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 终于熬出来了!看看我最近的工作状态!

从12月5日早晨6点开始,到21日晚上,进入疯狂看稿状态——
每天早晨6点加早班看《诗经》。
乘9点的通勤车上班,忙正常的三审工作,书稿一本接一本不断。
下午回家六七点,吃完饭接着加夜班到午夜一两点,看《诗经》。
这可不是一般的看稿,而是对照原修订稿逐字审阅定版稿,
《诗三百》每一首前有题解,后有今译、注释和韵读,
在17天的早晨和晚上,我逐字审阅了80万字(还改正了已出版过的原稿不少错误)!
也就是说,我每天在正常工作之外,平均加班7小时,另看稿47 000字,每小时看稿6 722字。
作者向熹先生在书稿的字里行间、天头地脚密密麻麻写满了新加的内容,
字迹非常小,外牵的线线密如蛛网,很多难字僻字,极其难辨认,看得我眼睛直疼。
这是超大强度的活儿,是非同等闲的知识高度密集的活儿,
等闲人根本难以对付,幸亏我的博士学生帮我先看了一遍,扫除了好些障碍,否则更难以想象。
回头看看这些天非人的生活,我都惊奇于自己没有被累死,眼睛没有瞎(打字已经很困难了)!
为了破解那些不清楚的字,我查阅了
《毛传》《郑笺》《正义》《集传》《毛诗序》《骈文类钞》《诗经今注》《昭明文选》《韩诗外传》《诗经词典》........
还包括网上搜索,实在不行了就打电话给向先生,逐一问清楚!
这17天的超强度、超负荷工作,忙得我人不人,鬼不鬼的,走路上班是取消了,只保留了游泳和唱歌(最低底线)。
脑海里只有《诗经》中的句子:
“自伯之东(当改为“自接诗经”),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还有一句是“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一个外部门的王主任不同意延期发稿,一个本部门的王主任不同意休假(必须完成计划内的三审工作),
真是“风刀霜剑严相逼”呀,哼哼,我再也不理他们了!

[ 本帖最后由 何毓玲 于 2008-12-22 07:04 编辑 ]
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白昼听棋声,月下听箫声,山中听松风声,水际听“欵乃”声,方不虚此生耳。
谢谢,谢谢楼上诸位好朋友,总算熬出来了,这业余干的80万字,只给了我4 000多元!
年终不会有大笔奖金的,我是却不过情面。作者是我的老师,当年他的《简明汉语史》就是给我们社出的,完全是因为信得过我!那个外部门的王主任,对我不错,给我机会回成都看望老师,回重庆看望亲人,又送我一大堆礼品书,很大方的!所以我只有拼命了。况且,我们社出《诗经》的礼品书,还真的得我干,当年我读本科、研究生时就是做《诗经》研究的,书多,出的研究文章也多,熟啊,没办法!

平平,我们赶紧去唱歌吧,过年了,得乐和乐和!

[ 本帖最后由 何毓玲 于 2008-12-22 12:27 编辑 ]
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白昼听棋声,月下听箫声,山中听松风声,水际听“欵乃”声,方不虚此生耳。
谢谢所有好朋友们,谢谢快乐妹妹的非常漂亮的鲜花!
大家的夸奖,我有点受之有愧了,我只是太累了,在这里发泄发泄,畅快一点!
回梅茗,我以为初中学生最好不要读全部《诗经》,那里的大小雅、三颂多是宴饮、祭祀的乐歌,太难,也没必要。可以读读好的选本,以国风为主。我们社专门为小学生做了一套背诵的、有注音的经典国学书,包括《诗经》。我们还刚刚出了一套大学生口袋书,版本小便于携带,选篇合适,注释简洁,也适合初中生读。如果你那里买不到,我帮你要一本来。他们送了我一套完整的,不便拆散。
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白昼听棋声,月下听箫声,山中听松风声,水际听“欵乃”声,方不虚此生耳。

回复 17楼 的帖子

梅茗 ,别客气,我打个电话的事,他们出那套书,我是顾问。
小开本的好携带,你给我邮寄地址吧,我给你寄来。
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白昼听棋声,月下听箫声,山中听松风声,水际听“欵乃”声,方不虚此生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