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常识的高考

 我刚上到初中二年级,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因而我的数理化知识,可以说是个空白。后来考大学,当然只能念文科。据我所知,当年像我这样,以初中学历考上大学的文科生,为数还不少。平日大家说起这一本经,常流露出几分得意。不过在内心深处,我一直为自己在自然科学方面的无知而感到遗憾甚至羞耻。因为我知道,由于自然科学知识的贫乏,在认识和描述事物时,我缺乏搞自然科学的人拥有的许多独特而又简单明了的路径和方法。譬如物理学家霍金随口对“名望”一词作出的解释,“名望就是知道你的人比你知道的人多”,就具有数学公式般的简洁、精确和完美。

    虽说“知耻近乎勇”,但我始终没有重新拾起中学数理化课本的勇气。我所能做的只是平时尽量多读一点科普方面的书。譬如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的《第一推动丛书 ,我就不只买过一套,自己读了,还送货上门,推荐给别人去读, 就这么买了书送人,送了人自己再买,至今我书架上的《第一推动丛书》一、二辑,仍然残缺不全。

    春节期间串门,儿女们的学习自然是个大话题。按时下的标准,亲友们的儿女大多还争气,不少都在重点中学的重点班。由于春节前报纸上刊登了一幅英国物理学家霍金与中学生会见的照片,我便有意无意地向这些高材生提到这位有“本世纪人类最伟大头脑之一”之誉的大科学家。出乎意料的是,除了一位中学少年班的孩子知道霍金和他的《时间简史》外,其他孩子都是一脸茫然。而这位少年对霍金的了解,也不是从课堂上听来的。于是我便禁不住向这些小字辈介绍,霍金是举世公认的爱因斯坦以来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他的科学名著《时间简史》已被译为40多种文字,发行逾千万册;霍金是一个只有心脏、肺和大脑可以正常运转的残疾人,只能通过一台特制的电脑与人沟通和从事科研,但他却以自己非凡的心智为科学与人赢得了尊严,教皇保罗六世曾俯身上前为这位轮椅上的科学家颁奖。我这么不避“好为人师”之讥,是因为我觉得中学理科重点班的高材生不知道霍金,就好比文科班的学生不知道鲁迅和莎士比亚一样,是个很严重的问题。

    我想,现在的高中物理老师对自己的得意门生矢口不提这位物理学泰斗,是因为他们要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用来教学生对付高考。其实岂止是霍金,为了应付高考,连三皇五帝老祖宗都可以不要。我的一位侄儿也在一所重点中学的重点班,进高中后就一直未上过历史课和地理课,因为理科考生高考不须考史地。据说学校准备在毕业会考前再给这些重点班的学生“恶补”史地,为的是要拿高中毕业证。对这种教学安排,说实话,我不只是不满,而且有几分气愤。在我看来,一所重点中学培养出来的学习尖子,如果看不懂地图,数不出历史朝代,校方简直是不负责任。

    息息火气一想,学校也是迫不得已。你一门心思搞素质教育,人家一门心思搞应试教育,高考完一发榜,学校、老师没面子不说,自己的学生考不上好学校,才真是误人子弟。我女儿上中学时,所在学校也是当时全市数一数二的重点中学。那时学校常从大学请老师来开文学讲座,每次讲座完后,女儿就从我的书柜里翻出《班主任》、《雷雨》一类的书来读。当时那所学校还有一绝,就是节假日从不拉着学生补课。我曾庆幸女儿上了所好学校。不过据说这两年学校也有些扛不住了,因为其它几所学校一直铆足了劲在真干,这所学校的高考排名还真有些往下掉,于是也开始给学生加一点课了,只是不知那些讲座是不是也取消了。

    照理说,高考应当是一种智力的游戏或竞争,但现在却弄成了一种体力角斗,老师、学生、家长,都拼命撑着,看谁能挺得过去。我认为,这种搞法不但有违人的天性,而且完全不合常识。因为谁都知道,高考录取名额是分配到各省的,对一个省的考生来说,大家都悠着点干和玩命的干,最终的结果不会有多大的区别,总归是师资力量强、生源条件好的重点学校和平时聪明一点的学生,成功的机会要大一些,玩命干的结果,无非是把本省的录取线抬得更高一些,对于提高本省考生的录取率并无多少实际意义。我隐约觉得这一层道理,如果由学理工科的人来说,他们可以用一种数学公式的形式表达得更简洁和一目了然,这就又回到了本文开头的那个话题,即学文科的也该懂点自然科学知识。同理,学理工科的,也绝不应该看不懂地图,更不应该数典忘祖。

隆重感恩紫壶MM在博客开展的迎春扫黄专项行动。

老残的博客被黄客三番五次的蹂躏,老残早就放弃抵抗了,黄就黄吧,反正一老残之躯,谁爱蹂躏谁谁去。不意紫壶英雌救残,让老残重获新生。再贴一旧文,聊表谢忱。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2-6 19:08:06编辑过]

以下是引用紫壶在2007-2-7 17:52:00的发言:
以下是引用ys1937在2007-2-7 8:35:00的发言:
以下是引用紫壶在2007-2-6 20:20:00的发言:

  老残在文章结尾处的重大发现是很有道理,只是,什么力量能让考生们集体悠着点儿呢?恐怕只有到了大学的师资力量能够满足所有想念大学的学生,让他们都能顺利读上大学的时候,大家才会集体悠哉悠哉了。

     按照现在大学的设置、培养目标,即便到了人人都能上大学的年代,也还是不可能“大家才会集体悠哉悠哉”的。因为,到那时也还是有“上毕业后就业率高的大学”和“上毕业后就业率低的大学”之争的。

     其实,要“人人都能上大学”也很容易,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的“**主义劳动大学”就是一条很好的路子,呵呵…………

     说穿了,现在的‘教育问题’,究其实,是‘社会问题’,也就是说,不是教育部门就可以解决的问题。

     中国什么时候经济发展到了‘自主创新’阶段,不是单纯的成为‘世界工厂’只需要‘苦力’的阶段,人才需求迫切,特别是‘技工’、‘高级技工’吃香,工资比那些‘简单知识分子’还高的时候,就会想到要认真地大办货真价实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了,这时,或许,‘教育问题’可以解决了。

嗯,ys1937网友讲得透彻。

其实,这些教师原先并不承担高职的教学工作,将来也无法胜任高校教学工作,等到专升本成功,这所学校就能招本科生了,事实上师资并未得到充实。

一个经济相对贫弱的国家,师资力量肯定不会满足各层次的教育需求。毕业即失业,这在非福利社会实在对学生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即使是在眼下,蓝领的工资不高,也还是有一部分人甘愿做蓝领,他们对技能更感兴趣(有些甚至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但职业学校在中国只是在口头上或文件上受到重视。

一,关于现在的高校教师才不堪任的问题,老残曾写过一篇文字的,待老残找找。

二,关于蓝领教育的问题,老残以为可以交给劳动力市场解决,当蓝领技师的薪酬高过部分白领时,高职教育应当会有一个大的飞跃,事实上当今职场已有这种苗头了。假以时日吧。

以老残的观察,高职教育目前也有个成本问题。比如,现在数控机床工人奇缺,照说高职应当多开这门课程,问题在于学校无法承担这一教育成本,学校不可能花几百上千万引进一台数控机床作为教具的。郁闷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