周官的意義,是開始把原來混雜在宗族和神職事務裏的行政權凸顯而獨立出來。

具體到封建諸侯,他建立了三有司具體執行確認封建的制度,司土掌管封建之地的疆土和氏族、宗族的勘定和確認,這是要讓王朝來具體掌握諸侯以下的封建侯國、采邑的疆域勘定和所在氏族宗族的確認;司工掌管封建之地民力的登記和確認,這是爲了勞役需要的人口登記,同時,司工也掌管各個諸侯國和采邑等的山河物產登記;司馬掌管諸侯國以下的軍役需要的人口登記,他向王朝負責戰時軍役的人口資源和物資資源,也和司工一起掌管平時大型勞役的調度。

這一切都是要改變殷商方國為本的封建制度,使方國和王朝一體化。

對於杳伯來説,周公的建官設制其實就是原來屬於下屬幕僚的職事,在自己做為王朝的司土之後,變成了王官的官職權力,並且,這還讓他初嘗了弄權的甜頭。想到自己可以在王叔面前挺直腰板,他就感到無比的激動,他才不會去理會那筆姬家是該誰為王的糊塗賬。既然周公稱了王,他就是王了,要緊的是把自己得自王命的這份榮耀敬告給祖上。




欢迎光临 燕谈 (http://www.yantan.us/bbs/)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