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句说得好!“简而言之,王小波为自己写小说,为世人写杂文。写小说的王小波是一位艺术玩家,写杂文的王小波是一位充满“社会伦理”的布道师。”

泽雄此文,堪称对小波杂文的最高级别赞誉:以责任感宣扬尊严。

我对小波杂文的感觉是,他写得很冷静,但有时太冷静,就不免说教了些。
博客:
http://blog.sina.com.cn/lidaxing
http://daxingli.blog.sohu.com/
据我所知,王粉和海粉狂掐的情形尚不多见。掐吧,掐出点火花来!新年伊始,不妨热闹些。
兮兮虽然在这里有些单枪匹马,其实写诗的人群里海粉的比例和狂热绝不亚于王粉。
博客:
http://blog.sina.com.cn/lidaxing
http://daxingli.blog.sohu.com/
平心而论,小波、海子,虽已盖棺,犹未论定。他们今日之大名,有文本以外的因素,如早逝、商业运作等。至于粉丝、亲人的夸大断言,当谈资笑料即可。

我曾经写过:“我觉得,小波的主要心血在小说,然而他的杂文可能给他带来了更多的读者与更大的声名。在我读过的部分年青一代关于小波的文章里,说自己是由杂文而接触他的居大多数。这是启发我这么想的经验性理由。我去国日久,又是圈外人,自然孤陋寡闻,但我还没有看到同代作家里有谁象王小波写了这么一批思想相对温和,语言比较易懂,文字略带嘲讽的议论性杂文。相对而言,多数同代人文章只适合在《读书》发表,读者以人文社会科学圈内人读,小波的文章虽谈不上老少皆宜,至少相当一部分理工科出身的人也会读。再者,小波主要从九十年代才开始发表文章,此时的读者群主流已比他年轻了一代。对于他们而言,小波的文字既新鲜又适合他们这代人的相对简洁明了直奔主题的思维方式。其次,八十年代是西学断绝三十年后再度东渐时期,所谓文化反思热的激进夸张,文化对现实政治的参与意向,对西方思想文学的接近生吞活剥的引借,最后以悲剧戛然而止,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反作用。此后,思想界转趋沉潜与保守,整个社会在商业化同时也非政治化。小波的思想由杂文直接表达;没有太多舶来气息,有锋芒而不激进,对时事基本不介入,既企图坚守思想自由又知道自律;正好暗合也参与构成了当代思潮的一个重要方向。”
博客:
http://blog.sina.com.cn/lidaxing
http://daxingli.blog.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