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之于尼采、萨特、海德格尔,一百个钱钟书又能算什么?”  其实这句话也可以这样说:比之于钱钟书,一百个尼采,萨特,海德格尔又算什么呢?这是就术业有专攻而言的。但是,放之于中国,显然前一句更有说服力,为什么呢?因为中国几千年真的产生了一百个或许更多钱钟书,可是,却没有产生一个尼采,就边际效用来说,如果中国能产生一个尼采,确实比产生一百个钱钟书更有价值,这还在其次,更重要的是,这说明中国真的改造成功了:中国也能产生尼采了,因此产具有产生尼采有土壤了,这无疑是比产生一百个钱钟书更可喜的事情。
   因此,“比之于尼采、萨特、海德格尔,一百个钱钟书又能算什么?”  这句话,是基于社会批评的角度来说的,而本文是就文艺批评的角度来说的。分不清这一点,基本是鸡同鸭讲。
    况且,钱之流行与国学之流行正是一脉相承,国学之流行又于几千年来,统治者把学者束缚于文字一脉相承。看不到这一点,一味论钱之高下,可谓糊涂了,徒文字好看而已。

[ 本帖最后由 铁蛋 于 2009-3-18 18:33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