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原校长:不赞成中学文理分科
  去年5月11日,在大学通识教育论坛的校长对话上,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许智宏教授表示,现在中学教育应加强与高中教育衔接,不赞成中学文理分科。”

    看不懂这句话。“中学教育应加强与高中教育衔接,不赞成中学文理分科。”好像高中不分文理,中学却分了一样。不知是笔误还是口误。

    中学是义务教育,分文理是违反原则的。

[ 本帖最后由 kemingqian 于 2009-2-12 00:23 编辑 ]
周远清说:“中国的人文教育跟科学教育相脱离,是个顽症。”

大学的思想教育工作和社会相脱离,更是个顽症。先不要把所有的单科学院都改为综合性大学,把无用的政治课先改了。
民进副主席朱永新指出,诺贝尔奖呼唤了那么多年,为什么呼唤不到?这涉及到高中文理分科,文理分科导致人才培养水平下降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也导致了我国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的分离。

要是诺贝尔奖和高中文理分科有关系的话,这个民进党大概和台湾的民进党也有一定的关系。

[ 本帖最后由 kemingqian 于 2009-2-12 05:46 编辑 ]
我也觉得高考改革是关键。怎么改?就像前面几贴所说,强行规定考生考数理化中文历史地理外语,学生负担过重;不考,则没人想学。

高中课程
高中文理完全不分不一定好。个人的学习兴趣在高中时已开始有所显示。在规定必修的基础课以外,倾向于文或理的学生可选自己感兴趣范围内的学习内容做深入学习。

高考内容
高考科目可以一样,但程度可不同。学理的可考历史A,学文的可考历史B。同样,学文的可考理化A,学理的考理化B。当然,这会增加学生负担。

考试频度
考试频度由一年一次大统考改为一年多次的单科考试。中学毕业后就允许参加,成绩不理想也可重考,考完规定科目后就可报考大学。一辈子就靠一次考试定胜负这种状况应该改变。把考试时间由一个星期拉长为三年,我觉得这能缓解对学生的压力。

大学入学
九月入学,六月毕业这种制度也没必要。大学入学可为秋季、春季两次。一年四季都可考学入学,一年四季都可毕业,这种灵活性最好。大学也不用规定一定学四年。三年五年拿满学分就可以。想多学人文的,可以在学校多呆几个月。

填写志愿
考大学填志愿这种制度应该予以取消。有多少学生知道他真的想学什么?也没人能担保今天热门的专业四年后还是社会所求。大致的分一下文、理就行了。一开始就决定学计算机,对历史等往往会回避。

选择专业
大学专业的选择可在高年级后再定。大学低年级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自己选课。文转理,理转文,只要取得了一定的学分以后就可以自由转换。大学一年级对人文课应有一定的要求。

以上都是些制度上的意见。另一个关键问题是什么是人文教育,为什么要有人文教育?这个问题就复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