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漂亮了。最喜欢这幅,仿佛水墨的神韵。

看了一下前面的一些肖像照,旧式胶片的那种光泽和质感,真是数码相机无法企及的。在真与非真,似与不似之间的那种恍惚,这个大概就是所谓的艺术的“灵韵”。里面有好几张照片,在本雅明的《摄影小史》里也提到了。待我回去抄上来。

回复 沙发 的帖子

人的面孔即刻在相片中透露了一种新的、无可度量的意义。但那已不再是肖像照了。那是什么?有位德国摄影家以他卓越的成就答复了这个问题:奥古斯特·桑德(August Sander)结集了一系列的面容,绝不亚于爱森斯坦(Eisenstein)或普多夫金(Pudovkin)聚集在电影中气势宏伟的容颜特写。桑德采取的是科学的观点:“他将整部作品分成七组,对应特定的社会阶层,打算分成约四十五集出版,每集包括十二张相片。”目前,已经出版的是一本收录了六十张相片的选集,提供了源源不绝的材料以供审视观察。“桑德从农民,即根生土地者开始,引导观察者通览各阶层、各职业,上自文明的最高表率,下至智障者。”桑德从事这项艰巨的工作,并非以学者身份自居,也并未受到种族或社会理论的启示,而是如他的出版人所言,出自“直接的观察”。他的观点自然没有歧见,倒是具有胆识以及歌德(Goethe)所谓的温柔体贴:“有一种温柔体贴的经验,以内在的精神来认同客体,进而成为真正的理论。”也难怪因此有位观察家德布林(Doblin)指出这部作品的科学面向并予以评论道:“有一种比较解剖学,可帮助我们认识自然,了解器官组织的历史,同样,桑德也提出了一种比较摄影:超乎细节而采取科学观点。”这部非凡的作品如果因经济因素而无法顺利出版,那实在很可悲!我们对出版者除了给予衷心的鼓励之外,也有更明确的期许。像桑德这样的作品可以在一夜之间出其不意地成为时事新闻。我们所面临的政权转移,使得增进与强化面相学观念己成为当务之急。一个人不管出身右派或左派,都必须习惯别人根据他的出身来检视他——而他自己也同样要如此看别人。就此意义来看,桑德的作品不只是一本图像集,也是一册练习簿。

——摘自本雅明《摄影小史》

[ 本帖最后由 emmer 于 2009-4-15 20:28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