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兄果然博学。
我没有大学问,只喜欢白璧上面找微瑕,鸡蛋里面挑骨头。请问,“野蛮”这个词掉个个儿,换成“蛮野”也可以吗?能不能给个有说服力的例子?
另,“抽丝剥笋”可能也应该是“抽丝剥茧”。这个我没有把握。可能周兄另有所本?
原帖由 tian295 于 2009-4-28 08:06 发表

回满兄
有些词语,由于长期使用,耳熟口滑,惯见常闻,读者匆匆滑过,很难驻足品咂。颠而倒之,一新耳目,也许可防读者于此轻心滑过。作者之用心庶几不致轻掷漫抛。如质朴之于朴质,善良之于良善。这点恰又与俄形式主义文论之“陌生化原则”暗合。文人惯技,无足怪也。
T兄,我有时候会忽略文章写了些什么,但是我对一些细节却非常在意。我可以认同“剥笋”,但是我觉得“蛮野”绝对不是一个成熟的、可以让人接受的词,哪怕它是鲁迅用过的。
原帖由 tian295 于 2009-4-29 21:58 发表
楼上满兄
如此说来,阁下行为处事谨细不苟,恰与我的粗枝大叶相反,平日读文,好以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为遁词。
不过,受满兄影响,欲试加辨析。从语境上感觉,野蛮贬义色彩分明,而蛮野则程度稍淡,有些时候,甚至稍有欣赏之意。如当我们说当地民风野蛮时,言外之意,此地危险,须多加小心;又若说此地人蛮野无文,感觉似乎在说,当地人朴拙无机心,混沌未开,可以心相交,不欺不诈,就能友好相处。这只是主观感觉,也许牵强得很。博满兄一笑尔!
tian兄,你的想法和我还是有点两样。我的想法是,“野蛮”是个词,而“蛮野”是两个字。鲁迅的遣词造句早就不足为训了。再说,他去世那么多年了,我们难道还不敢说他用错了词不成?
周老师,我本以为“蛮野”若不是杜撰,至少也是笔误。照你的说法,原来不是那么回事。那么,我换个说法:即使“野蛮”和“蛮野”是意思差不多的两个词,何不径用“野蛮”?若说“蛮野”大体还算是常用词,怎么满山活到三十八岁上,却从来没有听说过?若说满山少见多怪,那么,知道回字的四种写法有什么意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