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的体会是,中国人在辩论时注重于列举具体事例,尤其喜欢类比,来增强自己的论点,”
——这个,我非常认同。比较中国第一流头脑,比如先秦诸子,发现,他们基本上也是只此一招,用类比术来说明万物万理。更差的如屈原、贾谊等人,煽情力一流,说明能力接近脑残。我读得少,印象中,撇开那些没有形成影响并进入文化传统的例子(如公孙龙子等人),韩非子的理性能力高出众人之上,他的一些观念,无限接近现代的科学理性,如“无参验而必之者,愚也;弗能必而据之者,诬也”。但即使是他,也是类比思维的热衷者,理据里的核心,还是种种类比术在逞能。若细加斟酌,包括他最非凡的表述,如举出“守株待兔”,同样是一种类比,思辨力不是依靠逻辑推演,而是借助机智生动。
简单地说,类比不适宜用来论证道理,但非常适宜用来向他人说明道理。两者路径不同,严格讲来,类比不属于思维术,而是属于修辞术。我想,比喻家族里的“拟喻”,与类比就是同义词。
本帖最后由 周泽雄 于 2010-4-14 17:15 编辑

类比术强于说服而弱于论证,斯本格勒在名著《西方的没落》里,开篇就比较了两种手法:“认识死板板的形式,其方法是数学的定律;认识活生生的形式,其方法是相似的拟喻,”译法不一定准确,我看过另一个版本(手头没有),好像不是这么翻译的,但大致划出了两种手法的分野。我们也可以说,类比术主要是一种文学手法,强于感染渲染或蛊惑,逻辑论证则严格得多。逻辑论证可以推导出规律性的东西,而类比术擅长拾掇出“伪规律”。
比较好的方式是,用逻辑来归纳演绎,再借助类比术来帮助读者理解。类比术可以成为锦上之花,不可成为釜底之薪。
我觉得,逻辑作为一种技能和方法,任何人都可以掌握,包括中国人。中国人肯定不会出于种族原因而缺乏掌握逻辑的能力。
但是,一个人是否掌握逻辑,不仅需要教育和训练,还需要文化上的浸染,甚至,与语言也有点关系。汉语倾向于诗化,作为象形文字,汉语天生就有类比倾向。所以,在中国的文化环境下,一个人逐渐失去逻辑能力(或者,从来没有得到有效的逻辑培育),不仅可能,还是一种现实。
逻辑是理性的工具,理性,除了是一种能力,首先还是一种意识。缺少理性的意识,精通逻辑,也可能只是用来逞辩,而不是服务于真理。
说到语言,日本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汤川秀澍曾经表示,他只在日常生活领域使用日语,一旦思考科学问题,必改用英语。就是说,有些东方语言本身不利于思维的绵密准确,也是一个现实。
应该说学文科的人逻辑思维比较欠缺.
李小玩 发表于 2010-4-15 09:53
见到这类概括,确实头疼。
我见得更多的,是那些在理性能力上毫无足道的所谓工科生、理科生,为了压别人一头,频频把这句话拿出来自傲。他们无力通过个体显示优秀,只能把自己隐藏在某个群体背后,以便借助该群体的光芒,猎获一些尊荣。从精神气节上说,这是相当卑微的。
一个人思维能力的形成,主要得自少年时代,中国式的文理分科,并不始于这个时代,那些日后改学文科或理科的人,在中学时代还是坐在同一个教室里,接受同一种教育的。
理性能力,或逻辑思维能力,在西方文化中,从来没有文理分科一说。西方的人文教育里,原本包含着理性精神和逻辑素养。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差别,主要只是技术环节上的,比如前者缺乏后者的实验室意识,但在尊奉理性、讲究逻辑这一点上,两者高度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