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看见的实际情况是:“手稿”的出版对于韩寒的自证没有丝毫正面(对韩寒来说)的价值,相反,手稿事实上给反对者提供了更多的炮弹。这个事实应该是对立双方都承认的。我个人认为,韩寒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对宣布出版手稿感到后悔,但实在无法收回承诺,只好听天由命。倒韩方大部分人确实不相信韩寒最后真的敢于出版手稿,以至于”中财尚超“等人干脆自信地打赌发誓,宣布如果手稿出版将不再“碰电脑”(当然了,他还在“碰”,可见承诺这东西是靠不住的,不管是谁)。

手稿出版以后,大量的“分析”接踵而来,具体的辩论也十分激烈。倒韩派认为自己由此发现了更多的“代笔铁证”,挺韩方也尽力反驳。比如,倒韩派认为手稿坐实了那只是一份“抄写稿”,因为把“妓女”错成“枝女”只能是抄写错误;但对方也提出,全文中“的地得”错误有数十处,难道代笔者也跟韩寒一样“的地得”不分?一场混战,难有结论。

做质疑派时老童提出了这个“致命伤”的观点,除暗含对上述状况的预测之外,还因为韩寒是想用手稿作为法庭辩论的证据,老童觉得,那不会是对韩寒有利的证据,简单点说,就是“做多错多”,不如沉默。我现在的看法仍然是:出版手稿和拿出手稿自证都是不明智的。如果做倒韩派,我就欢呼:韩寒真傻瓜;如果做挺韩派,我就惋惜:韩寒太单纯。
其实我是想听听做为业内行家的童版对双方找出来的那些例子的具体看法,呵呵。不过记得童版好像已经表态不再介入具体争论,所以这想法有点强人所难。因此,谢谢童版的回复。另外,尊重童版的意愿,这个话题以后就不再 ...
罗汉果 发表于 2012-4-8 12:36
没事儿,谢谢理解。有机会平心静气地对话时我还是愿意交流几句的。呵呵。

关于“代笔”,基本没有谁敢说自己是行家,从考古收藏界来说,有几个鉴定大师算是区分原创和代笔的行家,其他人都是推理推理推理。代笔者不出来指证(而且要有具体的合约之类的证据)或韩寒自己不承认,其他的推理永远无法成为铁证。这是我现在的看法。好像是,在定罪杀人犯的时候,如果确定有凶器却找不到,那案子就难判决了。

我跟蒋泥有个咬文嚼字的无聊争论。他写下一个题目:“骗子韩寒如何自辩,我们才认可?”我觉得,如果已经预先给韩寒定性为“骗子”,那么骗子无论如何自辩也只能是骗子,谁会认可骗子的自辩呢?最后他说我不是韩寒我管不着。我也就算了。所以就真的只能是“信者恒信,不信者恒不信”这么个尴尬局面了。

中国的绝大多数问题最后都是不了了之,此事也有可能。不必悲观,天还是塌不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