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评论的容量很厚重:不仅介绍了耿仁坚的书法艺术特征,还涉猎他的个性、经历、逸事;不仅坦陈了现代艺术的尴尬境地,还要很辛苦地把书法艺术从视觉艺术的分类中剥离出来,递交给观念艺术。
对于一个书法门外婆来说,阅读的过程很美好也很困难,我不得不去查了一下智永,呵呵~~~
从杨林精心挑选出的几幅书法中,我只能看到耿先生的藏巧弄拙,至于传递出怎样的观念或思想轨迹,我真是看不出来。耿先生如果不再绕墙,而是直接撞墙或穿墙而过,那该多好。
已是残花落池塘   教人魂梦逐荷香
在隔壁的帖子里,老程说:“画是说出来的”,我来个剥样:书法是说出来的。
已是残花落池塘   教人魂梦逐荷香
花姐姐说出了我想说的,握个手。我是担心门外婆瞎说让人笑话没敢跟帖,这下有了花姐姐我也敢附和一下了。
杨林遇上俩门外婆,同情一下
就这样风雨兼程 发表于 2011-5-9 22:23
握手,勾肩搭背,共看内行说解~~~
已是残花落池塘   教人魂梦逐荷香
由耿仁坚的“我用了二十年把写字变成书法,然后开始把书法变成写字”,想到张岱关于练瑟的一段妙语:
昨听松江何、王二人弹琴。何不能化板为活,其弊也实;王不能练熟为生,其弊也油。二者皆是大病。何者?弹琴者,初学入手,患不能熟;及至一熟,患不能生。夫生,非涩勒、离歧、遗忘、断续之谓也。古人谈琴,得心应手,其间勾留之巧,穿度之奇,呼应之灵,顿挫之妙,真有非指非弦、非勾非剔,一种生鲜之气,人不及知,己不及觉者。非十分纯熟、十分淘洗,十分脱化,必不能到此地步。

不过奇怪的是,他在此处把“生”与“涩勒”剔别得干干净净,而在《绍兴琴派》里,却把“生”等同于“涩勒”:“王本吾指法圆静,微带油腔。余得其法,练熟还生,以涩勒出之,遂称合作。”可见才高如张宗子,也会自相矛盾,也会今是昨非,这回算是让俺逮个正着。
已是残花落池塘   教人魂梦逐荷香
花间姐饶了张岱吧,饶了张岱也就饶了很多人,包括我在内。张岱是运用比喻的大王,我永远只是憧憬的份儿,上面关于琴的妙喻真是无与伦比,虽然我也知道出自书谱的“平与险”,生与熟,本来生,熟后生,熟后油,张岱说 ...
杨林 发表于 2011-5-12 21:03
张岱癖好太多,为文注重意趣,今天觉得这么说别致,明天又发现那样说巧妙,也就顾不得前后一致,他玩味,再玩味,独抒性灵,不讲逻辑,呃,我狠喜欢~~~他的文字,念起来舌头特别灵巧,总之,不会大舌头,这就好~~~
看杨林跟铁地对话,门外婆总能有所得~~
已是残花落池塘   教人魂梦逐荷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