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张建辉

“胡适有但丁之志而无但丁之才,虽然对汉语文章之弊端洞若观火,却毕竟没能用自己的实践提供一种辉煌文本。写诗之于胡适,实与内在冲动无关,只是体现为一种职责,仿佛木匠应客户要求加工一个全新家具。”
原帖由 周泽雄 于 2008-12-4 09:39 发表
而且,如果被打捞者名叫鲁迅或庄子,你把他的潜台词挖掘得越深刻,就说明你的理解力越到位,你根本不必担心把对方夸过头了,因为,对方已经被预悬为深刻的典范了,一个只能他衡量你、不能你衡量他的绝对标高。钱理群先生写过一篇《怎样才能读懂鲁迅》,劈头就说:“真正的鲁迅是沉默的。鲁迅的作品就像冰山一样,有浮出水面的,但底下隐藏着更多东西,他的意思就表现在浮现和隐蔽之间。”换言之,任何强调鲁迅如何深刻的言论,都是高度安全的,反之则充满危险。
呵呵,可能是编辑看到了上面这段话,本期《南方周末》文化版,与《胡适与雅骨》相对应,有何怀宏的《鲁迅与耶稣》,上下对照着读,比较有趣!
原帖由 自觉的梦游人 于 2008-12-4 19:43 发表
这第五号相当四平八稳,基本引不起争论,原因是号出来的脉,不算病的征象。目的是提示一种好的脉相,意思也就很明白了,看看,这么平淡的脉相,原来是做文字的常人所做不到的。
是这样滴,我看了这文章也想到中医诊脉的几种脉象:滑脉、洪脉、数脉、沉脉、弦脉、弱脉……     俺以前选修过中医,但也忘差不多了,大概记得,这“滑脉”,就不是有病,而是有喜了。


哦,好像某位叫做摩罗的先生的文章,就像“洪脉”,脉大而有力,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貌似强而有力,实际上病的不轻呐。
看到有个地方转载这篇文章,把文章标题改为《胡适为什么没有成为中国的但丁》。http://www.china.com.cn/book/txt/2008-12/04/content_169005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