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呵,那边是敲边鼓,这里是敲木鱼!

索性也八卦一个问题:人的脸部(肖像)“美感”,究竟是女性的标准成为天下共识,还是男性的依据。

尽管传说中,有中国古代潘安之说,但是缺乏图示的取证,我们很难臆测。

取西方来借鉴,比如大卫的雕像,那种脸部的“美感”是没法用肌肉的强壮来攀比的,反倒是有点接近女性的柔美宁静的气质。

所以,我们今人猜测古代美男子的形象,多多少少是猜测斯文、俊秀、儒雅、清爽的感觉。

这样说来,反而成全了男性美的标准有依附女性美的方向,岂不奇怪?

有谁能八卦的解释呢?

举个例子,楚霸王、张飞的英雄气质,似乎没有什么让人膜拜男性美感的脸相吧?

再来敲木鱼。

楼主看看帖子的氛围,就该自我检讨一番,是不是有点“华而不实”的风格。

“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长青。”

如果楼主发帖的开始,就设想到如何漫延话题的技巧,想必就不会如此枯燥了吧。

PS, 要附带批评一下卓立兄的哲学头脑与趣味,如何将哲学的“术语世界”化繁入简、深入浅出地导向现实生活中的哲理诗意?这该是一个思辨寻求践行的动机。否则,就成了自言自语执迷不悟的虚无幻象之镜。

个人以为胡塞尔的现象概念,维氏工程师的哲学语录,自有让凡夫俗子曲径通幽的桃园胜景。

以下是引用北海月在2007-05-30 03:37:11的发言:

 

这说明,审美具有共通性.无论是评价女人的面容和身姿,还是男人的面容和身姿,本质上并不是完全不同的,一个美的面容和身姿遵循的是同样的美的理念,比如匀称,协调、柔与硬的感觉比例也适度等等,这样看来,富有女性特征的面容特征也许只是因为具有了比男性更加柔和的元素,富有男性特征的面容可能只是因为具有了比女性更偏向刚性的元素(不过这些评价标准也不是固定的),但张飞等所谓的英雄气质其实就是将“标示男性特征”的刚硬的元素夸大和强调的结果,事实上,这种夸大和强调很多时候不是真正地树立了“真正的男性美”,倒是破坏了具有共通性的美感本身。

假如有一条直线代表最有美感的面容体貌标准,那么紧紧围绕这条线上下浮动,并且不偏离太远的线----它所代表的男女两性的气质和外貌特征,才被认为是符合美感的。

无论是过于夸大女性美的柔,还是夸大男性美的刚,都将偏离具有共通性的美感。因此不能因为性别去定义和强调“属于这个性别的气质特征”。

 

谢谢北海月同学关注这个话题,仔细想想,真名论坛上还只有北海月同学拥有一些“审美资格”来切磋此中真义。呵呵!

我个人的读解,北海月同学解释这个现象,似乎用了“中庸”的尺度来平衡,而疏忽了“差异性”的特质。

“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之间的度量,是否缘于读解者的性别差异干预了审美兴趣的“偏见”?这个话题引出了性别立场对认知能力的导向作用。

也就是说,潘安之美,在何种认知程度上,可以猜度为“阴柔之美”的趋向?

当然,若与古希腊神话的例子来进行中西比较,“英雄崇拜”的心理评价在古代中国的口碑中似乎是在“秀才相公”的风度之下。

以下是引用杜雅萍在2007-05-30 10:35:22的发言:
天边外同学的中西概念有点问题,西方不说,就在中国,宋以前,秀才不一定比武士吃香,孔武有力的夫子,就是驾车(作战)射箭的好手。

您究竟想说明哪一类问题呢?

1,“中西概念”?(中西神话比较:古典美的类型)

2,审美评价?(潘安之美?)

3,武士的地位?(对不起,俺是指“美貌指数”的评价。)

PS, 人人夸您“善良”,有“气质”……请不要勉强参与“评委”板凳的海选。 [em07][em08]

北海月同学,您岂不是在重复论证吗?所谓“中庸”=平均值。

你有资格,却没有足够的思辨能力谈这个话题。

本来,你“以身作则”的记忆与表述,可能让人了解每个个体心灵是如何被导入“美人”的标准意识的?

为何男士的“阳刚之美”(神话),被“阴柔之美”(世俗)的偶像气质所取代,这是否寓意了人类认知的“审美”发生史?[em06][em09]

TO 北海月同学,别人对你的“思辨”方法有嘲笑之意,你就觉得“不开心”,这种出自个体当下的“心理反感”不正是相似于“审美”机制的感觉嘛。

在论坛里讨论这种关于美的标准问题,没必要用干巴巴的术语来死板推理。我之所以开始的时候,认同你具备讨论话题的“资格”,其用意是指作为个体一员,你完全可以用“常识”和“自恋”的本能来经验性的推断。

与一般意义上探讨“美的共性”存在之外,所谓“阳刚之美”被“阴柔之美”取代的“审美”现象,如何从性别立场上,或者涉及“表情元素”等论据,都可以“虚拟性”的探讨一番。

可惜,你还没有跳出“原理性”的框架界限。

中庸,就其字面意义,等同于“平均值”。如果从古代思辨的意义上衍生,还可以附会“匀称美”的原理。至于卓立兄言及的“传媒影响力”对审美商品化的语境现象有威慑,显然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生活“常识”。

抱歉,北海月同学,如果你觉得不开心,可以免谈。至于,要讨论“中庸”的精义,不妨另开主帖,这里的跑题没有必要。

卓立兄的大段论述(22楼的后面两段),虽然注意力不集中,但话意中已经引申出来了一些有趣的见解:女性美的标准,被趋同为“女性商品化”的效应;而男性美的标准,却由于“权力崇拜”的社会价值观而导向多元的“歧义”。

同样道理,可以解释大众生活中的“好男儿”海选现象,这里不是“男性美”的标准取舍,而是同归于类似“女性商品化”的传媒效应。

“阳刚之美”的标准被“权力”的潜规则黯淡,而“阴柔之美”的标准却借用“女性美”的幌子来招魂入魄。

女性之美的话题,应该是相当有趣的。

可是,大兴兄语气太正统,北海月姿态过分“实验化”,卓立兄一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时候就化身为裂石,变成了哄哄女孩的口气。

讨论女性美的标准很难吗?

所谓古代到现代的演变,也不过是从“生殖崇拜”到“偶像崇拜”的发生史。

北海月提到了网上报道的一个“心理实验”案例,不过是推断产生一种“审美共识”模式的可能性。这里究竟是公众识别心理的趋同化效应,还是传媒影响力的证明?尚难区别。

但是,如果拿女性美的标准“趋同性”,与男性美的标准“发散性”来对比,我们可以意识到,审美标准在“商业化”市场上有了相当鲜明的“性感模式”的约束框架,而不是纯粹的社会学范畴的学术考证。

当然,如果用近似日常生活的感受来体验,北海月同学可以温习一下“对镜梳妆”的情境,究竟是“取悦于人”的美感标准呢?还是“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诗经在复苏?(这也许就是所谓个体实证的“资格”吧!)[em08][em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