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老太的人生画境

本帖最后由 杨林 于 2010-5-15 22:20 编辑

S老太的人生画境

S老太八十二岁,有个很富诗意的名字,修琴。叫人不禁想起唐代许浑的一首诗:“卖药修琴归去迟,山风吹尽桂花枝。世间甲子须臾事,逢著仙人莫看棋。


修琴女士十七岁就投身革命,没经历过什么诗意的人生,倒是完整经历了多灾多难的“战争”与“和平”年代。日本人占领期间,她目睹过残暴的战争恶行,鬼子进村曾戕害过她舍命不舍财的亲人。因此,她对日本人一生怀有刻骨仇恨。到了老年,也绝不忘提醒下一代、再下一代牢记血泪帐,培养世世代代的仇恨种子。每次看到电视里诸如“篡改教科书”、“参拜靖国神社”、“慰安妇”的新闻,她都会义愤填膺高调谴责。但这并不影响她成为最早的日本电器崇拜者,早在一九八四年她就曾力排阖家众议,毅然卖掉祖居大院,还添了点钱买了一台时髦的两开门夏普电冰箱。直到现在她也忘不了适时夸赞这只身高1.45米的小家伙:看看,多好!还能用。以显示自己超前的眼光。是物质的力量冲破了感情羁绊,还是她老人家深明政治与商业桥归桥路归路的道理?没人知道。


修琴女士进入老年后,免不了夕阳红中忆三八。有时沉浸往事,絮絮叨叨自言自语中不免说跑了题,把回忆的触角深入到没参加共产党以前:那时候也有走私,专找没有月儿的天,在漆黑夜色的掩护下,和村里一帮胆大青年往城里倒腾粮食,同城里的驻军换布匹、药品、肥皂等高级物品,很上算哪!我们就顺着她追溯的思路,捋出她这段经历的年龄,很快便推断出年代,结论是,城里那时住的是日寇,正被我军围困。经这一提醒,她便猛然打住,再不往下说了。其实往下说也没什么,换回的东西又用到打日本上了。她很可能早就知道当时运到城里的粮食归谁吃了,所以,历次运动中从没失口提起这更早的工作经历。她的入伍时间为1946年,提前一年就是抗日,少拿多少银子啊,这是她一生的大痛。


战争年代的修琴女士名满方圆十里八乡,她是一个三百户大村庄的青妇队长。根据她的亲属及战友回顾讲述,我们得知那时身为姑娘的她,日常主要忙于这样一些工作:

一、埋地雷。操作方式是:埋了挖,挖了埋,今天埋到这儿,明天挖到那儿。始终不能让人摸清规律,也就是根本没有规律。既迷惑了自己,肯定也不愁迷惑不了敌人。全体布雷工作者最大的成就感是工作期间地雷从没有响过。很多年后,发生了一件令S女士不愉快的事,七十年代期间,乡里整修样板田时刨地太深,有人触响了一颗地雷,炸伤了两个人,知情人说这是当年民兵、青妇队落的祸。S女士知道后不屑的说:“俺那会儿天天埋呀挖呀也没响过一个,那么巧,他就能弄响了?”想想也是奇怪。


二、进行常规武器演练和维护。也就是磨刀、擦枪、摆弄手榴弹。由于弹药的贵重,演练只是象征性的比划比划,不做实弹练习,很少有人真开过枪。S女士是真开过枪的少数民兵,只不过是被动开枪的,也就是走火了。这是一次事故,原因已无从说起,反正随着她响亮的一枪,把民兵队部的瓦房屋顶哗啦一下打穿,开了个明亮的小天窗。大家一齐趴到地上,经过片刻的寂静之后,搞清了不是敌情,有人尝试从紧闭双目的S队长手中夺枪,可谁也夺不掉。再过片刻,S队长醒过来,才主动放手把枪交出。从这以后她的枪被没收,出入只能在腰上挂两颗手榴弹,威风减了不少。


三、演讲、演剧。据S的妹妹回忆,那时姐姐的胆子很大,面对几百人的场面,三两下就窜到一张八仙桌上,眉飞色舞地为乡亲们大讲革命道理和革命成功的好处。有时她脚下还要踩一张高脚板凳,下面才是八仙桌。小她五岁的妹妹从那时起就开始对她仰望,然后就一辈子形成了习惯。妹妹印象深刻的事还有一件,就是和姐姐一起演过剧,姐姐演奶奶,她演孙女,可见姐姐的早熟程度。



四、查路条。这也是那个年代重要的工作,大家看过战争年代电影肯定都不陌生。其作用就是要辨认各路进村人员的合法身份,严防陌生人进村搞奸细活动。可以说将这项工作复杂化可操作性不强,升华到一定高度更是困难,可是S女士以及她同村战友们硬是做到了。那就是六亲不认,大姑、二舅、三姨、四叔、五婶一视同仁,一律把路条交出来,否则别怪俺晚辈不客气。口号是:只认路条不认人,无条休想进俺村。由此引出很多轶事。至今在她家乡很大地域范围内还流行着一句著名歇后语:某某村的民兵——个路精神。


土改前,身为青妇队长的S同志动员父亲把家分了。她父亲是八个兄弟的老大,是个走南闯北见过大世面的人,后来拖着一条伤腿还乡,在官道口开了一家客栈,也算一方强势头面人物——铁拐老S,这样一个人物不知怎么就被她说服了。分家的结果是,以八个家庭为单位把房子、耕地均分了,家中人口少的兄弟很满意,反之则不满。到了土改划成分,八兄弟中有富农、上中农、中农、下中农,铁拐老大沾光家中人口多人均占地少,成分最好,贫农。这是S女士平生得意之作。


四九年后以至文革期间,S女士及其家庭遭受过不少苦难,只不过比对一下,既不比别人少,也不比别人多,她便就释然了。继续她我行我素的个性化生活方式,她愿意讲话,愿意发表独到见解,即使面对一些重大问题,一般情况也是不屑做深度思考的,张口就做决定、下结论,通常是直奔主题之外。与年轻时不同之处在于,上岁数了之后,往往紧跟一句:“谁知道呢?”这句话会使刚想要与她争辩的人哑然,像被打了一闷枪,噔的一下被噎住。一开始并没有人在意,可时间长了,你不得不琢磨这句话进可攻退可守的战术灵活性。进一步留意这句话,发现欧美影视里那些家伙们也喜欢使用这个句式,这些貌似深刻的家伙们肩一耸,手一摊,头一歪,就来这么一句:“谁知道呢?”显得很深沉,又很潇洒的风趣,极有风度。来到S老太这儿,她总是语速很快地用方言来这么一句“谁(xue学)知道!”,就没人往与时俱进,与国际接轨这方面思考,何况她还经常删掉哪一个关键的“呢?”。因此可以说她绝对原创,不是模仿。


S老太离休前担任过的最高职务是一个城市的机关幼儿园园长,最后评定的技术职称是小学高级教师,她很满意。虽然她没念几天书,可是感觉既然官方正式承认她为知识分子,必须要对得住这个荣誉称号(她很可能不知道这只是个中级职称)。因此,离休后她仍然保持高涨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每天要看《文摘报》、《老干部之家》等报刊,并且密切关注当下从中央到地方的各路时政要闻,比如她最喜欢的电视栏目是央视的《今日说法》、《海峡两岸》地方台的《民生直播》等,每天看的电视节目都有笔记,写在降压药一类说明书背后,定期装订成册。这样做的好处是,自己印象深刻,还可以利用节假日向来吃饭的孙辈们传达、指示,力求做到警钟长鸣防患未然。这样就形成伴随着满桌佳肴,往往还有凶杀、车祸等血腥场面绘声绘色的画外音,常把刚吃了几口菜的孙女吓跑。


S老太不仅愿看电视,自己还上过电视。是以自学成才的老年画家身份登上《民生直播》专题节目的。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两年前,她的腰腿不适,行动能力开始受到影响,正规医院的结论是老年人都这样,慢慢治疗。S老太性急,对大医院的结论不太相信,愿意尝试走民间智慧的道路。经人介绍,找到了一个一间房一张床无执照的夫妻按摩诊所。经过半年多N次治疗,效果非常明显,S老太很高兴。郎中夫妻也高兴,鉴于她放弃公费医疗相信民间偏方的大智大勇,直接把费用标准给打了个五折,这样S老太就欠了人家一个人情。人情总是要还,一次按摩后,按摩师夫妻两口提出一个要求:“听说您老人家的儿子会画画,俺两个都属老虎,给画张老虎裱起来挂着咋样?”S老太满口答应好,回头就电话向儿子布置任务,并提出一项具体要求,那就是不但要画两只老虎,还必须是一公一母,否则容易形成一山难容二虎,二虎相争必有一伤。儿子很为难,说是只会画山水,不会画动物,更不知道公母老虎怎么分。老娘不信,说山、树那么难都能画,画老虎还不容易?儿子就解释:山是一个山一个样,好画。老虎都是一个模样,不好画。老娘更不信,“都一个模样”还说不好画?蒙谁!儿子见解释不通,只好支支吾吾:好,好,画,画。过后就没了下文。半年过去,每次催促都是好,好,画,画,就是不完成任务。S老太大怒,骂了一顿,不再求儿子了,决定自己来。


S老太是个不知世上有难事的人,何况小时候还有过剪纸的艺术实践。马上寻找画老虎的素材,经过反复对比后,最后选中一张“麝香虎骨止痛膏”的包装盒,上面老虎的样子比较威猛,可惜的是只有一只上山的老虎。S老太没有被难住,采用传说中齐白石画虾的方法,画完一只,再把样本调个一百八十度,接着画下一只,这样就临摹成一幅双虎图,一只上山,一只下山。整一个礼拜的时间,S老太闭门造虎,不舍昼夜,画的兴起,一时成就两张双虎图。下一次去按摩时,挑了张比较满意的送给了那对虎郎虎妻。


画完老虎,S老太意犹未尽,把家中积存的历年挂历又临摹了一遍,算是深入了传统。然后又把各种摆件、玩具画了一遍,进行了静物写生。再后来开始将不同的场景、人物、动物、山水、房屋组合在一起,想起什么画什么,迅速就进入了自由王国。由一个从没摸过画笔的八旬老太到正式得到亲友、社会及媒体承认,并给予充分肯定的业余画家,S老太只用了不到一年时间,堪称自学速成快出名的典型人物。电视节目主持人采访S老太时,她是这样总结自己的创作历程和感受:“不管莫事,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自己的儿子你也不要指望!”很快,儿子不孝的事迹传遍当地艺术界,知名度跟着有所提升。


S老太从绘画中体验了艺术人生的美好,同时感觉到人生意义、自身价值、社会责任都加重了,离休多年后似乎又有了重新找到组织的感觉,就在书房中题了个横幅,把自己划到“艺术阵线”当中,归属感的增强使生活过的特别踏实。不断有人求画,就得不断勤奋创作。随着内心艺术感受一步步加深,就觉得有必要将这种体会概括宣示出来,便在自己装订的画册封面上题了“花草之乐的人生画境”,听起来像是个对工作很满意的园艺师。儿子想洗清不孝的罪名,自以为是地对她的画提出商榷、建议,比如不要画那么仔细啦,要讲点远小近大啦,人物不要画的那么吓人啦,她听了都表示接受,然后基本不予采纳。然后儿子为她刻了两方寿山石印章,要她代替以前使用的在单位领工资的牛角印章,这个她愉快接受,只是牛角章并不废弃,同时盖,也不按照儿子说的讲究盖,颇有些我的地盘我做主的劲头。一次儿子带她到一个五星级饭店参观一个画展,据说是集中了当代十几位又值钱又学术的大腕画家的精品。S老太来到静悄悄的豪华展厅,仔细逐幅观看,显得兴致很高,突然,用这种场合谁也不敢使用的大嗓门对着一幅画喊到:“这个我也能画!”把儿子吓了一跳,惊的展厅中另一些观众面面相觑。儿子忙劝她小点声,没用,S老太兴之所至,对展厅中每幅画都不放过,开始了她褒贬分明的艺术批评,评语都很简短:“这个好!”“这个画些麽(不好)!”“这个白给我都不要!”儿子脊背直冒汗,遍寻地面上有没有条缝。


好了,再说说S老太走麦城的事情。大概任何事情都有魔道的一面,艺术也不例外。一天,S老太到花鸟鱼市为她的金鱼买鱼食,刚付完款收起钱包。转身碰到一个满脸堆笑的家伙,张口就说老太太真有福,一看就有学问。这两句话似乎不太搭界,S老太一生阅历丰富,平常的糖衣炮弹立刻就能识破,知道这种人不待搭理。就没好气地说:我有么学问?小学也就上了一年!人家就说,不像不像,看您这气质就是个大学里教艺术的老教授。S老太这下被打到麻筋上了,想马上找个镜子照一照。镜子自然没找到,人却被这个家伙神神秘秘的拉到一边,给她看一件据说是从古墓里刚挖出来的宝贝。S老太一看就被吸引住,这是一个盘着九条龙的鼓型石雕,东西大小和个吃饭的瓷碗差不多,泥土灰尘掩饰不住内在的丽质仙胎,若隐若现的部分透着玉一样的质地。其实S老太也不知道什么是古董,只是看过电视上几期《鉴宝》节目,动不动一只破盘子破碗就值好几百万,她很后悔把老家那些画的又是鱼又是龙又是花的大盘子小碗全扔掉了。今天合该有事,第一,出来时身上揣着钱,除了买鱼食,中午还要随一个婚礼的份子;第二,洛阳铲先生要出手的艺术品貌似制作精良;第三,她老人家刚接受过电视采访,同时荣获了街道居委会迎奥运书画大赛一等奖,正沉浸在对自己艺术才华的无比自负之中。过程省略,只说结果。晚上,画山水的儿子奉命回家欣赏国宝。儿子试着问多少钱买的?S老太反问能值多少钱?儿子说不好说,S老太就把价钱告诉了儿子。儿子松了口气,说道值、值,就是个假的也值。S老太呵斥儿子,你知道个屁!儿子连忙说,真的!真的!


事情还没完,过了几天儿子在电视上看到本市抓了几个骗子,物证当中有十几个一模一样的石鼓,一律雕着九条龙。儿子慌忙跑到老妈家中,担心老妈会不会气出心脏病。到家一看,老太太正在房间很安逸地整理画稿。就试探着问,那个九龙戏珠的石鼓哪去了?老太太说,昨天L大姨来看好了,非要加一百块钱拿走,我不给她,说是个假的,她死活不听,说我小气。我也没办法,她扔下钱就把东西拿走了,真不讲道理!
谢谢楼上两位妹妹,我就是那个不孝的儿子。
哈哈,活灵活现。
周泽雄 发表于 2010-5-15 23:16
事情都是真的,我只是把时间稍作了些编辑,准确的时间有些就是当事人也不太清楚,只能人工串一串。我的老妈真的是个我行我素的人,谁也没想到快到八十岁的人自己发展了一项爱好,整天乐此不疲,确实对身心都有益处。
遗传真是奇妙,给伯母送花。
杜雅萍 发表于 2010-5-15 22:52
有时也真不灵,比如我父亲是个过目不忘的人,我就一点也不像他。我妈妈的单项记忆超强,谁欠她一分钱她也永远忘不了,而我从来就没有搞清我应该发的工资是什么级多少钱,因为老在变。可是她老人家就不怕变,竟然两次发现她的离休工资计算有误,还真找回来了。今年我的一位堂兄春节在我家喝酒,三巡之后开始畅所欲言,说他现在的日子不错,既无内债也无外债。话音未落,我妈就接上了:你借我的四千块还了吗?堂兄立刻石化。钱是七年前借的,老妈并不真想要他还钱,问题出在堂兄想挑战老人家的大脑储备系统。
8# 周泽雄
谢谢,谢谢!有些人真的是老了以后越发慈祥可爱,我妈就是个例子。我们院的另一个阿姨,我小时候感觉她很凶,可前几年见到时,变得简直和观音菩萨似的,对我那个亲哪。我们家的事也挺多,父亲的性格就不如母亲什么都想的开,虽然父亲的文化程度高出很多。他们二人完全是两路人,性格可以说大相径庭,可是一生都没产生过一次大的激烈争执,谁都认为不可思议。我的性格随我姥爷那边,有些匪气。
82岁的老太太,这么丰富的人生阅历,她舞笔耍墨的儿子也不说写她82篇,写28篇总是应该的。
梅茗 发表于 2010-5-16 08:39
黄世仁之风正在燕谈快速蔓延,梅版正抢推波助澜之功。不过对于懒人党魁首来说,多几个世仁兄是大大的好事。接受梅表姐建议,一定会有续集。
13# 亦工亦农
老太太做事很认真,从不懂的开玩笑,更不知道世界上还有一种东西叫幽默。她只是个制造幽默的专家,她要知道我这么丑化她绝对饶不了我。
14# 嗜睡如归 谢谢如归妹妹。
谢谢岭南、sarah、铁妹妹、歪弟。

回复紫壶妹妹:周版主不给俺加精,俺就不放老虎出笼。铁妹妹也会受牵连看不到图。
嗨嗨嗨,杨家阿弟,你得叫俺姐姐~~~
李酒苗 发表于 2010-5-16 22:28
嗯?酒苗是姐姐,泽雄贤弟变成了我姐夫,赚了还是赔了?出这种数学题,不想叫我今天晚上睡觉了?
本帖最后由 杨林 于 2010-5-17 16:54 编辑
加精,没问题,杨林兄的大作完全配得上一颗绿钻。
但楼主涉嫌要挟版主,这是不可接受的。除非,放出两只老虎。
周泽雄 发表于 2010-5-16 22:34
蓝蓝的天上白云飘,贪财的燕子等版主把绿钻掏。放不放老虎很犹豫,生怕虎跑钻丢冤情高。
好吧!明天去抓老虎。当里格铛,当里格铛。闲言碎语不要讲,说说好汉武二郎,……,打虎去也。
26# 杜雅萍
好的,好的!搜集了一些李先生的怪癖事件,有些是不近人情,有些涉嫌装13。我不知道公布合适不?
31# 老程
接受老程的火力支援。
32# 杜雅萍
那我就不客气了,但愿李先生的在天之灵不会怪我,阿弥陀佛。
本帖最后由 杨林 于 2010-5-17 16:52 编辑
我妈妈在84岁以前基本如此,除了没有学画画。

84岁以后就成为AD患者,脾气倒变得非常好
老木匠 发表于 2010-5-16 23:05
我们这一辈的父母有些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简直就像被克隆了一样,你不得不佩服那帮人对于意识形态的打造极其有效。但是人的奇妙之处就在于那些参差不齐的差别,铁板一块的专制年代同样有故事,中国社会近百年的风云变幻,对于老一辈活到现在的人,真的是开眼了。
木匠兄的老母有这么好的儿子,肯定人前人后谈起来都会笑出声的。AD症状对老年人固然是不幸,相对来说还算不错的,起码她自己的痛苦不是很大,这由不得人选择。向你慈祥的母亲致意,愿她的病情早日好转。
本帖最后由 杨林 于 2010-5-18 17:12 编辑

展开艺术阵线,进入人生画境


百年前的英式建筑,剩下的已经不多,还可看到






今年是虎年,必然要画老虎


非常遗憾的是,采用齐白石画虾法画的虎找不到了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沙发!老人童趣。
老程 发表于 2010-5-17 17:11
一点都不错,很值得思考的事。
老太太今年画了很多老虎,觉得像样的都送人了。我只能在留下的当中选,有的很吓人,采用的手法与立体主义大概有点关系,肯定是暗合,毕加索一类的名字老人家听都没听说过,看了她肯定也会骂的,可她自己糊里糊涂也就那么画了。空间不够了,明天再上。
本帖最后由 杨林 于 2010-5-18 08:31 编辑

44# kemingqian
准确的说是可爱的小城、可爱的小岛,再准确点是过去的小城、小岛,现在已被开发的恶魔糟蹋的惨不忍睹。很多殖民地建筑已片瓦不存了。

第一只老虎说实话很像我姥爷,到了晚年也是这个形象,我的印象很深。
本帖最后由 杨林 于 2010-5-18 17:02 编辑
真的是这样的!

我妈妈也是很早参加革命,但革命成功后被边缘化,还是回到普通工人身份,文革初起被领导抛出黑材料来饱受批斗,苦头吃足。

想不到退休10几年后还得以平反、算成“离休干部”,享受处级待遇 ...
老木匠 发表于 2010-5-17 22:54
令堂的遭遇真是令人百感交集。我母亲还算幸运的,文化程度不高,也没担任什么重要职务,因此尽管说话口无遮拦,别人也不怎么认真对待,运动中没吃太大苦头。文革也就是被下放到农村,她本来也就是农村出来的,适应得了。我爸爸则不同,虽然读书不多,但分析判断概括问题的能力很强,文革前又干了十一年的笔杆子,文革来了,队站错了。之后就郁郁乎不得志,表面上他是个与世无争的人,有时候还很风趣,可他的内心肯定一生都不甘,刚过七十就去世了。所以有时头脑太清醒对人来说不一定是好事。

不说这些,为木匠妈妈晚年的喜剧拍拍手,笑一笑,世界上还是有很多好人的。
本帖最后由 杨林 于 2010-5-18 18:14 编辑

不但丑化了领袖,还嫌领袖工作不忙,送他一盘石磨,是否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意思


这是正经的写生


回忆几十年前老太工作组驻点的小村庄


取材一幅十字绣的风景


拼图创作


借鉴南艺方骏的一幅画,就是对着这位方先生的画,老太喊道:我也能画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48# 杨林  
这几幅很像梵高奶奶。
http://www.yantan.cc/bbs/viewthread.php?tid=92094&highlight=
亦工亦农 发表于 2010-5-18 13:31
是啊,是啊。风格很是接近。可能使用的材料有所不同,梵高奶奶大概用的是带有油性的蜡笔一类的东西,我老妈用的是墨和水性颜料,并使用毛笔画。
50# ironland
劳驾阿铁发几张安娜·玛丽·摩西的画看看。
很实话实说的告诉阿铁妹妹,她老人家根本不知道还有透视这么一个词汇,我也从来没跟她说过透视原理。因为你跟她说任何超出她理解范围内的事,她都马上会把话题转移掉。我曾试过告诉她画齐白石那种小鸡、青蛙的简单方法,还做过演示给她看,她反而觉得难,还是我行我素。我真的相信有些能力是天生的,比如使用毛笔,这个我是有体会的,把笔性摸透花了我很多年时间,至今我也不敢说掌握的很好。可是她老人家拿起毛笔就像得心应手的样子,到现在眼不花手不颤。还有造型,她对待一件实物和对待一张画、一张照片根本不加区别,不会感觉画实物还比画图画、照片难些。我这样说,绝对没有一丝一毫表扬老太太聪明的意思,她只是做到了没一点杂念的去硬画,所以显得淳朴真实。我感觉胆子大是她的最大优势所在。
51# 阿吕 生趣盎然,是对画的很高褒奖。惟妙惟肖,是对小文的很大鼓励。一并代表老太太同时谢过。
本帖最后由 杨林 于 2010-5-19 06:09 编辑

55# ironland 非常喜欢,这个安娜·玛丽·摩西表现出的完全是儿童眼睛中的新奇世界,看到的全是世界的美好可爱的一面,心地一定也是个非常纯洁的人。铁妹妹的画作也有这种内在的特质,只不过你和她使用的旋律节奏有所不同。

刚刚搜索了一下,知道这个玛丽也是七十岁才开始学画的,还写过一本自传。我妈妈要是文化程度高一点,能够看懂参考书就好了,不过通过绘画已经使她的生活很快乐,目的已经达到。嗨,没办法,人总是充满目的。

玛丽老太太活了102岁,我想与绘画带给她的无穷乐趣有极大关系。很有意思,她的最后一年住院时,把医生的听诊器藏了起来,告诉医生:你不让我出院回去画画,我就不交出听诊器,真是可爱的老太太。
本帖最后由 杨林 于 2010-5-19 23:37 编辑

木瓜、丑石、吹笛、李闲木的夸赞一并写过,愿我们的日子都能像这些画儿一样无拘无束、轻轻松松。
回复铁妹妹:我的现代书法不被骂就很满足了,传统书法也没得到肯定。
本帖最后由 杨林 于 2010-5-20 00:45 编辑

还是临摹方骏的画,可贵的是把落款搞成波浪的形式


可贵的并不是临的有多像,而是把方骏对于材料使用的特殊语言毫不留情的判为零分,不知道能不能把方骏气煞


这一系列的构图应该是田园生活美好的回忆


不知取材何处


威海近几年连降大雪,表现的是看雪的外国人,够吓人,天知道他们来自哪个国家


再上一幅花卉写生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本帖最后由 杨林 于 2010-5-20 07:19 编辑
放肆地画画,前世修得的心境。
周泽雄 发表于 2010-5-20 00:08
我们做不到吗?可能还真不行,因为我们吞食了太多地沟油,感觉太行了。
本帖最后由 杨林 于 2010-5-21 18:13 编辑

大概是月季花


廊柱及亭子的顶部色彩挺引人注意


这个有点乱,觉得送人不太合适


拼凑、想象、写生


来自《老干部之家》的启发


有这么笨拙的云彩吗?一伸手就可以带走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替老太太收割木瓜种来的大把鲜花。

谢谢丑石的祝福,愿老太太这种生活的心态传染给关心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