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生思维”VS“理(工)科生思维”

    这论坛有人想掐架、想抬杠。我看了傅先生的文章《北大学生扔鸡蛋何以引来哗声一片》,就想到这个题目。

    常常听人以“文科生思维”、“理(工)科生思维”说事论人。我一向不用这两个词组直接评论人,感觉不够礼貌。原因之一么,基本就是周先生的理论:对游泳健将不要指责他球技不好。但另一方面,私心里还是会这么品评,我以为这两个词组还是能笼统地概括一个人的学术训练背景和思维方式的缺憾。

    先讲一点我知道的类似扔鸡蛋的事情。
    某大学学生举行专业知识应用竞赛,其中就有一项趣味赛,使用一张A4的纸做成减震器,保护鸡蛋从4层楼上下落,蛋不碎、纸重轻者获胜。旁边放一个炒锅,专炒破鸡蛋。在清华大学换成了40W白炽灯泡,从大礼堂屋顶往台阶上扔,满地碎玻璃。我认识的一个人就用半张A4纸保护着灯泡,从6楼扔下,玻璃完好,钨丝无恙,照样亮。这里面涉及到空气动力学、物理学、材料力学、结构动力学等原理。清华大学送给李敖的桥,是结构设计比赛的第一名。国外学校有用通芯粉搭桥的、纸牌造楼的、铁丝做椅子的。这样的活动,要多好玩就有多好玩,学生们花钱不多,激发兴趣、寓教于乐,非常利于知识点的融会贯通。
    是不是专业学生举办这些活动是份内的事情,北大医学院的学生就不应该做呢?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经常有中小学生进行各种各样创意比赛的项目,小儿最爱看。这样的活动,不仅仅是动手能力、想象力、逻辑思维的培养,更是对求真求实、严谨做事的素质训练。

    看,学生扔鸡蛋好处不少吧?

    “我认为说大学是教学中心也好、研究中心也好,其实质是思想的中心。”傅先生这篇文章,从学生扔鸡蛋的事情引发如此感慨,逻辑上似乎关联不足,显露出一种典型的“文科生思维”的缺陷。

    是不是这样?请各位讨论。
“哇,这是林泉的第一个主帖吧?先抢沙发要紧!”
不是第一个主帖了。你们发的主贴都比较深奥,我只能不疼不痒地跟贴。这帖子目的是“故意挑起”文理生争端。

[ 本帖最后由 林泉 于 2007-10-20 17:58 编辑 ]
咦,紫壶的帖子没了?
回紫壶:扔鸡蛋游戏在北大学生中玩,似乎将大学生等同于中小学生了,他们应该更有创意吧。——用薄纸和其他材料做成有足够强度、刚度、稳定性、缓降、减震效果的结构其实有难度的,材料还要用到最少。做到鸡蛋不破容易,但各方面最优、最合理,做到极至就难了。所以,这个题目是一个很训练人、常做常新的趣题。
回童板:但就整体思路而言,我是没看出他们的“理工科思维”有什么严密性和值得称道的————我也这么觉得。

[ 本帖最后由 林泉 于 2007-10-20 20:29 编辑 ]
有刀先生的建议有“劳心者劳力者”的意思,对国内学生而言还是很现实的。国内学生转专业、跨学科,自由度很低。比如格林斯潘原在朱利亚学单簧管,我们这里恐无此可能。
伯林总结了两种思维模式:刺猬和狐狸。按这个模式,是不是可以这么认为:胡适是刺猬,鲁迅是狐狸。 
<转贴> 在古希腊诗人阿基罗库斯留下的残章中有这样一句:“狐狸知道很多东西,刺猬却有一个绝招。”伯林说,学者和思想家也大致可以分成这么两类:一类对世界有一个统一的看法,追求普适的理论和解决――刺猬;而另一类体察个体的多样,追求不同甚至相互抵触的目标――狐狸。比较著名的刺猬有:但丁、柏拉图、卢克来修、帕斯卡、黑格尔、陀斯妥也夫斯基、尼采、易卜生、普鲁斯特,等等;而狐狸有:莎士比亚、希罗多德、亚里士多德、蒙田、埃拉斯穆斯、莫里埃、歌德、普希金、巴尔扎克、乔伊斯,等等。而托尔斯泰,据伯林说,本性是个狐狸,却自以为是刺猬,并一心追求刺猬的理想。
<转贴>李欧梵教授把这套“刺猬与狐狸”的理论应用到中国近现代文学创作研究上,认为鲁迅是一只大“狐狸”,思想虽较一般作家深刻得多,却从来没有一套体系;反观茅盾是一个“刺猬”型的作家,小说在语言和技巧比不上鲁迅,但几乎部部都有一个大架构。而李欧梵教授在总结自己的文章时说,“下意识”常常想作“刺猬”,但写出来的东西,往往仍有不少“狐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