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好玩,太好玩了。

俺也曾胡乱想过这事,对古籍中此类描述的语焉不详极度不满:只有一个空空落落的四字结论,对其中也许可以填充万把字的细节一概省去。古人认定柳下惠了不起,潜意识里已经认定:柳下惠正值当打之年,而那个饥寒交迫态的女子,具有蓬头垢面、不掩国色的丽质。其实,原文中根本没有此类说明。这事究系如何,细细推敲,可以罗列出数十种可能性,均与“惠”无关。不能?不愿?不屑?不忍?不便?……都可能导致“不乱”,哪里就“惠”了。再说,该乱不乱,与不该乱大乱,均非其宜。这类中国式典故,就是一件百衲衣,根本信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