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论题有意思。尤其难得的是,讨论少了许多戾气。
      四端,是人性中先天就有的、原初的自然本性,或者说是与生俱来的天性。所以四端本身不能论证,只能被洞察。笛子问:为什么是四种,而不是五种、六种?也许还有吧,比如攻击性。但这不足以否定四端。要否定四端,得证明它们并不是先天有的、与生俱来的、原初的自然本性。
      叶子说的人权思想、宪政思想,和四端没有直接关系吧。孟子提出四端,是为了证明仁、义、礼、智四种德性,是可以教化出来的。这里面的确暗含了天道,是民本思想的理论基础之一。但并不是人权思想、宪政思想。
      所以,笛子说的论证问题,是一个大问题。孟子用四端证明仁义礼智,确实太简单化了。但我以为,孟子的四端说,还是非常了不起的。只可惜过一千多年,孟子才受到重视。而且并没有得到进一步的研究和发展。这是儒学的缺陷,也是中国文化的缺陷。我们民族的理论思维确实是太弱了。
      先不考虑四端能不能发展出仁义礼智的问题。四端是人的自然天性吗?
      恻隐之心,即同情心,这可以认为是先天就有的。要注意的是,既然是讲天性、自然本性,那从观察上讲,只能以最小的孩子为观察对象。而且仅仅看行为是不够的,得看到童心,也就是古人所说的赤子之心。这是一个比较困难的事情。但在西学里,是有人做过的。
      羞恶之心,是羞耻、羞愧的意思。在孟子那个时代,他还不可能认识到,这里面其实有两种情感,一种羞感,一种耻感。只有前者才是先天的,后者不是。不过这也不难怪孟子。他已经很了不起了。西方是到20世纪,才有人指出其中的差别。
      第三种是辞让之心,还有一个版本是恭敬之心。我以为恭敬之心是先天的,但辞让之心不是。孟子的这个发现也是非常了不起的。但很可惜,我们民族没有真正的宗教,所以这个了不起的发现,今人也理解不了了。
      第四种是非之心,如果是指理性,那倒是人性中与生俱来的、先天就有的。不过孟子在这里说的到底是一种先天的情感,还是一种先天的认识能力,是语焉不详的。这也是很可惜的。
      孟子急于从四端引出仁义礼智,后人也是更重视仁义礼智,而不是四端。这种思维方式,导致我们先人有好的、伟大的发现,却不能提出伟大的理论或学说。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9# 棋子  

“洞察”一词,用的漂亮,精准。棋子是哲学家,专业,细致,周到,小叶同学拜服了。

仅就“四端”之说,可用洞察一辞。但就孟子学说的体系来说,是有其严谨论证的。我学识浅薄,说不来,就不卖丑了 ...
叶漂 发表于 2015-12-13 16:11
谢小叶谬赞。哲学家我愧不敢当,连哲学专业都不是,只是爱好而已。
      我也认为,孟子是有体系的,我还认为,就体系来说,孟子比孔子更完备一些。但我也同意笛子的看法,儒学缺乏严谨的论证。只是我觉得,那不难怪孔孟。比如,孔子述而不作,也没有一个柏拉图式的学生,这可能是他的学说或理论没有系统化的主要原因。孟子的时代也还没有造纸术,这可能是论述过于简略的原因。宋明理学倒是有系统化的趋势的,但儒学已经摆脱不了充当政治工具的心态和思维方式。
结合上边材料,提出一个词:中国式的证明逻辑。可以初步理出这么几条——
1、中国人的思维基本是文学思维,即类比思维。——用“当然”代替“所以然”。
2、中国思维的概念来自形象直觉,通过文学分类形成情景物象 ...
吹笛在湖北 发表于 2015-12-17 09:40
赞同。但我觉得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即对真理的态度问题。提出了道的概念,却置于天上,不敢问下去,这可能是导致理论难以深入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