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本格勒有过如此宏大的比较:
“埃及的灵魂,其结构很明显的是注重历史的,并对‘无限’具有原始的热情。……埃及文化乃是‘关心’的化身,而‘关心’则要在精神上,平衡过去与未来两者。对未来的关心,表现在工匠选用花岗岩或玄武岩作为素材上,表现在凿刻的建筑中,表现在精复的统治体系里,表现在灌溉网上,而这些必须与对过去的关心相切合,埃及的木乃依是一最重要的象征……
中国的庙宇,不是一个自足的建筑物,而毋宁是一种风景的设计。
埃及人的建筑统摄着风景,而中国人的建筑,则吸纳了风景。”
另外,建筑肯定受制于材料,同样,先人也会赋予材料以文化意义。即使同样用石材,也可以表达不同的寓意,比如罗念生说:“雅典娜处女庙(Parthenon)的建筑是难以超越的,那上面没有一条直线。他们认为直线是死的,曲线才是活的。”
厉害。听吉本在《罗马帝国衰亡史》里提到,古罗马人建造的“路基由沙子、碎石和三和土铺成,最面上铺着石块或花岗石”的道路,其坚实程度足以经受“十五个世纪的风雨”。——道路,相对说来是最容易损耗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