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状元”全被港校领走,告诉大陆什么?

“状元”全被港校领走,告诉大陆什么?

“北京四名高考状元全部被港校录取”(新京网)。计划经济的顽固堡垒,遭遇香港市场炮火。

一、        肉体掠走,心灵不守。
状元被劫掠。最大亮点,是状元和他们的家庭不大意识到的。(人家也没必要意识,全享大自然的因果轮回)

如果说。澳门还曾保管过澳人的“灵魂”,这回儿,他们掠走的就不仅仅是同学的肉体。掠走的是一种向往,掠走的是一种期冀,掠走了肉体之根——灵魂。
这个未来,还不仅仅是选择者自己的未来。这个魂灵,还关乎种族的复兴。

为什么呢?
表面看,是56万港币的真金白银“数额”吸引。尽管,北大、清华也出马子了,是货币“拼输”的失守。
货币比拼背后,是理念的PK。制度的较量。尽管。香港很和气:“不竞争”。“只要明白他们的选择是自己所需要的。”

在考生人数越来越少的人口基数下,制度再让考生每年平均锐减200万。内地的211、985,日益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预科、语言班。

二、“北清”:世界一流大学的预科班
“状元”被劫掠,至少表明:

第一.同学和家长有了一种新选择。
首先。挡不住的诱惑:美元、欧元和港币——世界最坚挺货币。
有人算过。一个来自农村二本、三本大学生,四年大学要比打工的同龄,少收入十万元。毕业生不仅仅十万元没了,还要失业、“蚁族”……

其次。最吸引中国穷人的,除了大学四年的衣食无虞,未来人生将是最大亮点。这里包含,可以投入全部精力于自己最感兴趣的专业和领域、就业的竞争压力锐减、全球500强聚拢周围……

还有。家庭教育投资,将获得高额回报;一人跃龙门,全家居高台……
仅仅因为。教育的计划制度,是全世界市场学府的最好预科。

大师,不属于大楼;诺贝尔的杰出,属于自由……

第二.同学和家长从此不再“被”。很幸福。开始以自己的才智,交换市场的名声和品牌。
“北清情结”的中国日益恶臭。是所有大陆的中国人,都不愿看到、却被迫面对的。
因为。那两所的行政级别均是“正部”。虽然它们不能够独立出“大师”。但。他们能够拿到中国最好的资源:财政首先向他们倾斜;他们可以以自己的中国地位,对各地考生掐尖;而后向世界一流学府输出,中国芽子……

如同官员GDP崇拜,教育官员、学校和老师都像染病。

“北清崇拜”。成为所有业绩、政绩、成绩的奖牌,成为这个时代、社会、官方和民众的划分唯一:有出息和没出息的鉴定标准。

遗憾的是,创造中国价值的企业家群体里,科学家群体里,自主知识产权名单里:绝少“北清”……然而,那里却诞生了一拨拨的中国政治家。

一百余年的“北清”与刚刚二十岁的“港科大”,在世界的排名前者落后一百多位。无不严谨反衬同学和家长选择了“明智”……

那几位同学有志气:把父母望子成龙之梦撑起来!把家庭的未来撑起来!……
与官员校长相比:哈佛校长称自己是同学的“服务生”,是给教授“搬凳子的人”……

三、掐尖之后的“港校”,给大陆留下了什么?

“北清”落寞,微不足道;它更引人深思的,又是什么?

那不大点的地方,是块儿蜚声全球社会主义国家的、臭名昭著的殖民地(英属)……

香港人。从来以“抠”,著名于世。不论是特首的“节俭”:能蹭大陆(各省)则蹭;还是全球绝无仅有“17台公务车”;或是申办亚运被否……

他们拿56万港币,给内地状元每人。全体香港人,都选择了默不作声……

啊?
怪呀!!
老木匠讲的在理,可不管谁投入高校都要享用当地的社会资源。清华北大师生的“粮票”“油票”和过节时另给的“芝麻酱”可是海淀区发的。所以呢,贵校招收30%沪籍学生和北大招收13%京籍学生都属合理范畴。
老程 发表于 2011-7-14 15:32
北京可是享受的全中国纳税人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