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根据已知事实和日常生活经验法则,能推定出的另一事实。
-----------------
问题是方老师用的日常生活经验法则太荒谬了。80年代的人无法预知90年代的场景,这样的推理成立。可是说90年代的人不可能知道80年代的场景,那就不成立了。如果我的作品中出现一条50年代的标语,方老师也可以说,60年代的人怎么会知道50年代的标语,肯定有人代笔。
因为唯有如此真实的感性的理由,你才会兢兢业业、锲而不舍地质疑方舟子是无聊地,恨不得踹他两脚。你从不分析方舟子是否说的有理,反正方舟子是无理取闹,是不怀好意,是~~所有的一切,你难道不属于“完全主观臆 ...
兮兮 发表于 2012-2-5 18:08
方舟子的专访里那些貌似正义的话,什么韩偶像毒害青少年,所以他要打假,暴露了他的主观意图。

说实话,我原来希望最后是皆大欢喜的结果,即法院既认定韩寒没有被代笔,方的质疑也未构成侵犯名誉权。

但现在我百分百地希望方输掉官司,因为方现在所做的,表明他就是要毁掉一个体制外的,不按常理出牌的,独特有个性的年轻人。这是一个心理极度阴暗的中年男人的阴谋。
我仍然强调,质疑不管动机,不问意图。否则陷入不可知论。
追求的是真相。真相可能很残酷,但真相才有价值。一切追求真相的质疑都应被宽容甚至鼓励。
兮兮 发表于 2012-2-5 18:45
那谁都可以打着追求真相的名义肆意损害他人的名誉而不担任何风险。法律就不用设计那些相关的条款了。
一个法律人有此认识还真是不可思议。
诽谤,法律是有明确的界定的。方舟子说的如果是真,那不存在损害韩寒名誉;方舟子如果说法不成立,那也是他的水平问题,届时自然也有大有人在来骂方舟子,他的声誉会自然降低受到相应惩罚。现在方舟子质疑正在进 ...
兮兮 发表于 2012-2-5 19:08
你对方的偏爱已经让你失去了法律人的理性。我就不浪费时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