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东陆先生这篇文章,远没有后面的跟帖好看。
心理景观、心理暗示什么的已是很多人嚼过的口香糖。 最近的能想起来的是这段:

        二十多年前,我同一位很要好的老师争论。他说,“美”是有客观标准的。我说不对,譬如晚霞,只是大气层和日光照耀的光学效果,是人类自作多情,发生感动,又写诗,又画画,弄成所谓“美”;再譬如花朵,根本是植物生殖器,时节一到,太阳底下开开来,结果人自作多情,又写诗,又画画,弄成所谓“美”——这不是人类傻,而是人类了不起。

  他于是说,难道你认为维纳斯雕像不美吗?我说,那是艺术品,经过种种暗示,形成一种美的观念。但这种观念总是在变,往上古时代看,女裸体石雕奶子垂下来,肚子凸出来,是生育型的女体,古人觉得好看极了。往现代看,则西洋人恐怕也嫌维纳斯太胖一点,哪位女士真有维纳斯的腰围,连报名参加模特大赛的资格都别想。

  美的绝对标准到底有没有?我希望有,或者谨慎地说,当我们心理上准备好,就可能有。

  怎样叫作“心理准备”呢,就是一套精致的“昭示”与“被暗示”的作用一譬如“情人眼里出西施”,就是心理起作用一这种作用发生在艺术鉴赏,说得好听点,就是适当的教育和教养。贡布里希曾经说,要是有人给你看幅画,说是他十四岁的儿于画的,或者说,是毕加索画的,你听了,心理反应会不同。为什么呢?因为很可能你早已被长期暗示:毕加索是大师,你会认真对待你面前这幅据说是毕加索的画。

  诸位仔细想想看,我们平日有没有类似的经验?

  美的标准,纠缠不清……




[ 本帖最后由 丙辰龙 于 2008-10-7 01:47 编辑 ]

让俺挑两句话掺和一下

水色54楼回帖,“真正的后现代艺术家身上都有一股强大的悲天悯人的气息,他们关注社会甚于艺术,艺术只是他们说话的方式,呼喊的方式,这原本是他们刻意为大众所创造的语言,然而由于它们“看起来不够美”,也由于大众习惯了被“高雅”宣判有罪,因此它们反而遭到大多数人的鄙夷和排斥。”
——水色说的真好。 想起你那篇《 玛丽娜 阿伯拉莫维奇行为艺术作品<终生0>》,真是最好的例子,我感受到了你说的那种悲悯情怀。

---------------------------------------------------------------------
大兴先生66楼回帖,“真正的当代艺术,留出空间是为了想象与审美建构。当代艺术美学有意义之处似乎是,创造者与欣赏者是审美过程的共同完成者,而以往欣赏者更好像只是被动接受。”
——是的,是的。我昨天也想到了这个。只是俺的表达能力有问题,写了一下,不满意,就没点发表回复。  那天看三年展,这种感觉尤其明显。不过我发现,作品的名字非常重要,不看名字的时候,我有点无所适从,特别是面对那些庞大的作品。 知道了作品名称,再琢磨一下,呵呵,互动就慢慢开始了,有时候真是妙不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