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在哪里见过一个贴子,好像是当地政府为了搞活旅游,吸引客人,要求所有学生见到旅游车都得敬礼.

小学生为什么要向小车敬礼

--------------------------------------------------------------------------------
 
  日期:2004-01-06 20 作者:吴之如 来源:法制日报

--------------------------------------------------------------------------------
小学生为什么要向小车敬礼


吴之如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对客人以礼相待,是祖上给我们传下来的习俗。但习俗也在发展着,譬如陌人路遇,“官为民主”的时代,步行的小民必定要为坐轿的官员让路,若是小官路遇大官,也同样必须肃立或跪拜;大官路遇皇帝,更得在五体投地时连呼“万岁”。

  山水依然,社会却已迥异,如今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了。路自然远比从前宽阔而且畅达,路人也多昂首阔步而无须战战兢兢。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官儿们出行不再坐轿,转而乘轿车了。但轿车与民众仍免不了在路上相遇,相遇时该怎么办呢?

  有人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定出了令人拍案叫绝的崭新规则。媒体报道说,重庆涪陵区明家乡的绝大多数学校发出号召,要求在校小学生在上学或回家途中,凡遇来往的小车必须停下脚步,面向小车及车内的人立正行队礼。

  规定的分寸掌握得极好:享此礼遇的仅小车而已,货车、大客车概莫沾边,当然往来的牛车、马车、拖拉机,大婶、大娘、老少爷们儿,更与“礼”字毫不搭界。如此,不但突出了小车上的客人,也不至于因敬礼面广量大而累坏了祖国的花朵。

  谁能说校方的这条立“法”不体现时代潮流呢?试想,穷乡僻壤,路上驰来小轿车,载的不是“公仆”也必定是“先富起来”的能人,“孩子们的新校舍就靠他们了”。既然老师都这么说,孩子们岂有不推崇不敬仰之理。

  我或许天生不识趣,若有幸升任路过该地的轿车的乘客,望着窗外直立行礼的娃娃,恐怕还会闪出疑惑的念头:举着手的孩子们或虔诚或麻木,而指令他们这么做的人,会不会兴趣仅仅在于我手中的权柄和我袋中的钱财呢?

  我还有点惶然:若这条“先进规矩”的创立者获赏识提拔或被调进都市,更卖力地在更广阔的范围内推行这一规则的话,乡下的孩子尚可勉强实践———毕竟路上小车不太稠密,可是城里的少年岂不得累得够呛?君不见多少繁华的市镇,路面上车水马龙,其中尤以轿车居多,几乎首尾相接,塞满了街道,若都得一一敬礼,便是机器人也会累断了手臂啊。再者,长此以往,孩子们还有可能只认识权、钱,轻视甚至鄙视普通劳动者,这不是教育的失败是什么?

  “新”的规矩透出旧的酸腐气息,可怜的孩子们!
 
 

2004年1月5日  星期一 

 

 

“向小车敬礼”是真的“文明”吗
 
 
  据《华西都市报》报道,从去年3月学雷锋活动开始,重庆涪陵区明家乡的绝大多数学校发出号召,要求在上学或回家途中,凡遇来往的小车必须停下脚步,面向小车及车内的人立正行队礼。结果从那以后,除货车、客车外,凡乘坐小车路过该乡的人都享受了这一礼遇。

  看了这则新闻,确实吓了一跳。据当地学校负责人介绍,这样的措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文明”行为。但令人感叹的是,这种措施本身是不是“文明”就很值得商榷。

  “文明”一词内涵丰富,它既包含了讲礼貌、举止文雅这样的内容,在现代社会更包括了平等、公平这样的理念。“小车”阶层在目前的中国,或者属于先富起来的那部分人,或者是公家部门的人。这就是说,“向小车敬礼”是在向钱与权敬礼。这种象征意义很令人心寒。

  现代教育理念中有一个重要的观念“平等”。我们在日常生活规范中,往往被要求尊敬长辈、老师,这是“平等”框架所可以接纳的。但“向小车敬礼”显然把“平等”颠覆了,因为它并不是向车内的长辈敬礼(货车内也有长辈啊),而是向权威与金钱的象征敬礼。这实际上是重新将等级观念灌输到学生心中,隐含的意义无非是:坐小车的,都是上等人。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很难想像其日后在各方面会有独立平等的要求。

  “教育”可以方式灵活,但不能给学生灌输错误理念。“向小车敬礼”表明了一些学校在这个大前提上的缺失,这恐怕也是每个学校所应该注意的。(吴武洲)
 
 

正疑惑间,常年跑这条路线的司机开始向我们解释,这些都是希望小学的学生。就是因为有了你们这些来旅游的人,他们才有了上学的可能。旅游不但带动了这个贫穷落后地区经济的发展,还带来了不少捐款,使得希望小学能够建立。所以,他们的老师一直教育他们,让他们对一切路过的旅客敬礼。他们特别喜欢铅笔和水果糖……
可能事情真如这个司机所言,但如果他们的敬礼能换来钢笔或者水果糖,我在心里反而更为他们难过.

再转一篇.已与逍遥JJ的主贴离得太远了.不过找到了,就想贴出来给大家看看.对逍遥JJ很抱歉.

为小学生向小车敬礼辩护

 

重庆涪陵明家乡的老师困惑了:培养小学生有礼貌,错了吗?要求小学生在上学或回家途中,凡遇来往的小车必须停下脚步,面对小车及车内的人立正行队礼。一年多来,小学生执行得很好,凡乘坐小车路过该乡的人都享受了这一礼遇;而且,好人好事增多,在公路上追逐嬉戏、用石块砸车等事基本绝迹;除了避免学生在公路上横冲直撞,还提醒小车驾驶员自觉减速注意安全。该乡各小学的负责人几近一致地为这一规定叫好(12月30日《大河报》)。

但有人根据坐小车的人不是当官就是有钱的,责问:凭啥要孩子们给他们敬礼?以为这助长特权思想。如此责难,兴许早在明家乡校长、老师的意料之中,他们不会连这点也想不到。至于有人议论:说这也许是“感情投资”,学校的事,校长、老师的私事也许会好办些,并进而说明,由贫富对比衍生出的畸形社会心理,像病毒一样,正在吞噬着一些原本美好的心灵(12月30日《齐鲁晚报》)。如此猜测,可能就出乎明家乡校长、老师的意料了,——实际却很可能未必:要让小车里的人想到所受之礼来自校长、老师,并进而想到要对校长、老师们表示点什么,实在是谈何容易!

教育学生是件很不易的事,无端怀疑明家全乡校长、老师的教育动机,会是很不公平的。我宁愿相信他们的动机是好的。现在的学生缺乏必要的礼貌,是事实;过马路不守规矩,甚至拿石头砸车,也是常有的事;因横冲直撞而遭遇车祸,更不在少数。要是通过向小车敬礼,真能一箭数雕,解决好以上这么多的难题,先就有肯定的理由。不看效果,乱猜动机,是不负责任的表现。要知道,横加指责,比设法解决,总会容易得多。我更希望听到人们为明家乡的校长、老师们想点更管用的办法。

光向小车敬礼,确有弊端,小学生会在小车与大车,尤其是与拖拉机、马车之间分出等级来,这等级间的歧视,甚至比不礼貌还要糟糕。要是这地方车马本来不多,不妨让小学生对所有的车马都敬礼;告诉学生,这敬礼就是说,希望他们走好,希望他们照顾路上的孩子……要是车马太多,这礼就不要遇车必敬了,让他们学会结伴一起走,相互提点醒,横穿马路时,列队立正,集体向路过的所有车马,认真地敬个礼,然后小心地穿过马路……这不是极好的事吗?其实,各方的聪明人,要是多给他们出点主意,而不是简单地训斥,是可以帮他们把好事办得更好的。

我相信明家乡小学生一年多来发生的变化是真的,否则,他们坚持不下来;我更相信决定和坚持这么做的校长和老师是有理由的,否则,他们也不至于费力地要求他们的学生坚持了一年多;我进而相信,他们一定会虚心听取各方意见,兴利除弊,把这项颇有成效的探索,继续更好地做下去。

 
 
另一个:

《向谁敬礼》讲述的又是一个让人鼻子发酸的故事:在重庆的部分贫穷乡镇,背着柴挑着水、牵着牛赶着猪的孩子们,一见小汽车驶过,就会条件反射般立正、敬礼。孩子们为什么要向小车敬礼呢?罗雪了解到:“排危工程”实施以后,孩子们上学的学校有了一定的改善,拆掉危房建起教室。老师教育孩子说:是那些坐小车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给我们建教室的钱,以后你们看到小车就要敬礼。作者悲从中来,大声发问:中小学的“排危工程”不是财政拨款吗?即使其中有些是好心的有钱人捐赠的,就要孩子们向所有的小汽车敬礼吗?真正捐资助学的人会要求孩子们这样做吗?罗雪告诉孩子们:正是用公款买的小汽车太多了,用于教育的钱就少了;如果要敬礼,那些没有小车可坐的普通劳动者,更需敬礼,因为在国家拨出的教育经费中,有他们以税收形式做出的贡献。看完此文,笔者不禁想到,在电视、报纸上,不时可以看到某些大领导“送温暖”的“义举”。那些接受了几十斤米、几十块钱的人们总要说几句记者或陪同前去的小领导教他们说的话:“感谢党,感谢领导……”那些大领导也喜欢作救星状。我看了心里很不是滋味。那些救济物资如果不是来自国家财政,就是来自好心人的捐赠,由民政部门、工会或社会慈善机构送来更合适,只是有些领导总喜欢干这些“出风头”的事。

2003年7月

向谁敬礼              文/罗雪
      每当我们乘车经过重庆市的石柱、遣江的部分乡镇,总会发现一些学生向经过的小车行举手礼。无论是赤日炎炎的盛夏,还是寒风瑟瑟的隆冬,都会看到这种现象:无论他们是在平坦的马路上嬉戏打闹,还是在荒凉的山地上独行;无论是在背着柴挑着水,还是正牵着牛赶着猪;这些学生,只要听到小汽车的喇叭声,就会条件反射般立正,然后举手行礼。起初我还感到很新奇,心想现在的乡村学校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抓得真好,对过往的行人都这么有礼貌,比城里的学生好多了,不由暗暗佩服那些辛勤耕耘的乡村园丁们。心想只是苦了这些孩子们——你看他们汗流满面却来不及擦汗,气喘吁吁也来不及喘息,但却牢记老师的教诲,向所以的过往行人敬礼。
      当我表达我的感慨后,知晓内情的同路人告诉我:你搞错了,他们哪里是向所以的过路人敬礼哟,只是向过路的小车敬礼。我不解其意,问为什么。同路人答:“排危工程”实施以后,孩子们上学的学校较从前有了一定的改善,古老的“干打垒”危房拆掉建起了新教室,个别学校还有了一两台386之类的电脑。但紧挨着老师就教育正在高兴的孩子们说:你们知道这一切是从哪里来的吗?是那些坐小车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们捐赠的。为了表示对他们的感谢,以后你们见到小车都要敬礼。这些孩子们记住了,从此就有了学生见小车就敬礼的举动。
      我听了之后,不由悲从中来,禁不住大声诘问:中小学的“排危工程”不是国家拿钱、中央财政拨款解决的吗?即便有个别学校是那些先富起来的好心人捐赠的,就要孩子们向所以的“小汽车”敬礼吗?再说,大多数奉献爱心、捐资助学的人并不是为了沽名钓誉,让别人感恩戴德的呀!邵逸夫、霍英东等人捐助了多少所希望小学校,难道他们会想着从受益者身上得到什么回报不成?
      想着这件事,我就忍不住想要向孩子们说一些话:
      你们知道吗,就是因为那些用公款购买的小汽车太多了,所以能够用于教育的钱就少了,甚至在你们必恭必敬行礼的小轿车中间,就可能有一些是挪用教育经费买的。
      你们知道吗,不仅坐小车的人值得尊敬,开大车的叔叔阿姨,还有其他劳动者,他们都以税收的形式做了贡献,同样值得尊敬。特别是你们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父母,不仅生你们养你们,而且也在纳税,在国家拨出的教育经费中,也凝结着他们辛勤的汗水,因而他们更值得尊敬!孩子啊,为什么你对小车敬礼,却对大车扔石头?别再让老师从小就在你们幼小的心灵里播撒等级的种子了。
      你们知道吗?当你们敬礼时,大多数人也会向你们点头致意,以示友好。但也有人加快车速,疾驰而去,给正在敬礼的你们溅起满身泥浆,或是扬起滚滚尘埃。而你们,却扬着稚嫩的脸,虔诚地望着小车扬长而去……
      在很久很久以前,奴隶主骑马要奴隶当凳子,奴隶主是踩着奴隶的背跨上马去的,而奴隶在马和主人没有离开之前,只能弓在地上,要等马和主人走远了,才能起身。汽车开过去了,我回头还可以看到在灰尘中孩子高举的手,这使我苦涩地想起了文艺作品中描绘过的上述场景。
      可爱的孩子们,别再向小汽车敬礼了,当你们听到汽车喇叭声时,赶快走到人行道上去,抬起头,全神贯注往前走,沐浴阳光,拥抱大地,注意培养自己健全的心智和独立的人格,去尊重所有的人,去热爱整个世界。
   【原载2003年4月(上)《南风窗·品茶说天下》】

善良的人们没有错

以下是引用逍遥亦南在2006-11-14 16:11:00的发言:

那天,路过的车子有好几辆,有面包车,有大轿车,惟独没有小轿车.也没有一辆停下来,给孩子们糖果和铅笔,但他们一无例外地敬礼.我看到的是孩子们眼中的真诚,没有任何贪欲的真诚.那一对对最纯洁的眼睛,是城市中的人,包括孩子不具备的眼神.令人砰然心动的感动,不在现场的人恐怕体会不到.

做为孩子,如果从小就对人对事心存戒备,恐怕是很悲哀的.那谁还会去回忆美好的童年呢?

那个司机也不是导游,很老实的一个人,犯不着摇动鼓簧之舌.

我想,无论事实真相如何,人们出于善良的理解都没有错。“路过的车子有好几辆,有面包车,有大轿车,惟独没有小轿车.也没有一辆停下来,给孩子们糖果和铅笔,但他们一无例外地敬礼.”不知道这条路上车流密集程度怎么样,如果川流不息的话,孩子们可够累了。

想起昨天是感恩节,说到孩子们因为能上学而感恩,那他们敬礼以谢的就不止是游客了,排一下,应该还有父母、老师、可能还有兄弟姐妹,报头常有几个孩子中只能选一个上学的感人事例,当然,更不能少了党和政府的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