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丫头,不容易啊!
麻利点哦,眼巴巴等着看呢。
才子狐灵对别人那么上心,可对自己却游戏一生,不禁为他惋惜。或许是常人到不了他的境界吧。
蓝阳今如何?
《梦回沙河》读后2011年04月28日  来源:文汇读书周报 作者:陈铁健
■陈铁健

身材瘦弱,气质优雅,白皙的瓜子脸,一双明亮深沉的大眼睛,挺立笔直的鼻梁,少有的微笑中稍显抑悒,给人以自尊心极强之感,似乎是《红楼梦》中林姑娘凄美形象的现代版。

这是1980年秋季的一天,我第一次见到杨劲桦的瞬间印象。

我看过彭明先生写来的推介信,问她为什么要研究瞿秋白?那时,瞿秋白研究还是禁忌的敏感课题,明智之士谈瞿色变,避之唯恐不及。这位小姑娘却迎难而上,令我有些好奇。我问她的问题,她不正面回答,我也就不再问下去了。过几天,她按约定来看资料,依然是一身蓝布衣裤、白布衬衫,一双旧皮鞋,虽素朴而不掩优雅。我把大堆瞿秋白资料交给她,她轻轻地说:“谢谢,老师。”就坐在门边一张临时安置的书桌前默默看起来。那些资料,是我准备写《瞿秋白传》多方收集的,她写一篇文章是足够用的。当时,我正在修改《伟大的开端》书稿,没有太多时间跟她聊天和讨论。

此后,一个多月,杨劲桦早来晚走,午饭后就在李义彬先生女儿李小娟的房间略事休息。有时会走到党校西侧花园,放大声音交流阅读心得。这时,她会有几分快意的抒发,但依旧透着抑悒。老实说,我当时以为这位小姑娘执意要写瞿秋白,不过是少年意气,一时之兴。然而,半年过去,她拿来的文章,却令人不能不刮目相看:笔下不俗,有思想有见解,且不乏文采,连过于挑剔的丁守和先生,也连连称赞。

大学毕业后,杨劲桦回到中央电视台专题部,不时打电话或来近史所问些有关历史问题,偶尔在外地史学研讨会上相遇。1982年秋,从成都路过上海返京与她同住上海大厦别馆。她说要去美国读电影专业,需要国内两位老师推荐。我虽然觉得她留在央视发展为宜,却终于被她说服写了推荐书,千谢万谢中,我仍然感到她内心的忧郁不畅。1984年后,她几次回国,时见时不见,多半从汤立峰处知道她的行止。2004年,她回国住在力鸿花园,约我到附近的张生记杭菜馆小酌。临走,拿出三篇文章要我看,大约就是收在本书里致阮虹的三封书笺。

她在那信里说,七八岁时她在京西厢红旗那个部队大院里被掩荫在“混世魔王”哥哥和“乖巧聪明”姐姐的大名之下。小朋友和他们的家长,只知她是杨家哥姐的妹妹,学名就叫成“杨妹妹”,一直叫到上高中。

读过三封信,多少可以窥见“杨妹妹”内心世界的奥秘。

秋又来了。秋天是我心爱的季节,它带给我悠远的冥想,也带来忧伤,秋的尽了就是凄美。每个秋季,都是我懊悔和惶恐的时刻,它让我感到了生命的流逝。

我走遍了中国,走遍了大半的世界,回过头来看那曲曲扭扭的生命痕迹,惆怅的是,还是不知生命的意义。

我们活着的意义似乎就是在追求和体验情感,人文科学的最基本核心,也就是用智慧来思考和分析人类的情感,以及它衍生出来的一切社会问题。但愿突飞猛进的新经济形态能带来新的文艺复兴。

读书为了解外部世界,写作为了解内心世界。我想写作,只有写作可以把我们带到心灵的桃花源。

愚钝如我,从来只作形而下的思索,写实不写虚,而难以企及形而上的思索。二十多年闯荡世界的杨劲桦,却为自己开启了一个大视野,表现了追寻人类生命意义的高智慧。长怀忧戚,也许就是这种深层思索的外在印迹吧。

她问我读完的感觉,我没多说什么,只说很好,劝她多写,并允诺帮她找地方出版。五年过去,2009年春天,汤立峰把她悼念彭明先生的长文给我,说是杨劲桦托他送我看,内中有些写到我的文字,我是否首肯?再见到立峰时,他问起,我只说了一句:“不管是褒是贬,她很会写。”时过三十年,有些事真的记不得了。彭明先生1962年夏力促我考取恩师李新先生的研究生,他同时也是我的授业师长,其情没齿难忘。

杨劲桦笔下的父母兄妹、师长、朋友、同学,或仅有一面之交乃至从未谋面的网友,都写得声情并茂,丰满感人。幼年生活在部队大院,历经“文革”苦难的劲桦,书写大院中深受贵族府第文化熏蒸的那些大哥大姐们的遭际,尤显文有丽采、史有真相、哲有思辨的特色。她用完全超越功利权势的视角,观察和思考部队大院文化及其影响,深深触及当代据有特殊地位、特殊权力的特殊阶层的特有心态。

在这种部队大院的孩子心中,为什么他们优越?因为他们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根红苗正,是当之无愧的国家接班人。老子英雄儿好汉的观念在干部子弟的脑子里是根深蒂固的。

我非常了解他们为什么永远摆脱不了这种与生俱来的优越感,尽管很多人混到如今一事无成,有的甚至寒酸潦倒,但在精神上还始终保持着自己是高人一等的红色贵族,并时不时地享受着这种美妙的感觉。

“文革”开场之际,到处可以看到这些红色贵族小将们的张扬和狂野。“谁知当他们在外面革人家的命时,万万没有想到自己英雄的老子也变成反革命了。”劲桦的文字,不由让我想到清季旗人贵族子弟的遭际,多么相似相近,充满着悲剧的意味。或许,正是幼年亲眼所见、亲身感受的种种世象和重重苦难,她更“了解到在这个世界上,不管我出身于哪个家庭,真正能保护我的,只有我自己。它让我学会了与孤独相处,学会了思考。我看到了很多贫苦的人们的真实生活,懂得了不患寡而患不均的道理。我看到了太多太多比我们大院孩子出色得多的人们,与之相比,我自惭形秽”。

那时,只有部队的子弟才有当兵的特权。劲桦长大后,父亲问她想不想当兵,她说不想,就孤身一人提了个铺盖卷去京北延庆大山里插队去了。劲桦七八岁前生活优裕,“文革”开始那年她在小学一年级。父母被赶进牛棚,哥姐离家,家中只剩下一只大狸猫和她。后来跟着父亲流放于湖北、山西。高中毕业又到山区一处只有八户山民的荒村插队。自云“从少年起,我就离家独立生活,其间心理的孤独和恐惧,远比物质的贫乏要来得可怕”。由此养成她“特立独行、桀骜不驯,随时会逆向思维的行为模式”。虽出身于部队大院,却少有或没有贵族府第文化中俗气的熏染,反面常怀平民意识,保持同情贫弱者的平常心,用纯净的心灵去观察世界,用深邃的思考去探寻世界,她写出的文字,自然是有思想、有个性、有魅力的。

《梦回沙河》(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是杨劲桦少年和青年时代憧憬、向往、思索的结晶。期望进入中年成熟的劲桦,用更美的文字写出更深刻的思考。在中国,这种沉重而深邃的思考,尤其重要。因为,思考本身就是一种力量、一种期待、一种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