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拟调整44个汉字写法引争议

教育部拟调整44个汉字写法引争议
2009年08月19日 06:14四川在线【 】 【打印共有评论47

44汉字“整形”

8月12日,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李宇明表示,根据学术界反复讨论的结果,教育部决定汉字原则上不恢复繁体,这一表态终结了一段时间以来汉字简繁之争。同日,教育部就刚刚研制出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瞬间引起另一轮争论:正在征求意见的《通用规范汉字表》中不仅恢复了51个异体字,还拟对44个汉字“动刀整形”,调整其写法。对此,有网站进行了网络调查,在该项调查中,多数网友表示反对。
44汉字“整形”
按照这份《通用规范汉字表》,“琴”“亲”“魅”等44个汉字在专家倡导下进行了写法调整。
如:“琴”字左上角“王”字最后一笔由“横”变为了“提”;“唇”字的厂字头由半包围结构调整成了上下结构,“亲”“杂”“杀”等字底下的“竖钩”改为“竖”,最后一笔由“点”改成“捺”……
对于异体字,新研制的字表收入了51个异体字,主要用于人名和地名,其中包括人名中常见的“喆”和“淼”。对异体字不再简单提“淘汰、废除”,但在使用上有明确要求。
此外,既然汉字原则上不恢复繁体,为何这一次有6个繁体字纳入汉字表?对此,《通用规范汉字表》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宁教授表示,现在恢复的繁体字都是必须恢复的,“比如硃砂的‘硃’,这是一个科技用字,但恰恰是一个繁体字,你不拿出来,有些科技地方就没有办法说,所以这个字不能不恢复。”
网民反应;
调查:逾八成认为“穷折腾”
“44个汉字写法可能调整”,网友怎么看?其中,87.14%网友表示反对,认为此举纯为“这不穷折腾人吗?”;仅有2.69%的网友赞同,认为修改原因有理可依;另外有7.29%参与调查的网友持观望态度,但“希望有关方面仔细斟酌”,另有2.88%的认为无所谓,“反正现在都改用电脑了”。
专家称《通用规范汉字表》是一个继往开来的标准
《通用规范汉字表》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曹先擢(中国网 杨佳)

8月12日上午,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通用规范汉字表》公开征求意见的有关情况。《通用规范汉字表》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曹先擢就汉字规范的新发展进行了介绍。中国网现场直播。

  “我发言的题目是汉字规范的新发展。新在什么地方?新有两个表述,一个是时间要素,一个是内容要素。”曹先擢认为新发展包括三个方面问题:

  第一,从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就进行了汉字规范,这次我们制定的通用规范汉字是一个新的标准,是一个继往开来的标准。我们知道,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非常重视语言文字工作,非常重视教育的普及工作,这要有历史的对比,我们感到非常自豪。现在我们的劳动大军几千万,没有教育的普及,能行吗?旧社会文盲遍天下,什么赶超世界?所以,我们圆了几千年的梦。语言文字在这里面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就是要配合白话文、普通话,简化汉字。我们有三个标准,这三个标准不是在一个层次上,最重要的层次就是简化汉字通用化。《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新旧字形对照表》这是部级标准。其他的还有这三个标准下产生的,比如说《通用汉字表》、《常用字表》,都是在这三个表的精神指导下完成的。所以我讲这三个,而且要特别强调简化字,因为我们曾经公布过第二批汉字简化方案,在文革的时候,1986年经党中央批准,废止了第二批汉字简化方案,叫“二简”,废止“二简”以后“一简”、“二简”搞不清楚,所以又重新发布了简化字集,我们用字才有所遵循。有这个规范,就是标准,应该用什么、不应该用什么。这次是把前面的规范做一个总和,零零星星地调整,这个调整是必要的,但是某种程度上也不方便了,你今天调整两个,明天调整两个,现在做一个整理。正好今年是建国60周年,我们在这样一个历史时刻,搞这样一个字表,确实有继往开来的必要。所以我希望大家关心和支持这个事儿,除了教育部、国家语委主要努力外,还要全社会的关心。决策要民主化,科学要民主化,这都关乎到发挥大家的才智,特别是大家都要用。

  第二,畅想一下,历史上说,大家了解的就是秦始皇的统一文字。公元前220年,秦统一了六国,他统一以后,一个非常重要的措施,就是统一度量衡,书同文,统一文字。这个统一可是不含糊,雄才大略的秦始皇。要中国统一,不配套是不行的,度量衡要统一,因为在战国的时候,田筹异亩,车同异轨,律例异法、言语异声、文字异形,六句话都有一个“异”,他要改成“一”统一起来,就形成国家中央集权。因为当他统一以后,隶书已经在秦以前开始,这是文字发展本身的规律。求简便,到汉代隶书进一步发展,有了新隶体,然后逐渐过渡到楷书。秦始皇的功劳就为汉字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小篆集中体现在《说文解字》上,我们的字形规范找老祖宗找那儿去,要识别甲骨文、金文也去那儿找。这是文字学家唐楠(音)先生说的一句话,中国历史上“书同文”两次,一次是秦始皇,一个是唐明皇。大家知道唐明皇,他编了一个书叫做《开元文字》,这个书没有流传下来。所以秦始皇到现在有1200年,一千年的汉字方法,一千二百年汉字的稳定就是这样一个大局面。唐明皇可以叫做“认祖归宗”,他没有秦始皇那种雄才大略,但是他符合历史的潮流。按照历史的潮流,汉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我们要爱护、使用它,使用的好,就要有规范。

  第三个问题,是汉字的介质的变化。汉字要写的一定物质东西上去,这影响它的使用,和它的规范也有联系,它的介质是在变化。开始是在甲骨上,牛骨上,然后在铜器上,可以保持永久,然后在竹简上,在木牍上,最后慢慢发展到用在纸上。这个变化就意味着使用汉字的人越越来越多,或者说叫做规范性要求也越来越强。现在是电子介质,这是时代的进步。汉字更便于使用,或者说也是更容易不规范了。你爱造就造一个,这样带来不方便。在1986年开会,那个时候讨论汉字的问题,是存废问题。现在我们讨论的是规范问题。我们用字的人更多,也更方便,那么我们也希望能够规范汉字。但是我们要珍惜这个方便,因为用字,你自己使用和别人来阅读是对立两个方面,如果你老是强调自己,人家不认识,引起不了效果。我名字叫曹先擢,人家老是问什么字,我老是要解释很麻烦。
吃饱了撑的。不甘寂寞呀!
这类调查数据很可怀疑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