匹夫与知识分子无关。

    词语含义
  古代指平民中的男子,亦泛指平民百姓。
    《左传·昭公六年》:“匹夫为善,民犹则之,况国君乎?”
  《韩非子·有度》:“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汉 班固 《白虎通·爵》:“庶人称匹夫者,匹,偶也,与其妻为偶,阴阳相成之义也。” 唐 刘德仁 《长门怨》诗:“早知雨露翻相误,只插荆钗嫁匹夫。”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若国朝之制, 满汉平等, 汉人有才者,匹夫可以为宰相。”《孟子·梁惠王下》:“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 宋苏轼 《留侯论》:“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清昭连 《啸亭杂录·书光显寺战事》:“余素以豪杰待王,今乃知王直匹夫耳!”指平常的人,多指有勇无谋的人,含轻蔑意味,多见于早期白话。如:元刘时中《端正好·上高监司》套曲:“堪笑这没见识街市匹夫,好打那好顽劣江湖伴侣。”《古今小说·临安里钱婆留发迹》:“匹夫,造言欺我,合当斩首!”《说唐》第十六回:“这老匹夫,合当要死,待我出去斩了他。”
职责和道德责任不可混同。
再说,知识份子其实和平民百姓有很大差别。
在权利面前,他们可能都是“草民”或“屁民”。但作为“士”的知识分子,是“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具有公民意识,人权意识的人。匹夫则不是,他们是人随“王”法草随风的“民”。一句话,匹夫只有权利观念,没有人权观念。
**

    抗战期间,前往“内地”或延安的青年知识份子,并无职责,完全是因为“道德责任”才有此行动的。
    职责与道德责任的一致,应是知识份子的理念。
ys1937 发表于 2011-2-3 20:28
所以,知识分子不是“匹夫”。
呵呵,国家兴亡,政府有责。
和知识分子或屁民无干。
要把责任强加在别人身上的人好像不是我,你说呢?
当年到延安去的知识青年,目的是要推翻当时的政府。如果是为抗战,他们不需要舍近求远。今天,官方也承认当年的政府是抗战的!
许多“运动”都应重新评价,一言堂之下,没学术。
国家兴亡的责任,是学术评价吗?
且“无责”就不能评价吗?
且“无责”就不能评价吗?
大学的学者、教师,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说不清楚,其责已经不是误人子弟。
是在奴化教育下,误国误民!
真正的学子,是获得若倍儿奖的留校博!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这话原本是说国家兴亡,人人有责的意思。
      在这里,我们很清楚,其实这个“天下”,是指当时的封建政权,绝非是指现在的一个什么民主政权。
      国不爱民,民即不爱国,这是老道理。
      只要这个天下,不是人人拥有的天下,那么,这个天下的兴亡,即跟那些无权参政者没关系。假如这个“天下”视生灵如草芥,视公器如私囊,很多人甚至希望它早点灭亡。与秦始皇、法西斯无异,暴君暴政,早死早好。
      我们说人是“老学究”“书呆子”,即使有不恭的成分,基本对他的人格还是尊重的。但我们要说人家是“老匹夫”,显然就是在骂他。
      所以,“匹夫”绝对不是指知识分子,这个应该要跟学生说清楚。现在学费高,家长花钱给孩子上学,假如碰到一个连知识分子和“匹夫”都分不清楚的教授或老师,实在冤。
**

    俺总算明白了,承醉汉教了。
    原来,上面那段火辣辣的文字不过是文字游戏,是因为“无责”才写着玩儿的。
ys1937 发表于 2011-2-4 19:32
如果醉汉在学术之争上偏执,请您谅解;如果醉汉无意中伤痛了您,我感到唐突,向您陪不是!
我们往日无仇,近日无冤,为一纸文字,大可不必动肝火。
我半醉,您呢?
**

    俺说过,其实是无谓之争,彼此实际上是心照的。
    说“无责”者,其实自认有责才说(当然,“有刀”一定不认,那俺也无法滴)。
    关键是什么叫“责”,说无责者,实际上是在说对一方“无责”而 ...
ys1937 发表于 2011-2-4 19:51


    相信您的诚意,但我们的观点截然不同。有些涉及学术上的问题尤其不敢苟同。试析:
   
1、 “国”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与“国家机器——政府”应有不同的含义,但又常常混用。
    抗战,保卫的不是蒋记政府,而是“国”——中国。
    國〔国〕从来就不是抽象的概念: 
    (1) 国”,本义是邦国。
    (2) 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类似于现在说的“全国” 。国,邦也。——《说文》以佐王治邦国。——《周礼·太宰》。注:“大曰邦,小曰国。”
    (3) 又如:齐国;晋国;郑国。
    (4) 国都,一国最高政权机关所在地。又称国城,国邑国中九经九纬。——《考工记·匠人》。注:“城内也。” 三曰国禁。——《周礼·士师》。注:“城中也。”在国曰市井之臣。——《孟子》。
    (5) 又如:国中(王城之内;国内);国人(国都中的人);国迁(国都迁徙);国阴(都城北郊);国郊(国都周围地名);国禁(古代国都中的禁令);国邑(城邑);国刑(城中施行的刑罚)
 (6) 国家: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南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国人皆以诸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序》。
 (7) 又如:国纪(旧指国家礼制与法令);国帑(国库中的钱币);国禄(国家的俸禄);国课(国税;国家税收);国器(可主持国政的人才)。
 (8) 古代王、侯的封地:汉王之国,良送至褒中——《史记·留侯之家》;孟尝君就国于薛——《战国策·齐策》。
 (9) 又如:国租(封地的田赋)。
 (10) 国王、国丈、国太、国姻等。
    (11)指部落:大者万余户,小者数千家,各在山海间。——《后汉书》
 (12) 指地方: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晋·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逝将去女,适彼乐国——《诗·魏风·硕鼠》。
 (13)指家乡:欲逊位归国,佐吏等苦留之。——《晋书》
 (14) 姓。
    故抗战,保卫的决不是蒋记政府,而是中国。呵呵,只是有些别有用心的人在诋毁国民政府的抗战。

    2、 “匹夫有责”,这“责”不一定是指要维护当权者,如暴秦,这责就是反暴秦。
    有人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是“要维护当权者”吗?
   
3、 “匹夫”一词,含义不只一种,有指“普通百姓”的,也有“骂人”的。
    但匹夫决不是指知识分子!
   
4、 “匹夫”一般指平民百姓,但多数知识份子也是平民百姓。
    呵呵,过分强词夺理了吧?请教:多数流氓也是平民百姓,我们在做学问的时候,能这么狡辩吗?
第一,国家不是政府。
第二,“国家兴亡”,匹夫(这里指个体的百姓)对君王无责,但对黎民也无责。
故我赞成“国家兴亡,匹夫无责”这句话。
谢谢您的态度!
所以,发达、繁荣是每个人的愿望,同时每个人也要为发达和繁荣而努力。这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了。

这句话确实被统治者利用过,但不应因为它曾被利用就否认她的正面意义。我想。
童志刚 发表于 2011-2-5 11:49
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首先要定位这“天下”二字。
抛开民主理念不说,首先,你必须觉得这个“天下”(其实是政权)跟你有关系,你才会关心他。对你有利,哪怕是间接的,你才会喜欢。对你不利,你一定巴不得它早点灭忙。
醉汉实在,说话直接。
六十年来,谁兴了?贫下中农吗?
六十年来,谁兴了?工人阶级吗?
他们兴了,发财了!垄断应该是属于全民的国有资产了!
这些人是谁?
你要是觉得有责,你就应该去反对他们。
嘿嘿,你敢吗?你愿意去当有责的“匹夫”?还是去当喝口剩汤的奴才?
别抱着别人的孩子不怕鬼!
**

    ……    俺是胆小人,这“责”当然只能停留在嘴上,并无实际行动滴,谨此说明。
    向“有刀”、“醉汉”两位致敬意。ys1937 发表于 2011-2-6 07:33
谢谢您的诚意,欣赏您的雅量!
醉汉也向您致意!其实,在中国,从古至今,不仅王朝的兴亡“匹夫”无责,即便是爱国或卖国,都不是草民的权利。我们连一张选票都没有,连选一个乡长或镇长的举手权都没有,我们还有能耐爱国吗?我们连栖身之地都没有,连出卖小菜园的资本都没有,还有能力卖国吗?
22年前有一群匹夫们觉得自己有责来着。下场是什么大家都很清楚。

打仗是公民的事情。奴隶没有参与公民活动的义务和责任。
ironland 发表于 2011-2-6 12:13
在民主环境下,民是主人,必然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专制权力下,民是奴隶,“天下兴亡,匹夫无责”。
没那么玄乎,没什么复杂
只有当“天下”已经“民主”,匹夫才可以有责——怎么看都来享受这美好天下的;而当“天下”被专制者霸占,则匹夫就一定不需要“有责”——怎么看都是管他呢爱专制不专制。问题是:从专制的黑暗天下到民主的美好天下 ...
童志刚 发表于 2011-2-6 19:29
这就是暴力革命和和平演变的结果!
假如你明智,你起码应该明白,暴力革命是最原始最落后的革命形式。不久前台湾的国民党下台,并没有暴力,他下台了;后来他们上台,也没有暴力。我们不应该深思吗?
本帖最后由 半醉汉 于 2011-2-6 19:51 编辑

无论谁上台和谁下台,都是一小撮人执政。可执政下的人民呢?在专制暴政下他们有选择吗?民主则不同,执政者干的不好,民众可以把他们选下去!
现在,首先要在大专院校普及公民知识!为人师表,尚不知民主为和物,辛亥革命一百年了,的确很悲哀!
深思什么?什么叫“明智”?不管你明智不明智,你都起码应该明白:所谓“匹夫有责”并不是单纯的鼓吹“暴力革命”,所谓“匹夫有责”更不是讲的要你拿起斧头砍人。和平演变也需要人去“演”,都认为自己没有去“演 ...
童志刚 发表于 2011-2-6 20:12
谢谢加钦佩!那我们就携手,为民主奋斗!
河南42-43年大饥荒,饿死上百万人,国军不救灾,依旧征粮,河南百姓就帮着日军打国军,日军打败了国军,拿缴获的粮食救济河南饥民。
呵呵,很煽情。
是这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