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原创] 对杨元元事件的一点看法 [打印本页]

作者: 姜河月    时间: 2009-12-23 21:52     标题: 对杨元元事件的一点看法

本帖最后由 姜河月 于 2009-12-24 16:15 编辑

看了一些资料,元元的自杀,与其母有很大的关系,其母今年55岁,从44岁起就象贴身防卫一样紧跟着女儿,封杀了女儿的个人活动空间,对女儿的成长极为不利。
她有退休金,身体健康,生活可以自理,该放手时不放手,这一点不符合自然规律,还不如狐狸,电影《狐狸的故事》里,小狐狸长大了,大狐狸就要把小狐狸赶出去,不出去独立生存就打、就咬,一定要让它们自己去独立锻炼生存能力。其实她要和女儿在一起,等女儿成家后再住过去也不迟。
元元母亲是一个很自私的人,有人对她说:你女儿可以找男朋友了。她说:我们楼上有好几个三十几岁还没有男朋友呢。而我认识的一位为人之母,女儿26岁没有男朋友,就急得团团转了。元元母亲对元元的干涉无处不在,以至元元发短信告诉弟弟“不要听妈的”,元元喜欢上大连某学院她不让元元去上,理由是“路费多”;元元的收入她要来安排给元元弟弟;硬要和元元住在一起,由此给元元造成的负面影响她全然不顾。
元元班上排练《罗密欧与朱丽叶》,让元元演朱丽叶,这也是元元自杀的诱因,一方面,在台上身着华服排演大家闺女朱丽叶的爱情故事;另一方面,在台下生活艰辛,大龄男朋友无着,为一张床铺正受尽欺辱。巨大的反差,使她处于矛盾、分裂之中,在正式演出前自杀。
她不是怕演不好,而是怕演出后被同学嘲笑她的现状,结果在现实中去追寻朱丽叶的归宿,奔向黄泉路,再现一出悲剧。
作者: 老木匠    时间: 2009-12-23 21:56

有关这个事件,还是老姜的分析最合理。
作者: 夏加坤    时间: 2009-12-23 22:29

对自杀的心存敬意。。。
分析死因对死者不敬。
作者: 姜河月    时间: 2009-12-23 23:43

本帖最后由 姜河月 于 2009-12-24 00:10 编辑

不认同小夏,在众说纷纭的情况下,对这一引起公众热议的事件有必要分析一下,不存在敬与不敬。不过,为了照顾小夏的感受,俺改了一下题目。

谢老木匠!

演出这件事被许多人忽视,如果她拒演,或可不走上绝路。
作者: 水色    时间: 2009-12-24 14:10

元元班上排练《罗密欧与朱丽叶》,让元元演朱丽叶,这也是元元自杀的诱因
-----------------------------------------------------------

没说让她演朱丽叶吧
作者: 姜河月    时间: 2009-12-24 16:34

元元班上排练《罗密欧与朱丽叶》,让元元演朱丽叶,这也是元元自杀的诱因
-----------------------------------------------------------

没说让她演朱丽叶吧
水色 发表于 2009-12-24 14:10
水色可能是对的,不是朱丽叶就是罗密欧,都是大家子女,她说过从来没有穿过这么漂亮的衣服(戏服)。
再去找那个贴子已找不到,谢水色指正。
小夏的意见也有可取之处,主贴内容也有小改。
作者: 天边外    时间: 2009-12-24 16:34

老姜、老木匠,真是两个老糊涂!

母亲的一点“自私”,难道就是加诸孝女身上的“罪过”麽?

穷人穷的不是志气,穷的是自助能力——在上海如何生存,有许多合理的方法可寻找。

杨家母女虽然个人生活遭遇穷困的压力,但不能由此获得同情而去“冲击”学校的“公共秩序”——禁止母女同居学校宿舍。

虽然校方管理员的干涉过于缺乏同情心,而杨女由此产生情绪上的波动而绝望,是一件可悲的事情。但是,从杨家母女缺乏自助的表现上,也看出她俩无意寻找生活出路的困境原由在于自身。

举例来说,杨母因为被驱赶,曾经花费百元暂住宾馆一天,也曾经在学院台阶上冻过一晚。前者开销大而心疼不已,后者受冻而自感委屈。但是我们想想看,在上海的冬夜里,还有没其他方法来过渡呢?

网吧里贪玩的游戏迷们花费5-10元可以在空调环境里过通宵,即便看看电影,一杯牛奶一盒面包,总开销也不过20元内;而上海的浴堂里洗澡后躺椅上过夜,低水平也在50元以下。如果找个家庭式旅馆的合租床位,可以低到20元。

如果能在社区劳务市场上,争取钟点工或家庭保姆的工作,不但可以解决住宿问题,还能有工费可赚,未必不是一条生路。

总之,因为私人的贫困因素去冒然触犯“公共秩序”的现象,未必是合理的,这该是是一个常识吧。除非这种贫困本身就是“公共化”的社会现象,由此要求改变“公共秩序”的“反抗”行为才是正当合理的。
作者: 黄馨    时间: 2009-12-24 16:44

对自杀的心存敬意。。。
分析死因对死者不敬。
夏加坤 发表于 2009-12-23 22:29
有道理,国外对自杀者,一般较少议论.更少去做道德评价.

可能是生死观的不同.

在西方的观念中,一个人有权利选择生,也有权选择死.
作者: 姜河月    时间: 2009-12-24 16:56

糊涂的是小天,谁说她女儿有罪过了,根本没看明白就乱说,也没有说和学校闹就是对的。小天喜欢自作聪明,你以为她母亲在网吧电影院澡堂能休息好吗?虽然号称天边外,可是连澡堂这么大空间的事都未必理得清。
作者: 听月小筑    时间: 2009-12-24 16:57

我觉得人们应该多讨论,杨元元死了之后,我们是否都警惕了,不要再让世上有第二个元元.
作者: 老木匠    时间: 2009-12-24 17:00

虽然号称天边外,可是连澡堂这么大空间的事都未必理得清。
姜河月 发表于 2009-12-24 16:56

作者: 老木匠    时间: 2009-12-24 17:02

我觉得人们应该多讨论,杨元元死了之后,我们是否都警惕了,不要再让世上有第二个元元.
听月小筑 发表于 2009-12-24 16:57
肯定会有第二第三第N个元元的。几乎每个高校每年都会有一两个研究生自杀的事例出现。
作者: 夏加坤    时间: 2009-12-24 18:22

不认同小夏,在众说纷纭的情况下,对这一引起公众热议的事件有必要分析一下,不存在敬与不敬。不过,为了照顾小夏的感受,俺改了一下题目。

谢老木匠!

演出这件事被许多人忽视,如果她拒演,或可不走上绝路。
姜河月 发表于 2009-12-23 23:43
谢谢照顾。
专门为俺修改了题目,有些意外。
作者: 天边外    时间: 2009-12-24 22:50

9# 姜河月

呵呵,说你糊涂,你还不承认?看看你对杨母的责怪之词,完全超出了同情心的界限。

我的表述中,没有说是“女儿的过错”,而是指你用人性中的“自私”特征去指责母亲的“依赖心”,这是相当糊涂的理由。

至于,俺举一些如何“过夜”的省钱方式,不过是说明“天无绝人之路”罢了。
作者: 天边外    时间: 2009-12-24 22:52

肯定会有第二第三第N个元元的。几乎每个高校每年都会有一两个研究生自杀的事例出现。
老木匠 发表于 2009-12-24 17:02
看看老木匠又糊涂了吧。

人家说希望不再现“杨元元式”的悲剧,和你预料高校研究生自杀现象(偶然性)的概率分布,是两回事啊。
作者: 枫林仙    时间: 2009-12-25 00:42

怎么感觉像杨丽娟母女呢?

只不过被讹上的不是刘德华,而是上海海事大学。于是这就是成了“社会悲剧”了。有点搞,有点没是非。
作者: 听月小筑    时间: 2009-12-25 09:01

看看老木匠又糊涂了吧。

人家说希望不再现“杨元元式”的悲剧,和你预料高校研究生自杀现象(偶然性)的概率分布,是两回事啊。
天边外 发表于 2009-12-24 22:52
我看老木匠并不糊涂,是你才糊涂吧?老木匠预料一下未来,这个未来可能会让我的希望泡汤,这糊涂在那里呀?
作者: 天边外    时间: 2009-12-25 16:09

17# 听月小筑

在老木匠的统计帐上,自然会有一些为考试开红灯、或失恋而自杀的现象,难道也是听月MM呼吁“警惕”的元元式杯具么?
作者: 姜河月    时间: 2009-12-25 19:26

正是因为惋惜同情元元的悲剧,才指出她母亲给她增加的不当的压力。她母亲现在后悔莫及。
在学校里由于年龄等问题研究生要比本科生压力大许多,元元又内向,心理问题无处疏导,家庭学校再给她增加压力,她就要崩溃。学校方面的压力是她母亲引起的,她母亲不跟着她,与学校就没有矛盾。
分析这一事件,从这一事件中吸取教训是有益的,家庭和学校都应该给在校研究生减压而不是增压。
作者: 小妖怪    时间: 2009-12-25 20:14

本帖最后由 小妖怪 于 2009-12-25 20:28 编辑

2009年对于我来说是异常难忘和难过的一年,这一年我痛失了两位挚友,两位上品的大姐,她们并不熟识却先后选择了让深爱她们的好友痛心不已的相同方式从28层以上的高楼步入了天堂。我这才对抑郁有了深刻的理解,其实,我们除了好好地活着之外,应对自杀心存敬意。我以为我很了解她们,事情发生之后,才发现,谁敢说你是了解别人的?不要说别人,你对自己又了解了多少呢?
作者: 姜河月    时间: 2009-12-25 20:47

在西方的观念中,一个人有权利选择生,也有权选择死.
黄馨 发表于 2009-12-24 16:44
是指安乐死吧。  
对年轻人的自杀不会不作研究分析,这是一个社会问题。
作者: 天边外    时间: 2009-12-25 20:48

19# 姜河月

学校方面的压力是她母亲引起的,她母亲不跟着她,与学校就没有矛盾。
---------------

看来你还是钻进牛角尖里不愿意退出。为什么要一味认定母亲这个“包袱”才是矛盾的来源呢?

俺相信,自从年龄关放开之后,高校里学子肩抗此类“包袱”(父母、兄弟姊妹,或同居男女)的现象不会少的。但有多少会用“自杀”的悲剧有意促成与“宿舍管理规则”冲突的现象发生呢?

显然,这是个案。
作者: 姜河月    时间: 2009-12-25 21:03

对这一引起大家关注的事件,我还是认为有必要讨论。我的讨论中有哪些对死者不敬的地方还请具体指出。
小妖怪虽主张对死者心存敬意,还是道出了两位好友的自杀情况,我不了解她们的其它任何一点情况,所以我不会去对她们进行任何的评论。
对元元的了解,是从网上知道的,网上的资料有假,一般会有人纠正的,如果我的资料有假而我不知道可以明示,让讨论更接近事实,从而得出更为正确的判断。
作者: 小妖怪    时间: 2009-12-25 21:17

本帖最后由 小妖怪 于 2009-12-25 21:35 编辑

23# 姜河月
姜兄误解了我的意思,我关注生命教育,自然也研究生死教育,关注自杀问题,以前我和你一样会去讨论一个个的案例,希冀从这些案例中总结出些什么,对今后学生的生命教育有一个较好启发。这两位大姐都是生命教育的权威,分析别人的自杀事件时她们的条理非常清晰,其中一个还是高级心理咨询师,她曾经挽救过别的意欲自杀者的生命,却未能挽救自己的生命,听到噩耗我无论如何都不能接受,另外一位还是虔诚的佛教徒,在她走的那天,所有的道友都不相信她会选择这样的方式结束今生,对于一个希望修行能摆脱六道轮回进入极乐世界的人来说那种选择意味着什么大家都很清楚,我也是,可是她还是走了,走的前一天她还和道友约好后一天要一起去苏州放生的,走的前半个小时他的司机还接到她的电话让司机到她家楼下来接她,是什么让她在不到二十分钟的时间做出那样的选择?很难分析,所以我困惑了。尽管我知道,一定有原因,but who knows ?
作者: 老木匠    时间: 2009-12-25 21:31

朋友和学生不同

朋友不告而别,自有隐私在内,作为好友,不忍心去分析什么,当然是这样的。

可是作为教师,学生不告而别,就需要分析,也需要他人帮助分析,为何学校的环境未能打消其消极情绪?对于这种告别方式是否有所预防?吸取教训,针对性的进行帮助,这还是应该的吧?
作者: 姜河月    时间: 2009-12-25 21:48

小妖怪的朋友发生的诱因“事件”,可能除了当事的一、二人谁都不知道,而元元的诱因事件知道的人就多了,所以,前者肯定无从分析,而后者是有分析的基础。
美国德克萨斯州胡德堡军事基地枪击案的袭击者也是一名心理医师,他自己的行为正是他要治疗的行为,有和小妖怪的朋友相似的地方,因为事情影响大,对他还是有些合理的分析的。
作者: 姜河月    时间: 2009-12-25 22:18

本帖最后由 姜河月 于 2009-12-25 22:22 编辑
19# 姜河月  

学校方面的压力是她母亲引起的,她母亲不跟着她,与学校就没有矛盾。
---------------

看来你还是钻进牛角尖里不愿意退出。为什么要一味认定母亲这个“包袱”才是矛盾的来源呢?

俺相信,自 ...
天边外 发表于 2009-12-25 20:48
原因的分析是根据事件的具体发展内容而得出的,天边外感兴趣可以去找来看看。
有人不自杀不是我的错,要我说为什么?我怎么知道。不过,看小天从天边外紧跟而来,还是告知一下,各人性格、心理不一样,疏导能力不一样,母亲干涉情况不同,矛盾的激化程度不同。所以不可以一概而论。
作者: 李大苗    时间: 2009-12-25 22:20

24# 小妖怪
理解力超出承受力的人,自杀是比较容易的选择。这也就是为什么文化程度高的人易于自杀的通常原因吧。
作者: 小妖怪    时间: 2009-12-25 22:38

24# 小妖怪
理解力超出承受力的人,自杀是比较容易的选择。这也就是为什么文化程度高的人易于自杀的通常原因吧。
李大苗 发表于 2009-12-25 22:20
大苗所说极是,我和阿吕每每提及都唏嘘不已,因为谈起得多。我们家的阿姨也会参与我们的讨论,她非常不能理解,一个比她富有几百倍,社会地位,经济地位,政治地位都那么高,在她看来什么都不缺的人居然会选择厌世!阿姨说,以前她一家人在苏北农村,穷得吃饭都成问题,仍然觉得活着很好,真不懂她们。
作者: 杜雅萍    时间: 2009-12-25 22:56

本帖最后由 杜雅萍 于 2009-12-25 22:57 编辑

龙应台的《目送》应该给独生子女的家长都看看的,父母对孩子的依赖和爱超过一定限度,也会造成若大若小的痛苦,爱与分离,我想如果家庭能处理好这两个方面,很多悲剧是可以避免的。如果杨元元有多一些情感的宣泄点,如果她能交到朋友,找到爱人,承受痛苦的能力会相应提高的,可惜这些机会因为母亲,完全丧失了。
作者: 周泽雄    时间: 2009-12-25 23:04

似乎,单纯的苦难,很少让人自杀。苦难是这样一种东西,它要求人们全方位地降低自己的感受层次,以便全力以赴地与之周旋。而自杀是需要另一种心境的,苦难者活得太苦,无从觅得那“另一种心境”。
在《肖申克的救赎》和《朗读者》里都出现了相似的情节:入狱者在坐穿大牢之后,反而丧失了意志,找了根绳子。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死屋手记》里也分析过类似心理,真正的苦役犯不太会自杀。
作者: tangju66    时间: 2009-12-25 23:29

生命教育应该先教会学生去爱。 小妖怪的二位上品大姐也好,元元也好,他们心中都已无爱了,

才选择让人无法理解无法释怀的极端方法结束自己的生命。
作者: 李大苗    时间: 2009-12-26 02:33

多数的自杀,就是要死给别人看,或用来表示自己的清白,或用来谴责对方的苛待。而这样的清白与苛待,往往都是难以向他人启齿的,也许自杀者就是将这些原因看作是个人的耻辱。

给谁看?这一定是个案的,但一定是给为其死而后悔的人来看。
作者: 克明    时间: 2009-12-26 06:08

慰问一下祝校长。

主贴讲的还是很有道理的,顶一下。
作者: 定安    时间: 2009-12-26 09:59

8# 黄馨 [

作者: tian295    时间: 2009-12-26 10:16

似乎,单纯的苦难,很少让人自杀。苦难是这样一种东西,它要求人们全方位地降低自己的感受层次,以便全力以赴地与之周旋。而自杀是需要另一种心境的,苦难者活得太苦,无从觅得那“另一种心境”。
在《肖申克的救赎 ...
周泽雄 发表于 2009-12-25 23:04
同意泽雄兄的看法,生存的苦难确乎很难让人自杀,但生存的难堪,心境意义上的难以忍受,对或自身存在价值的怀疑,或对周围他人的报复,或对自杀意义的想象性夸大,也许都有可能导致这一选择。
作者: 金秋    时间: 2009-12-26 22:07

主贴分析得有道理,元元的母亲不给她一点个人空间,应该是造成她对生活失去希望的直接原因。
作者: 金秋    时间: 2009-12-26 22:08

33# 李大苗


“给谁看?这一定是个案的,但一定是给为其死而后悔的人来看。”————最后悔的人可能就是她的母亲了。
作者: 姜河月    时间: 2009-12-26 23:15

贴子黄昏加了亮,tian295兄加了精,谢谢两位的鼓励!

写这个贴,只是有话要说,元元在学校自杀,其家人要学校赔偿35万,学校不答应,便还价到16万,好象市场上谈交易,不知情的人,还真以为杨的自杀是学校的责任。
杨家人对学校的索赔行为易引起责任的混淆,其实元元自杀的主因是其母亲。

关于自杀,专家学者已经研究透了,专著、博士论文都不在少数。
就此个案,只需要对症找准原因就可以了。
专家指出,自杀动机与目的有以下一些方面:
  失恋
  情绪低落或无倾诉对象
  与重要的人关系破裂
  家庭破碎、失去家人
  患了重病、失去健康
  被判坐牢、失去自由
  工作或学校的过大压力
  失去工作、金钱、地位、自尊、重要的人、事、物
  酗酒及滥用药物
  厌恶自己或这个世界
  处在被折磨或极度痛苦的环境
  处在濒临死亡的危机中
  绝望、发生无法避免、挽回的事(被性骚扰、强暴(强奸)、性侵害、性虐待、性操控)

前三项她就都占了,后面还能找出一些。
与重要的人关系破裂:据说自杀前一天与母亲吵了一架,这是元元寻求解脱的最后一次努力,可惜杨母不但自私,而且非常刚愎自用,控制欲极强,没有妥协,元元这才彻底绝望,自杀计划绝然实施。

杨母破坏了对杨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社会支持和交往,削弱了杨的生存能力、信心、意志,使杨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长期在控制欲极强的母亲身边,始终处于一种听话、顺从状态,心态失常,而且无法改变现状,这是杨自杀的根本原因。
作者: 老程    时间: 2009-12-27 09:57

学校心理辅导严重缺失。我昨天刚好看了电视报导,像杨元元这样的同学一入学时校方就不难发现该母女俩的心理问题。简单粗暴地赶走其母更使元元原本不健全的心理扭曲。按规定校方貌似无责但细想想学校除了教学是否应该也该有必要的心理辅导呢?
离开学校太久,儿子有是在国外读的大学,不知现在的大学是否还有辅导员之类的老师。那时的辅导员虽政治色彩较浓但不能排除其积极作用。现在的学生差不多都是90年前后出生的,独生子女社会造成他们心理脆弱,学校加强心理辅导或主动找学生多谈谈变得更紧迫。
作者: 姜河月    时间: 2009-12-27 12:11

本帖最后由 姜河月 于 2009-12-27 12:33 编辑

楼上老程说的有点道理,不过学校是有心理教师的,即便有专门的心理咨询,这样的事也是蛮难避免的,因为心理咨询师不会老跟在身边。学校表示以后对新生要进行心理咨询。
有记者采访内容:“上海海事大学宣传部长彭东恺指出,该校有非常专业的心理教师,如果之前杨母能够及时将女儿的低落情绪透露给老师,通过老师的心理辅导,应该不会发生自杀的意外”。
现在好象还在僵持着,学校愿付16万,但不愿承认学校有责任。
作者: 人约黄昏后    时间: 2009-12-27 14:40

#39楼
姜兄客气了。这帖早该加精了,年末了工作超忙,办公室的网络不能上论坛,所以一直没有及时操作,还好有tian295帮忙。
作者: 小妖怪    时间: 2009-12-27 14:56

慰问一下祝校长。


克明 发表于 2009-12-26 06:08
谢谢克明兄!
作者: 小妖怪    时间: 2009-12-27 15:00

转贴:关于抑郁症,我们都知道些什么?


这个词近年已越来越多地见诸于报端,我们知道了抑郁症与高自杀率有关,但抑郁症发作时是什么情形?它对人的生命危害到底有多大?我们却不甚了然。以至于常常有这样的事情发生:我们身边的熟人甚至亲人突然弃世,我们却不知道因为什么。在他深陷绝望与痛苦的时候,我们因为无知和漠然,没有及时伸出援手,因而痛悔莫及。现在,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了长篇实录作品《旷野无人——一个抑郁症患者的精神档案》,这是中国第一部由抑郁症病人写下的自己的病状报告。


本书以一个抑郁症患者的亲身经历为我们掀开了抑郁症隐秘的不为人知的冰山一角,书中对于疾病的真切的诉说将令每个人为之动容,并不再置身事外。面对如今严苛的生存现状,人人都屡遭精神“试炼”,有谁敢说自己从没有恐惧、疑虑、崩溃过,而拍着胸脯说自己的精神百分之百健康无碍呢!我们都是病人,面对疾病感同身受,我们惺惺相惜。


这本书就像对全体公民发出的一个预警信号,每个人都可以对照书上的描述自查自问和互查互问,我们是不是病了,病得有多重。动员起来,赶快自救和互救。 这不是一个人的战争,我们都是病人,我们需要携手。


疾病,从来是被贬损的,“疾病,成了公民的另一重身份”,有这重身份的人(病人)常常有形无形地遭遇某种歧视。作者李兰妮怀着极大的勇气,在很多人讳莫若深的情况下,袒露自己病态的身心状况。而这个写作本身,又在重新经历那黑暗的一切,所有不愉快的记忆被重新唤醒,导致抑郁症状屡次严重暴发、写作每每中断、难以继续下去。


写作这本书的过程是终于不得不正视自己身心的残缺这一事实,我们有多想成为光荣的神的孩子,我们就有多么难以面对残缺的现实。作为李兰妮,这个格外仰望和追慕美好与神圣事物的女子,她经历了忌疾讳医、自欺欺人的艰难求治过程,因为她无法面对自己病了的事实。写完这本书,李兰妮明白了也想告诉读者,所有的生命都有尊严,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无论他是病人、穷人,无论他是残缺的还是完美的。


李兰妮如此定义《旷野无人》这本书:“它是劫后余生幸存者的肺腑之言;它是一本病历,可供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参考。它在某种程度上是代言书,为那些因精神疾患而默默自杀的人说几句心里话。但愿它还具备报警器的功能,催促正被莫名抑郁愤怒焦虑所困的病人呼救。这里记录的,不是我一个人的抑郁,是我们这代人所共有的抑郁。”

这不是一个人的战争,我们都是病人,我们需要来面对需要来动员需要来携手保护我们的健康。
作者: 小妖怪    时间: 2009-12-27 15:06

http://book.qq.com/s/book/0/13/13991/index.shtml
作者: 天边外    时间: 2009-12-27 15:50

贴子黄昏加了亮,tian295兄加了精,谢谢两位的鼓励!

写这个贴,只是有话要说,元元在学校自杀,其家人要学校赔偿35万,学校不答应,便还价到16万,好象市场上谈交易,不知情的人,还真以为杨的自杀是学校的责任。 ...

前三项她就都占了,后面还能找出一些。
与重要的人关系破裂:据说自杀前一天与母亲吵了一架,这是元元寻求解脱的最后一次努力,可惜杨母不但自私,而且非常刚愎自用,控制欲极强,没有妥协,元元这才彻底绝望,自杀计划绝然实施。

杨母破坏了对杨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社会支持和交往,削弱了杨的生存能力、信心、意志,使杨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长期在控制欲极强的母亲身边,始终处于一种听话、顺从状态,心态失常,而且无法改变现状,这是杨自杀的根本原因
姜河月 发表于 2009-12-26 23:15
唉,真是姜太公钓鱼——“冤者”上钩!!

既然貌似搬出一个“多项因素诱导论”的模式,为何又强制性推论出一个“根本原因”呢?

希望燕谈的智力水平不要如此看齐!
作者: 李大苗    时间: 2009-12-27 17:41

学校心理辅导严重缺失。我昨天刚好看了电视报导,像杨元元这样的同学一入学时校方就不难发现该母女俩的心理问题。简单粗暴地赶走其母更使元元原本不健全的心理扭曲。按规定校方貌似无责但细想想学校除了教学是否应该 ...
老程 发表于 2009-12-27 09:57
校方没有权力指认学生的心理问题,若提供心理辅导,主动的方式只能提供一般性的辅导,不能具有任何特定的或针对性的辅导,这是个人权利的法律事项。特定的或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只能是在当事人提出要求的条件下进行。

如似生理治疗一样,除非法律授权,医院提供的医疗只能是被动的,也就是病人找大夫来治疗,而不是大夫满处主动地找病人做治疗。
作者: 闲人一名    时间: 2009-12-27 18:17

有时会猜测,她会不会只是想体验一下窒息的感觉,死亡的结果并不是她的本意?因为她的生存环境太窒息了。如果网文印象没错的话,水龙头并不高,好像她只是屈膝,脚没有离地。
作者: 姜河月    时间: 2009-12-27 19:51

唉,真是姜太公钓鱼——“冤者”上钩!!

既然貌似搬出一个“多项因素诱导论”的模式,为何又强制性推论出一个“根本原因”呢?

希望燕谈的智力水平不要如此看齐!
天边外 发表于 2009-12-27 15:50
小天的猴急相还是露出来了,不从内容分析却乱抓扳头。杨的心理失常才会自杀,是自杀的根本原因,母亲的控制(而不是你讲的依赖)造成和加剧了她的心态失常,那些负面事件能直接诱使自杀。
澡堂内啊澡堂内,你从什么地方知道的杨母对杨有依赖心,没有具体事实的猜度是冲不出澡堂的。我对你的态度不单是因为你叫了我一声老糊涂,而主要是你在燕谈的一贯表现。而现在,你却做出一副悲天悯人状,担心起燕谈的前途了。你自以为智商高,可你为什么老是在燕谈扮演捣蛋鬼外加活宝的角色呢?叫你澡堂内,你要是感到抑郁,可以在下一贴提出抗议,我可以考虑撤消。
作者: 姜河月    时间: 2009-12-27 20:02

小妖怪贴的链接收藏了,谢谢!
抑郁症了解的不多,看了一点链接中的书,病人的痛苦症状好象很严重,是不是得病的人的生活态度太认真了,放松不了。
每个人(包括总统)都会有不顺心的事,都有情绪波动,善于消解很重要。
作者: 小妖怪    时间: 2009-12-27 20:56

小妖怪贴的链接收藏了,谢谢!
抑郁症了解的不多,看了一点链接中的书,病人的痛苦症状好象很严重,是不是得病的人的生活态度太认真了,放松不了。
每个人(包括总统)都会有不顺心的事,都有情绪波动,善于消解很 ...
姜河月 发表于 2009-12-27 20:02
一个人追求完美固然好,可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往往就非常危险了,对一切要求太高往往就累了自己。
作者: 天边外    时间: 2009-12-27 23:12

49# 姜河月

姜秀才,看得出来你的推理水平反映出“文科生”的思维偏好。以俺“工科生”的直觉,无法信服。

福尔摩斯探案,无论是否对路,起码也提供了一种可以让读者借以套用的模式。你自己想想看,以你的推理方式,如何解答小妖怪的疑问?

再说,俺本能的理解,母爱中自然包含“自私”与“依赖性”的个体特质,显然无法用道德规范去指责的。

以俺的推理,杨元元式的悲剧,有两个条件引导,一个是必要条件——指杨元元个人的敏感性气质,另一个则是充分条件——“角色扮演”的移情模式。

同理,小妖怪的例子中,即便是心理医生的职业也落入这种心理投入的陷阱。当劝说别人的时候,自己以局外人的观察立足。而自己投入时,则完全陷入情境中发生“梦游”。这种现象往往令当事人的表现,或者是情绪冲动的(歇斯底里),或者是“平静”的走向绝路——诗人海子,评论家胡河清同样如此地陷入“宗教臆念”。

所以,若以个案来说,杨元元以自身(包括母亲)的“困境”为由,冒然违犯校方宿舍管理秩序的言行,引发了管理人员“未尽人性”的谩骂和驱赶,从而造成自我尊严被贬低,个人情绪产生激烈波动,最后转向为“悲剧角色”的意外情景(即大苗指出的——“死给别人看”的负气感)。

有一个证据可以辅佐,就是杨元元生前还参与校内话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排演,不巧的是该“悲剧角色”的移情心理,反而衍生一种生理冲动。

再说远些,我们注意观察,燕谈内也常常发生网友之间相互言语冲突的景象,有些网友的个人气质,在“歇斯底里”的表现上,可谓投入效果强烈。可见人性中的必然。
作者: 克明    时间: 2009-12-27 23:20

再说,俺本能的理解,母爱中自然包含“自私”与“依赖性”的个体特质,显然无法用道德规范去指责的。天边外 发表于 2009-12-27 23:12
我怎么觉得一般提母爱,是说母亲对子女的“无私”和子女对母亲的“依赖”。天兄的这个“自私”与“依赖性”是指什么,望说明一下。
作者: 天边外    时间: 2009-12-27 23:27

本帖最后由 天边外 于 2009-12-27 23:31 编辑
我怎么觉得一般提母爱,是说母亲对子女的“无私”和子女对母亲的“依赖”。天兄的这个“自私”与“依赖性”是指什么,望说明一下。
克明 发表于 2009-12-27 23:20
你的“观察”没错。但以俺对人生的观察,“反面”的真实性也是存在的——母亲的“自私”与对儿女的“依赖性”。你信不信呢?

PS 爱是“交互”的,以往的观念中(所谓未经检验的“常识”),对母爱的理解往往是单向“付出”式的。而真实的场景却是——“母爱”中包括“自私”的保护意识,和与儿女共同生活中存在的“依赖性”心理。
作者: 水色    时间: 2009-12-27 23:35

我怀疑,更多时候导致,自杀的不是单纯的苦难,而是循环往复的悲剧——困扰、努力、失败、还困扰、再努力、又失败、更困扰、再努力、又失败,。。。每一次拼命努力都导致更深更黑的情绪低谷。。。。这样循环往复千次万次,求生的意志就被消磨光了。
作者: 老程    时间: 2009-12-27 23:46

41# 姜河月
心理老师若在办公室里等学生上门那就形同虚设,真正有较严重心理问题的人都不会认为自己有心理问题。
杨元元把母亲藏在寝室是该校唯一这样做的学生,校方发现后只是让宿舍管理人员去赶杨母。元元的老师和相关负责人并没有就此事与元元沟通过,这不能不说是管理中人性的缺失,校方责任肯定是有的。
作者: 天边外    时间: 2009-12-28 00:00

55# 水色

在“角色扮演”的情景中,拉登的弟子们可能是一种“自我圣化”的情结作祟。

有没有玩过“蹦极”的游戏,在跳下高台的瞬间——有的人感受到“九死一生”,有的人感受到“向死而生”。

推测,“欲仙欲死”的境界,也不是常人所为啊。哈哈。
作者: 天边外    时间: 2009-12-28 00:02

41# 姜河月  
心理老师若在办公室里等学生上门那就形同虚设,真正有较严重心理问题的人都不会认为自己有心理问题。
杨元元把母亲藏在寝室是该校唯一这样做的学生,校方发现后只是让宿舍管理人员去赶杨母。元元的老 ...
老程 发表于 2009-12-27 23:46
按你的推理,城管在驱赶摊贩时,肯定缺乏“人性”的交流~~~这个责任显然归于ZF。
作者: 水色    时间: 2009-12-28 00:17

57# 天边外

不是蹦极那样,是象沼泽地,愈是奋力挣扎,就陷入愈深,直到被整个儿淹没。
作者: 姜河月    时间: 2009-12-28 00:26

49# 姜河月

姜秀才,看得出来你的推理水平反映出“文科生”的思维偏好。以俺“工科生”的直觉,无法信服。

福尔摩斯探案,无论是否对路,起码也提供了一种可以让读者借以套用的模式。你自己想想看,以你的推理 ...
天边外 发表于 2009-12-27 23:12
天边外,你52楼的回贴是认真讨论问题的样子。我倒是希望你以后对其他网友的回帖都是这个样子,何必让人生厌涅。我前面回帖中有意气、有乌搞的地方,还望包涵。
这个问题是在讨论的,我也不是认为自己一定就正确,只能在已经看到的“事实”前面作判断,网上得来的“事实”有时还会变,甚至变成不实,那判断就会错误。所以,评论网上的事件是一个冒风险的事情,人生阅历、经验丰富的人评经验有时还能感觉到不实的地方,评论就更准一些。
我说杨母自私是有依据的,这个自私损害了女儿的成长条件和前途,就不能用所谓人性是自私来搪塞。杨母的依赖只是依赖物质生活上的便利,对女儿所学专业、学校都要控制的,可以推断对女儿的工作、婚姻都会干涉控制的。从女儿孤僻、内向的性格形成也能判断出是母亲管的结果。女儿再大,在母亲眼里还是女儿,习惯着要管的,可是从社会意义上说,女儿早该自立了,杨母只能提参考意见,主意该让女儿拿,杨家显然不是。不早了,先写到这儿吧。
作者: 老程    时间: 2009-12-28 15:11

按你的推理,城管在驱赶摊贩时,肯定缺乏“人性”的交流~~~这个责任显然归于ZF。
天边外 发表于 2009-12-28 00:02
不同意你简单地把杨元元母女与摊贩类比。杨母被赶出后第一天租房未果,半夜时分像从身上割肉似的用去100元住了个招待所,第二夜二人在校内体育场看台上坐了一晚,第三夜杨母在礼堂过夜。第四天才租到150元/月的房子,结果连着两晚睡在水泥地上被冻醒...
杨元元从母亲被驱出寝室到自杀身亡过的那几天是很悲惨的,期间她的状态肯定不正常,校方如在这相对较长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的情况哪怕有个老师或相关人员与杨交流一下杨的自杀就有可能避免。
杨母女二人固然有自己的问题,但杨元元是该校正式录取并收取了学费的学生,校方对她们事情的处理缺乏人性。
作者: 小妖怪    时间: 2009-12-28 15:25

本帖最后由 小妖怪 于 2009-12-28 15:34 编辑
小妖怪贴的链接收藏了,谢谢!
抑郁症了解的不多,看了一点链接中的书,病人的痛苦症状好象很严重,是不是得病的人的生活态度太认真了,放松不了。
每个人(包括总统)都会有不顺心的事,都有情绪波动,善于消解很 ...
姜河月 发表于 2009-12-27 20:02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当今全球抑郁症的发病率为10·4%,这意味着每十个人就有一个人受其影响,高居精神疾病榜首。而在中国,大约90%的抑郁症患者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可能患上这种病,更谈不上及时治疗。或者一直在保持沉默,这其实更恐怖。抑郁症不经过治疗最坏的结局会有两种:杀人或者自杀.专家们认为,随着人们生活压力的加大和工作节奏的加快,会有更多的人感到紧张、疲劳和郁闷,加上经济拮据、失业和下岗等因素,发病率会进一步增加。由于抑郁症的发病年龄绝大多数处于工作年龄段,严重的抑郁症中有15%的可自杀而死。也就是说,抑郁症既可以影响人们的工作,又可危及病人的生命。

 其实正如姜兄所言,在人的一生中总会有一段时间生活在抑郁中,抑郁的心境是一种忧伤、悲哀或沮丧情绪的体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不快活”。它不仅与许多精神和躯体疾病有关,而且与社会和外部环境的许多因素有密切的关系。如:贫困、失业、婚姻问题、家庭不和、年老和伤残等均可诱发抑郁症。有抑郁心境的人经过适当的自我调整和心理治疗,是可以纠正的。只有当抑郁心境发展到一定程度,具备抑郁症的基本特征,并持续一段时间,影响到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时,才成为抑郁症。也就是说,抑郁不等于抑郁症,但抑郁不及时调整和治疗,是可以发展成为抑郁症的。


   抑郁症病人一般是不会主动上医院的,因此,有很大的隐匿性。病人可能因对家庭生活缺乏兴趣而导致家庭的破裂;对工作注意力不集中而经常出错;一些事业有成,生活过得十分富裕的成功者,也会因抑郁症而走上自杀的道路。抑郁症的隐匿性是危及病人生命的恶魔。
作者: 姜河月    时间: 2009-12-28 21:53

41# 姜河月  
心理老师若在办公室里等学生上门那就形同虚设,真正有较严重心理问题的人都不会认为自己有心理问题。
杨元元把母亲藏在寝室是该校唯一这样做的学生,校方发现后只是让宿舍管理人员去赶杨母。元元的老 ...
老程 发表于 2009-12-27 23:46
自杀是个人心理(精神)出了问题,学校无法预知某人会不会自杀。虽然杨自杀前与学校管理人员有纠纷,但这种属于一般性的纠纷很多,不足以使旁人想到有自杀的危险性,其家人在杨死后怪罪学校有转移对杨母责难的企图,当然,他们需要夸大杨死前的“悲惨”,睡水泥其实不是绝境,买块床板或床就能解决。
有一种情况外界应引起注意的,比如某人遇到重大的灾难等负性事件时,有可能自杀,如果是在校生,学校应该去慰问或做心理辅导。
但杨某不是这种情况,她的自杀是宿命性质的,她认为自己一事无成,改变不了命运,前途无望,故才自杀。这些内心思想,学校是无法知道的。所以,她的死学校没有责任。
在处理纠纷时,学校员工言辞不当是员工的错,学校也愿给16万元安慰费用,应是做到位了。
作者: 姜河月    时间: 2009-12-28 22:36

本帖最后由 姜河月 于 2009-12-28 22:38 编辑
我怀疑,更多时候导致,自杀的不是单纯的苦难,而是循环往复的悲剧——困扰、努力、失败、还困扰、再努力、又失败、更困扰、再努力、又失败,。。。每一次拼命努力都导致更深更黑的情绪低谷。。。。这样循环往复千次 ...
水色 发表于 2009-12-27 23:35
单纯的苦难或可理解为贫困,最底层的民众不具有地位、荣誉、众多的财富、荣耀的事业等,他们没有要维护这些方面的压力,他们只要维持饿不死就行,而维持饿不死的方法较多,不易走向绝路。最不济,带上一副碗筷和一根打狗棍也能生存下去。
而有一定地位者这些方面如果维护不了,没了前途,往往会绝望自杀,如官员(受到调查)、艺人(没有了演出或演出减少)的自杀。
作者: 海阔天空    时间: 2009-12-28 23:32

本帖最后由 海阔天空 于 2009-12-29 00:03 编辑

在大学,有一些贫困生,父母本来就没有固定工作,而是四处打零工,既然自己的小孩到大城市上学,而大城市找工作的机会又相对多一些,所以也就跟着小孩一起来了,我就知道有好几个。所以我不认为杨元元的母亲一直靠女儿生活。区别在于一般学生的家长都在外面租房子,少有和子女在一起住校的,可能杨元元家两个孩子都要上学,租房也较贵(反正我觉得450多元租个毛坯房真有点贵),当然是能省则省。再者,象杨元元母亲所在的小城市(一说是枝江一说是宜昌),下岗女工在50岁以前政府根本不给予任何补贴,反而还要自己买养老金。有的小地方即使到了50岁养老金也少的可怜。杨母我估计应该在50出头,因为他母亲小学文化,结婚应该在20岁左右。
贫困生缺乏社会的关爱是其自杀的一部分原因。
从其自身来讲,正是过度的自卑,所以出人头地的愿望就更强烈,希望通过学习改变一切。她有两次考上了小城市的公务员,因为不是北京上海而放弃,非要把目标定位在自己不可达到的高度,结果当然是很失望。这种认为大城市才是人活的地方,蔑视小城市的等级观念实在是害了她。
为什么到了近三十还没有男朋友,因为她觉得自己没有理想的工作,不可能找到条件好的男朋友,这也是很多大女的通病,谈恋爱,不是首先考虑爱情,而是把彼此放在现实的条件的(这些条件包括个人工作经济、个人相貌、对方家庭收入等五花八门)上反复评估,不是求爱情,而是追求条件的尺度,按照这种逻辑她现阶段当然是不适宜谈朋友的了,所以不是她母亲妨碍了她,而是她自己恋爱的等级观念阻止了她涉入爱河。高校里有相当多的贫困生,有的还是男生,也找到了爱情,而杨元元长的不丑,为什么要把自己包裹起来呢?
即使若干年以前一个学院的公费研究生也应该有几十个,杨元元第一名的成绩不可能被别人挤掉。事实是她如果真是班里的第一,就不会多次考研究生落榜的记录。
作者: 海阔天空    时间: 2009-12-28 23:54

本帖最后由 海阔天空 于 2009-12-29 00:19 编辑

从严格的法律意义上讲,学校没错,因为除了校规外,同寝室的人有的并不乐意多一个人在宿舍里长期居住。但从人道来看这些人的做法无情了。说来说去还是心理素质有问题。当现实和理想有落差,只能是适应,调低自己的期望值,而不是放弃生命。
什么“人可以被毁灭,不可以被打倒”这些莫名其妙的格言本身就是扯淡,也误导了她。
作者: 海阔天空    时间: 2009-12-29 00:34

本帖最后由 海阔天空 于 2009-12-29 00:42 编辑

对于富裕的家庭来讲,小孩无论到天涯海角读书都没有问题。但对贫困家庭,就确实是问题。高校提供的勤工俭学岗位,每个月也就80元,而竞争者踊跃,实在是这几十元对他们来说真的很重要。所以我理解杨元元的母亲不让她去大连读书,因为高校每年都有相当多的学生因为路费太贵而不回家过年的,真的是负担不起。很理解她们母女要挤在一起住为的是省下450元\月租房的钱。
作者: 杜雅萍    时间: 2009-12-29 01:11

她弟弟说,她妈妈一个月有900多退休工资。
作者: 听月小筑    时间: 2009-12-29 09:09

看了大家的回复,我也认同元元的死与母亲有关。但是我也有另外一个想法,例如:我们来做一个假设,假设现在死的是元元的母亲,那么,母亲的死又与谁有关系了?是不是与元元有关系?因为元元没有尽一个女儿的责任照顾好母亲?
作者: 地瓜    时间: 2009-12-29 09:48

努力不让自己进入那10.4%
作者: 老程    时间: 2009-12-29 11:03

本帖最后由 老程 于 2009-12-29 11:07 编辑

我又看了一遍电视台的报导,我依旧认为校方的确有责任。
一,他们了解杨元元和母亲的情况并让杨元元写过要求与母亲同住的申请。既然校方一开始就不准备同意你让人家写申请干什么。
二,校方驳回杨元元的申请后没有做认真的劝说而是让素质不高的宿舍管理人员粗暴驱赶了事。
三,杨元元的母亲在外租房后到杨元元宿舍洗澡遭管理员辱骂。
四,杨元元的母亲在杨自杀的那天早晨来校宿舍管理员拒绝让其进入杨的宿舍楼。
大学里的制度多如牛毛,哪一条是真正严格执行的。社会上对法律的执行都不严格为什么就不能对弱势学生采取些变通手段呢?
该校党委副书记在电视上侃侃而谈他们是如何仁至义尽,敷衍地说也许他们的举动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仅仅是稻草吗?我看是屠刀!
作者: psyzjs    时间: 2009-12-29 11:59

24# 小妖怪
理解力超出承受力的人,自杀是比较容易的选择。这也就是为什么文化程度高的人易于自杀的通常原因吧。
李大苗 发表于 2009-12-25 22:20
一看大苗这话,就知道文献看得不够。

事实上,个性或文化的因素起了很大作用。
作者: 天边外    时间: 2009-12-29 16:08

71# 老程

合理程序在于校方与杨元元之间确有相关的交涉,但申请一经校方驳回,杨元元是否在言行上同意遵守校规呢?

问题就出在,如果杨家母女仍然触犯校规,双方之间的冲突与后果就无法将责任直接落在校方上,但校方因为管理员“不尽人性”的粗暴手段,与该程序协调的“公正性”将受到“事后审查”,这是必然的。这也是为何校方事后愿意作出经济补偿的缘故吧。
作者: 姜河月    时间: 2009-12-29 22:36

也看了电视报道,杨的同学说杨要演的确是朱丽叶。学校当时提供给杨母一份勤工助学的工作,每月300元,以贴补450元的房租。实际只要付150元房租。
学校在申请房子的处理上是妥当的,下面具体管理人员的态度不好,有些问题,但自杀不能归咎于此。杨母看到有空床,在校方不同意的情况下,硬要住,使杨家与工作人员矛盾加剧。
杨家是比较困难,但比杨家困难的同学有很多,如果真到了影响生存的地步,也是社会保障制度上有问题,学校没有理由承担这个责任:让学生带家属上学,提供住所。
小筑的假设应该不能成立,女儿儿子给了她很大的希望。不能简单认为两个人,谁自杀了另一个就有责任。
很高兴新人老程兄能参加讨论,虽然我不同意他的观点。
作者: 老程    时间: 2009-12-30 00:18

其实我很认同海阔天空的观点。
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多数较敏感,心理易受伤害。就算是你去帮助他们也得讲究些方法,不能让他们觉得你是在施舍,要维护她们的自尊。
我所说的“责任”不是指法律责任,看了央视的专题讨论我的感觉是校方态度冷漠做法粗暴缺乏人性。 杨母是应该搬出寝室(事实上她也搬出去了),可搬出去后这几天她们每况愈下还受到更多的屈辱。校方除了宿舍管理员外没有一个再过问过此事,这也配用“仁至义尽”!贫困自卑本来就会使人产生心理问题,弄得不好就会出人命。学生自杀学校很难防范但这不等于说校方无责任。
到目前为止校方在电视上露面的几个人的嘴脸是令人生厌的,如果他们是不得已而为学校撇清责任也就罢了,若他们是表里如一的话,那就得为这群人做个心脏彩超看看它是用什么金属做的。
作者: 杜雅萍    时间: 2009-12-30 11:12

本帖最后由 杜雅萍 于 2009-12-30 11:17 编辑

学校里有很多家庭境况与杨元元差不多甚至更差的,杨元元工作过几年,考上了公费,母亲有退休费,弟弟也可以提供小额补贴。试想一下,一般人遇到来自身边的蔑视和侮辱,是不是每个人都会自杀?杨母现在是苦主,央视的节目一直渲染母女两的苦难,貌似她妈妈才是最大的受害者。事实上,是她妈妈将杨元元的私人生活空间侵占,使得杨元元一次次受挫后承受力一次次受打压,直至绝望。杨元元她妈妈说上海没有人情味,她自己呢,用亲情将女儿绑架,毁掉她的生活。据报纸上的报道,曾有人提醒她一直和女儿在一起,会耽误女儿的婚姻大事,结果她平淡地说,她楼上的还有三十好几的没结婚。杨元元曾有意在湖北地方做公务员,她母亲不同意,因为不是北京上海。有很多父母虚荣心投射在子女身上,尤其是这样的单亲母亲,要求孩子扬眉吐气出人头地,至于孩子的生活和感受,则不在他们的考虑中。
从学校角度来说,杨母住了70天,同寝的女生搬走,我想她大概是觉得学校条件很好,能蹭就蹭呗。学校的住宿是给学生提供的,有其管理要求和规定,学校也为她们提供了尽可能的帮助,不管怎么说,学校不是慈善机构,不能满足每个学生的特殊要求。
杨母这么一闹,很多学校会对录取贫困的学生顾虑更多。
作者: 老程    时间: 2009-12-30 14:54

我还是从看楼主的帖子才得知杨元元之事的,我认同楼主和楼上的观点。但现在还不是大范围讨论她们自身原因的时候,现在就是要让校方认识到正是他们合理合法的冷漠酿成了这出悲剧。
作者: 杜雅萍    时间: 2009-12-30 14:57

认定责任需要在充分的证据基础上,不论是社会还是学校,规定都是冷漠和没有人情味的。对一个三十岁的成年人来说,学校不负有监护的义务。
作者: 宇航    时间: 2009-12-30 15:30

活的憋屈,死的伟大,如果是马加爵,就要报复学校
作者: 瓜粉    时间: 2009-12-30 15:35

世态炎凉,人世永远躲不开的痛。。。
作者: 姜河月    时间: 2009-12-30 22:22

本帖最后由 姜河月 于 2009-12-31 06:00 编辑

虽然海事大学属于强势一方,杨家属于弱势一方,但是,校方是在执行自己的制度规定,员工与杨家的口舌矛盾也是员工在执行规定而杨母不配合引起。
在国内我们见到了太多的官方强势忽悠、欺压弱势群(个)体的情形,习惯性的总是站在弱势一方,同情支持弱者使我们也占有道德优势、似乎良心有安。但是这次不同。
这次我不支持杨母,是因为我不想支持自私愚昧,
杨母是杨元元不自觉的加害人。杨元元的自杀是不愿意再当其母的傀儡。
杨母事后悔恨地说,我要是早搬出去就好了。但是已经迟了。
贫困不是悲剧的原因,杨母的自私愚昧才是。

要说的我都说了,我不想再讨论下去了。
愿杨元元的在天之灵安息!
作者: 宇航    时间: 2010-1-1 04:02

  
  石述思:为什么那么多人认为杨元元自杀是咎由自取?(2009-12-3101:21:09)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cb878a0100fuao.html
  今天,上海海事大学法学院2009级研究生杨元元自杀已经超过整整一月。
  也许,我们现在唯一能做的事是让她的灵魂安息。
  但围绕此事的论战愈演愈烈。而且发生了悄悄转向:很多人从最初谴责海事大学的冷漠转向炮轰她家人的逼迫。
  今天下午,我做客央视大家看法节目,再次见到了杨元元的母亲,她眼含热泪告诉我:至今没有得到学校一分钱赔偿,甚至一声抱歉。旁边还站着她同样孤单无助的泪如雨下的舅妈。当参加讨论的学子纷纷冲向毕淑敏老师合影、要签名时,我默默走向前去,握着无人理睬的两位老人的手说:多保重。
  我知道现在话语权不在她们一边。几天前,我在上海东方卫视录制同样题材的节目时,由于始终为杨元元辩护,已是一个少数派的代表,只是在CCTV的演播室里更加凸显。
  但我不后悔。甚至认为,多数认为杨元元之死是咎由自取的人也许并不了解她自杀的前因后果,而仅仅瞄准了她最后的绝望脆弱——忽略了她30岁充满坚韧和苦难的奋斗历程。
  杨元元来自湖北宜昌,6岁时父亲因病去世,当时弟弟尚不满4岁。多年来,母亲一人含辛茹苦将姐弟俩拉扯成人,期间,她丢掉了工作,且房屋被拆迁后居无定所,导致求学期间杨元元一直与母亲同吃同住。杨元元2002年本科毕业,由于欠学校学费,她5年后才领到毕业证和学位证,随后几年,由于没有关系和背景,她始终找不到理想工作,也无法改变家庭苦苦挣扎于生存线的可怜处境,直到30岁没有男友。于是决定最后一搏,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于2009年9月考上了研究生——此刻距离她的生命终点只有不到三个月时间。最后她要求与母亲同住一寝室遭校方拒绝,在外找房无果后,精神彻底崩溃,最后以一种极为痛苦的方式选择了自杀。自杀前一天,她发出一声叹息:“知识无法改变命运”。
  我在大家看法节目现场曾问了杨元元母亲一个尖锐的问题:很多人认为杨元元自杀纯属在心高气傲的情况下读书读傻了,心灵闭塞,缺少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而走上绝路的,您怎么看?杨母当即愤怒地反驳:她要这样,怎么能在武汉大学读书时当上团支书呢?我也提醒大家:在杨元元自杀之前,在研究生班排演的莎士比亚名剧《罗密欧和朱丽叶》中担任女主角朱丽叶。
  但我身边充斥着贩卖廉价心灵鸡汤的嘉宾和观众。他们不屈不挠地认为处在绝望边缘的杨元元除了自杀,还有更好的选择——可惜他们都不是杨元元,也不愿意站在杨元元的立场上真诚地体味一个有梦想且努力奋斗的人的幻灭。真的,这么多急切地劝慰已经死去的杨元元的人,如果有其遭遇,可能自杀多次了。
  他们活着只能说明他们比杨元元活得幸运——这是这个时代进步的标志,除此之外,我看不到更多的东西。
  我承认,尽管这个社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惨烈的竞争、巨大的贫富差距、阶层上升通道的阻滞以及像癌症一样扩散的弱肉强食,但这不能成为人厌弃生命的理由。但在占全球每年自杀人口三分之一的中国,太多人在特殊的人生困顿时刻到达临界点,产生轻生的冲动——只是在您萌发这一想法之际,取决于您得到的是帮手还是推手。
  您难道会谴责自杀的王国维和老舍是意志薄弱之徒吗?——也许您会归结为时代背景的昏暗。
  可惜,在充满繁荣发展的灿烂背景下,杨元元默默地到达了这样一个临界点,很遗憾,她得到的不是温暖的拥抱,而是终结生命的绞索。尽管是极端的个案,但我还是感到了彻骨的寒冷。尤其是周围太多衣食无忧的人,对这个本来在很小的善意的帮助下就能重拾宝贵生命的人开始品头论足,矛头直指与她常年相依为命的家人,用绝对正确也绝对无情的道理对她的死亡找寻自身逃脱责任的通道。
  一个大学,面对自己极端贫困的学生,为她的母亲提供一个床位就那么难吗?他们的辩解是:这样就有全部学生带着家长前来陪读的可能,需要建家属楼了。但这些学生不是杨元元——也很难具备杨元元那么多要件。一个适用于大多数人的校规就不能以人道主义的名义做一次破例吗?武汉大学也有类似的校规,为什么就可以?
  我突然想起了2005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洪战辉。那是一个无比温暖的故事。他在11岁那年家庭突发重大变故:亲妹妹死了,父亲疯了,父亲又捡回一个遗弃女婴,母亲和弟弟后来也相继离家出走。洪战辉稚嫩的肩膀过早地挑起了生活的重担。从读高中时,洪战辉就把这个和自己并没有血缘关系的妹妹带在身边,一边读书一边照顾年幼的妹妹,靠做点小生意和打零工来维持生活,连续16年直至把妹妹带到自己上大学的异地他乡。在他自尊自强自立地奋斗的过程中,始终得到了学校和社会的关爱和激励。而不是冷漠和厌弃。
  这是一个同时产生洪战辉和杨元元的世界。如今阴阳相隔,令人感喟。
  我相信,一路跋涉的杨元元一家人肯定有自身的问题,甚至作出过值得商榷的人生抉择,但那些在杨元元死后试图帮她修改人生作业的人,您就能保证自己在人生漫长的旅程中每一步都极其精准地与命运合拍,不会出错?算了吧,何况多数人没有像杨元元被贫贱逼至墙角。
  也许,我们该考虑一下自己的责任了。比如杨元元和她母亲背后不健全的社会救济制度,比如学校在神圣管理名义下人文精神的缺失?比如看客们冷漠的足以杀人的眼神和话语?
  在节目现场,一个女生尖利地批评我试图对所有人实施道德绑架,呵呵,面对这么多自私的聪明人,我真的没这个能力,我知道自己最终只会被杨元元绑架——包括她那些身陷舆论漩涡的笨嘴拙舌、百口难辨的亲人。
  在节目结束时,我拉着哭泣不止的杨元元舅妈的手说:我会继续替元元说话。
  哪怕是最后一个理解她们的人,我也不会放弃。
  因为这个时代不仅需要精英们制定的冰冷规则,更需要拥有呵护弱势群体的温厚体温——无关道理,关乎人性。
  
作者: 天边外    时间: 2010-1-3 23:10

本帖最后由 天边外 于 2010-1-3 23:13 编辑

哎,没有人想过——杨元元之死,是一个意外吗?

知道福尔摩斯如何探案的?
1,杨元元的“自杀”现场,有没有一些特殊“细节”耐人寻味呢?
2,杨元元有没有公开的自杀“遗言”呢?
3,谁说30岁的女子没有“男朋友”——你们心目中的男朋友是指“订婚者”还是“性伴侣”?
4,知道杨元元扮演莎士比亚悲剧中的“朱丽叶”角色,需要怎样的演艺才能与气质吗?需要怎样的“体验”技巧吗?
5,杨元元有没有“私人日记”或“博客信息”给予公开吗?
6,杨元元的心理世界属于“自我封闭”的,还是“开放交际”的?(团书记或学生会干部的人才要求是什么?)
~~~

究竟谁被传媒道德“绑架”呢?谁在做哪些近似“盲人摸象”式的推理呢?
作者: 姜河月    时间: 2010-1-5 21:33

天边外元旦又看到了一些资料,贴了出来,那就再聊几句。
这个猜想我早就看到了,其可信度太低,只能起吸引眼球的作用,作这个猜想(假自杀以吓学校但发生意外)的人受柯南·道尔的影响太深,去模仿创作一些虚拟的探案故事也许在行。
没有遗言和博客宣告,不是不可以自杀。
团干部是没有性格要求的,看到的大多数团干部是外向型的,就断言作为团书记的元元不是自闭、内向的,这样的判断是没有根底的,元元的同学对元元最了解,她们说元元内向、孤僻才是可信的。
元元母亲的话也是不能全信的,她说的不实之辞学校已经有指出,她在元元自杀前一晚和元元大吵了一场,事后采访她,她也不说到底吵了些啥。
我们更应该相信和本案没有利害关系的元元同学的话。
亲情绑架的说法是深刻的,杨母与元元不但有代沟,而且文化上的差异也是巨大的(据说杨母是小学毕业),两人在有关元元自身的一些重要事情上的选择肯定有矛盾,只因着这个亲情,元元就要听杨母的。
她们在处理学校让杨母搬出去的事情上是有矛盾的,元元是愿意听从学校的,杨母执意不从,杨母拎不清,元元是来“求”学的,不是来和学校分庭抗礼的,最后一晚的吵架由此可以看出一点眉目,元元要杨母回出租屋,而杨母看到有空床位就是不愿意回去,不把学校的规章制度当回事,一点也不尊重女儿的意见。吵到什么程度杨母不说也无法知道。
元元此时怕演朱丽叶遭同学嘲笑;与母亲、学校关系弄僵;以往恋爱、工作、创业的一系列的失败;心理压力很大又无处疏导以至崩溃。
作者: 自觉的梦游人    时间: 2010-1-12 01:25

新浪博客 杨元元自杀事件 真相实在太令人振撼
母爱是世界是最伟大的字眼。可您见过这样的母爱么?她就象一棵小树上缠着的粗藤,从孩子刚出生时,她就相拥着他们百般爱抚,缠绵不休,可孩子一天天长大了,她还死死地抱着他们,用自己的浓荫死死地罩住了他们,她以为这是对孩子最大的爱,但她却从来意识到,自己这种自私的母爱,原来以侵蚀孩子的成长空间为代价的,因为她的浓荫,孩子们远离了必需有阳光和水份,因为她不停的缠绕,让小树只好拼命挣扎,直到喉管被勒得无法正常呼吸...
突然产生这种感觉,应该感谢石述思先生。是他在距离上海海事大学的女研生杨元元去世已经一个月之际,写出那篇被推荐到浪首的《为什么那么多人认为杨元元自杀是咎由自取?》一文,重新使杨元元事件掀起轩然大波,并使原本同情杨家不幸遭遇的我,在网友们对此文的强烈批判驱使,产生了想了解事件真相的强列愿望,收看了网上所有与杨元元有关的视频,尤其是香港凤凰卫视的“社会能见度”对杨元元的母亲望瑞玲的采访,才得出这样与我的初衷相反的可怕结论。我甚至有点怀疑,那位身为公众人物的石述思先生,他是否真的同情杨家?还是象别人所说的“有意在利用杨元元事件炒作自己”?否则怎么会这样来帮杨元元母亲的“倒忙”呢?
  
  可以说,凤凰卫视的这段视频颠覆我心目中原先对杨家人弱者形象的所有认知。
  
  一直以来,在起初的报道带给我们的印象中,杨元元是个绝对要靠贷款维持生计否则就活不下去的贫困生,是一个无论自己都难都不愿扔下孤苦老母不管的孝顺孩子,而杨母呢,则是一个手无分文、无家可归、体弱多病、必须投靠女儿才能生活的孤苦无依的可怜老人,住在女儿的宿舍里不肯走完全是被逼无奈。但凤凰卫视的 “社会能见度”节目却透过主持人与杨母亲的对话告诉我们的真相,却足可以令任何善良的人们瞠目结舌:
  
  原来杨元元可以不当贫困生的,在本科毕业的八年内,她曾考取过枝江和广西北海两个城市的公务员,只因母亲不喜欢小城市就放弃这两次知识改变命运的机会。后来又多次考研才进了母亲梦想中的大上海。她之所以带母住校,也只是因为自己受惯了母亲的照顾,怕离开她之后会难以生活。杨母也不是什么手无分文、上无家片瓦的可怜老人,而是一个不甘寂寞的女强人,她每月享受着当地的医保和原单位900多元的退休金,原来的工厂虽然搬迁了,她虽然买不起新房,还是可以继续与其他职工分之一的职工一样住在老宿舍里,只是她不喜欢那穷地方,所以才硬跟着女儿挤进了大学宿舍,为的就是好利用大学生赚钱。还有,她之所以未经允许就赖在上海海事大学学生宿舍 70多天不走,理由居然是因为“我们在武大时也这样...”
  
  当看到这位的杨母,面对主持的询问象个成功人士般的在视频上充满自信的侃侃而谈,甚至还时不时地流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自得和微笑时,我心里真有一种很强烈的刺痛感:
  
  这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啊?女儿选择以那种悲剧的方式离开人世,而从她的脸上却看不到丝毫的悲伤,她从不认为自己是女儿的累赘,还在显摆自己才是女儿的救世主。从专业爱好到人生道路,不管女儿喜欢与否,她就是要用自己的人生目标左右了女儿的一切。我终于明白她那已经30岁才上研一的女儿至今为何没谈过一次恋爱?又为何找不到几个能说知心话的同学和朋友?现在想想,有那样一个不识大体的母亲30年来成天形影不离的跟随着,谁又能找到接近她的机会呢?当她与 30岁的女儿挤在宿舍那张狭窄的床上时,难道就没有想过,自己挤占的岂止是女儿的一张床,简直就是剥夺了女儿的空气和养份,扼杀女儿的情感与人生的发展空间啊!换言之,不正是这位母亲用自己无休止的奢求,绑架了女儿的一生么?
  
  更可悲的是,当央视“大家看法”的记者问:时至今日,你是否后悔当初对女儿去上海的安排?她想到的不是女儿的可怜,而是一个市侩的经济帐:“划不来……”,听到这里,我彻底对这位的母亲无语了。我在想,这不就是一种典型的“藤缠树”么?
作者: 天边外    时间: 2010-1-12 16:09

真可谓:清官难断家务事,糊涂僧巧断糊涂案。

如果杨元元母亲的经济状况被证明并不窘困,那么,反过来就证实——经济压力的影响不大,而死亡事件纯属意外。

“自私自利”之心,是每个母亲的生活本能,只要不与公益或公德相冲突,旁人无可厚非。母爱的内容除了慈爱与牺牲之外,自然也包含自我保护与自私自利的意识。何况,对大上海的向往,也是穷则思变的励志教育,杨元元个人的心理能否承受,是其能力的问题,而不是压力的问题。就杨元元的考试水平来说,不能不佩服杨元元的实力表现。

所以,福尔摩斯的判断,还得依据现场的法医鉴定来做出合理的推理——杨元元之死是意外的可能性更大。

老姜有没有听说过——演员的“濒死体验”?或者女性自慰的常规现象?
作者: 姜河月    时间: 2010-1-12 20:29

天边外说:“自私自利之心,是每个母亲的生活本能。”
可以这么说,但是绝大多数母亲的自私心是为了子女,为了子女,她们甚至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但你看看杨母,她的自私心只为了她自己,为了她自己可以生活在大城市,不让女儿去小城市当公务员,不让女儿选择自己喜欢的学校和专业,杨母从来不会站在女儿的地位替女儿考虑问题,否则,她就不会去紧跟着女儿,去干涉女儿的一切,她女儿现在走了,估计她还没有醒悟过来。

演员的“濒死体验”问题,演朱丽叶有自杀的戏,可杨毕竟不是专业演员,不会这么用心,还有很多事缠着她,她还有过放弃演的念头,所以应该不会去体验濒死。

至于天边外说到的“女性自慰的常规现象”问题,俺得老老实实地坦白,俺真的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还望天边外细细地道来,以弥补俺知识结构的的缺陷。
作者: 天边外    时间: 2010-1-12 21:11

哈哈,老姜虽然认真,但也够糊涂的。

第一个话题,杨母对女儿有没有压力是一回事,压力之大能不能促成自杀是另一回事。而老姜觉得道义上有制高点,这就过于离题了。(俺认为,百姓的利益动机是人性使然,一个市民社会的宽容应该予以自主。)

第二个话题,只不过猜测了业余演员的训练动机和效果而已。做不做,是杨元元的事情,这个最好找日记或导演来解释。

第三个话题,显然是禁忌文化。如果能细细道来~~岂不是惹扫黄办跨界追捕?
不过,以老姜的好奇之心,找点A片补补课,似乎不难。地球人都知道,岂能让老姜独自老老实实的当小白?
作者: kemingqian    时间: 2010-1-13 10:04

至于天边外说到的“女性自慰的常规现象”问题,俺得老老实实地坦白,俺真的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还望天边外细细地道来,以弥补俺知识结构的的缺陷。姜河月 发表于 2010-1-12 20:29
姜兄的知识结构没有缺陷,老天说的不用都在意。
作者: kemingqian    时间: 2010-1-13 10:10

“自私自利”之心,是每个母亲的生活本能,只要不与公益或公德相冲突,旁人无可厚非。母爱的内容除了慈爱与牺牲之外,自然也包含自我保护与自私自利的意识。
天边外 发表于 2010-1-12 16:09
老天的“母爱自私论”:为了母爱,母亲可以牺牲子女。
作者: 海阔天空    时间: 2010-1-13 11:22

本帖最后由 海阔天空 于 2010-1-13 11:34 编辑

我认为杨元元的母亲是爱子女的。她为杨元元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绝不是杨的累赘。
杨一直在读书,或考研或考公务员,杨和她读大学的弟弟的生活来源主要还是靠她母亲的支持。所以杨元元抱歉地对其母说,“到现在还没有让你享福”这样的话。
为什么杨母非要与杨挤在一张小床上多年?不否认有占小便宜的想法,但更多的是经济条件限制了他们的生活。经济条件好的人谁愿意挤在一起难受?偶然一次一晚上100元的旅馆费就让她们母女心痛不已,就很能说明问题了。
因为杨母没有固定的工作,更没有固定的住处,所以她便随子女就学而搬迁。这怎么可能成为影响杨元元婚姻大事的罪魁祸首?在中国,年轻人即使有自己的住房,结婚之前仍和自己的父母住在一起是很稀松平常的事,没见谁说他的父母绑架了他的子女。一个人18岁后就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更何况杨元元已经三十的人了,她母亲无权、无钱、无力,我看不出来杨元元非对她母亲言听计从的必要性。
一直以来所谓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通过读书成为人上人,把人分等级,把城市分等级的想法害了杨元元。但一般人失望后也就归于平淡,但是杨元元在理想和现实存在差距后,反应很剧烈。说句对死者不恭的话,杨元元太把自己高看了,她觉得自己就是应该成为人上人,可惜当命运并不垂青她时,所以就忍受不住打击弃世了。




欢迎光临 燕谈 (http://www.yantan.us/bbs/)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