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nessd" /> 没想到造成了一种欺生的效果, 我就一小女人,鼠目寸光,只管论坛里有饭吃,有音乐听,老切那里暂时还顾不上主要是。
     其实我很高兴你参加讨论,你看前面的回复,大家都看出来了。掐架嘛,总是要 ...
水色 发表于 2011-9-14 22:36
我感觉(我总是感觉),咱们俩(我想加上杨林先生)有个共同点,就是希望多欣赏美,哪怕是挑毛病,也是善意的、毫无斗争的,嘻嘻~
本帖最后由 地铁迷 于 2012-11-23 21:13 编辑
说2点:

1,水色对DVD只听音频部分的选择,有误区。

DVD的音质远不如CD,同名作品的听觉效果,建议选CD为佳。

2,求助地铁迷一个问题,有空请答复。

在交响乐作品中,作曲家是否有可能将每件“乐器”(或 ...
test 发表于 2012-10-21 00:16
可能您说的情况与普罗科菲耶夫的歌剧《彼得与狼》情况接近,每种乐器模仿一个角色;比才的《卡门》,里面的悲剧主题(6--#5453……)后的很强的不协和和弦,代表了枪毙艾斯卡米洛的枪声。还有,马勒经常有这些方面的尝试,发明了一些代表角色的所谓“乐器”,但是没有普及开来,可能是效果不太好吧。至于改变配器,这种情况比较常见,比如早就有人把大提琴四重奏中的一把大提琴改成低音提琴,加厚了低音效果,使音乐显得更厚重。以上的回答不知道是不是您想了解的。

另外,有把演奏形式完全改变,比如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有人把第二乐章的乐队部分改编为合唱(老柴的许多乐队作品都是具有合唱织体的),与钢琴一起演奏,效果非常好。
老柴的许多乐队作品都是具有合唱织体的,这词用得真好。
杨林 发表于 2012-12-3 08:36
这不知道是谁翻译的,确实很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