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原创] 《沉默的大多数》:为了大多数的尊严 [打印本页]

作者: 周泽雄    时间: 2009-1-11 13:07     标题: 《沉默的大多数》:为了大多数的尊严

写小说的王小波和写杂文的王小波,几乎是两个人;谈论小说家王小波和杂文家王小波,也是两个不相属的题目。小说家王小波,充满强悍的想象力,笔墨恣肆,情境脱俗,才调高张,近乎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俯仰俱是趣味,横竖皆是文章。一旦拿起杂文之笔,他立刻换了一副神情。简而言之,王小波为自己写小说,为世人写杂文。写小说的王小波是一位艺术玩家,写杂文的王小波是一位充满“社会伦理”的布道师。

一、布道师王小波

“沉默的大多数”是王小波的一个重要概念,他为此撰有专文,生前最后一封寄给友人的电子邮件,也涉及了这个概念。不过,我们考察王小波杂文时,似不必对这个概念过多介意,因为它总是以过去时态被提及,当王小波拿起杂文的笔,他多次告诉我们,他已经不是“沉默的大多数”了,他走出了这个群体。对于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既是一个概念,也是他的生命背景,但不是他的目标。他写杂文,就是为了摆脱这个群体,以便实践自己的布道师使命。对此,他是这样说的:

“我曾经是个沉默的人,这就是说,我不喜欢在各种会议上讲话,也不喜欢写稿子。这一点最近发生了改变,参加会议时也会发言,有时也写点稿。对这种改变我有种强烈的感受,有如丧失了童贞。这就意味着我违背了多年以来的积习,不再属于沉默的大多数了。我还不致为此感到痛苦,但也有一点轻微的失落感。开口说话并不意味着恢复了交纳税金的责任感,假设我真是这么想,大家就会见到一个最大的废话篓子。我有的是另一种责任感。”

是的,责任感,这是王小波写杂文的出发点。我们可以这样假设:王小波生在另一个国度,比如美国,他一定不会写杂文了。说准确些,他一定认为自己不用再写杂文了。在文集《沉默的大多数》的《序言》里,小波说得更加明确:“现在我是中年人——一个社会里,中年人要负很重的责任:要对社会负责,要对年轻人负责,不能只顾自己。因为这个缘故,我开始写杂文。”熟悉王小波杂文的读者一定记得,进入中年后,他不断提及自己的年龄:“我虽然已活到了不惑之年”,“我现在年登不惑”,“我已经四十岁了”,“我已经活到了四十二岁”,“我已经四十五岁了”,从中我们可以见出一名随笔家特有的诚挚和率性,然结合王小波,似乎更应意识到他的自我提醒和砥砺。王小波英年早逝,但显然,他这么说不是为了告诫自己来日无多,去世前一年他还说:“到现在为止,我还看不出自己有要死的迹象”,故只能理解成他在提醒自己实践一个成年人的社会责任。他说:“我以为,伦理问题太过重要,已经不容我顾及自身的清白。”所谓“自身的清白”,应指不容自己洁身自好,躲进小说阁楼,自成一统。就此而言,写杂文的王小波,甚至有股子为民众献身的意味。若非如此,他只要实践自己的倡导,把自己的生活过得有趣就行。当然,所谓有趣,在王小波那里,必然包含个人尊严和思维的乐趣。

执意当社会布道师的王小波,同时又十分反感说教和灌输,这并不矛盾。他有一句名言:“假设我相信上帝(其实我是不信的),并且正在为善恶不分而苦恼,我就会请求上帝让我聪明到足以明辨是非的程度,而绝不会请他让我愚蠢到让人家给我灌输善恶标准的程度。假若上帝要我负起灌输的任务,我就要请求他让我在此项任务和下地狱中做一选择,并且我坚定不移的决心是:选择后者。”在他的文字里,我们经常撞上一号人物,就是所谓的“军代表和道德教师”,当他说,“作为一个有过幸福和痛苦两种经历的人,我期望下一代人能在思想方面有些空间来感到幸福,而且这种空间比给我的大得多。而这些呼吁当然是对那些立志要当军代表和道德教师的人而发的”,显然,他已把这两类人视为宿敌。

我们反感说教,说穿了,并非说教本身不好,而是厌恶说教气。王小波是一位脱尽说教气的说教者,为避免歧义起见,我只能不再称他为说教者,尽管这个词在我眼里是中性的。

那么,王小波竭力承担的教义是什么呢?俩字以蔽之:尊严。

二、尊严,王小波的全部主题

对欧美人来说,王小波所呼吁的,乃是他们誓死捍卫的东西,与独立人格相伴的尊严,在彼邦早已自成传统。这既是王小波杂文无法具有世界意义的地方,也是更能体现他责任感的一面。我希望有朝一日这些文章能够获得一个光荣的退位仪式,在那一天,人们百感交集地想到:曾经,我们有一位充满不羁之才的小说家,为了向世人履行社会责任感,不得不劳心费力地批评了那么多今天看来已经作古的不良现象。

关于中国,有一个事实必须公正地指出:人间公认最伟大的思想成果,在近三十年的图书市场上都不是禁区,我们没有出过删节版的柏拉图,康德哲学从来没有“内部发行”,弗洛伊德的书也未贴上“儿童不宜”,对西方第一流思想家、作家的迻译,我们自具一套传承,收获甚丰。一方面我们痛感中国的言论空间还很逼仄,另一方面我们又得承认,在翻译出版第一流人类思想成果方面,较之任何文明国家,我们都不遑多让。在中国,最不诚实的一句话,就是抱怨没有好书可读;好书有的是,唯问津者寥寥而已。所以我们才会看到那么多傻书呆籍整天在销售排行榜上此起彼伏着、鸡飞狗跳着,才会看到那么多人整天热衷于收看“百家讲坛”,好像一把年纪了还满足于用听书方式吸取通俗知识,是件特别上脸的事。当然,限于我们的民族性和思维方式,如康德这等级别的大哲,历来没有成为开启民智的钥匙,连王国维、胡适这等出色的大脑都得绕道而行,导致他们的学说在吾邦只能成为小范围的高端秘术,无法成为知识界的启蒙火种。看上去,过于深湛的西方思想还可能灼伤中国人的理解力,我们需要的只是符合先进文明的常识言说,我们需要对症之药。当然前提是,阐述务必精确,表达务必生动。

王小波的好处在于,他专说特别适合中国人的概念,他找到了“尊严”这枚药石。理由是,“尊严不但指人受到尊重,它还是人价值之所在”,更重要的是,“从上古到现代,数以亿万计的中国人里,没有几个人有过属于个人的尊严”。这类深重的睽隔甚至在作家身上导致这种情况:“提到尊严这个概念”,王小波“首先想到英文词dignity,然后才想到相应的中文词”。

王小波的核心结论是:个人是尊严的基本单位。针对如何能让国人变得有尊严,王小波开示了如下互为依存的途径:一,你必须具有自己的精神家园,二,你应该学会享受思维的乐趣。得此二端,你自然不会再相信,自己脖子上原来长着一个鸡窝,以便“请那些善良的思想母鸡到我脑子里下蛋”。

王小波杂文题材丰富,涉及面甚广,但核心大旨,不离“尊严”左右,而维持尊严的命脉,端在思维的乐趣上。思维直通理性,坚守理性,人将自然地变得尊严,他们对待自己及工作的方式,也将随之发生巨变。在我看来,没有任何迹象显示王小波在危言耸听,观小波离世十年后的社会种种,他不遗余力呼吁并强调的东西,抑且还在日益稀缺化。

对于意识形态的灌输,王小波曾戏谑地质问:“在科技发达的二十一世纪,你给咱们闹出一窝十几亿傻人,怎么个过法嘛!”我相信这个戏谑里含有最现实的关切,因思维能力不足所致的理性缺乏,固然不妨碍培植出众的生存本能,但站在人类精神的高度,只能视为傻人。

三、文章,贵在知行合一

王小波深具文章之才,洞悉写作之秘,他说过一句大实话:“所谓文学,在我看来就是:先把文章写好看了再说,别的就管他妈的。”对于志在颁示尊严福音书的作家来说,把文章写好,确是第一位的。文章好看,道理才得以寄生,不惮扯大的话,释迦牟尼别号“文佛”,也是因为这个。

不过,我更想强调的是,赋予王小波杂文独特魅力的,绝非章句层面上的好看,而是文字后面的作家形象。小波的言说方式,与他试图告诫世人的道理,有一种内在一致。小波杂文总是包含着说理和做人两个层面,其中做人一节,则以暗流方式,从文中自然涌出。他的文字可以让人窥见容貌,该容貌是如此轻松自然,庄谐并举,足以从文字内部,消除他避之唯恐不及的说教气。

拒做道理推销员,觉察说教气会走向说理的反面,并非难事,很多人都懂,甚至,职业宣传家也能明白,所以,他们才会强调什么“寓教于乐”。可见,关键不在于明白,而在于你有那份性情,能够随意一抬腿,就自然地走出契合自由主义者符节的步伐来。读者与作者间,会生成一种奇妙的气场,作者是否可信可靠,老练的读者到眼即辨。

我曾把中国式文人的种种缺点,概括成“半仙笔法”。半仙笔法在我眼里是个庞大科目,欲找到一位毫无半仙气味的中国文人,绝非易事,而王小波近乎天生丽质地与该笔法绝缘。他拒绝抒情,偶尔抒了一回,还要特地打招呼,以示例外。当他写出“用宁静的童心来看,这条路是这样的:它在两条竹篱笆之中。篱笆上开满了紫色的牵牛花,在每个花蕊上,都落了一只蓝蜻蜓”之后,赶忙补充道:“这样说固然有煽情之嫌,但想要说服安徒生,就要用这样的语言。”于是,我们看到了一种格外可靠的文字,是那种中年男人特有的可靠劲,坚定的理性赋予文字以强悍的雄性色彩,宽容的性格又中和出一股怡人情调,他不屑于把观点捣鼓成一杆啸众的旗帜,他也不会假装自己实际上懂得更多。当然,他还有旺盛的幽默感。关于幽默感,我的认识是这样的:我们评价一个美人,不会单单冲着她一副俏眉,但如果她竟然没有眉毛,美感就一泻千里了。幽默感之于杂文家,也是如此。我甚至认为,必须把缺乏幽默感的杂文家,当成一种病毒来防范。他们竟然认为自己有资格高高在上地开导别人,仅此一点,就足见狞厉了。而王小波侃道理,言外之意好像是:我有那么好的道理,却藏着掖着,故意不告诉你,有违厚道;但爱听不听,悉听尊便。一旦我把道理强塞给你,那就岂止有违厚道,简直畜道不如,遂成下地狱的勾当。

依我的文学审美观,我会把最高的推崇,献给那些充满异质性的作家。所谓异质性,我指那种按正常情况不该出现、一旦出现则会让人获得意外之喜的特色,它是异数的完成和升华。举例来说,我对汪曾祺、阿城等作家虽然极为喜欢,但又觉得,他们属于那种在中国文学传统里必然会出现的人物,出众而不出人意表。而王小波的文字则以其鲜明的异质性引人瞩目,我很难在中国传统里找到他的文字先驱,我大致认为,他属于那种要么我们不配拥有、要么他不该出现的作家。他虽然说一口地道的京腔白话,但其精神远祖,无疑距希腊更近。所以,他最欣赏的中国古人乃是略具希腊风的墨子而非孔孟,不足为怪。

载《南方都市报》2009年1月11日
作者: 周泽雄    时间: 2009-1-11 13:09

这篇小文是应南都“改革开放三十年文化总结”之约而写,发表时有删节。这里贴出原文。
作者: David    时间: 2009-1-11 13:48

王小波的东西基本没有读过。借泽兄慧眼,得以闻其风貌和精义。哪天找些来读读。。。
作者: 笑笑书    时间: 2009-1-11 13:59

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文化成就,泽雄兄选择了王小波的作品进行解读,别具意义。
作者: 人约黄昏后    时间: 2009-1-11 14:25

原帖由 David 于 2009-1-11 13:48 发表
王小波的东西基本没有读过。借泽兄慧眼,得以闻其风貌和精义。哪天找些来读读。。。
我也是这样想的。来了燕谈才发现好多好书都没读过,现在开始一一补课了。
作者: 周泽雄    时间: 2009-1-11 14:36

原帖由 笑笑书 于 2009-1-11 13:59 发表
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文化成就,泽雄兄选择了王小波的作品进行解读,别具意义。
不是我选的,我只是接受了这个文字订单。当然,愿意接受,却是由于“正得我心”。
谢过戴耘兄、黄昏MM。
作者: 猪头猪智慧    时间: 2009-1-11 14:41

号脉精准的评论,受益匪浅,谢谢泽雄兄。看过很多评论王小波的文章,都没切中要害,包括李银河在内,说了那么多,没有触摸到戏虐、幽默、反讽包裹下的尊严。泽雄兄独具慧眼,一语道破,大概这就是老话说的,英雄识英雄吧。
作者: 金丝铁线    时间: 2009-1-11 15:16

写小说的王小波和写杂文的王小波,几乎是两个人;谈论小说家王小波和杂文家王小波,也是两个不相属的题目。
===============================
有意思,有意思,我初看王小波时的感觉是驳杂不纯,风格不统一,没细想,只觉得可能是死早了,风格还没有完全稳定。照泽兄这儿的分析,倒是有意为之。
作者: 周泽雄    时间: 2009-1-11 15:59

猪头兄太抬举了,汗。
回金丝兄:这也是我斟酌王小波的文风及表白后的猜测,虽然颇为自信,究竟如何,还得起小波于地下。
作者: 李大兴    时间: 2009-1-11 16:28

这几句说得好!“简而言之,王小波为自己写小说,为世人写杂文。写小说的王小波是一位艺术玩家,写杂文的王小波是一位充满“社会伦理”的布道师。”

泽雄此文,堪称对小波杂文的最高级别赞誉:以责任感宣扬尊严。

我对小波杂文的感觉是,他写得很冷静,但有时太冷静,就不免说教了些。
作者: 周泽雄    时间: 2009-1-11 17:13     标题: 回复 10楼 的帖子

小文也提到了这一点,确实,写杂文的王小波,怀揣着明确且高峻的使命感。使命感是可敬的,但使命感太浓,也有伤文气。这是两难。我所谓王小波的牺牲精神,亦指这个——当然,小波自己也提到了。
作者: 彼亦一是非    时间: 2009-1-11 18:02

俺很喜欢第二部分的第二段,不过标题好像和文章有点不对路啊,似乎文中没怎么提到“为了多数人的尊严”,当然可能是“暗提”。但是窃以为,强调“多数”是不必要的,而且不免有点危险。

布道师方面或许还可以说得更细致些,比如他和其他“布道师”的区别,王小波有说过,“成为知识的精英,必成为道德的精英更重要”,我觉得这一点挺关键的。另外,关于说教,王小波认为智慧本很可爱很有趣很带劲很活泼,所以不该表达得死气沉沉、枯燥无聊,他是从这一点出发,分外反感说教——那是专制、愚昧的必然结果:贫乏。
作者: 周泽雄    时间: 2009-1-11 18:21

谢彼兄。所提建议,对小文是一个很好的补充。
标题是编辑改的,我觉得还行,就尊重他们的成果了。原标题叫《尊严的布道师》。
作者: 菜农    时间: 2009-1-11 19:55

好文,好文!
[我们没有出过删节版的柏拉图,康德哲学从来没有“内部发行”,弗洛伊德的书也未贴上“儿童不宜”。]
就这么说,说得很好,就应该表扬。
作者: 兮兮    时间: 2009-1-11 19:59

“沉默的大多数”是王小波的一个重要概念,他为此撰有专文,生前最后一封寄给友人的电子邮件,也涉及了这个概念。
----------------------------------------------------
“沉默的大多数”这个概念,如果从专利权而言,不是王小波的,如果我记忆不差,该是尼克松当年演讲中引起轰动的一句话。王小波留学美国,精通英文,对于这句明显有外来语风格的词汇,应该借用过来的可能性较大。
正因为中国当前的语境契合,造成这一王小波使用这一语汇的极大扩散,人们自然而然将它视为王小波的创造。
当然,老周说它是王小波的重要概念,这逻辑上也没错。
作者: 人约黄昏后    时间: 2009-1-11 20:37

小周又在挑骨头了 老周说“沉默的大多数”是王小波的一个重要概念,不等于说它是王小波的创造啊。反正我怎么也没看出这层意思来。唉,也许我太愚笨
作者: 周泽雄    时间: 2009-1-11 22:29

谢菜农,当然,我只是说了句实话。
兮兮所指,我确实不知道。如果知道这个概念(准确的说,是这个说法)确属舶来品,或许得说明一下。当然,即使舶来,读者也是因王小波的提倡而熟悉其义。
黄昏MM,我很欢迎“小周”挑骨头。
作者: 阿吕    时间: 2009-1-11 22:45

写得好!
作者: zoufeng_1234    时间: 2009-1-11 22:50

原帖由 阿吕 于 2009-1-11 22:45 发表
写得好!
夸得好!
作者: 菜农    时间: 2009-1-11 22:51

腐败以后,小周还保持战斗精神,可是阿吕完全给腐蚀了,没有反对意见了。
作者: 菜农    时间: 2009-1-11 22:52

阿吕那头猪真可爱啊。
作者: 阿吕    时间: 2009-1-11 22:54

原帖由 菜农 于 2009-1-11 22:51 发表
腐败以后,小周还保持战斗精神,可是阿吕完全给腐蚀了,没有反对意见了。
哈哈,小看人了吧?借腐败收买阿吕?老周岂是这样的人!
作者: 阿吕    时间: 2009-1-11 23:03

原帖由 菜农 于 2009-1-11 22:52 发表
阿吕那头猪真可爱啊。
在悠嘻猴表情栏里。猴群里的猪是属于王小波的,呵呵
作者: 周泽雄    时间: 2009-1-11 23:06

呵呵,谄我赞我,都是网友,贬俺殴俺,均是大帖。
当然,小文当不起赞,这也不是说客气话。我说了,这是一篇约稿,编辑言明什么“三十年”“改革”及“十大图书”等关键词,俺听话听声,锣鼓听音,知道本文不容俺造次,必须尽可能从旁观者角度,抉发王小波杂文的积极意义。所以,若干过于私人化的感悟,就暂且不表了。
作者: 栏杆拍碎    时间: 2009-1-12 04:15     标题: 王小波生前要是多些这样的评论就好了。

可惜。世事多是如此。
作者: 周泽雄    时间: 2009-1-12 09:35

原帖由 栏杆拍碎 于 2009-1-12 04:15 发表

王小波生前要是多些这样的评论就好了。


可惜。世事多是如此。
呵,栏杆兄的帖子,老实说我难以理解——如果只是抒发愤懑,倒可以理解。
实际上,王小波生前即能“多些这样的评论”,反而是不太正常的。
作者: 栏杆拍碎    时间: 2009-1-12 14:28     标题: 回周兄

我只是感觉这个现象很奇妙。
比如王小波,比如海子,生前好象都没有那么多知音,多的却是批评和压制。但人一死,就有许多人都出来说他们如何熟悉,如何好了。当然这些都是和周兄文章无关的题外话。
作者: 栏杆拍碎    时间: 2009-1-12 14:30     标题: 看样子,中国的作家还是应该去写杂文和时评

既然鲁迅和王小波都醒悟了,大家也不应该抱着什么文学创作不放。
作者: 驾一叶之扁舟    时间: 2009-1-12 18:03

王小波生平年表
1952513出生于北京。
19681970年云南农场知青。
19711972年山东牟平插队;后做民办教师。19721978年在北京做工。
19781982年中国人民大学贸易经济系学生。
19821984年中国人民大学一分校教师。
19841988年美国匹兹堡大学东亚研究中心研究生,获硕士学位。
19881991年北京大学社会学系讲师。
19911992年中国人民大学会计系讲师。19921997年自由撰稿人。
1997411逝世于北京。
作者: 驾一叶之扁舟    时间: 2009-1-12 18:04

王小波作品目录

1980
9月《唐人秘传故事》山东文艺出版社。


1992
3月《王二风流史》香港繁荣出版社。

1992
8月《黄金时代》台湾联经出版社。

1992
1月《他们的世界——中国男同性恋群落透视》,与李银河合著。香港天地图书公司。

1992
7月《他们的世界——中国男同性恋群落透视》,与李银河合著。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4
7月《黄金时代》华夏出版社。

1995
7月《未来世界》台湾联经出版社。

1996
11月《思维的乐趣》北岳文艺出版社。

1997
5月《时代三部曲》花城出版社。

1997
5月《我的精神家园》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7
10月《沉默的大多数》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8
2月《黑铁时代》时代文艺出版社

1998
2月《地久天长》时代文艺出版社
作者: 驾一叶之扁舟    时间: 2009-1-12 18:08

最喜欢王小波的这句话:

我总以为,有过雨果的博爱,萧伯纳的智慧,罗曼罗兰又把什么是美说得那么清楚,人无论如何也不该再是愚昧的了。肉麻的东西无论如何也不应该被赞美了。人们没有一点深沉的智慧无论如何也不成了。
作者: 周泽雄    时间: 2009-1-12 18:20

又多了位喜欢王小波的燕友,和扁舟MM握手。
作者: 周泽雄    时间: 2009-1-12 18:34

原帖由 栏杆拍碎 于 2009-1-12 14:28 发表
我只是感觉这个现象很奇妙。
比如王小波,比如海子,生前好象都没有那么多知音,多的却是批评和压制。但人一死,就有许多人都出来说他们如何熟悉,如何好了。当然这些都是和周兄文章无关的题外话。
确实,栏杆兄所言,与小文无甚关系。不过,走题也是燕谈的常规景致之一,何况,说的还是王小波,走的并不算远。
接着和栏杆兄聊聊。王小波的写作时间不长,在他辞职之前,较少写作,他的杂文,我虽然没有统计过,感觉上,大概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他四十岁过后才开始写的。总共只有五年时间。而他的小说影响面更窄,若非突然病故,他那套时代三部曲,说不定依旧搁在花城出版社里,迟迟不能见天日呢。该社是在获悉王小波意外去世的消息之后,紧急动用商业头脑(区别于文学头脑),用极短的时间出版这套本来早就应该出版的小说集的。
此外,王小波发表的文章,除掉一部分是在《读书》《东方》(当时一份不亚于《读书》的人文刊物)和《三联生活周刊》上,影响较大之外,另有不少文章,都是发表在类似“某某青年”“某某文学”等地方性刊物上,在它们结集之前,即使喜欢他的读者,也不容易见到。1997年,中国的互联网BBS还谈不上什么气候呢。
我想说的是,在王小波病故之前,人们并没有大面积接触到他的文章。另一方面,王小波的文学生涯,无论小说还是杂文,都还处于展开阶段,变数甚多,并没有达到一个可以进行全面评估的阶段。所以,人们没有对他的文学工作进行评价,是很正常的。
突发性的去世,是一种人为的截断,无论他将如何展开或发展,至此都不得不面临一个终点。于是,评论他也就获得了一个机缘。海子的情况与之类似,虽然,我本人从不觉得海子的诗有何了得。
作者: 兮兮    时间: 2009-1-12 19:10

老周说从不觉得海子的诗有何了得,那我就只能说,海子的诗不可凡品。
相反地,我本人从来不觉得王小波的文字有何了得。俺极欣赏他的桀骜却又低调的生活态度以及比较灵光的智慧,文字本身没啥还看。
作者: 周泽雄    时间: 2009-1-12 19:12

原帖由 兮兮 于 2009-1-12 19:10 发表
老周说从不觉得海子的诗有何了得,那我就只能说,海子的诗不可凡品。
呵,那没关系,兮兮想暗示自己入了仙班,我可拦不住。我嘛,还是做我的凡人好了。
作者: 笑笑书    时间: 2009-1-12 19:16

兮兮兄不认为王小波文字“有何了得”,那“真是错过了”。
作者: 兮兮    时间: 2009-1-12 19:20

老周写王小波的思想,其实王小波是用一种比较调侃的方式说些常识。如果我们已经懂得了那些常识,那就只好看文字本身是否好了。
如今喜欢王小波的人如过江之鲫,我倒想问问,他那些文字好在哪里?
至于海子,俺说不可凡品,意思是用一般具有匠气的诗歌标准去衡量他,这把尺子本身就是错误的;海子本身就是创造标准的人。
作者: 兮兮    时间: 2009-1-12 19:23

原帖由 笑笑书 于 2009-1-12 19:16 发表
兮兮兄不认为王小波文字“有何了得”,那“真是错过了”。
这可能是阅读习惯吧,我喜欢读中文清雅的那种干净文字,比如我读老周的文字至少感觉汉字的美感。王小波呢?好多地方还粗鄙,王小波那种耍嘴皮的道,我也会些,所以没觉得稀奇。
作者: 周泽雄    时间: 2009-1-12 19:41

原帖由 兮兮 于 2009-1-12 19:20 发表
老周写王小波的思想,其实王小波是用一种比较调侃的方式说些常识。如果我们已经懂得了那些常识,那就只好看文字本身是否好了。
如今喜欢王小波的人如过江之鲫,我倒想问问,他那些文字好在哪里?
至于海子,俺说不可凡品,意思是用一般具有匠气的诗歌标准去衡量他,这把尺子本身就是错误的;海子本身就是创造标准的人。
评论一个人的诗好不好,主观因素很多,不易找到足以服人的标准。比如,我瞧着啰嗦的,别人可以说是强调或回旋;我瞧着疲沓的,别人可以说是韵味;我瞧着不通的,别人可以说是板涩。真要讨论起来,不仅要花海量的功夫,还不见得有效。——好在,诗人的作品,本身就允许横说竖说,你读得好,就行了。
反过来,评价说理性文字,就可以有效地压缩主观因素(只能压缩,不可能消除它):比如,可以考察例子与观点的关系,可以掂量观点和论据的展开方式,对文中的理路脉络因果,都可以通过梳理而逼其现出原形:高明还是拙劣,还是大致可说的。
兮兮说的有些内容,我主帖里也表示过。不能指望王小波说出多么先进深刻的思想,这类思想,前人和西人早已替我们说尽,而且,以国人的理性能力,我们还只配接受些相对粗浅实用的东西,好比,我们容易接受叔本华、尼采、杜威、罗素等人(叔本华还特指他的随笔,并非他的《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却只能望康德而却步。我强调王小波的牺牲精神,同时指出希望他这类文章日后有一个光荣的退位仪式,也是因为这个。确实,一个久沫于自由传统中的西方人,读王小波的杂文,可能会嘀咕:这也值得一说?——是的,这也值得一说,因为是在中国。
王小波写杂文的目的既然就为了向中国人传递尊严福音,那么,如果他确实传递到了,就算积累了文字功德。
作者: 笑笑书    时间: 2009-1-12 19:45

兮兮兄:要说耍嘴皮子和犯贫,那是王朔;王小波的路数,就不一样了——我突然想到,你有此感受,也许有你自己的理由,举例辩驳是不适宜的——若对王小波的杂文实在脱不了这样的认识,读他的小说就是了,你总不能认为他的小说,也是耍嘴皮子的水平吧?

总的说来,王小波是个出色的小说家,杂文即便有亮点和独特之处,终究也是副业。关于他的小说,我读过的最到位的解读,是廿一行先生,他的作品《一份珍贵的文学遗产——王小波艺术诗学十论》在新浪博客做过连载,兮兮兄若有了解的兴趣,不妨移步瞧个究竟。
作者: 网事情缘    时间: 2009-1-12 20:46

对王小波的理念自然没什么可反对的,但对其言说方式总有类似在读钱钟书《围城》的感觉,是不是有点“炫”的意思在里面?
作者: 老木匠    时间: 2009-1-12 22:41

王粉和海粉继续掐、使劲掐
作者: 阿吕    时间: 2009-1-12 23:22

谁说王小波的文字不好,我跟谁急!
作者: 兮兮    时间: 2009-1-12 23:31

呵呵,谁说海子的诗不好,我跟他们急!
作者: 阿吕    时间: 2009-1-12 23:33

原帖由 兮兮 于 2009-1-12 23:31 发表
呵呵,谁说海子的诗不好,我跟他们急!
呵呵,所以我从来不说海子的诗不好!
作者: 周泽雄    时间: 2009-1-12 23:35

谁急,我就不说了。
谈文论艺,赏心乐事,急个啥子呦。
作者: 阿吕    时间: 2009-1-12 23:37

哦,今天喝酒了,抱歉!明天再来反省。
作者: 兮兮    时间: 2009-1-12 23:41

原帖由 阿吕 于 2009-1-12 23:33 发表

呵呵,所以我从来不说海子的诗不好!
很奇怪,王小波的书很早就买了,却一直没读完,没兴趣。读得最完整的是他和李银河的情书~~
我倒绝对不是因为喜欢海子就贬低王小波,完全没对比性嘛。
正确的说法是,本来就不喜欢王小波的文字,喜欢他的为人;
本来就喜欢海子的诗歌,却不喜欢他的为人,过于刻板、着魔疯狂,除了诗歌了无情趣·~~~~
作者: 阿吕    时间: 2009-1-12 23:45

哦,兮兮同志,很高兴你没兴趣读完王小波,那说明你也有先知先觉的特质。但我一直以为,王小波对我有很多的启蒙。也许我觉悟的有些晚。要向你学习!
作者: 李大兴    时间: 2009-1-13 00:23

据我所知,王粉和海粉狂掐的情形尚不多见。掐吧,掐出点火花来!新年伊始,不妨热闹些。
兮兮虽然在这里有些单枪匹马,其实写诗的人群里海粉的比例和狂热绝不亚于王粉。
作者: 兮兮    时间: 2009-1-13 00:27

阿吕先生,我没兴趣读王小波,完全是因为我不喜欢看起来不够干净清雅的文字,他的小说里动不动就鸟啊屌啊卵啊~~
至于启蒙,或许我启蒙的那些阅读远远低于王小波呢,启蒙之后,就轻舟已过,不再留恋了。
话有说回来,按照老周的一贯理念,王小波只应该是作为作家、文人被人记忆,而仅仅作为思想者、作为自由主义者,如果被世人记忆,那是王小波的副业,是他的失败,同样按照老周的说法,终将翻过他这一页。
所以,阿吕如果你喜欢王小波,源自文学意义,源自汉语美文角度,那才是我们可以争论的。
作者: 周泽雄    时间: 2009-1-13 00:35

从我来讲,对有些作者,如果他有太多的粉丝,我反而会怀疑他作品的成色。我总觉得,王小波应该多获得些知音或朋友型的读者,而不宜收获粉丝。他所倡导的东西,天然是拒斥粉丝的。所以,我对有人自称“王小波门下走狗”,也很不耐烦。且不说其中暗嵌的典故(齐白石因私慕徐渭而刻一枚闲章,自称“青藤门下走狗”),本身也有违王小波的文字风格。盖因王小波是文人而非雅士,而自称“门下走狗”则有把小波雅士化之嫌。当然,不了解该典故者,也可能误以为他们是在粗俗。
诗人海子,也不宜有太多粉丝,如果他确实很优秀的话。
我这么说,是因为我坚信,什么样的读者,配什么样的作者;作者与读者往往自成一个圈子。有时,根据一位作家的读者群,也能大致不差地猜出那位作家的斤两。——当然,通俗作家除外。
作者: 阿吕    时间: 2009-1-13 00:35

既然说到了启蒙,毫无疑问,我只是喜欢他的杂文。小说我一向看不懂,虽然我也看了他的三部曲中的黄金年代和另外一部什么的,记不得什么了。文学之类的,我也不懂的。
作者: 兮兮    时间: 2009-1-13 00:36

原帖由 李大兴 于 2009-1-13 00:23 发表
据我所知,王粉和海粉狂掐的情形尚不多见。掐吧,掐出点火花来!新年伊始,不妨热闹些。
兮兮虽然在这里有些单枪匹马,其实写诗的人群里海粉的比例和狂热绝不亚于王粉。
几年前,亲听过多多的演讲,提到海子仍然坚持认为海子诗歌不好。
因为海子之死,很大原因源自多多当年无情批判海子,海子作为诗人及其敏感、绝望,以致于自杀。这当然是说法之一。
但我隐隐感到一种诗歌江湖的存在。一流诗人之间的跑马圈地占据诗歌历史话语权的姿态已然可见。我不认为海子是凭死亡横空出世的。他的原创能量,远远超过很多大牌诗人。如果说那些人在文字游戏格子里亦步亦趋沾沾自喜的话,海子几乎是野蛮得横扫一切,他就是标杆,诗歌立法者.
作者: 阿吕    时间: 2009-1-13 00:44

兮兮,我觉得喜欢是很私人化的东西,这种喜欢者之间的共鸣,也许可以作为惺惺相惜的证据,但要说到“立法者”云云,总有“替天行道”之嫌了。喜欢就喜欢了吧,犯不着要找理由的。
作者: kemingqian    时间: 2009-1-13 05:40     标题: 太太一插嘴,事情就不好说了。

------------------------------------------------------------------------------------------------------------------------------------------------------------
发布者 lq 在 09-01-12 09:10

王小波比鲁迅等一批中国小说作家都伟大?日前,李银河在她博客上的一篇短文引起了轩然大波。她在一篇《读书》的文章中谈论自己已经逝去的丈夫王小波时表示,现在的中国小说家的小说都像中学生作文。

李银河:别的作家太小儿科

李银河表示自己最近在读王小波的几篇小说时,“不知不觉就产生了一个罪恶的感觉:别人写的小说跟王小波比太小儿科。中国小说家们的小说总是不脱中学生作文的痕迹。”她还说王小波生前从来不读中国现代作家的作品,“好像只有阿城、王朔和莫言看过一点,我想这就跟大学老师从来没耐心去读中学生作文是一个意思吧。”

李银河认为,王小波和其他作家的区别,就是“文学和非文学的区别,是天才和工匠的区别。”

评论家:仓促定论过于草率

短短的几句话,却引起了不少人的议论甚至反对,他们对这种“藐视”的态度十分不满,说王小波配不上“大师”的称号。网友“公元”就在自己的博客中表示:“这未免太嚣张了。这么一概地否定别人的作品,否定别人的努力,是不是有点太欠考虑了呢?每个人都有其生活环境,都有其对生活的理解,你凭什么就一概地否定了呢?你夸赞你的丈夫,没什么,你这样小看了别人,是不是有点目中无人了呢?”还有人认为王小波的文章缺少淡定,缺乏厚重感。

不过面对争论,更多的人选择支持李银河,甚至认为她的说法“太温柔”。

“李银河的比喻太温柔了!中国作家与王小波的区别,是燕雀与鸿鹄的区别,乌龟和兔子的区别,老鼠与大象的区别。当然燕雀也有它叫喊的权利,乌龟也有比赛的自由,老鼠也有它生存的快乐。”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著名文化批评家何三坡表示。在何三坡看来,王小波的卓越不止让大多数作家难堪,也让一个时代相形见绌。它表明了一个事实:在中国,真正的大师在民间,在不被主流接纳的视界中。“在中国文学界,一流作家籍籍无名,三流作家声名赫赫。10年过去了,局面依旧没有改变,依旧那么荒诞。”何三坡认为,李银河的这篇博文可以让所谓的专业的作家、评论家们反思,为什么要写小学生作文?为什么没完没了,不知疲惫?

而著名文化评论家解玺璋则认为,王小波是很不错,但中国不错的作家还有很多,比如余华、莫言。“李银河的说法太绝对了。她太喜欢王小波了,在评价时掺杂了太多的感情因素。”不过,解玺璋说,中国的文学创作确实问题很大,就像李银河说的“文学和非文学的区别”。当前中国大量作家功利心强,一辈子都自觉不自觉受两个因素约束,一是社会环境,二是金钱,很少有人纯粹为了写作。当然,也有很多优秀的作家为此感到困惑、苦恼,但目前的大环境就是这样,也不能全怪他们。

而相声演员徐德亮表示:“二十世纪中国最伟大的作家,解放前是鲁迅,解放后是王小波。如果只能单选,我只好选择后者。”不少网友在后面的跟帖中表示,“很多人没有读过王小波的作品,或者只看了几篇散文,就匆匆忙忙地下结论,是否草率了一点。”

□ 现代快报
作者: kemingqian    时间: 2009-1-13 05:43     标题: 李银河博客原文

读书 (2009-01-04 08:55:00)
标签:杂谈   

       这些日子在写国情调查兰州部分的报告。

       在断断续续地读福柯的《不正常的人》,是他作为法兰西学院院士的讲演系列。我是带着读马列毛一样的虔敬心情读福柯的书的。这样读书当然是不对的,因为所有的书都不是拿来崇拜而是拿来批判的,即使他们都是大师。纯粹从读书的角度讲,福柯比马列毛有趣多了,他的思想总是那么振聋发聩,有战斗性,有颠覆性。比如第一篇讲演,他分析法庭的精神病鉴定,把它定位在以科学面目出现的荒诞。以前从来没有人这样想过,这样说过,而他又能够自圆其说,这就是研究的最高境界了吧。

       出版社寄来《改革开放30年中篇小说选》,因为其中收了小波的《革命时期的爱情》。顺手翻了几篇,又重读小波的小说,不知不觉就产生了一个罪恶的感觉:别人写的小说跟王小波比太小儿科。中国小说家们的小说总是不脱中学生作文的痕迹,只有王小波是一个异数(忘了这是孙郁先生还是谁的评价),他跟所有的人都不一样。我觉得这个区别就是文学和非文学的区别,是天才和工匠的区别。他生前从来不读中国现代作家的作品,好象只有阿城、王朔和莫言(?)看过一点,我想这就跟大学老师从来没耐心去读中学生作文是一个意思吧。
作者: kemingqian    时间: 2009-1-13 05:59     标题: 求教

太太评价也算一种“粉丝”评价吧。这应该怎么看?

[ 本帖最后由 kemingqian 于 2009-1-13 06:00 编辑 ]
作者: 兮兮    时间: 2009-1-13 08:13

原帖由 阿吕 于 2009-1-13 00:44 发表
兮兮,我觉得喜欢是很私人化的东西,这种喜欢者之间的共鸣,也许可以作为惺惺相惜的证据,但要说到“立法者”云云,总有“替天行道”之嫌了。喜欢就喜欢了吧,犯不着要找理由的。
阿吕,诗歌本身绝非现实生活里的立法具有任何强制力,此处的立法者与我们行业所言不同,诗歌立法者乃是就其影响力而言,如果形成了大规模的写作影响力,那就等于诗歌立法者一般地位。这也是事实,用不着我去找的理由。
作者: 兮兮    时间: 2009-1-13 08:34

原帖由 kemingqian 于 2009-1-13 05:59 发表
太太评价也算一种“粉丝”评价吧。这应该怎么看?
如果说李银河是性学专家,给人性观念启蒙的,那么,她本人亟需文学启蒙。类似老周批陈丹青时所言,这属于一种毫无论证的文学批评、评论结论,失之率意。
作者: 周泽雄    时间: 2009-1-13 10:04

原帖由 兮兮 于 2009-1-13 08:13 发表


阿吕,诗歌本身绝非现实生活里的立法具有任何强制力,此处的立法者与我们行业所言不同,诗歌立法者乃是就其影响力而言,如果形成了大规模的写作影响力,那就等于诗歌立法者一般地位。这也是事实,用不着我去找的理由。
诗歌立法者之说,最早出之雪莱,就是为艺术立法的意思。大凡具有开一代诗风之气魄和才华的诗人,都可以自称或被称为“立法者”。
作者: 周泽雄    时间: 2009-1-13 10:17

原帖由 kemingqian 于 2009-1-13 05:59 发表
太太评价也算一种“粉丝”评价吧。这应该怎么看?
这个,我就从“情人眼里出西施”、太太眼里出大师的角度,去看待了。
截至目前,李银河确实没有体现出还算过得去的文学鉴赏才能(也可能有,但我没看见),所以她的评价,在文学上近乎零价值。哪怕她凑巧说对了一些东西,也是如此。这类说对,和掷骰子掷出一对“天宝”,是一回事。
李银河是社会学家,主攻性心理学。据我所知,一些出色的心理学家,在文学鉴赏方面往往体现出超过职业文学批评家的素质,弗洛伊德对莎士比亚的研究、荣格对乔伊斯的探讨,都是大师级的。性心理学的祖师蔼理士,文学修养也让人惊叹。
不过,福柯是没有什么文学才能的。
作者: 李大兴    时间: 2009-1-13 10:47

平心而论,小波、海子,虽已盖棺,犹未论定。他们今日之大名,有文本以外的因素,如早逝、商业运作等。至于粉丝、亲人的夸大断言,当谈资笑料即可。

我曾经写过:“我觉得,小波的主要心血在小说,然而他的杂文可能给他带来了更多的读者与更大的声名。在我读过的部分年青一代关于小波的文章里,说自己是由杂文而接触他的居大多数。这是启发我这么想的经验性理由。我去国日久,又是圈外人,自然孤陋寡闻,但我还没有看到同代作家里有谁象王小波写了这么一批思想相对温和,语言比较易懂,文字略带嘲讽的议论性杂文。相对而言,多数同代人文章只适合在《读书》发表,读者以人文社会科学圈内人读,小波的文章虽谈不上老少皆宜,至少相当一部分理工科出身的人也会读。再者,小波主要从九十年代才开始发表文章,此时的读者群主流已比他年轻了一代。对于他们而言,小波的文字既新鲜又适合他们这代人的相对简洁明了直奔主题的思维方式。其次,八十年代是西学断绝三十年后再度东渐时期,所谓文化反思热的激进夸张,文化对现实政治的参与意向,对西方思想文学的接近生吞活剥的引借,最后以悲剧戛然而止,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反作用。此后,思想界转趋沉潜与保守,整个社会在商业化同时也非政治化。小波的思想由杂文直接表达;没有太多舶来气息,有锋芒而不激进,对时事基本不介入,既企图坚守思想自由又知道自律;正好暗合也参与构成了当代思潮的一个重要方向。”
作者: 阿吕    时间: 2009-1-13 11:21

谢谢兮兮的解释和老周提供出处。昨晚喝多了,有些亢奋。想当然,也应该知道这个“立法者”不是社会生活的立法者。不过既然脑子不清醒,就没有能力想当然了,呵呵。
作者: 驾一叶之扁舟    时间: 2009-1-13 13:22

喜欢王小波。
他的文章无论是针砭时弊,还是评说传统,往往能以一种开放的眼光和心态,超越自身的历史文化背景,反观和审视我们的现实、历史与文化;
王小波杂文的“黑色幽默”也让我印象深刻,那种特有的调侃语气语调,自成一家;
俺也觉得他的语言不够精练,这使得很多智慧火花都被冗长的叙述给淹没了。
作者: 驾一叶之扁舟    时间: 2009-1-13 13:27

每当我在夜深人静之时胡写乱画的时候,总是充满了一种莫名的独在感、温馨感、甚至是幸福感。那时我也常常会想起王小波的这样一段话:

“人在写作时,总是孤身一人。作品实际上是个人的独白,是一些发出的信。我觉得自己太缺少与人交流的机会——我相信,这是写严肃文学的人共同的体会。但是这个世界上除了有自己,还有别人;除了身边的人,还有整个人类。写作的意义,就在于与人交流。因为这个缘故,我一直在写。”
作者: 心中有刀    时间: 2009-1-13 21:42

泽雄兄认为小说家王小波和杂文家王小波很不一样,我读完《王小波全集》第九卷《书信》,感觉还有第三个王小波,直冒傻气。

我喜欢他的小说,至于他的杂文,虽然写得很诚挚,但总好象差点什么,不好说。
作者: 周泽雄    时间: 2009-1-13 21:55     标题: 回复 67楼 的帖子

嗯,我猜,王小波可能没打算让你看到他“傻气”的情书。怪谁呢?
在自己情人面前冒点傻气,也是男人的魅力之一。但是,这种傻气通常不足以为外人道。李银河把这些书信拿出来发表,只能说明,她的傻气不在王小波之下。
作者: 人约黄昏后    时间: 2009-1-13 22:23

原帖由 老木匠 于 2009-1-12 22:41 发表
王粉和海粉继续掐、使劲掐
最后掐成了王家沙蟹粉小笼
作者: 老木匠    时间: 2009-1-13 22:32

原帖由 人约黄昏后 于 2009-1-13 22:23 发表

最后掐成了王家沙蟹粉小笼
黄昏MM联想丰富,太逗啦!
作者: 周泽雄    时间: 2009-1-14 13:12

呵,现在,王家沙蟹粉汤团,味道还要好些。
粉丝在一块吃汤团,有利于化干戈为玉帛。
作者: 安然    时间: 2009-1-14 13:34

原帖由 周泽雄 于 2009-1-14 13:12 发表
呵,现在,王家沙蟹粉汤团,味道还要好些。
粉丝在一块吃汤团,有利于化干戈为玉帛。
以后水磨粉们要做贡献了
作者: 童志刚    时间: 2009-1-14 15:53

本人既不是王粉,也不是海粉,所以只看不说话。突然看到转来的李博士的说法,就不能不说一句了:李博士有点疯狂。说那样的话不是爱,倒有点像是恨了。
作者: zoufeng_1234    时间: 2009-1-15 12:31

原帖由 周泽雄 于 2009-1-13 00:35 发表
从我来讲,对有些作者,如果他有太多的粉丝,我反而会怀疑他作品的成色。我总觉得,王小波应该多获得些知音或朋友型的读者,而不宜收获粉丝。他所倡导的东西,天然是拒斥粉丝的。所以,我对有人自称“王小波门下走狗”,也很不耐烦。且不说其中暗嵌的典故(齐白石因私慕徐渭而刻一枚闲章,自称“青藤门下走狗”),本身也有违王小波的文字风格。盖因王小波是文人而非雅士,而自称“门下走狗”则有把小波雅士化之嫌。当然,不了解该典故者,也可能误以为他们是在粗俗。
诗人海子,也不宜有太多粉丝,如果他确实很优秀的话。
我这么说,是因为我坚信,什么样的读者,配什么样的作者;作者与读者往往自成一个圈子。有时,根据一位作家的读者群,也能大致不差地猜出那位作家的斤两。——当然,通俗作家除外。
小心翼翼逮泽雄兄一个硬伤:刻闲章“青藤门下走狗燮”的是郑板桥。齐白石写过:“青藤雪个远凡胎,老缶衰年别有才。我欲九愿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 ,所以也可以算“青藤门下狗”。

[ 本帖最后由 zoufeng_1234 于 2009-1-15 12:34 编辑 ]
作者: 周泽雄    时间: 2009-1-15 13:04

谢谢邹峰。我是凭印象写的,刚才去查了下,确实有点问题。尽管有人认为,从未见到郑板桥的作品钤上过“青藤门下走狗”,而另有人自称见过齐白石在画上题过“青藤门下走狗”——当然,题过和刻过,也不一样。
总之,这里面还有些小小的环节需要求证,好在小帖的大致意思还在。因为,无论郑板桥还是齐白石,对徐渭心悦诚服,都是真切的,且都说过类似“走狗”的话。
作者: 驾一叶之扁舟    时间: 2009-1-15 13:48     标题: 回复 67楼 的帖子

看王小波和李银河的往来情书,最能感受到恋人之间的冒傻气冒到什么境界。正因如此,才深深喜欢他们,那种本真,那种率性,教人也忍不住也冒点傻气。
作者: 绿骄阳    时间: 2009-1-16 20:53

也不算挑骨头吧,只是有点疑问,泽雄兄文章第三部分的标题“文章,贵在知行合一”,从后面的叙述来看,主要指的是王小波的文字表现形式和试图表达的内容的一致性,用‘知行合一’来形容似乎曲折了些。

我喜欢王小波的小说远过于他的杂文,他的小说随便翻到哪一页就可以看下去,乐下去。扁舟MM上面说到他的语言有点啰嗦,我也有同感,啰嗦在小说中影响不大,甚至还可以制造点兜兜转转的趣味,换在讲道理的杂文中,啰嗦就有点负面了,减少了冲击力。

兮兮提到王小波的语言不够清雅,这只能说是作为读者各有所好了,重口味也有吸引人的地方,很难强求口味同一。
作者: 周泽雄    时间: 2009-1-16 21:56

是的,小标题是没有弄好,所以发表时,编辑删去了三个小标题。
作者: 驾一叶之扁舟    时间: 2009-1-17 21:36

最喜欢王小波的根本所在,是觉得他张扬得最彻底的,是一个人作为个人的自由与完整,是灵魂的独立与桀骜。他渴望的世界是所有人都能成为自己的世界,是所有人最大限度地不被设置、不被统一安排的那种乌托邦。
作者: 驾一叶之扁舟    时间: 2009-1-17 21:41

单位经常开会。每当遇到那些无聊的会议,我就会想起王小波《红拂夜奔》里面的一段话:

现在应该解释的是我为什么老是愣愣怔怔,这是因为我老觉得自己遇见的事不合情理,故而对它充满了怀疑。比方说,我上班时遇上了开会,想道:开这些屁会干什么?难道有人乐意开会?事实上谁也不想开会,但是非开不可。不知道你怎么想,反正我觉得不合情理,就发起愣来。但是哪天我去班上碰上没开会,又会发愣:怎么搞的,回回开会,今天却不开了。结果是为了开会的事要发两回愣
作者: 亦工亦农    时间: 2009-1-19 22:13

写小说的王小波,在我眼里是一个心在流血的捣蛋鬼。
作者: 周泽雄    时间: 2009-1-19 22:28

扁舟MM真是王小波的读者。
王小波见到亦工亦农兄的评价,如果泉下有灵,当会一跃而起,与你喝上一杯。
作者: 自觉的梦游人    时间: 2009-1-22 21:43

没有怎么看王小波,但是,正如王小波也是一个纪念的名头一样,楼主借着FB的酒胆,写的却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的道道,王小波写得像不像已经不重要了,对于三十年来世道对于尊严的越来越生疏这样一个世风的揭露,才是这篇大作的核心,好像,楼主因为痛感于此,也不管是王小波还是楼主自己更像布道师的问题了。
作者: 周泽雄    时间: 2009-1-22 22:01

“借着FB的酒胆”,呵,俺可没喝几粒酒。
当然,写文章,即使弄出副评论他人的模样,总难免要借机掺点自己的东西,如果心里还有种名叫“块磊”的东东,就更加抑制不住了。梦子掐得准。
王小波虽然没有明说自己是“布道师”,但结合他的再三表白,也接近明说了,只是没有使用“布道师”三个字而已。反过来,小可虽然从来不愿意公开表白,但要说内心毫无布道情结,也就是睁眼说瞎话了。




欢迎光临 燕谈 (http://www.yantan.us/bbs/)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