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实好文。
谢平主席zz,怎么发现的?
豆瓣http://www.douban.com/people/knowcraft
博客http://www.yantan.cc/blog/?12226
微博http://weibo.com/1862276280
两位作者不相信“好领导人”之说。一个国家或社会的体制不是一个领导人决定的,不是一个好领导人就可以改变一个国家的体制的。体制的改变是草根运动,更多的人联合起来与统治精英斗争的结果,迫使统治者接受更多元的政治结构和政治竞争,比如英国的光荣革命,日本的明治维新,博茨瓦纳推翻英国的殖民统治等。

来看下1688年的光荣革命,是怎样的运动,是否符合作者定义。首先,詹姆斯二世当然不是好领导人,他也不想,也无力改变体制,这种体制当时在宗教上表现为亲天主教,政治上则是疏远议会。然后便是“更多的人联合起来与统治精英斗争的结果”,根据丘吉尔所述:
在反对他(即詹姆斯二世)的阵营里,不仅有辉格党人,而且有王室的几乎所有老朋友。参加王政复辟的人,在马斯顿荒野战斗和内斯比战斗中为詹姆斯的父亲作战或牺牲的那些人的后代,为了“神圣的权利”受到长期迫害的圣公会主教和牧师以及一般教徒,熔毁金银餐具以充实查理一世的国库并派年轻学者参加王军的各个大学,自身利益似乎同君主制紧密相联的贵族和地主阶级——所有这些表面沉默而怒火中烧的人们一定在准备以武力抗拒国王。英格兰的贵族和圣公会从来没有象一六八八年那样受到那么严峻的考验以及为民族作出那么大的贡献。他们毫不动摇,也毫不犹豫。

当然,三苗兄可能会说,这些贵族与地主阶级和草根还有不小距离。而实际上,光荣革命虽说是比较自上而下性质的革命,但底层群众由于对天主教的反感,参与的热情相当高涨,不亚于那些贵族与地主,威廉登陆是受到群众欢呼的,詹二与其两军对垒时,军队也是倒戈反对詹姆斯的。再引一段丘吉尔:
各个阶级对爱尔兰人和天主教徒的仇恨和恐惧,在一首充满侮辱和嘲弄言词的民谣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人人传诵这首民谣,他们因此感到战争即将来临。这些顺口溜出于沃顿勋爵之笔,他十分了解黎民百姓,了解他们的思想和语言。这首民谣没有明确地提及威廉,也没有提到入侵和叛乱。可是齐声吟诵的悦耳声音给军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试想,如果底层草根,其中包括军队,不支持威廉反对詹姆斯二世这位“统治精英”,那么詹二的体制能否改变,光荣革命能否成功,得打上一个大问号。

至于你说英国“光荣革命”后形成的,并不是“人民广泛参与政治诸如民主选举制”的制度,而恰好是“寡头或权力高度集中在少数人手中的体制”。
我想你这里混淆了改变和改变后这两个概念,作者在谈光荣革命,没谈到光荣革命后吧。而实际上,光荣革命后威廉的君权也受到很大限制,托利和辉格两党往往在其他事务上针锋相对,但在光荣革命后利用税收财政等手段限制君权上难得高度统一。相对而言,改变为瞬态,需要草根参与,或者草根即为主力,比如法国大革命,改变后为常态,也许草根安之若素后,也就有了路径依赖。当然,我个人也认为作者谈的“体制的改变是草根运动”在极大多数情况下并无问题,但不排除极少数情况下,非草根运动,好领导人的一己之力改变体质的极端情况,印象中少之又少,或者可以这样说,缺乏草根参与的体制改变有其先天缺陷,稳定度不够,随着好领导人的人亡政息,极容易又打回原样。
豆瓣http://www.douban.com/people/knowcraft
博客http://www.yantan.cc/blog/?12226
微博http://weibo.com/1862276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