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肉体里的理智:读黎戈《一切因你而值得》

早上起床,窗外是个薄云天,我便就着半昧的天光继续看,这一看就看出这本书有很多技术上的不足:译笔喑哑无光,文字密度忽高忽低,流速不均匀,兴奋点的分布是散乱的——这些都使它文气不畅,后来我突然意识到它是一部书信集和回忆录而不是一部小说,它的文字不精纯,但是它……性感,它有灼热的欲力渗透其中。我如此细究它的煽情技术,实在是可笑和罪过的,那是一个正在爱的女人,在爱的光影遮蔽中,她淹然百媚,字字关情,而我,我时常希望自己是个通媚人之术的女人,至少——是个行文妩媚的女人,然而,这两点,我都做不到。(黎戈《圣•埃克絮贝里:玫瑰信札》)

四年前,我表白过自己的阅读立场:“我自以为是个文学美色的追逐者,见到漂亮文字,双脚立刻发软,立场立刻动摇,心意立刻扑腾,情感立刻投诚。向天下好文抒发我的‘登徒子好色赋’,乃是我自封的人生使命。”当我在“清明上河图”般嘈杂的文字市廛里蓦然邂逅黎戈,顿有“正撞上五百年前风流业冤”之感。暗想,在我近年阅读中,如以女性散文家为限,之前读到周晓枫的散文,隐然亦有此感。坦白一下,即使把标准扩充到男性散文家,黎戈和周晓枫在我心目中的前茅地位,仍然纹丝不动。你要知道,我对文学美色的理解,本身是超性别的,并不会随作者的性别而犹疑不定。

本文开头那段话,并非出自刻意寻找,好像那是黎戈新著《一切因你而值得》中最出彩的句子。不,如你所见,黎戈并不是在评论一本激发她文学好斗心的名著,那不过是一册家常信札罢了。令人惊讶的是,即使遇到这种无论名气还是技艺均非上乘的文字,黎戈依旧以其惯有的投入,全力以赴以与之周旋。你读到了绝美的文字,而在文字背后,你还应听到裂帛之声,那是黎戈的才情与被评者狭路相逢时必然会遭遇的一种玉碎状态。呈现在眼前的文字,已是一派雨霁云收的写意景致,你见到的只是一柄锋刃初试的黎戈剑,倘试加还原,一定还能溯及文字出炉过程中激溅而出的一天火花。文字是黎戈的恋人,文学也是黎戈的图腾柱。我觉得她以一种相当消耗的方式从事写作,设若有一种文学卡路里,普通作家的消耗平均值假设为6,黎戈则为12,12正是峰值。她的写作维持在一种高峰体验下,她以攀岩的方式舞蹈;或者,借用黎戈自己的比喻,她像个芭蕾舞演员,让细细的足尖承载全部重量。

该书有个副标题:“大师们那些事儿。”我不得不说,这是一个不得要领的提示。且不说“那些事儿”这个怯懦的词儿与黎戈独标高格的文字是何等不搭调——黎戈无需尾随任何人,人如此,文如此,书亦当如此——更关键在于,这是个低级误读。不错,《一切因你而值得》可以视为一部读书札记,但构成文字之魂的,不是“大师们那些事儿”,而是黎戈本身。那些大师的事儿不过是黎戈借以驰骋情思、摇曳文词、舒展性情的摇椅、渡轮、餐碟、枕榻和梳妆台罢了。诚然,黎戈鬼灵精怪的评点方式,常会予人启迪。在绍兴,她“突然想起张爱玲的手书,小小的字,一粒一粒的,边缘整齐,没有连笔和顿挫,甚少折返修正处,落了笔就无悔的样子,真是个局部有兵气的女人。落笔也好,断情也好,哪怕再是柔肠百转,出手也像挥剑一样决绝”,因为惦记着杜拉斯,下面这段话也就脱口而出:“但是,如果把一个作家的作品做个地质的划分,能够理解的部分划为绿洲,不能理解的,划为荒漠,我相信杜拉斯的作品,肯定是荒漠包围绿洲。”这些评点都相当精妙,但在我看来,与其说它们概括了张爱玲或杜拉斯的特征,不如说它们秀出了黎戈独有的知解力。说得是否准确并不打紧,文学的意味得以丰富和延伸,才是性命所系。这种同时要求铁匠臂力和绣花女巧劲的活儿,正适合黎戈来干,何况,她是以丰富自身的方式来丰富对象的,故越往下读,我们越不关心张爱玲或杜拉斯究竟是咋样的,我们只想看黎戈是怎么看的。

黎戈曾引用尼采的话:“你肉体里的理智多于你的最高智慧中的理智。”这话,别人引用与黎戈说出,味道又有不同,对别人,它只是一条腌制过的格言,对黎戈,它直接显现为诸般文字风情。作为黎戈的文字同行,我有时觉得,与别人相比,黎戈的文字好像多了一种官能,正是那个暂时我不知其名亦无法“强为之名”的官能,赋予她独特的文字表情。

你恐怕还没有听说过黎戈吧?我冒昧建议你,从现在起,记住她,阅读她。黎戈常常让我想起简•奥斯汀,那个整天猫在厨房或随便哪个角落任意书写的英国姑娘,单看她的表情,你还以为她在涂鸦呢,而她呢,也懒得向你端出一副大作家下凡的架子来,甚至,面对那些不配为她摊纸磨墨的大人先生,她还会真诚地露出请教之态。可一旦你拿起她的作品,才读了三行,你就不得不肃起脸来,并下意识地脱下帽子,仿佛耳边飘来一声勒令你“立正”的艺术军号。在我看来,使黎戈成为黎戈的全部理由,就在于,她是黎戈,正如使奥斯汀成为奥斯汀的所有理由,正在于,她叫简•奥斯汀。

《一切因你而值得》,黎戈著,中国工人出版社2009年1月第一版,定价:26元
载《南方都市报》2009年3月29日
谢各位捧场,读黎戈文字,对我是一桩快事,写作因而也成了赏心乐事。
因为意在推荐,再加报纸篇幅有限,没有着力于深入文本,只是在面上稍事渲染。
期待网兄的大作。
满山兄:我没看懂你的话呀?你想说什么?
文体,对你很重要吗?
还有,你的概念不准确。文学评论与读后感,不是一对并列概念。不是所有的读后感都可以算成文学评论的,但文学评论包括读后感。
原帖由 满山 于 2009-4-7 23:52 发表
泽雄的文章自然是不错的。为一本不见得真好的书吹嘘,更需要技巧。
谢满山兄鼓励。不过,我是认为黎戈的书真好,你看不出好来,我感到遗憾。在我看来,这说明你的文学感知力还有很大的欠缺。
“为一本不见得真好的书吹嘘”,我也不是不可以做,前提是,拿钱来。而且,钱要给得很多,足以补偿我内心的憎恶感。
呵,阿吕兄困惑啦?
我只是懒得空口唱高调而已,没什么实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