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房子鄉下濃湯


老爷叔这个帖子应该另开新贴,跟贴可惜了!
讲起文革时的红房子,就是这副样子。汤匙打洞,粘乎乎的塑料盆子。楼下暗促促,还供应过盖浇饭的
老木匠發表於 2012-1-19   17;07   



此貼原跟在“懷舊樓”之後,尊木匠師傅命,移貼於此。





紅房子鄉下濃湯




     
這次去上海,特地留了一日到霞飛路懷懷舊,妻說想吃紅房子,好的。
   
原來的紅房子已經改建成一座七八層高的新樓,外牆倒也還是紅磚,本來紅房子的地方成了 Starbucks,二樓有家洋名的西菜館,門口廣告牌寫着「正宗紅房子法式西菜」,想想總不大對頭,而且貴得要命,肉麻銅鈿,更怕當缺西被斬。
   
轉到霞飛路,走過以前二流的上海西菜館,不料就是今天的紅房子。
   
「阿拉是正宗紅房子啊,那邊是冒牌的。」門口的侍應生向我們自豪地介紹,引我們進電梯上二樓。
   
一出電梯,就聞到撲鼻的羅宋湯香味,食慾大開,想起以前紅房子低矮昏暗的店堂,乾淨的桌布餐具,上海人心中的法國菜館就是這樣的。現在的紅房子燈火輝煌,裝飾華麗,所有牆面畫滿從達芬奇素描到十八世紀宮廷畫的拙劣仿製品,這是今日上海人想象中的法國。
雖然有點失望,但一坐下來翻開 Menu,過去的紅房子又回來了,羅宋湯、金必多湯、鄉下濃湯,鐵排雞、鐵排魚、烙田螺,看得口水馬上涌出來。
   
好了,這回好好吃一頓,美味的紅房子。

   
對紅房子的懷舊,回憶,是和飢俄連在一起的,在那個年頭,紅房子是美味、品味和地位的載體,能進來吃一頓是值得記憶的盛事。
1960年,中國人個個都吃不飽,領導同志忽悠老百姓說是「自然災害」,這伎倆到今天朝鮮金胖子還在用。
   
外婆生日,請我們去吃紅房子,一早八點就去排隊,等啊等,肚皮裡蛔蟲咕嚕咕嚕叫,等到11點半派號碼了,我們排在前面,第一批就蜂擁而入,外婆坐在我左手邊,叫了鄉下濃湯和咖哩雞飯,大碟子裡除了噴香金黃的咖哩雞,幾塊炸得鬆脆的麵包乾,還有倒扣的一碗白飯,像個饅頭。這是法國菜嗎?不去管它了,我想學電影裡見過的洋人風度,但最後還是只能用四個字來形容:狼吞虎嚥。
   
外婆在一旁看我吃,等我吃完,她把自己未動一口的那份推過來給我,說:長頭上要多吃點。我又三兩口就消滅了。那時上海人不懂英式紅茶,只知道咖啡,拼命加糖,媽媽說:多加點多加點,這裡不要糖票。
   
法國的浪漫和優雅,在這狼吞虎嚥和不要糖票之下,蕩然無存了,我想起外婆的這個生日,至今心酸。

   
不過那時畢竟還有紅房子,到全國一片紅,時裝店「紅裝」成了「武裝」,紅房子像所有革命飯店一樣,只買六分錢一盤的青菜和六毛錢一盤的青菜炒肉絲。
   
毛夫人藍蘋畢竟在上海呆過幾年,她勸越來越肥胖的領袖少吃些紅燒肉,為他準備了六十多種西菜菜譜,但毛偉人還是一日一日地衰退下去,到1974年長歎一聲道:「文化革命已經八年,還是安定團結為好。」紅裝恢復了,紅房子也恢復了。

   
1975年初,我終於獲准第一次回上海探親,和未婚妻約會在重開的紅房子。
   
那時的紅房子,還是低矮昏暗的店堂,但桌布卻不大乾淨了,盤子是塑料的,拿起刀叉一看,嚇了一跳,湯匙中間被鑽了一個洞,服務員說,因為有人偷,鑽個洞偷回去也沒用了,真是好辦法!
   
喝湯時必需盡量把嘴貼近盤子,縮短湯匙的移動距離,同時匙湯的運作速度要快,在湯還沒漏完之前把一部份送進嘴裡。轉頭看看大家,個個低頭猛喝,吃相之難看,實在叫人忍俊不禁。
   
法國的浪漫和優雅,統統在這湯匙洞裡漏光了。

   
今天,我們回來了,回到紅房子了,菜譜依然,香味依然。
   
鄉下濃湯,鐵排 ……
   
但是,不知是因為我們的嘴刁了,還是今日的紅房子差了,總之,吃完這餐價格也不便宜的所謂正宗法式西菜,我無法形容,無論菜肴還是服務,無論陳設還是氣氛,不倫不類,實在不倫不類,妻說:「國營企業嘛,就這水平。」
   
紅房子的香味,留在我們這代人的記憶中。

                     
                                                                                                                             20111011
本帖最后由 老爺叔 于 2012-1-19 18:57 编辑

不是懷舊麼?對我們這些老東西,霞飛路、金神父路、巨萊達路、福開森路這些老名字,帶給我們精神上的溫馨感,是你們無法理解的。
其實,我未滿周歲,抗戰勝利,國民政府收回租界,這些租界殖民者取的路名全部改為中國地方名,如上海最大的馬路改為南京路,因為南京是首都。
但是,在我長輩口里,直到五十年代後期,他們仍以舊名稱之。
記得 1957年叫三輪車,母親說“麥達赫司脫路”,車夫都聽動。
順便提一下,1949年10月1日前的中國政府叫“國民政府”,不叫“國民黨政府”,當代內地人普遍犯錯。還有軍隊叫“國軍”,不叫“國民黨軍”。“黨領導槍”是毛先生最自豪的發明,不要強加在蔣先生頭上。
1978 或79年,我阿姨帶法國老公回來,在紅房子定“真正的法國菜”,為了我們這一桌“外賓”,二樓全封了,半生的羊肉,法國老吃得津津有味,當然那廚師是否真屬於紅房子就不得而知了。
謝謝大家令這裡充滿了羅宋湯——當然是上海羅宋湯的濃郁香味﹐正如木匠說的﹐肥美牛肉加大量蔬菜﹐油膩濃厚﹐煮得滾燙﹐沾剛出爐香脆的羅宋麵包﹐真是極品佳餚﹗

四五十年代最著名的西菜館﹐要數南京西路的德式 “萊西飯店”
﹐現在恆隆廣場對面﹐維多利粵菜館隔壁﹐維多利和南京東路新雅粵菜館齊名﹐現在叫珠江。“萊西” 在大躍進後就沒有了。
南京西路還有家 “沙利文”﹐是沙
利文麵包廠開的﹐在泰興公寓對面﹐這家廠公私合營後改名益民食品四廠。
一流西菜館在四十年代還有四馬路 “大西洋菜館”﹐杜月笙常去的﹐解放後關門了。

六十年代最好的西餐﹐除紅房子外﹐還有天鵝閣﹐在淮海中學正對面﹐二樓是個閣樓﹐非常有味道。

其他都是二流。
不能不提一下﹐大飢荒 (即所謂 “
三年自然災害”) 時﹐外白渡橋附近有家極其出名的家庭西菜館 “燕記”﹐一個老太帶一個佣人﹐客人就在她擺滿老式傢具的客廳裡﹐大餐桌坐滿了﹐就坐在沙發上﹐在茶几上用餐﹐一早上百人排隊﹐一輪只有十來個客人能進去﹐這家 “燕記” 可以說是舊上海最後的閃光。

著名的西式點心店除了老大昌﹐要數 “哈爾濱”﹐五十年代初 “哈爾濱” 是茂名南路淮海坊沿馬路一家小店﹐老闆是一個俄國老太﹐會說洋徑幫上海話﹐我很喜歡她做的一種杏仁餅﹐自從俄國人離開﹑哈爾濱國營之後﹐幾十年我再找不到這種韌皺皺的杏仁餅了。

唉 ............. 不寫了﹐越寫越饞 .........


哈哈,老西安太夸张了吧。如果你带的钱不够,偶也可以买单的。

另,我那时还常去那家在在淮海路,襄阳路口叫天鹅阁的西餐馆,吃完饭,就去对面汾阳路上的上海音乐学院听管弦乐队的演奏。有一次,我还在校园里见 ...
施国英 发表于 2012-2-4 09:55
能聽傅聰﹐已經 “開放” 了。
我的時代﹐"傅聰" 這個名字是竊竊私語的題材﹐傅雷是我嬸嬸家的鄰居﹐江蘇一帶的英租界上海西區風情﹐還有我的小學 “中西女中附小”﹐在我記憶中﹐是一個夢般的世界。
還有顧聖嬰 。。。。。。。。
插一句嘴:什么是乡下浓汤?
kemingqian 发表于 2012-2-3 16:55
羅宋湯是羅宋人的﹐即俄國的﹐木匠兄的解釋﹐是逃難來上海的白俄改良的俄國牛肉蔬菜湯。

法國餐廳﹐或標榜法國菜的西餐廳﹐當然沒有羅宋湯﹐而供應一種稱為 “鄉下濃湯” 的類似品﹐沒有羅宋湯那麼多肥牛肉﹐
同樣用番茄為主﹐但加很多牛奶﹐因此湯是白色的。
意大利菜則只有意大利菜湯﹐很清淡沒有肉。
金必多湯不用捲心菜﹐用紅蘿蔔絲加火腿絲﹐也是很多牛奶。

順便一說﹐燒羅宋湯﹐現在很多人把番茄醬 (Ketchup)倒進湯裡是絕對錯的﹐必須用番茄膏 (Tomato Paste)﹐第一步驟就是番茄膏加洋蔥﹐用橄欖油炒熱﹐再加其他蔬菜牛肉等。
Ketchup 就是 “洋盤”﹐上海話也叫 “缺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