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木匠梦子诸行家面前说话,俺有点发怵。以前瞎混混,编过一本教材,当时看了不少建筑方面的书,不过还是没想明白中国人为啥喜欢用木结构。北魏时期,砖瓦的产量和质量均有所提高,金属材料开始被用作居室装饰。在技术方面,砖结构被大规模地应用到地面建筑,河南登封嵩岳寺塔的建造,标志着砖结构技术的巨大进步。建于北魏正光四年(公元523年)的嵩岳寺塔也是现存中国年代最早的密檐式砖塔,其中体现出的石匠工艺水平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可后来为何未将砖石结构广泛应用于建筑?私意以为,原因主要有三:首先,古代中原林木很多,便于就地取材;其次,适合建筑需要的石材相对较为难觅,古代工匠对砖石的特性也缺乏应有的了解;第三,受文化观念的影响,除陵墓建筑外,中国古人并不刻意追求建筑的永恒性。

[ 本帖最后由 紫壶 于 2007-9-26 20:55 编辑 ]
中华民族崇朴尚俭,也同样反映在建筑上。虽然中国大地上不乏巍峨雄奇的伟大建筑,其中有些依然存在,如长城,有些早已消失,如阿房宫,但民间对此类大兴土木、劳民伤财的举动,历来不作积极的评价,在史书记载上也惊人地简略。我们一方面肯定这一认识的进步意义,一方面又必须承认,这一观念的过度盛行,也会妨碍建筑的不断推陈出新。另一不利因素是,由于建筑在中国古代常被人为限定在“匠学”领域,再加师徒相授,不重书籍的传统认识,也极大地妨碍了建筑作为一门科学的理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