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不是艺术

很难说,也很好说。什么是艺术见仁见智,但截止目前有两大思路:一是以形式为界限,把富有美感但并不致力于实用的形式化的东西归于艺术;一是要打破美而无用的艺术形式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界限,认为艺术无处不在,无所不是。本人赞同前者,因为日常生活就是现实,现实不是艺术。艺术是超越现实而存在的。呵呵,随便说说。

谢谢斑竹

谢斑竹鼓励,新手上路,请多关照。
当诸多人把生活看作艺术,把稍加修饰或改造甚至不去改造的东西放在艺术展演场所让人们当作艺术来欣赏的时候,我们认为对启发人们思考艺术是有帮助的。但这些东西很难具备艺术的品性。即使是杜尚的小便池被艺术馆收藏,但也只是因其“观念”价值而非“艺术”价值。人类因界限而文明,在当今信息爆炸、观念变幻、人们无所适从的情形下,弄一弄、玩一玩可,但模糊界限则很危险。
水色云:“艺术就像一条疲惫的河流,已经走到了河道尽头,复古即是回流,停滞犹如淤堵。后现代的方式好比蒸发,上升成云再降落成雨。从表面上看起来,后现代艺术的自我内在严密性变得松散不堪,可事实上恰恰是对生活本身的开放态度给予艺术重生的机会。”

事实上,艺术并未走到了河道尽头。经典艺术仍然在运行,人们对于经典的认可表明了真正艺术的永恒性。所以在现代艺术之后有所谓后现代艺术,是因为人们厌倦了经典艺术的形式,尤其是那种严密的结构。这种结构使人类感到沉重。这种沉重的结构负载着人类文明的诸多优点,也暗含着文明的数不尽的缺陷。尤其是经典艺术被所谓贵人、富人拥有且用来标榜的时候,经典艺术的缺陷就曝露无遗——这种现象对文明是有害的,它会走向文明的反面。

艺术的形式需要创新,也是该创新的时候了。后现代艺术(如果是艺术的话)在形式方面的探索精神是值得肯定的。其探索的源泉和指向均是日常生活。正如水色所言——后现代艺术“对生活本身的开放态度给予艺术重生的机会”。
原帖由 emmer 于 2008-10-6 22:22 发表
还是带我吧。不用后现代,直接蒙太奇,然后有水色姐姐照应,我就蒙混过关了。不带猪头,让猪头从古希腊学起。
幽默!!!!!!!!!!!!拿要学多久啊?水色教的知识可都是28世纪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