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八四零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时,就有了大清臣民组成的辎重和后勤部队来给英军提供作战服务;“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仅在上海一带募集的大清臣民就不少于两万人,构筑起从大沽口到京城的军需供应线;“庚子之变”时,八国联军把军需物资基地建在天津,而到北京的运输也是靠大清臣民来支援的。

说过来,这些战争与俄国侵占东北以及之后的抗战有着分明的不同,民众对战争的态度也当然会大为不同。如果能看到“东南互保”的这个背景,有没有这张照片,都可以体会出那个时代的真实。
由照片引出的议论,看似两立,其实颇为斑杂。

军队是干什么的?若军队国家化,就意味着国家安全专业化和职业化,而不是国民化和匹夫化。而比这更重要的是,军事行为必须符合战争法,在军人和平民之间做出明白的区分,以遵守战争法。

照片中的的旁观者,从服装来看,显系大清臣民,不参与战争是衣着表示出来的行为正当,而不是非正当。在战争法的规则下,在自身与财产遭受侵夺的情形下,平民有权做出反抗;倘若参与战争,那么必须在服装上与平民做出区别。

匹夫,当然可以,或者更说为“应该”有责为国家做出担当,但要担负起军事上的抵抗,则不得以匹夫的姿态,不得以平民的身份,而是以军人的身份参与战争。

直至1937年抗战,之前的中国军队并非是为着国家安全而建立并作战,满清时节如此,看看孙中山的军事武装的建立,也仅仅是为着内战而筹谋和攻防的。权力者的假想敌从来不是外敌,而是内乱或内争。

查中国几千年历史,只找到“皇帝直接统率海陆军,但对内使用时,须依国会议决之特别条件。”这一句话,表示军队国家化和对内的行为限制。这是1911年11月3日,也就是“武昌起义”后,清廷颁布的“重大信条十九条”第十条。据此,达成“停战”的约定,同时也据此,清廷放弃了战争动员和内战选择,并由此导致溥仪的退位,使得那场革命让国民付出极其轻微的牺牲和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