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卓立 于 2009-1-15 20:27 发表

中国的人文现状也就这样了,一代不如一代,70这辈大多是满嘴大词的泡沫,80一辈,大概只能以郭敬民、超女作为文化代表了。
80一辈现在还都未满30岁,就这样把一代人否定了,不知是什么道理?楼上这位兄台曾经说过,30岁以前很难写出有思想的文字,现在又说不满30岁的这群人没有文化,这个不是很自相矛盾吗?80一代现在就好比一个混沌的鸡蛋,楼上凭什么现象就能断定这个鸡蛋孵不出小鸡?照这个逻辑推理,生于21世纪的还在学习汉语拼音,那当然是一代不如一代了。
呵呵,自从黄健翔说过“他不是一个人”之后,最好还是别轻易否定一群人,免得犯众怒。
但是好像真的没有全称词这种说法的,只有全称命题和全称判断。拜托不要把逻辑学套用到语法上去。
不过楼上真的不算“混球”,你在否定70年代生人的时候,也顺便自谦了一把。对此,作为晚生后辈俺是极其佩服。


[ 本帖最后由 emmer 于 2009-1-17 00:43 编辑 ]

回复 26楼 的帖子

锋利倒不是最近生出来的,而是工作习惯,最近这一年多,我的日常工作就是给文字挑刺。谁撞上谁倒霉。
80年代人比较有群体意识,往往强调个性,却偏偏又整齐划一,非要属于某个集体,不然就没有安全感。80一代的人,在孤独中长大,安全感是普遍缺失的。
80人中的偶像派,比如说像韩寒、郭敬明、张悦然,粉丝通常不是80后,而是90后。80后几乎没有固定的文化偶像,似乎倾向于不崇拜任何人,当初念中学时追星的偶像,如今似乎已经都淡出公众视野了。超女的粉丝,似乎谱系要宽得多,从同龄人,90后到大叔大妈,全盘通吃。
这么扯似乎离题越来越远,回到正题,我倒是有个同学一毕业就嫁给了老师。老师是个70后,一张憨厚的笑脸,看上去很运动,英文名字叫smiley,就是这个符号 真的很形象。
我不觉得大学年轻老师对学生有多少的权利,一来不是导师,二来也不是系主任,一门课没几个学分,一般只要还算卖力也都能过,不像理科能关掉很多,工作多半也都靠自己找,对考研有兴趣的也不多。况且能喜欢上老师的,多半也是认真读书的好学生,除了学问年轻老师还能有什么其他魅力呢?和外面的花花世界相比,喜欢老师(当然是没有什么名声和地位的未婚年轻老师)本身就值得真心祝福。
所以周围同学对这样的师生恋多半还是鼓励的多。通常让人非议的是,有一定声望和地位的中年老师和学生的婚外恋,这样的事情也是不太可能发生在本科生身上的。

回复 28楼 的帖子

我的意思是说,思想是通过文字来表达的,30岁以前很难写出有份量的文字,但这不代表现在未满30的人,再过10年也不能写出什么杰作,所以现在还没到就此否定这一代人的时候。
但是卓立的主要判断是“一代不如一代”,以上的引言是我的推断。所以,他的判断还是不成立。
30岁之前没有潜质,这个指的单个的人,一个个体30岁之前没有潜质,30岁之后当然也不能指望开窍。我的推断说的是一代人,这一代人中可能有很多富有天赋的人,但是这些人也许并不在公众的视野范围之内。
恩。这个同意。原文是这样的:
原帖由 卓立 于 2009-1-15 20:27 发表
一代不如一代,70这辈大多是满嘴大词的泡沫,80一辈,大概只能以郭敬民、超女作为文化代表了。
后面两句话的确并不自相矛盾,但是也绝对推断不出前面那个“一代不如一代”的结论。
原帖由 卓立 于 2009-1-18 08:31 发表
其次,少些自以为是行不行?有没有全称词的说法,您百度一下很难吗?俺花在语言哲学和逻辑学的工夫虽然很有限,不过您想指导我此类常识,还是起码成了个哪怕水货博导了再来吧。
谁主张,谁举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