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2009年燕谈何等斯文。
疑惑:此文今天会被加精否?
本帖最后由 老程 于 2012-5-19 10:05 编辑

说文革 道文革
批文革 像文革
今天的燕谈进步了
本帖最后由 老程 于 2012-5-19 16:30 编辑

现代京剧始于抗战胜利后的上海滩,那时叫时装戏。台上角色西服、长衫、旗袍、时装, 京戏唱腔,国语道白。到了1949年上半年,时装戏已能与传统京剧争艳。听家严说那时童芷苓的票房略胜梅兰芳、周信芳。
时装戏内容很香艳,估计制作也欠精致,新政权建立后时装戏寿终正寝。
本帖最后由 老程 于 2012-5-19 16:36 编辑
54# 老程 老程兄说的,于我心有戚戚焉,批文革,鄙五毛没什么问题,但以文革的思维批文革,以五毛的方式鄙五毛,易张戾气,武断偏激,吾未见其明也。
showcraft 发表于 2012-5-19 16:19
真五毛 假五毛 调不同 多五毛
本帖最后由 老程 于 2012-5-19 19:38 编辑

一声阿庆嫂 一把神经枪 多好的喜剧色彩。背后一位老人的生命煎熬,谁还笑得出。
我想这位老人心里最过不去的坎还是事故,戏比天大在他们心中不是口号,即使那是样板戏。
62# 老独步天下
怀念2009
本帖最后由 老程 于 2012-5-20 08:58 编辑

建国后,毛泽东很迷谭富英的戏。1950年谭富英等人在朝阳门内陆军医院礼堂演出《武家坡》,毛闻之后特地赶来观看,戏院里的气氛一下子高涨起来。戏后,毛对谭富英说“我在延安就听到你的声音了,现在到北京亲自看到你的戏,确实唱得非常精彩。”1962年,谭富英祖孙三代来到中南海给毛演唱。毛称谭富英为“谭先生”。称谭元寿小谭,称谭孝曾小小谭。那天还请爷仨一同吃了饭……

毛对谭派艺术的迷恋,可能是谭富英能在文革中独善其身的原因,谭老偶尔还被江青请出去为样板戏把把脉。但谭门上下只知老老实实唱戏,作为正宗谭派传人,谭元寿也并没有因为受到“最高欣赏”而“迷失”方向。
文革中北京市成立首届“革命委员会”谭元寿被内定副主任,谭坚决不受。那时谭元寿稍有妥协,样板戏演职员里出的第一位高官就不是于会泳了。
谭元寿成为样板戏主演,李少春成为黑线人物挨批挨斗。一次,李少春携夫人来到谭家。谭元寿闻之穿着拖鞋跑到楼下,连说罪过罪过。李少春说,我到你家来,会不会给你找麻烦呀?谭说,您真能说笑话,再革命人生也是父母所养,学生也不能忘记先生。您永远是我的老师。

谭元寿率领剧组到湖北演出《沙家浜》,当地领导对他恭恭敬敬。一向助人为乐的谭元寿突然问道,怎么没有看到高盛麟同志呀?对方答道,高盛麟是反动权威“三反”分子,正在隔离审查。谭一摆手,高盛麟这个人我还是知道的,解放后要求进步入了党积极演出现代戏,他的艺术不错,还是应该让他多做贡献嘛。当地领导误以为这是“中央大员”传下的指示,第二天高盛麟就从“牛棚”里解放出来……

文革结束后谭元寿拒唱《沙家浜》,甚至不谈该剧。
本帖最后由 老程 于 2012-5-22 18:42 编辑

样板戏中有两台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和《白毛女》,这两部芭蕾舞剧均创作文革前,剧本也都是根据同名电影改编的。
最先将中国故事搬上芭蕾舞台的是日本松山芭蕾舞团,这是个略带左翼色彩的民间文艺团体,主角都有着很高的艺术造诣。
受到松山芭蕾舞团的启发,中央芭蕾舞团和上海舞蹈学校受命排演上述两部芭蕾舞并于文革前公演,文革中被样板。
与其它样板戏不同,文革后这两部芭蕾舞剧偶尔还会公演,新版与文革版改动不大。公演时的上座率也还不错。我几年前还看过在京看过这两部芭蕾舞剧,娘子军一票难求,白毛女场场满座。印象较深的是喜儿在佛堂反抗黄母虐待时抽老地主婆那一耳光,这个在文革中能博得观众热烈掌声的剧情,在当今却使观众愕然。
《红色娘子军》让我感到最大的不同是,男二号--狗腿子老四堂而皇之按戏份出场谢幕。娘子军仍是中芭能与国际同行交流时舞拿得出手的两部原创大剧目之一,另一部是张艺谋导演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娘子军题材不合时宜, 红灯笼舞蹈语汇欠缺,中芭曾大力打造新剧《杜丽娘》,可惜新剧的艺术水准还达不到前两部的高度。
样板戏也是戏,这些戏源于其他形式的作品。创作于文革前,后来因江青插手才高大全,她没插手的现代戏也不能演了,全国人民只能看样板戏。此事罪在文革、罪在江青,与戏没多大关系。
就这些戏而言,被样板后戏的情节变化不大,变化大的是舞美、服装、音乐等。这些戏与其它同时代的文艺作品一样都过份强调"阶级斗争",这是时代的悲剧,而不是样板戏独有。
样板戏里出了于会泳、刘庆堂这类三种人,但大多数演职人员就是上班拿工资的普通人。进样板团的时常有演出,演出结束后可以领一个面包、一块巧克力,赴外地演出会受款待。进不了样板团的同行则可能去干校,反差很大。
样板戏罪的不是戏,而是样板这些戏的文革。
燕谈里好像还没有哪位是文革的受益者、拥戴者。
听到毛的讣告,当晚我和几个知心朋友一起喝了一点酒,没多说。虽没敢多喝但也怕别人发现,有人想了个说辞:心里太难过,喝了几口闷酒。
这次一系列的讨论中,也没有见哪位为批评样板戏而伤心、恼怒。争执只是样板戏罪孰重轻,和对某些当事人的分析。
经过文革的人想忘掉样板戏不容易,对样板戏的看法也大相径庭。随着时间的推移,绝大多数在KTV里点唱样板戏片段的人,仅仅是娱乐而已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