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挖坑歌剧《高山流水》

本帖最后由 老程 于 2014-5-27 07:50 编辑

不政治吧?风花雪月吧?这部歌剧与我有些缘分,指挥是和我熟悉有极富才华的王燕,两个多月前她与作曲导演借用寒舍讨论剧本(宾馆难找钢琴和音响)这样我也结识了作曲家莫凡,导演曹其敬,现在歌剧已进入排练中期,我志愿到武汉跑龙套,近距离观摩一部原创歌剧很有意思啊。
本帖最后由 老程 于 2014-5-27 19:46 编辑

武汉歌舞剧院出演、武汉爱乐交响乐团伴奏。指挥王燕,她是武汉人。
下月14-17号在琴台大剧院公演。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本帖最后由 老程 于 2014-5-28 07:04 编辑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钟子期)这个故事人尽皆知,是个用两三句话就能说完整的事情。难为编剧了,为了增加可视性,剧中第二场楚宫是杀气腾腾的男人戏,第四场晋宫则是脂粉戏,可惜照片中的晋王出不来戏,导演说:我这个博导现在教幼儿园水平的人,而且这学生还总不升班。
俺真想染了头发拉拉皮去争这个角色啊!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本帖最后由 老程 于 2014-5-30 21:49 编辑

武汉市歌舞剧院承接这部歌剧可谓举步维艰,团长向文化局借款,相比省歌前些日子上演的原创歌剧《八月桂花》的拨款真是太过寒酸。乐队是外协的,合唱团是现攒的,主创人员和A角主演都是外请的,想搞些有艺术水准的东西太难啊。
本帖最后由 老程 于 2014-5-30 22:32 编辑

歌剧对年轻声乐演员来说是提升业务水平的大好机会。
今天我们进入合乐队坐唱环节,这是我很有兴趣亲身参与的环节,当然我只是合唱队中的一员,这环节最重要的角色是指挥。
歌剧与独唱音乐会的主要区别在于剧中多个角色同台歌唱自己的旋律,还要各演各的戏,一人节奏出错影响全局。乐队伴奏和钢琴伴奏不一样,钢琴师灵活性大些,演员唱错节奏他补救的空间较大,乐队个器乐行当各自用自己的分谱,他们的谱面上只有自己的旋律,其它一概看不到,台上演员出了错,乐池里的乐队有可能听不到,他们唯一能依靠的是指挥。
与乐队合乐坐唱就是让所有各环节少出错,指挥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最关键人物,尤其对一部还未上演过的原创歌剧而言,指挥水平高低直接影响歌剧成败。
叮咚说的是关键,唱功不好是演不了主角的。演歌剧对演员的唱功是全面的考验,年轻演员通过演歌剧可获得比平时练功事倍功半的快速提升。
这戏14-17号在琴台大剧院上演,到时笛子教授夫妇和金秋得来捧场哦。
这个我还真不清楚,这个院是有历史的,院里有个不大的礼堂,据说当年老毛多次在此看戏。估计在这儿工作过并在这儿退休的人不少,院子里见缝插针地盖了不少住宅楼,若不是解决本单位职工住房,盖楼时也许会有遮阳的纠纷。
歌剧排练逐步进入如佳境,尤其是本院演员中担任B组的伯牙和子期进步神速,看来歌剧是锻炼人啊。以学生和某业余合唱团为主的合唱队,无论从声音还是表演都也有模有样了。
今天我问了一哈,吴雁泽还真是这里的老人,我们休息的那间屋子就是他当年的办公室。
原标题:可能曲高和寡惟愿你是知音
武汉歌舞剧院打造原创歌剧《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典故,一直都是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武汉本土文化的典范。由武汉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蔡甸区人民政府联合出品,武汉歌舞剧院、武汉爱乐乐团联合演出的大型原创歌剧《高山流水》,就将这个传奇故事搬上舞台。昨天,该剧举行了面对媒体的首次联排。
注重品质主创班底学院派
武汉歌舞剧院书记王海涛介绍,《高山流水》是剧院30余年来的第一部原创歌剧,创作、演出阵容达到280人之多。该剧将于14日起在琴台大剧院首演,并参加今年在汉举行的中国歌剧节和琴台音乐节。该剧邀请了著名导演、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教授曹其敬执导,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教授黄维若编剧,著名作曲家莫凡担任编曲,青年指挥家、钢琴家王燕则担任指挥。
故事新编但绝不谄媚观众
伯牙与钟子期以琴曲相交相知的故事其实非常简单,作为一出戏的材料,远远不够,昨天呈现在舞台上的《高山流水》对这个故事进行了新编。伯牙是一位操琴大家,也是晋国使臣。他出使楚国,遭遇楚王的讥讽,认为他的音乐软绵无力。他回到晋国,晋王贪图享乐,认为他的音乐表达不出欢愉的乐感。最终只有钟子期听出了他音乐的纯净,却又因伤寒而辞世……
导演曹其敬表示,改编是有难度的。加人物加情节,会改变原作中那种极有气质和思辨色彩的东西;但是不加又无法满足歌剧的声种要求。经过考量,编剧决定用楚辞的语境和语法进行创作,并将古琴曲高山、流水拟人化,营造出抒情场面。剧中所表达的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情感是非常纯净的,并没有迎合市场经济下的文化娱乐性,也绝不谄媚观众,“可能会有点曲高和寡,但从艺术角度上讲,绝对有观赏性。”曹其敬这样说。
音乐典雅不刻意突出楚文化
《高山流水》全剧的音乐非常典雅、抒情,但是记者在观看联排时也发现,全局并没有刻意打造一个朗朗上口的唱段,也没有刻意在唱段中加入楚文化的符号。曹其敬表示,他只希望观众在走进剧场后,静静地欣赏这部歌剧,“能够从中感受到伯牙和子期知音的情谊”。而贯穿全剧的古琴名曲《高山流水》,也未在舞台上以真正的古琴演绎方式出现,因古琴长时间演奏后容易跑调,故而古曲是以电子合成器的音色呈现。
演员刻苦导演赞其有前途
昨天登台演出的伯牙和钟子期分别由武汉歌舞剧院男高音董研峰和男中音汤俊军扮演。两人都非常年轻,以前从来没有演出过歌剧。但是在舞台呈现上,董研峰不仅仅唱完2小时全场,后面几场也越唱越好。曹其敬透露,伯牙在全剧戏份超重,几乎没有下过舞台。董研峰只用了短短三个月的时间,将整部剧拿下,“非常刻苦、虚心,以后积累了多的舞台经验,一定会非常有前途”。
王海涛透露,此次还邀请了中央歌剧院男高音李爽和福建歌舞剧院男中音分别扮演伯牙和钟子期,又将是另一个版本的呈现。
这部歌剧演员都是真唱,没有扩音,台上俞伯牙弹的古琴是道具。古琴声音太小,要用扩音,原来也是在乐池里弹奏观众看不见的。
排练时大家听了古琴现场演奏后都在疑惑,两千多年来人类的听觉是否退化了不少?当年钟子期在山上就能听到俞伯牙在汉江船上奏琴,现在离开10米就听不大到啦。
昨晚有幸应邀观看了湖北省歌今年重金打造的原创歌剧《八月桂花遍地开》,不愧是创造过《洪湖赤卫队》经典民族歌剧的团队,演员阵容齐整,在台上开口唱合唱的饰演村民的就有六十多人,一开口就是专业范儿,谢幕时又上来20余名来自武音帮腔的青年学生。可惜,民族歌剧主角都用用扩音设备,一个桂花声音完盖80人的合唱队。
相比之下《高山流水》的合唱成员就不是一个惨字可以得了的,从5岁半儿童到年过花甲的老人,几乎全是业余的。临时组的队伍,除了认真和专业队伍一样外.......
本帖最后由 老程 于 2014-6-9 21:06 编辑

确实是挺值得期待的歌剧,伯牙摔琴谢子期可以算是流传甚广的故事,其普及度一点不亚于梁祝,可他的命运却和梁祝截然相反,自问世以来从没以任何艺术形式呈献给观众过,电影《知音》借用这个词语讲的是蔡锷和小凤仙的故事。究其原因,故事里就俩爷们,不出戏啊。
拿这个题材做戏是有风险的,尤其是现代人眼光异化的厉害,俩爷们为主的戏弄不好唱的不是高山而成断臂山了。
没戏归没戏,可琴台却建在汉江边上了,相隔不远又建了琴台大剧院和琴台音乐厅,琴台嫣然成了武汉市乃至湖北省的文化符号。
歌剧《高山流水》在琴台大剧院上演既是实至名归又弥补了只有琴台大剧院却没有知音戏的缺憾。
此部歌剧很具学院派,她不刻意取悦观众,为的就是要在社会上寻觅知音,找得到找不到值得期待。
怎么也得请笛子夫妇和金秋事先拿票,哪能飞票呢。13号下午晚上彩排,晚场请观众,14号首演,15号包场,16号(周一)首轮最后一场,请朋友们看的是14号首演。
本帖最后由 老程 于 2014-6-14 08:17 编辑

今天首演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本帖最后由 老程 于 2014-6-14 11:04 编辑

那是联排时的照片,武汉歌舞剧院自己发的,今晚我不能带眼睛还要粘胡子,第二场楚宫前排大臣中左一便是鄙人。
谢幕时有文武百官出场,第一个人出来时,你们一定得叫好哦。我们在后台反而看不到整体画面,看了武歌发在网上的联排剧照才觉得舞美、服装等都属上乘,这次武歌没用自己的班底,舞美、服装、灯光等都是请国内一流职业团队担纲。
昨晚带观众彩排,观众反响不错。
本帖最后由 老程 于 2014-6-15 08:01 编辑

谢谢笛子和师太赏光,一早起来还看到笛子的评论,看来确实找到了知音,感谢!
我是这部歌剧的志愿工作者,全剧组二百多号人我是唯一一个不拿任何费用的院长给了我几张首演工作票,昨晚可是一票难求呢。
与我同台为官的其他龙套都是第一次演歌剧,表现都不错。
一位熟悉的朋友前几天看过湖北省歌花巨资排演的歌剧《八月桂花遍地开》,昨晚看过《高山流水》后说:“这戏把八月桂花比化了”
46# 吹笛在湖北 据说桂花把三分之一的资金投在宣传造势上,如果属实那就比高山流水的总预算都高了。
录音录像都有,可涉及版权,不敢乱发
杨林版主,拜托把“申精”奖去了,挺认真写的东西伸被神精了。
本帖最后由 老程 于 2014-6-17 08:52 编辑

今晚最后一场演完,首轮算是成功。这贴比较水,主要原因是有趣的事不敢写,白纸黑字万一有人不快就替朋友得罪人了。这是我不接受的加精的一方面,另一面就是这段时间在版务谈了 不少看法,又针对菜农的旧龟修正主义提出不少批评,先是歪弟劝我任走马版主,又是他和菜农起哄替我神精,以后架都不好掐了,没劲。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掺合这部戏以前对武汉歌舞剧院知之甚少,其实这个院还是有些历史的,她源于随军南下的中南文艺工作团,著名电影导演崔巍就是当时的领导者之一,他调北影后导演过电影《红旗谱》并亲自主演,那部戏顺带捧红了葛优他爸葛存壮(饰演冯老兰),崔后来执导《青春之歌》从武汉歌舞剧院调用谢芳出演林道静,影片和女主角走红全国。著名歌唱家吴雁泽也曾担任过这个院的领导。
这个院之所以不知名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缺少自己看家的原创作品,同城的省歌因歌剧《洪湖赤卫队》而享誉全国,这个老本到现在还在吃。歌剧《高山流水》是这个院真正意义上的首部原创大作,此戏能否立得住现在还不好说,但至少可以说是拿得出手。有了这个项目全院上下各个部门都满负荷运作起来了,这对该院今后的发展绝对是好事。我旁观了最后阶段的制作过程,从开始的演员们在台上不知所措、管理上杂乱无章到演出时本院演员的出色发挥和管理上基本有序,一个歌剧全面提升了这个团体的水平。院长当初力排众议,坚持外聘专家团队全方位负责制作,这个学费交得其所,而本土团队也学业有成,双赢。
西方有些歌剧只有一幕一场,台上演员不超过十人。
普契尼有部歌剧《贾尼斯基基》和他其它作品相比就可以说成是小歌剧,要两三部这样的歌剧才能凑成一场演出,这部歌剧我就没看过,但其中的那首《我亲爱的爸爸》是唱遍全球的咏叹调,是美声女高音歌都会唱的曲目,其流行程度类似男高音唱的《我的太阳》
《高山流水》五幕六场,有歌有舞,台上的露过面的演员和乐池里的乐队加起来有二百多号人,对于剧场艺术来说够得上大型了。
该剧我没看过,应该是一部独立的歌剧,因该剧较短,要和其它歌剧合演才能凑够演出时间。你百度一下吧,有什么结果,贴上来。
比这歌剧更知名的《乡村骑士》和《丑角》常在世界各地的大剧院合演,一个上半场,一个下半场,内容毫无关联,不这样观众进来只听一小时就结束了。
琴台大剧院声响效果不佳,全真唱有些演员实力不够,真唱为主,舞台上有些暗藏的麦补音,演员身上啥电子设备也没有。
演肯定得演,7月9月共十几场,不够场次无法参加优秀歌剧评选。至于票房.......
用谦谦君子定位作曲家莫凡很贴切,生在杭州、学在上海、工作在北京,斯斯文文地讲着一口带南音的普通话,无论对谁都彬彬有礼。他的作品尤其是歌剧从不讨巧地去迎合潮流,整体歌剧是他作品的风格。
他的另一个特点是倾听主创人员的意见、他与编剧、导演、指挥等主创团队的重要成员从来都是有商有量,有很多他自己写得很有感觉的唱段和旋律因导演认为与人物和剧情不符,他都忍痛删除或简化了。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钟子期娘亲见到伯牙后以一段催人泪下的咏叹调,词好曲也好,导演曹其敬认为此时的钟母应该早已是眼泪哭干,替儿子等到俞伯牙她欣慰的感觉胜于悲痛,在时间有限的表演时段内要突出伯牙的悲痛。曹导的话确实有道理,莫凡先生不但删去了这段咏叹调还主动提出由他去说服编剧。
我和武汉爱乐的外籍乐手聊过,他认为这部歌剧和他听过的几部中国歌剧比是与他熟悉的西洋歌剧最为接近的。
本帖最后由 老程 于 2014-6-19 14:28 编辑

你这盲扫起来费点儿劲,先去大森林里听听鸟叫吧。
中国戏曲你应该了解吧?戏曲演员讲唱过哪出戏,歌唱演员也如此。
呈现在舞台上的东西是高级装,歌剧也是如此,歌剧装的更高级,歌剧要在交响乐队的伴奏下唱着装。
歌剧中的主要角色是靠音乐塑造人物的,但和所有戏剧一样演员戏演的好不好,也就是会不会装同样十分重要。怎么才能装好取决与导演,导演教大家装。如果问歌唱演员的软肋是什么?是表演和形体,美声唱法的歌唱者把精力集中在唱法上,站在台上把歌唱好了就能赢得掌声,和戏曲演员最大的差别就是唱的时候不用带身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