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更容易和子女形成情感上的依恋,老师更多的就要靠缘了,而没有情感上的真实依恋,要想影响一个人的道德感觉,我觉得基本上是不太可能的事。
但人的有些公共行动规则和“道德”好像关系并不是很密切,像公共仪式之类的,人如果没有这方面的感觉,估计还是会让人觉得有点老土、落伍什么的,这些东西本质上是去情感的,感情色彩越少,“表演”才越大方得体自然庄重,这样的教育应该还是学校更容易实现哈?公共仪式再弱一点,可能就是公共礼仪之类的,本质上都是去感情化的,英国贵族的公共礼仪好像都是面无表情的哇?越无表情越帅,动作越僵越绅士。这些都适合去学校学,父母最难做到的就是对自家孩子从里到外的“生硬”和“冷漠”。呵呵。
其实我是认为同龄人对学生道德感的影响最深,但同龄人的道德感又从哪来呢?而且“影响”也不是责任。我不能回答的是这类问题。但是,假设这类问题已经解决,就是说,责任的问题我们已经解决,那么,让我更迷惑的又是,在这些学生离开学校进入社会之后仍能保持住他们业已取得的那些道德感,这其实是很不容易做到的事,他们是如何做到的呢?研究一下这个问题其实还是蛮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