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望文号脉之三〗一个耳光与八个主义 [打印本页]

作者: 周泽雄    时间: 2008-11-13 11:32     标题: 〖望文号脉之三〗一个耳光与八个主义

作文章与作学问之间是什么关系,有没有手脚可做,猫腻可藏?

文章可以无关学问,学问不妨作成文章。若志不在学问,而在“水与月”之间,那么,《前赤壁赋》已为后人垂范。众所周知,苏轼泛舟之地虽名“赤壁”,却不是周郎纵火的三国赤壁,两地除了共享一个名字,别无共同之处,论距离,也有四百里之遥。但没有人指责苏轼不学无术,相反,我们沉浸在苏轼妙笔营造的山光水色之间,一任文字“清风徐来”,且“不知东方之既白”。话说回来,质疑时任黄州团练副使的苏大学士连黄州赤壁都分不清楚,也过于唐突了。再则,借题发挥虽然不是作学问的正途,却历来不失为作文章的曲径。

对苏轼的态度,其实代表了一种识见:东坡是在作文章,不是作学问。拿学问之道来拘范文章,好比用文凭来论断美女,不仅鲁莽,还把风景给杀了。

将作文章与作学问的关系排列一下,得出如下四种搭配:1,文章就是文章;2,学问就是学问;3,学问与文章互补;4,学问与文章扭打。我们发现,前三种均无甚可议,美文可以不涉学问,学问亦不必借文采以广招徕,两者大可各行其道,各遂其志。若是学问与文章兼美,自是上品,玩绝了还会成为神品。所以,可议的只是末项:作者貌似提供了一个学术观点,用来支撑该观点的内容,竟然不是学理上的研讨论证,而是若干文字花活或口吻气概,结果,文章不再成为学问的载体,而是沦为伪学问的避难所兼销赃地。——我今儿要说的,正是这个。

以最近颇为闹猛的掌掴事件为例。央视“百家讲坛”的尊客阎崇年先生在无锡签名售书,突遭一青年掌掴。事后,该青年把自己的行为解释成是对阎崇年学术观点的抗议。可以交代的因素,大概就这么些。哦,听说阎崇年先生还有美化康雍乾三朝的倾向,甚至还有为文字狱设词开脱的嫌疑。但就算如此,只要阎先生是以学术方式提出见解,我就看不出该见解与他遭到掌掴,存在何种关联。以我性喜就事论事的脾性看来,这就是一桩个案,任何试图挖掘掌掴合理性的努力,都难称得体。言论自由的地盘止于言论,拳脚相加永远不是学术争鸣的题中之义。实际上,越是当你不认同阎崇年先生的观点(我就不甚认同),你越是要捍卫正确的方式,而不是怀着暗暗叫好的居心,替掌掴曲为之说。

但是,我们存在着一些跃跃欲试的时评家,他们像狙击手那样寻找着一切可以用来炮制文章的目标,一旦发现,立刻一哄而上,劈头盖脸就是一顿宏大阐发。从一滴水里看太阳、一块斑点里窥全豹,乃是他们命笔行文的死命令。让一个耳光仅仅成为一个耳光,那可说不过去,把一次不值得大惊小怪的掌掴,引爆成一声惊雷,以便在民众耳畔炸响,才是能耐。由于这些时评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当十八罗汉围抢一块臭豆腐时,我们便有幸目睹了一个奇观:一个耳光打出了八大主义。最近几天,我顺眼瞄到的相关宏论就有这么一些:有人说,“阎崇年被打的根源在于精英与草根话语权的不平等”;有人强调,这个耳光的实质,是“狭隘民族主义及其反对者之间的观念冲突”;有人马上说不,这一耳光不该记在民族主义头上,民族主义也是冤大头,它是被以“愤青为代表的激进主义”拖下了水;另有人声称,“阎崇年遭掌掴乃是民族主义的反噬”;接着,一位看上去见识更高的作者缓缓总结道:“‘为学术而打人’的背后反映的是一个或许更宏大的文化命题,即公共话语平台如何从一维走向多维、如何从文化专断走向文化多元。”

瞧,就那么个理当归因于某位青年一时失控的偶发行为,经过我们时评家的一顿五花大棒,已经有望向吉尼斯申报“人类有史以来最有意义的耳光”了。真正让我纳闷的是,所有这些看上去像煞宏大学术命题的玩意,都不是以严谨的学术研讨方式提出来的,而是表现为某种脑筋急转弯,似乎只要“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更宏大的文化命题”就可以戴着假发套,昂然登场。很显然,上述命题,姑不论正确与否,哪个不需要来一番宏大论证?非凡的学术命题竟然可以省略起码的学术论证,而代之以一腔热情,这个爱好,在思维品格上恐怕有点第三世界色彩。用文章法术来偷渡学术观点,把学术问题文采化,重大命题灵感化,可见的结果是,再宏大的文化命题,也难免木偶化。

当然,真能从一个耳光里窥出意义,确乎是一种能耐,毕竟,这个耳光不同于寻常街巷里的一个巴掌。我的请求是,有能耐的活计,请用有能耐的方式加以表现。
作者: 九船城    时间: 2008-11-13 11:42

看了半天,退出去一看,竟然没人抢沙发,我下手了!!
作者: 九船城    时间: 2008-11-13 11:45

现在的论坛报纸水平多限于街头巷议的水平,弄个什么什么“主义”,相当于光膀子打领带,仅此而已。周先生不要太苛求了
作者: 丙辰龙    时间: 2008-11-13 12:24

原帖由 周泽雄 于 2008-11-13 11:32 发表
……
我们存在着一些跃跃欲试的时评家,他们像狙击手那样寻找着一切可以用来炮制文章的目标,一旦发现,立刻一哄而上,劈头盖脸就是一顿宏大阐发。从一滴水里看太阳、一块斑点里窥全豹,乃是他们命笔行文的死命令。让一个耳光仅仅成为一个耳光,那可说不过去……
哈哈,够麻辣!真解气。
看九船已经抢占了沙发,俺就不着急了,慢慢看完文章才回复。

若评周先生2008年度粉丝,估计我和九船都具有相当的竞争实力。
作者: 阿吕    时间: 2008-11-13 12:25

看到歪弟提供过一个南方周末论坛新址,上面有那个小伙子对事件前因后果的陈述,孰是孰非真是很难说。那令我想起杨/佳那件事,所谓你不给我一个说法,那么我就给你一个说法。
我倒是挺喜欢那个小伙子的。虽然我也痛恨暴力,但专制是最严重的暴力。
老周所谓:“我的请求是,有能耐的活计,请用有能耐的方式加以表现。”我是赞同的。但那也意味着有点鼓励中世纪决斗的味道。而此时此地,就公正而言,窃以为离那个时代还不算进步了多少。
作者: 周泽雄    时间: 2008-11-13 12:39

回九船,我也就说说而已。
谢龙MM,你摘出来的话,大概编辑也觉得蛮好,他们同样摘出了这一小段。
作者: 猪头猪智慧    时间: 2008-11-13 12:47

原帖由 阿吕 于 2008-11-13 12:25 发表
看到歪弟提供过一个南方周末论坛新址,上面有那个小伙子对事件前因后果的陈述,孰是孰非真是很难说。那令我想起杨/佳那件事,所谓你不给我一个说法,那么我就给你一个说法。
我倒是挺喜欢那个小伙子的。虽然我也痛恨暴力,但专制是最严重的暴力。
老周所谓:“我的请求是,有能耐的活计,请用有能耐的方式加以表现。”我是赞同的。但那也意味着有点鼓励中世纪决斗的味道。而此时此地,就公正而言,窃以为离那个时代还不算进步了多少。
杨+面对的是国家机器的暴力,他讨说法不成才以暴制暴,和掌掴是两种性质的事件。我没猜错的话,周泽雄的意思是有能耐在学术上尽可使出十八般武艺与阎崇年讨论,而不是响亮的一耳光。阿吕想到了中世纪决斗,俺孤陋寡闻,中世纪决斗好像没有因为学术争议而决斗的,大都是为了情人或者权力PK的。
作者: 周泽雄    时间: 2008-11-13 12:50

原帖由 阿吕 于 2008-11-13 12:25 发表
看到歪弟提供过一个南方周末论坛新址,上面有那个小伙子对事件前因后果的陈述,孰是孰非真是很难说。那令我想起杨/佳那件事,所谓你不给我一个说法,那么我就给你一个说法。
我倒是挺喜欢那个小伙子的。虽然我也痛恨暴力,但专制是最严重的暴力。
老周所谓:“我的请求是,有能耐的活计,请用有能耐的方式加以表现。”我是赞同的。但那也意味着有点鼓励中世纪决斗的味道。而此时此地,就公正而言,窃以为离那个时代还不算进步了多少。
阿吕,写此小文前,我留意过相关报道,包括记者对那位小伙子的采访。在我看来,他的理由是不成立的。他的意思是,他曾经向阎崇年先生提出过意见,但没有得到回复。
阎崇年先生我虽很不熟悉,但他在百家讲坛上闹出这么大的声响,也就骤然成为一个明星化名人了。对这类名人,我们至少也得看到,他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根本不足以面对那么多的批评。对阎崇年如此,对余含泪大师也是这样,再把例子举得极端些,几乎姚明每打一场坏球,都会遭到数量恐怖的批评,无论姚明什么态度,绝大多数批评他都不可能回应。依那小子的意思:不回应,就该打。在那小子眼里,他与阎崇年是一对一的PK,而在阎那里,根本不可能与他一对一,阎崇年不得不把对方视为一种统计数据。更何况,那小子自己也承认,他并非什么清史专家,也只是一个自视甚高的江湖汉子。
专制是最严重的暴力,这是事实,但千万不能把这个事实前提化,否则,可以导出的结论,就是人人该打了。
作者: 丙辰龙    时间: 2008-11-13 13:16

原帖由 周泽雄 于 2008-11-13 12:39 发表
谢龙MM,你摘出来的话,大概编辑也觉得蛮好,他们同样摘出了这一小段。
哈哈哈哈,好开心啊。我还没拿到报纸。刚刚去《南方周末》网站看看,嘿嘿,还配了漫画呢。
有趣!
嗯,那个编辑比我引用的多了后面一句。



[ 本帖最后由 丙辰龙 于 2008-11-13 13:18 编辑 ]
作者: 阿吕    时间: 2008-11-13 13:21

原帖由 猪头猪智慧 于 2008-11-13 12:47 发表


杨+面对的是国家机器的暴力,他讨说法不成才以暴制暴,和掌掴是两种性质的事件。我没猜错的话,周泽雄的意思是有能耐在学术上尽可使出十八般武艺与阎崇年讨论,而不是响亮的一耳光。阿吕想到了中世纪决斗,俺孤陋寡闻,中世纪决斗好像没有因为学术争议而决斗的,大都是为了情人或者权力PK的。
猪头兄:我不太清楚那个上了百家讲坛的阎先生说的是不是学术。目前的共识似乎是不宜以学术观之。而央视则刻意将其包装成学术状。联想到节目总监的满族身份,及对阎一说的周而复始的重播,再联想到那小伙指控阎对媒体表达对打人者的宽容,而最终他却被关足了15天完全是缘于被打者不愿原谅的猜测。这个话题要绕开国家机器,我看也难。
至于提到中世纪的决斗,我只是想表达,即使对于学术,我们也没有可以公平决斗的条件和决斗场。也许前面表达地隐晦了些。
连泽雄兄也承认:“毕竟,这个耳光不同于寻常街巷里的一个巴掌”。当然泽雄是以此为例,旨在批评。我则是就事论事。泽雄颇有众人皆昏我独醒之势,我则以为过犹不及。
作者: 阿吕    时间: 2008-11-13 13:29

原帖由 周泽雄 于 2008-11-13 12:50 发表

阿吕,写此小文前,我留意过相关报道,包括记者对那位小伙子的采访。在我看来,他的理由是不成立的。他的意思是,他曾经向阎崇年先生提出过意见,但没有得到回复。
阎崇年先生我虽很不熟悉,但他在百家讲坛上闹出这么大的声响,也就骤然成为一个明星化名人了。对这类名人,我们至少也得看到,他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根本不足以面对那么多的批评。对阎崇年如此,对余含泪大师也是这样,再把例子举得极端些,几乎姚明每打一场坏球,都会遭到数量恐怖的批评,无论姚明什么态度,绝大多数批评他都不可能回应。依那小子的意思:不回应,就该打。在那小子眼里,他与阎崇年是一对一的PK,而在阎那里,根本不可能与他一对一,阎崇年不得不把对方视为一种统计数据。更何况,那小子自己也承认,他并非什么清史专家,也只是一个自视甚高的江湖汉子。
专制是最严重的暴力,这是事实,但千万不能把这个事实前提化,否则,可以导出的结论,就是人人该打了。
这个我同意。
我不同意他打人。但我和那些深究其背后原因的批评者一样,理解他之所以打人。光说打人不对永远是对的。但你也承认,这确实不是个寻常的耳光。
作者: 阿吕    时间: 2008-11-13 13:44

从主观上分析,他或许只是出于对阎美化清政府统治者的愤慨的一时冲动。客观上成就了以一种出位的极端方式表达自己观点的行为艺术——虽然付出了15天牢狱生活的代价。
正因为他是个业余清史爱好者,所以这个事件不关学术。如果他也是专家,那倒是另外一说了。
作者: 周泽雄    时间: 2008-11-13 13:51

原帖由 阿吕 于 2008-11-13 13:29 发表

这个我同意。
我不同意他打人。但我和那些深究其背后原因的批评者一样,理解他之所以打人。光说打人不对永远是对的。但你也承认,这确实不是个寻常的耳光。
阿吕,我没有不理解他的打人,这篇小文针对的不是打人者,而是那些时评家。打人者当然有他的理由,但这不是我感兴趣的。生活经验也会告诉我们,没有一个打人者会声称“我就是爱打人”,他们必然会为自己寻找理由的,这类理由,本质上是借口。如何处理这些借口,就让居委会主任或治安警察去面对吧。
小文质疑的是,凭什么一个耳光,就可以挂靠出那么多主义。要挂靠也可以,单光靠一腔激情肯定是不够的,这玩意基本上不仰仗激情,你能说出道道来。
作者: 九船城    时间: 2008-11-13 13:59

先不谈媒体的炒作行为,单论这一耳光,如果是易中天(当然不会是易中天)扇的这一耳光,易中天会被行政拘留15天吗?也可以降低阎的身份,这个耳光就是寻常街巷里的一个巴掌,会被拘留15天吗?这事闹到派出所,大概是要被哄出来的。如果是易中天扇的,最多也就是公开道歉。放在民主国家,在国会、在立法院打得头破血流也不会被拘留吧?
这本身就不公平。
再说媒体炒作,炒来炒去都是阎的大名,被关押了15天的那“小子”竟然连个名都没留下。公平吗?我甚至怀疑是阎自己雇人扇的这一耳光。
一个公开叫嚣“文字狱”有合理性的学者被扇了!至少说明英雄多出屠狗辈。
阎的百家论坛,反复播放了多少次?有学者站出来说话吗?大概都在揣摸中央为什么允许播放这种节目呢吧?
想起闵良臣闵先生的篇文章《你说话语权不平等后该怎么办?》
作者: 阿吕    时间: 2008-11-13 14:00

原帖由 周泽雄 于 2008-11-13 13:51 发表

阿吕,我没有不理解他的打人,这篇小文针对的不是打人者,而是那些时评家。打人者当然有他的理由,但这不是我感兴趣的。生活经验也会告诉我们,没有一个打人者会声称“我就是爱打人”,他们必然会为自己寻找理由的,这类理由,本质上是借口。如何处理这些借口,就让居委会主任或治安警察去面对吧。
小文质疑的是,凭什么一个耳光,就可以挂靠出那么多主义。要挂靠也可以,单光靠一腔激情肯定是不够的,这玩意基本上不仰仗激情,你能说出道道来。
呵呵,老周:我以为你真理解了他为何打人,你就能理解那些时评的——当然不是所有的时评——至少一部分。
作者: 阿吕    时间: 2008-11-13 14:02

九船兄是说到要害了!
作者: 九船城    时间: 2008-11-13 14:04

对不起,看大家讨论“耳光问题”,我还以为自己理解错了呢。瞎掺和一下。

向龙姑娘声明一下,我不是周先生的粉丝,我是花间的粉丝。
作者: 丙辰龙    时间: 2008-11-13 14:06     标题: 回复 17楼 的帖子

我是笑语兄的粉丝。 我们这叫做,爱屋及乌。
作者: 周泽雄    时间: 2008-11-13 14:21

原帖由 九船城 于 2008-11-13 13:59 发表
先不谈媒体的炒作行为,单论这一耳光,如果是易中天(当然不会是易中天)扇的这一耳光,易中天会被行政拘留15天吗?也可以降低阎的身份,这个耳光就是寻常街巷里的一个巴掌,会被拘留15天吗?这事闹到派出所,大概是要被哄出来的。如果是易中天扇的,最多也就是公开道歉。放在民主国家,在国会、在立法院打得头破血流也不会被拘留吧?
这本身就不公平。
再说媒体炒作,炒来炒去都是阎的大名,被关押了15天的那“小子”竟然连个名都没留下。公平吗?我甚至怀疑是阎自己雇人扇的这一耳光。
一个公开叫嚣“文字狱”有合理性的学者被扇了!至少说明英雄多出屠狗辈。
阎的百家论坛,反复播放了多少次?有学者站出来说话吗?大概都在揣摸中央为什么允许播放这种节目呢吧?
想起闵良臣闵先生的篇文章《你说话语权不平等后该怎么办?》
九船兄质疑的,和小文所指,就是两股道上跑的车了。
不过,九船兄去查过资料吗?你有把握说,那小子连个名都没留下?我记得看到过。关键在于,你为什么要强调他的留名呢?你认为一个三十来岁的青年,突袭一位74岁的老人,是件很光彩的事?放在民主国家,就不会受到任何处罚?你把民主国家想像得太黑暗了吧?假如美国就是这样,像你九船兄这样充满正义感的青年人随时可以殴打一个老人——只要你看不惯他的学说就行了——这又如何扯得上公平?
“阎的百家论坛,反复播放了多少次”,这就是阎老头活该挨揍的理由?依你之见,是阎老头授意央视这么“反复播放”的?如果不是,凭什么是老阎挨打,而不是那个指令“反复播放”的人挨打?找一个相对软弱(尤其是肉体上软弱)的人逞凶,就是九船兄眼里的“英雄”?
作者: 周泽雄    时间: 2008-11-13 14:26

原帖由 阿吕 于 2008-11-13 14:00 发表

呵呵,老周:我以为你真理解了他为何打人,你就能理解那些时评的——当然不是所有的时评——至少一部分。
区区一个耳光,我不知道在阿吕兄看来,有多么复杂,以至我还要为理解它而挠挠头。
实际上,理解这个耳光,对我从来就不是问题。而把一个耳光忽悠成民族主义之类东东,才是超出我理解力之外的。
作者: 九船城    时间: 2008-11-13 14:28

如果我是位德国青年,有位80岁的老人在德国电视上公开说“种族隔离”有合理性的,我不去扇这个老人的话,完全是因为我勇气不够

[ 本帖最后由 九船城 于 2008-11-13 14:30 编辑 ]
作者: 阿吕    时间: 2008-11-13 14:31

原帖由 周泽雄 于 2008-11-13 14:21 发表

九船兄质疑的,和小文所指,就是两股道上跑的车了。
不过,九船兄去查过资料吗?你有把握说,那小子连个名都没留下?我记得看到过。关键在于,你为什么要强调他的留名呢?你认为一个三十来岁的青年,突袭一位74岁的老人,是件很光彩的事?放在民主国家,就不会受到任何处罚?你把民主国家想像得太黑暗了吧?假如美国就是这样,像你九船兄这样充满正义感的青年人随时可以殴打一个老人——只要你看不惯他的学说就行了——这又如何扯得上公平?
“阎的百家论坛,反复播放了多少次”,这就是阎老头活该挨揍的理由?依你之见,是阎老头授意央视这么“反复播放”的?如果不是,凭什么是老阎挨打,而不是那个指令“反复播放”的人挨打?找一个相对软弱(尤其是肉体上软弱)的人逞凶,就是九船兄眼里的“英雄”?
这个真是两股道上跑的车了。
没人会说打人是对的。在这里,30岁的打70岁的,和70岁的打30岁,没什么区别。老周强调年龄差距,似乎要转移道义重心吧——毕竟只是一下耳光,而不是斗殴啊,呵呵。
作者: 周泽雄    时间: 2008-11-13 14:40

阿吕呀,看准了再喝彩,行不?否则,九船兄会被你捧得有点尴尬的,你没看他21楼的表述嘛,基本上,包括他自己,也包括你我,还包括除那个打人者之外的所有人,都被他说成是“勇气不够”了。而那位打人者,无疑是英雄。
是你们在说耳光,我就陪你们聊聊耳光。小文不在乎这个耳光,意思已经说得很明确了,而你和九船兄非常在乎,你甚至认为,理解这个耳光还是高难度的。
至于九船兄,我还怀疑他是否认真听过阎崇年的讲座。我承认,我没听过,但我见到,网上有人摘出过阎崇年语录,阎崇年郑重表示,没有一句是他的原话。
作者: 阿吕    时间: 2008-11-13 14:42

原帖由 周泽雄 于 2008-11-13 14:26 发表

区区一个耳光,我不知道在阿吕兄看来,有多么复杂,以至我还要为理解它而挠挠头。
实际上,理解这个耳光,对我从来就不是问题。而把一个耳光忽悠成民族主义之类东东,才是超出我理解力之外的。
我一直以为社会变革动荡期的很多貌似偶发的事件,确有其社会深度层面的宏大背景。有人意识到它的意义所在,并不完全出于只是做做文章的风花雪月般的情怀,而是压抑了很久的权利诉求。至于忽悠到民族主义的高度,肯定是过了。但我想,那不是那个耳光引发出的评论的主流。
作者: 城骁    时间: 2008-11-13 14:52

一气呵成,搔到痒处。
作者: 周泽雄    时间: 2008-11-13 14:58

原帖由 阿吕 于 2008-11-13 14:42 发表

我一直以为社会变革动荡期的很多貌似偶发的事件,确有其社会深度层面的宏大背景。有人意识到它的意义所在,并不完全出于只是做做文章的风花雪月般的情怀,而是压抑了很久的权利诉求。至于忽悠到民族主义的高度,肯定是过了。但我想,那不是那个耳光引发出的评论的主流。
阿吕:大道理,你说得没错,但判断有人到底是“意识到它的意义所在”,还是仅仅“做做文章的风花雪月般的情怀”,或是代表了“压抑了很久的权利诉求”,不能凭主观意愿,还得靠文字来说话。
比如,我也可以把阿吕22楼的回帖,说成代表了中国全新一代公民的非凡良知,同时把我的主帖,自我批评成代表了陈腐势力的没落,反正,口气挑大的说,意义挑高里拔。但是,离开了小心求证,什么意义都没有。
至于我所批评的到底是主流还是支流,当事件还在进行之中时,我们是很难判断的。判断这类事,一般得隔一段时空距离,才能得出相对可靠的结论。好在,我也举出了一些例子,就算它是支流,也有一定的规模。再说,我没有承诺过,自己批评的只是主流,支流不在其列。另外,也从来没有人告诫过我,批评只能针对主流进行,支流可以豁免。
作者: 阿吕    时间: 2008-11-13 15:13

原帖由 周泽雄 于 2008-11-13 14:40 发表
阿吕呀,看准了再喝彩,行不?否则,九船兄会被你捧得有点尴尬的,你没看他21楼的表述嘛,基本上,包括他自己,也包括你我,还包括除那个打人者之外的所有人,都被他说成是“勇气不够”了。而那位打人者,无疑是英雄。
是你们在说耳光,我就陪你们聊聊耳光。小文不在乎这个耳光,意思已经说得很明确了,而你和九船兄非常在乎,你甚至认为,理解这个耳光还是高难度的。
至于九船兄,我还怀疑他是否认真听过阎崇年的讲座。我承认,我没听过,但我见到,网上有人摘出过阎崇年语录,阎崇年郑重表示,没有一句是他的原话。
老周:如果你连阎说了什么才是他导致被打的原因都不知道,那确实只剩下“打人不对,所有打人都一样”这一个出发点了。如果路上看到有人在打一个瘦小的年迈小偷,可能还是群殴,你肯定也会觉得过分了,应该交给派出所。可是如果有人告诉你,这小偷和派出所关系好着呢,一进去就放出来,而之前他还偷了穷人治病的钱,你就会不那么气愤了。而现在派出所把打人者抓了进去,有人就发些上纲上线的议论,说打人固然不对,但我们要思考背后的原因,你会觉得这样的思考很可笑吗?当然,我也只是举个例子。但如果你不了解前情,那我觉得这两件事也就没什么不同了。
作者: 周泽雄    时间: 2008-11-13 16:00

阿吕:关于什么叫“知道”,看来你我分歧很大。在我眼里,从精通到一无所知,中间至少有十个选项,而你好像就认定两个:要么精通,要么一无所知。
同样,关于读一本书,有些人,翻翻目录或前言后记,就自以为读过了,而另一些人,没有通读过,宁可说自己没有读过。差别大着呐。我大学一同学,标准还要严格,他必须读完版权页,才承认自己读过。
我评论阎崇年挨打,由于我不是深入探讨阎崇年的学术观点,所以,我只要大致知道些外围知识,就可以着手进行评论了。目的不同,要求不同。何况,那位打人者本身也不具备一流的清史知识,不过是个卖狗皮膏药的,他的层次决定了评论的层次只能是非学术的。
从常识上看,一种学术观点,在学者眼里可能是非常复杂的,而浅识之人专会贴标签,把人家具有特定前提的观点简化掉,专挑自己觉得来劲的地方掐。稍稍想想就知道,假如阎崇年的观点真的蠢到只剩下为文字狱叫好、为专制集权喝彩,央视敢让他这么唱下去吗?我大致看了些阎氏观点,虽然并不认同(主帖也说了),但我至少承认,他绝非打人者所想像的那么简单草率。正如,今天我也可能提到文革时的吏治,与今天的空前腐败相比,文革时的吏治甚至算得上清明。我这么说明明是有前提的,而且,仅仅比较其中一项,但愤青一族却可能简化,把我说成是为文革的恶行张目,然后,他就自以为可以撸袖子充当英雄了。
派出所的事,我说过,不在我这篇小文的评论范围之内,我关心的是文章写法,学问做法,而不是治安处罚条例。
“而现在派出所把打人者抓了进去,有人就发些上纲上线的议论,说打人固然不对,但我们要思考背后的原因,你会觉得这样的思考很可笑吗?”
——这又是无效质疑,我从来没有嘲笑过这种思考,我嘲笑的正是对方的不思考,只是一味地忽悠主义。换言之,我看到的只是不过脑地扛出主义,缺乏应有的思维含量。
作者: 九船城    时间: 2008-11-13 16:23

对不起,我到网上找视频去了,看了康熙大帝,雍正,乾隆。暂时还没找打。

发现一个疑点,康熙大帝22中的五大缺陷之五。原来书上提到文字狱地方,现在视频上已经没有了。
雍正被杀提到吕留良也变成了被迫害。

关于是不是勇气问题,我只是要说明,有些问题上老人更没有豁免权。
我再找找。
作者: 剑影秋歌    时间: 2008-11-13 16:59

杀发!我前面的都不算
作者: 九船城    时间: 2008-11-13 18:16

先回到周先生的题旨上来,学问和文章的关系,周先生罗列了四种。我还知道一种“用学问做文章”的,在中国大概是很普片的。对周先生说的四种情况说说也就算了,对于我所说的这种情况,周先生大概说都懒得说了。
阎的节目周先生是没看过,我也没看全,事前或多或少的看了点。事后的感受就两个字“活该”。
无锡在扬州和嘉定之间,阎的胆子真大,大概以为这两个地方的人三百多年前都死光了。
等到松村俊夫、东中野修道在南京或者上海签名售书,我也会鼓足勇气去扇他们一人一耳光。周先生,你去不去
作者: 周泽雄    时间: 2008-11-13 19:16

九船兄:认为阎挨打是“活该”,与小文并不构成冲突。大概,你因此升华出一个“活该主义”,同时又不对这个主义进行说明,才会构成冲突。否则,我无意干涉你的感受。
另外,我对打别人耳光没有兴趣,我的手不是用来干这事的。
还有,论坛是讨论问题的,不是比试虚拟胆量的,在论坛上比勇气,就像用帖子来拼酒,你不觉得有点滑稽吗?
若按九船兄的意思,凡是欠揍的人都该揍,那么,中国大概有一千万人需要九船兄去扇他们一人一耳光。请问,你扇了几个?即使不考虑贪官酷吏,北大那个讴歌朝鲜的家伙,还有那个山东作协副主席,与阎崇年相比,似乎更有理由被扇耳光。别问我去还是不去,问你自个,你去扇了没有?——中国不会光明到只剩下阎崇年一个值得被扇耳光的人吧?
作者: 自觉的梦游人    时间: 2008-11-13 19:30

向有何新,年少时文武兼习,不求甚精,然练得身坯,亦能好思勤学。及长,自恃学林第一学兼第一坯,文攻武卫,所向披靡。一日,遇一儒斗胆相辨,新素以舌战群儒为勇,竟不敌一儒,乃大怒,曰:老徒儿,何不与在下练拳,单挑乎?群殴乎?
作者: 施国英    时间: 2008-11-13 19:31

原帖由 周泽雄 于 2008-11-13 13:51 发表

阿吕,我没有不理解他的打人,这篇小文针对的不是打人者,而是那些时评家。打人者当然有他的理由,但这不是我感兴趣的。生活经验也会告诉我们,没有一个打人者会声称“我就是爱打人”,他们必然会为自己寻找理由的,这类理由,本质上是借口。如何处理这些借口,就让居委会主任或治安警察去面对吧。
小文质疑的是,凭什么一个耳光,就可以挂靠出那么多主义。要挂靠也可以,单光靠一腔激情肯定是不够的,这玩意基本上不仰仗激情,你能说出道道来。
话说得没错。但换位思考一下的话,如果没有那些时评家挂靠出那么多主义,大概也就不会有老周的大作了。同理,那些时评家关心的也不是什么学术,而是打人者为何打人。
作者: 九船城    时间: 2008-11-13 20:01

原帖由 周泽雄 于 2008-11-13 19:16 发表
九船兄:认为阎挨打是“活该”,与小文并不构成冲突。大概,你因此升华出一个“活该主义”,同时又不对这个主义进行说明,才会构成冲突。否则,我无意干涉你的感受。
另外,我对打别人耳光没有兴趣,我的手不是用来干这事的。
还有,论坛是讨论问题的,不是比试虚拟胆量的,在论坛上比勇气,就像用帖子来拼酒,你不觉得有点滑稽吗?
若按九船兄的意思,凡是欠揍的人都该揍,那么,中国大概有一千万人需要九船兄去扇他们一人一耳光。请问,你扇了几个?即使不考虑贪官酷吏,北大那个讴歌朝鲜的家伙,还有那个山东作协副主席,与阎崇年相比,似乎更有理由被扇耳光。别问我去还是不去,问你自个,你去扇了没有?——中国不会光明到只剩下阎崇年一个值得被扇耳光的人吧?
周先生:
我知道周先生的文章意不在此,不是话赶话说到这了吗?论坛讨论定要走题的,周先生好像说也过类似的话。
我一向胆小,你一定是不知道的。
和周先生辩论,都需要给自己一再鼓气的。
“迸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
说到底只是“匹夫之勇”。阎也不是我扇的,我连“匹夫之勇”都没有。周先生当然是“其志甚远”

[ 本帖最后由 九船城 于 2008-11-13 20:08 编辑 ]
作者: 周泽雄    时间: 2008-11-13 20:55

梦子说得有趣。
谢过施国英。“同理,那些时评家关心的也不是什么学术,而是打人者为何打人。”——实际上,他们在解释打人者为何打人时,扛出的理由,却是一个大得不可开交的学术题目。
九船兄:我不介意走题呀。我不是一直在陪你们走题吗?耳光根本不是我感兴趣的题目,你们说了,我也就顺着说说。
别客气,我只是聊聊写作之道,绝非宏大话题,只是小道,但求略有可观之处,故“其志甚远”是谈不上的。
作者: 姜河月    时间: 2008-11-13 20:59

原帖由 自觉的梦游人 于 2008-11-13 19:30 发表
向有何新,年少时文武兼习,不求甚精,然练得身坯,亦能好思勤学。及长,自恃学林第一学兼第一坯,文攻武卫,所向披靡。一日,遇一儒斗胆相辨,新素以舌战群儒为勇,竟不敌一儒,乃大怒,曰:老徒儿,何不与在下练拳,单挑乎?群殴乎?

作者: 阿吕    时间: 2008-11-13 21:13

今晚上父母家去,又看到了老周登在《南方周末》上的这篇文章。感觉稍有不同起来。想想老周也是需要找个话题写点文字换点酒钱的,或许我是苛求了些。况且老周也说了,他所批评的只是些支流,那就更没什么话好多说了(虽然文中所引的宏大观点,我反而大致都能认同,并以为那大致就是主流了)。

唉,有不同意见总想着拿出来操练操练,权当做做脑体操,代价则是还得多做做颈椎运动。遵循龙MM教导,以头颈为笔杆,以脑袋为笔头写字。现在写的较多的是:评如看山喜不平。写完了有点小晕,可见,做事也不宜过于认真的。呵呵。
作者: 自觉的梦游人    时间: 2008-11-13 21:13

牛二找死,正好碰到了杨志,就找到了死。现在是牛二找到了阎某,一掌掴去,想找死得没找成,倒把不该掴的掴了。如果这个阎某取了个阎志什么的英名,提起可杀不可辱的填膺怒气,三步见血,五步夺命,把这牛二也当牛首摘了,我不知道那些看客蜂拥出来评介时会有多少种主义。
作者: 阿吕    时间: 2008-11-13 21:31

原帖由 自觉的梦游人 于 2008-11-13 21:13 发表
牛二找死,正好碰到了杨志,就找到了死。现在是牛二找到了阎某,一掌掴去,想找死得没找成,倒把不该掴的掴了。如果这个阎某取了个阎志什么的英名,提起可杀不可辱的填膺怒气,三步见血,五步夺命,把这牛二也当牛首摘了,我不知道那些看客蜂拥出来评介时会有多少种主义。
那就既没有了主义,也没有了望文号脉了嚒!或者相反,老周的门诊得排队了。呵呵

[ 本帖最后由 阿吕 于 2008-11-13 21:33 编辑 ]
作者: 自觉的梦游人    时间: 2008-11-13 22:16     标题: 回复 40楼 的帖子

实际却是,有文可望,而且还是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气势,比没死成倒掴成的牛二还牛,这些只识主义竞谁牛的,已经排了八大派的长队,那就由不得我望了发笑。这些可是比牛二还牛的主,牛二死了,也就休了,他们可是死了也不休,要的就是死了还几曾有语惊过人。
再说了,说来也要责怪阎某不是阎志,没有奋勇捍卫阎志英名,一掌掴回去,把牛二掴死。牛二没被掴死,就成为主义了。要是牛二被掴死了,就没有主义了。要有,也不会是牛二主义,而是阎志主义甚的。阎呀,你为甚不叫志呢?
作者: 阿吕    时间: 2008-11-13 22:25     标题: 回41楼

再说下去,要成黑话了,呵呵。
作者: 网事情缘    时间: 2008-11-13 22:43

泽兄大著,意思上没什么问题,只是我到觉得结构上,后面的批评性文字少了些,显得力度还不太足。
作者: 周泽雄    时间: 2008-11-13 22:46

梦子的帖子逗乐,排列一下,自然就构成一篇原创了。
谢谢网事兄批评。力度力度,那正是我要时时烧香求拜的东西。
作者: 黄馨    时间: 2008-11-14 08:41

不过,九船兄去查过资料吗?你有把握说,那小子连个名都没留下?我记得看到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打人者的姓名叫黄海清.他自称掌掴是为了引起外界关注

10月5日,清史专家阎崇年在无锡签售时遭遇一年轻男子掌掴事件曾引起舆论界一片哗然。20日,掌掴阎崇年的青年男子结束拘留后,接受了记者的采访。采访中他不但曝光了自己的真实身份,更透露去年就试图与阎崇年进行学术交流。对于自己因掌掴而被拘留,他承认是为自己的行为付出的代价,他称,期待一种真正平等的学术交流。

  ■自曝 从事服装行业而非历史研究

  掌掴事件发生后,该男子就被公安机关拘留15天,其人其事也一直未在媒体曝光。20日下午,获悉打人者已结束拘留,记者拨通了打人者的弟弟、网名“小乌鸦”的电话。“小乌鸦”告诉记者,哥哥刚回来,比较累需要休息。过了半个小时,记者再拨打过去,接电话男子声音十分清脆,他坦然承认自己就是掌掴阎崇年的人。“我的网名叫‘大汉之风’,真名叫黄海清,1979年出生在安徽,现在在上海工作,从事服装行业。”由于黄海清是因为历史学观点不合而掌掴阎崇年,不少人猜测他应该是一位对历史研究颇深的人。但黄海清却在电话里连声否认:“我不是学历史专业的,也谈不上对清史有多么深刻的研究,我只是对历史知识很有兴趣。”对于在无锡掌掴阎崇年的举动,黄海清表示,自己当时并不是专门为了阎崇年而去无锡的,国庆期间他去无锡办事,刚好听说阎崇年在无锡签售,于是就跑去了,“这一切都是很偶然的巧合,没有什么事先安排”。

  ■拘留 掌掴的代价,我认

  对于掌掴阎崇年的原因,黄海清否认是情绪冲动而为,“我不是性格冲动的人,相反,我的性格很冷静”。黄海清称,他用如此激烈的举动是想引起外界注意,“为什么会有人去打阎崇年,他究竟说了些什么会引得别人去打他?”据悉,黄海清对阎崇年提出的“削发易服是促进民族融合、否认大屠杀”等观点极为不赞同,并称其为“反人类的荒谬说法”。

  面对外界对打人者掌掴老者举动的反对,黄海清告诉记者:“每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都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付出代价。”当记者追问他被拘留15天是否就是为掌掴付出的代价,黄海清笑了,并肯定地表示他认了。

  ■回顾 去年曾向阎崇年提问无果

  采访中黄先生还提到,无锡并不是他第一次和阎崇年见面,“去年5月,我就在上海见过阎崇年”。黄先生透露,去年5月,阎崇年在上海浦东图书馆进行讲座,他当时作为观众参加。讲座结束后,有观众的自由提问时间,黄先生站起来向阎崇年提了三个问题,三个问题都是针对阎崇年观点的质疑和反驳。“让我气愤的是,阎崇年对我的提问采取了回避和转移的方式,让我十分不能接受。”

  黄先生称,阎崇年对外表示,要和他进行学术争论,要有三个条件,“一是清史专业,二是在清史研究领域上有学术专著,三是必须有参加国际学术讨论会的经历。阎崇年的这三个条件让我十分愤怒,我觉得这是精英话语权和草根话语权的严重不对等,我的掌掴就是这种不对等的结果”。

  ■未来 期待真正平等的学术交流

  据悉,遭遇掌掴事件后,阎崇年在第八届北京图书节亮相时,组委会出动了全副武装的安保人员为其护驾。而阎崇年在谈及这次事件时也表示他与这个肇事者素不相识,甚至连言语争辩也没有,不能说是学术争论。无锡之行的意外遭遇让阎崇年心情沉重,他自言身体和精神因此受到伤害,对于打人者,阎崇年表示:“一个年轻人,如果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在处理可轻可重的时候,还是从轻处理吧。”

  对于未来的打算,黄先生称自己并没有想那么多。谈及是否愿意和阎崇年进行心平气和的学术交流,黄先生表示同意,但他同时强调:“这样的交流应该是对等的,是真正平等的
作者: 九船城    时间: 2008-11-14 09:09

这个黄先生也是安徽出生,上海工作,和我的经历倒有点像。虽然从来没有见过面,却真的有点投缘。

至少在周先生的文章中,那小子连个名都没留下。你说是吧?
作者: 周泽雄    时间: 2008-11-14 09:20

谢谢黄馨提供的资料,嗯,我说得没错。这资料我原来就看到过,只是九船兄没有见过。
九船兄:我这篇文章根本不是谈论这个打人者的,我为什么要提他的名字呢?你在乎的,与我在乎的,根本不是同一件事。陪你走题是一回事,而小文另有主题,则是另一回事。
作者: 九船城    时间: 2008-11-14 09:33

虽然不像我说”连个名字都没留下“,你们觉得这事的炒作对阎和黄是公平的吗?
周先生的文章并没有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作者: 李旧苗    时间: 2008-11-14 09:57

看了小伙子的辩解,觉得挺荒唐的,什么叫做平等的交流,是阎必须专门抽出时间和他一杯清茗对谈到天明才算吗?小伙子说缺乏交流的平台,绝对是在瞎扯,现在是什么年代,是网络年代,小伙子如果有自信可以驳倒阎,完全可以去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开博叫战,只要他言之有理有据,相信定能吸引大众、媒体的眼球,而且,我敢断言,任何一家网站都不可能封杀他,若他的批评具有足够的杀伤力,甚至央视都有可能出面邀请他和阎一起做节目,就像当年批评易中天最厉害的几个人物,不就被央视请去《对话易中天》节目现场了吗。如果小伙子缺乏这份能力,他又凭什么要求学术对话权的平等呢。
作者: 周泽雄    时间: 2008-11-14 10:21     标题: 回复 48楼 的帖子

九船兄别吓我,诸如“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之类话头,逗留在古典世界倒还罢了,一旦今天拿出来说,我是视为半仙话头的,一点兴趣都没有。你就一点没想过:我凭什么要“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旧苗所说,其实指向了国人思维中的一个痼疾。由于我们缺乏权利传统,导致我们一些激进人士,总是追求一种变态权利观,临床症状是,漠视权利与资格的自然分野,把对资格的强调一概视为对权利的干涉。依照他们的权利观,他没法在奥运会上与刘翔站在同一个赛场上进行竞技,也是权利遭到侵犯的表征。
假如黄姓小子的诉求是对的,即:只要他自以为有异议,对方就必须与他在同一平台上进行对话。那么,老阎头只有掌握孙悟空的分身术,才可以满足对方的要求。
作者: 九船城    时间: 2008-11-14 10:36

没有吓周先生的意思,只是个比喻,想说的是:周先生的文章也是媒体的一部分,没人跳的出去。
作者: 李大兴    时间: 2008-11-14 11:45

“阎崇年对外表示,要和他进行学术争论,要有三个条件,“一是清史专业,二是在清史研究领域上有学术专著,三是必须有参加国际学术讨论会的经历。”此言加上那些乱七八糟的妄语,堪称欠抽。然而,当今中国欠抽的主多了去;更为重要的是,欠抽不等于你有权利抽他。
阎崇年关于文字狱的谬论,在有言论自由的地方,会被舆论狠抽一顿,在中国却堂而皇之地反复出现于CCTV,这才是令人深思之处。
作者: 九船城    时间: 2008-11-14 12:38

必须向大兴兄澄清的是“文字狱谬论”,通过我的网络搜索分析,很可能是有人诚心栽赃给阎的,有人诚心和阎玩“文字狱”的游戏。
虽然我很希望找到阎的直接证据,可确实没有找到,这点是必须向大兴兄澄清的。
作者: 李大兴    时间: 2008-11-14 12:56

http://www.lzbs.com.cn/wb/2005-10/20/content_529471.htm

记者:雍正大兴“文字狱”是不是影响了社会的发展?

阎:大兴“文字狱”是不好,受到了激烈的批评。但是,雍正的这一做法对于清王朝国家的统一、减弱诋毁政权还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作者: 自觉的梦游人    时间: 2008-11-14 12:59     标题: 回复 52楼 的帖子

另一个令人深思之处,这么发达的网络,早不见漫天盖地狠批狠抽这种文字狱谬论的,轮到打人了,倒到处是板着评论的老娘舅面孔叫起好来,这里面暗藏着的仍然是打人有理,至多,也就是“活到72岁的人多了,为什么偏偏打你了呢?”
作者: 阿吕    时间: 2008-11-14 13:53

原帖由 自觉的梦游人 于 2008-11-14 12:59 发表
“活到72岁的人多了,为什么偏偏打你了呢?”
这句话完全有资格入选<思辩学园>版的.
作者: 周泽雄    时间: 2008-11-14 17:07

耳光事件,也像一块大蛋糕,可以有多种切法、吃法。小文从文章写法的角度切入,针对的既非阎崇年,亦非打耳光者,而是我们那批时评家的写作套路。他们不加论证,只管把话题云里雾里地宏大化,故得出的结论,除了一些煽动作用外,缺乏知识和学理含量。
即使要对阎崇年表示愤慨,我的立场是,永远反感任何蠢血沸腾的方式。
讨论平等对话的基础或条件,也是一种切法。
质疑央视力推一种有违背民主大义和先进文明观嫌疑的观点,又是一种切法。
强调耳光作为一种反击邪说的利器,还是一种切法。
评论百家讲坛与学术的关系,仍然是一种切法。
不管怎么切,不同的切法最好不要相淆。如果要一一切过来,也行,文章就更得做细。
通常,非凡的结论需要非凡的论证,而国内那拨时评家往往反其道而行之,在他们眼里,似乎只要把观点说得足够炸人、足够正义,论证的活反而变得不值一提了。我反对的就是这个,就主帖来说,也仅仅是这个。
作者: 心中有刀    时间: 2008-11-15 01:31     标题: 插句嘴

2008年11月13日出版的《瞭望东方周刊》登了篇《掌掴者说》,记录了该刊记者杨天10月27日对掌掴阎崇年的青年黄海清的专访。文中部分内容颇有意思,试举几例如下:

——记者:你为什么要对阎崇年采用如此过激的手段?
黄:他无条件地煤化清朝的无耻言论早已突破了道德底线,深深伤害了(我的)民族感情。这一巴掌不仅仅是针对阎崇年个人,更是掌嘴以阎为代表的忤逆史观、掌嘴奴才文化。

——记者:你不觉得对一位70多岁的老人动手,太不应该了吗?
黄:   “老”并不代表他可以为所欲为,信口开河,可以挑战人类的良知。我不主张遇事去打人——如果有更好的解决方式的话,我一直觉得自己是被逼的。阎崇年在长江美联大讲坛第12讲“康熙的志与学”中,把满清入关时的大屠杀“扬州十日”说成是文化融合。我打人是不对,那(他)美化杀人就对了吗?

——对于一些网友质疑“掌掴行为是一次媒体策划宣传,是一种自我炒作”,黄海清表示愤慨:“他们应该先去看看阎崇年的那些言论,为什么我不打其他人,专打他呢?说我炒作的人自己去拘留所呆15天试试。”
作者: 心中有刀    时间: 2008-11-15 01:34

原帖由 李大兴 于 2008-11-14 11:45 发表
“阎崇年对外表示,要和他进行学术争论,要有三个条件,“一是清史专业,二是在清史研究领域上有学术专著,三是必须有参加国际学术讨论会的经历。”此言加上那些乱七八糟的妄语,堪称欠抽。然而,当今中国欠抽的主多了去;更为重要的是,欠抽不等于你有权利抽他。
阎崇年关于文字狱的谬论,在有言论自由的地方,会被舆论狠抽一顿,在中国却堂而皇之地反复出现于CCTV,这才是令人深思之处。

作者: 笑笑书    时间: 2008-11-15 08:36

原帖由 九船城 于 2008-11-13 18:16 发表
先回到周先生的题旨上来,学问和文章的关系,周先生罗列了四种。我还知道一种“用学问做文章”的,在中国大概是很普片的。对周先生说的四种情况说说也就算了,对于我所说的这种情况,周先生大概说都懒得说了。
阎的节目周先生是没看过,我也没看全,事前或多或少的看了点。事后的感受就两个字“活该”。
无锡在扬州和嘉定之间,阎的胆子真大,大概以为这两个地方的人三百多年前都死光了。
等到松村俊夫、东中野修道在南京或者上海签名售书,我也会鼓足勇气去扇他们一人一耳光。周先生,你去不去
九船兄:周泽雄先生不去,我陪你去。你一耳光扇给签名售书的,我两耳光扇给你。

因为声音不入耳(甭管多么不入耳),就去扇一个七十几岁的老人,你居然敢说这是“活该”,你比日本人可不差啊兄弟。

[ 本帖最后由 笑笑书 于 2008-11-15 08:41 编辑 ]
作者: 九船城    时间: 2008-11-15 09:44

原帖由 笑笑书 于 2008-11-15 08:36 发表



九船兄:周泽雄先生不去,我陪你去。你一耳光扇给签名售书的,我两耳光扇给你。

因为声音不入耳(甭管多么不入耳),就去扇一个七十几岁的老人,你居然敢说这是“活该”,你比日本人可不差啊兄弟。
我也就是阿Q式的吹吹牛,绝对没有真动手的勇气的。被笑笑书这样一比划,说大话的勇气也没有了。嘻嘻
作者: 梅茗    时间: 2008-11-15 09:53     标题: 九船酱紫就投降了啦?




作者: 施国英    时间: 2008-11-15 10:31

原帖由 笑笑书 于 2008-11-15 08:36 发表



九船兄:周泽雄先生不去,我陪你去。你一耳光扇给签名售书的,我两耳光扇给你。

因为声音不入耳(甭管多么不入耳),就去扇一个七十几岁的老人,你居然敢说这是“活该”,你比日本人可不差啊兄弟。
这和老人无关,阎即便是年轻人,也不该被打。言论的事只能用言论的方式解决。
另,盲目地尊老,这本身就是中国传统中的糟粕。中国人民吃了多少老人政治的苦头。
作者: 阿吕    时间: 2008-11-15 12:49

原帖由 笑笑书 于 2008-11-15 08:36 发表



九船兄:周泽雄先生不去,我陪你去。你一耳光扇给签名售书的,我两耳光扇给你。

因为声音不入耳(甭管多么不入耳),就去扇一个七十几岁的老人,你居然敢说这是“活该”,你比日本人可不差啊兄弟。
兄弟,你也不差啊!因为年纪大一些的不该被打,你就可以加倍打一个年纪比你大的?这算什么表达!
作者: 童志刚    时间: 2008-11-15 18:34     标题: 前些天的《楚天金报》有过如下这么两段话:

童志刚(《读书文摘》执行主编、时事评论员):首先,我对这样一起超出学术范围的野蛮事件感到非常震怒,殴打学人,特别是殴打一位上了年纪的学者,无论你有你认为多么正常的理由,都是令人发指的。况且,阎崇年先生是个学养深厚的人,皓首穷经,孜孜以求,在清史研究领域,自成一家。俗话说,隔行如隔山。袭击者作为一个“外行”,对于阎先生的学术观点,如果说在感情上难以接受的话,应该通过文明的方式进行表达,而这种表达如果不被学界甚或大众接纳,应该退而“恶补”自己,而不应该像现在这样采取如此粗俗的方法来宣泄。
    至于说到《百家讲坛》,平心而论,它在普及国学,推广学术,提高国民素质方面的贡献,是不可抹杀的,我认为是中央电视台的一个非常成功的创意。虽然在具体的某个学术观点,某些个史实的认定,存在见仁见智的问题,但这些完全可以通过正常、文明的方式进行讨论和商榷,而绝对不能采用暴力。

——网上能搜到上面这两段话,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字不是我写的。情况是这样的:一同学在该报工作,当天晚上发了篇有关“打人事件”的稿子,出来吃饭的时候碰到老总,老总说光这么一篇报道没意思,得有点议论啥的。你们老童不是喜欢“骂人”吗,找他写几句呀。然后同学在饭桌上就跟我说了,我说我完全不了解这件事儿,老阎的讲坛俺也没看过几眼,不好评论啊。同学说,老总已经点名了,你怎么也得说点啥。然后我们大致扯了几句,最后我说:话你去写,算在我的名下没问题,如果一定要谴责打人者,最好是后面给俺带上一句,事出有因,太喜欢胡说八道的学者们也该收敛一点才好。后来再见这位同学,我跟他开玩笑:兄弟呀,30年了你还是不够了解我,比如“非常震怒”这样的词老童是写不出来的。
作者: 笑笑书    时间: 2008-11-15 20:29     标题: ……脱两回……

别看一帮人一听说民族受难史……遭受歪曲或貌似遭受歪曲就激动得很,表达愤懑的劲头美女脱光衣物都拉不住——美女脱衣裳叫苦的事儿不止这一件,明天有个移民日本美国的指标下来,面对的还是这帮人,还得脱上一回,并且,照例是拉都拉不住。
作者: 自觉的梦游人    时间: 2008-11-15 20:44

原帖由 童志刚 于 2008-11-15 18:34 发表
童志刚(《读书文摘》执行主编、时事评论员):首先,我对这样一起超出学术范围的野蛮事件感到非常震怒,殴打学人,特别是殴打一位上了年纪的学者,无论你有你认为多么正常的理由,都是令人发指的。况且,阎崇年先生是个学养深厚的人,皓首穷经,孜孜以求,在清史研究领域,自成一家。俗话说,隔行如隔山。袭击者作为一个“外行”,对于阎先生的学术观点,如果说在感情上难以接受的话,应该通过文明的方式进行表达,而这种表达如果不被学界甚或大众接纳,应该退而“恶补”自己,而不应该像现在这样采取如此粗俗的方法来宣泄。
    至于说到《百家讲坛》,平心而论,它在普及国学,推广学术,提高国民素质方面的贡献,是不可抹杀的,我认为是中央电视台的一个非常成功的创意。虽然在具体的某个学术观点,某些个史实的认定,存在见仁见智的问题,但这些完全可以通过正常、文明的方式进行讨论和商榷,而绝对不能采用暴力。

——网上能搜到上面这两段话,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字不是我写的。情况是这样的:一同学在该报工作,当天晚上发了篇有关“打人事件”的稿子,出来吃饭的时候碰到老总,老总说光这么一篇报道没意思,得有点议论啥的。你们老童不是喜欢“骂人”吗,找他写几句呀。然后同学在饭桌上就跟我说了,我说我完全不了解这件事儿,老阎的讲坛俺也没看过几眼,不好评论啊。同学说,老总已经点名了,你怎么也得说点啥。然后我们大致扯了几句,最后我说:话你去写,算在我的名下没问题,如果一定要谴责打人者,最好是后面给俺带上一句,事出有因,太喜欢胡说八道的学者们也该收敛一点才好。后来再见这位同学,我跟他开玩笑:兄弟呀,30年了你还是不够了解我,比如“非常震怒”这样的词老童是写不出来的。
公事公办,告他栽桩!
作者: 笑笑书    时间: 2008-11-15 20:46

原帖由 施国英 于 2008-11-15 10:31 发表

这和老人无关,阎即便是年轻人,也不该被打。言论的事只能用言论的方式解决。
另,盲目地尊老,这本身就是中国传统中的糟粕。中国人民吃了多少老人政治的苦头。
耳光不上脸就叫盲目地尊老?若尊老的要求这么低,那就我让盲目地尊着再说吧。

我的意思是反对武斗,你觉得他说错话了,或以理喻,或以情谴,实在不行,还有人民政府嘛……
作者: 笑笑书    时间: 2008-11-15 20:54

原帖由 阿吕 于 2008-11-15 12:49 发表

兄弟,你也不差啊!因为年纪大一些的不该被打,你就可以加倍打一个年纪比你大的?这算什么表达!
都不该被打,如果是老人,就加倍地不该被打——意思是这个意思。
作者: 梅茗    时间: 2008-11-16 19:00

原帖由 自觉的梦游人 于 2008-11-15 20:44 发表

公事公办,告他栽桩!
老同学之间,哪能“公办”?童板只好郁闷啦~~
作者: 自觉的梦游人    时间: 2008-11-16 19:10

那也得叫他办个压惊酒什么的,总之,不能只是郁闷而不做点什么。
作者: 童志刚    时间: 2008-11-17 15:56

原帖由 自觉的梦游人 于 2008-11-16 19:10 发表
那也得叫他办个压惊酒什么的,总之,不能只是郁闷而不做点什么。
这个没问题,这位兄弟经常办压惊酒,而且不管你有惊无惊都办的。
作者: 网事情缘    时间: 2008-11-17 19:57

这个帖子的讨论还真热闹,也真好玩,就是好像:提批评意见的多半不是主贴要表达的。
作者: 周泽雄    时间: 2008-11-17 20:44

原帖由 网事情缘 于 2008-11-17 19:57 发表
这个帖子的讨论还真热闹,也真好玩,就是好像:提批评意见的多半不是主贴要表达的。
这是论坛回帖的特点之一,最大的好处是温馨。
作者: 网事情缘    时间: 2008-11-17 21:30

原帖由 周泽雄 于 2008-11-17 20:44 发表

这是论坛回帖的特点之一,最大的好处是温馨。
其实不光是论坛回帖的特点,貌似也是许多各式各样“商榷”的特点,商榷到最后,全然不顾作者本来说的是什么。
作者: 黄馨    时间: 2008-11-17 22:43

这个黄海清同学居然还有脸谈平等对话,简直笑话。要打架,也要在同一水平上,年龄相当,身材相当,体重相当,才算对等。他找一个“实力”与自己严重不对等的对手,在对方毫无防备的情况下,突然下手,这叫哪门子对等哟,简直就是无赖精神。
如果阎崇年是个跟他年龄相当,有一点块头的小伙子,他敢动手吗?他要是有一点平等精神,就应当拿出一点骑士决斗的精神来,那我还可以为他喝两声彩。欺负一个老头子算什么本事。
阎崇年不鸟他是对的,他开出的三个对话的条件,也是对等的条件,有什么错?
作者: 小凯子    时间: 2008-11-22 20:06     标题: 回复 64楼 的帖子

阿吕看问题很清醒O。

[ 本帖最后由 小凯子 于 2008-11-22 20:09 编辑 ]




欢迎光临 燕谈 (http://www.yantan.us/bbs/)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