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在?沙发。感谢。
读大学时,就不归教育局管啦,仍由宗教事务部接手,沐恩堂是也~~~记得某一圣诞夜,有同学去轧闹猛来着。
李酒苗 发表于 2010-5-8 21:52
想起来了,是去轧过闹猛。。。鼓足勇气,一定再去轧一趟。
本帖最后由 kemingqian 于 2010-5-8 22:25 编辑

南京中学。木匠师傅的同学姓什么?教历史吗?
本帖最后由 kemingqian 于 2010-5-8 23:14 编辑
70年代的中学里不开历史课的,应该是教政治语文之类的吧。那个同学应该是姓张吧
老木匠 发表于 2010-5-8 22:45
有个姓张的语文老师,上课时好像一只手永远不动。他教过我语文,还把我的一篇大批判稿子当成模范作文,在课堂里念过。有次上课,我开小差,用手指弹桌子,他说:“我们不要音乐伴奏。”

张老师板书很好,对甲骨文也很有研究。这个,在文革时是传说。文革后,有次他借了学校的教室,请几位老者来讲甲骨文。我也坐在里面听。现在想一下,肯定是张老师叫我去的。他写了题目和讲师的名字后,竭力弯腰从黑板前走过,不阻挡大家的视线。看着他对老者们恭敬的态度,我第一次把知识和尊重联系在了一起。

恢复高考后他就走了,不知去了哪里,一直没有联系。我80年高考的前3天,同学告诉我张老师来找我。他把我们几个准备考文的约到外面,对我们嘱咐了一番考试时的注意事项,有点偷偷摸摸,不想让学校知道的样子。半个小时左右,然后就走了,以后也没联系。不知是不是同一个人。一个值得尊敬的老师,和人。
记忆越来越清楚了,好像教会里有人议论,说来了几个大学生搞社会调查。
或许是我记忆错误了,我记得的那位人很瘦小,字比较差……
老木匠 发表于 2010-5-9 18:03
如果是从南京中学出来的,是那位张老师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里面的座位有1000多,可以挤进去2500人,在上海也算比较大的。老木匠 发表于 2010-5-9 18:11
南京中学,全名上海市民办南京中学,是当年学生过多,学校不够时临时开办的。学校图章上民办二字,实在让所有的老师学生感到低人一等。

对木匠师傅提到的礼堂印象很深,长木椅和刻画玻璃,当时都少见,不过,礼堂一般不让用。

学校校工,一个看门的孤寡老头,住在门口的传达室里,好像是苏北人。老头是学校唯一的工宣队员,一天,上吊死在了大礼堂主席台原来挂十字架的地方。据说是因为对某位女学生图谋不轨。从此,大礼堂的门就完全关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