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榔头看电影


and the woods fell silent again(森林重归寂静)一个短片 导演rania ajami 伦敦长大 斯坦福毕业 本身却是中东人 现在在纽约的独立电影人 最近看了一些她的片子 很喜欢

这个短片情节非常简单 几个朋友到森林度假 突然发现一些照片 都是他们互相屠杀的情景 惊恐万分 其中一人相信那是预言即将发生的事 终于惊恐的心态导致预言的实现 观影完毕最早想到的是中国的历史事件 不确定 惊恐 不信任 许多日常生活里无伤大雅的细节最终致命

另外一部rania的片子叫asylum seekers (寻找疯人院)asylum也有避难所的意思 也是片子的立场



几个身份性格迥异的人物来到同一所疯人院 几个有趣的地方是:
这里管治疗的大夫都是儿童 带着病人们在花园散步 儿童-成人-精神治疗
电影开头是一个茶会 想到福柯疯癫史里引用的贵格会的杜克对疯人院茶会的描述:病人们穿上最好的衣服 每天晚上愉快的度过这段欢乐时光 彼此都是陌生人 疯子们在表演一出正常的情节

最近看到另外一个好片子是let the right one in(适者请进)瑞典电影 讲吸血鬼的 题目是吸血鬼之间通用语:吸血鬼只有得到邀请才能进他人家门



小说是典型吸血鬼类型 有传奇和迷信的成分 有趣的是电影里完全没有这类情节 而且场景设在上世纪70年代 一个百废待兴的时代 :

1 吸血鬼女孩起初的伴侣是个中年人 差去他们的年龄 他们应该在战争期间认识 感觉映射战争使人成为吸血魔鬼

2 两代吸血鬼 中年女子是被女孩吸血未死偶然成为吸血鬼的 意识到这点之后她选择的是阳光直射 让自己死去以免祸害周围人 感觉映射人性一代代堕落 下一代是吸食上一代存活 而上一代自愿牺牲

3 另外用孩子作为主角寓意比较明显 男孩知道女孩身份后 对话中明显有优越感 对女孩百般刁难 而女孩留他活口 即使最饥饿的时候也陪他玩耍 最后救他一命 结局是两个孩子坐火车离开这个城市 看似完美结局 其实是个残忍的开始:我们可以想象男孩会成为她的帮凶 杀人取血供她生活 一如她之前的伴侣 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她是否真心喜欢小男主角?或只是利用他而已?适者请进,好像又映射“让有用的留下来”

4 尽管很好奇导演改编原著的侧重点 但是查了一下谷歌 没查到什么特别的 有待查证 总之是个非常非常精彩的故事 如果能找到碟或者能下载 推荐大家看 涵义递进引人入胜

另外最近重看了希区柯克老片 太喜欢鸟(the birds)和夺命索 (rope)了 明天写 大家晚安……

[ 本帖最后由 小榔头 于 2009-5-6 10:07 编辑 ]
隨便拍:http://www.flickr.com/photo/ting902/
寫著玩:http://vulaislemon.ycool.com
微博化:http://t.sina.com.cn/ting902
谢谢鼓励

另外关于适者请进(不知道这样翻对不对)另一个让我想到主题其实是有关意识形态的 主角的学校有一个课后body building项目(强健体魄) 很像为国健身的形式

最后一个场景未成年人的残忍达到极限:几个高年级的孩子把主角按到水池里欲他于死地 如不从就用小刀剜下他的眼珠 镜头分别特写几个参与其中的孩子 那些内心变化很让人揪心
隨便拍:http://www.flickr.com/photo/ting902/
寫著玩:http://vulaislemon.ycool.com
微博化:http://t.sina.com.cn/ting902

Coraline(考勒林/第十四道门)









这个是原著封面

Directed byHenry Selick
Produced byClaire Jennings
Written byHenry Selick
Neil Gaiman (novella)
StarringDakota Fanning
Teri Hatcher
Keith David
Robert Bailey Jr.
John Hodgman
Jennifer Saunders
Dawn French
Ian McShane
Music byBruno Coulais
They Might Be Giants
CinematographyPete Kozachik
Editing byChristopher Murrie
Distributed byFocus Features
Release date(s)(US) February 6, 2009
(UK) May 8, 2009
Running time100 minutes[1][2][3][4][5][6][7][8]
CountryUnited States
LanguageEnglish
Budget$60 to $70 million[9][10]
Gross revenueDomestic:
$75,006,000
Foreign:
$8,557,848
Worldwide:
$83,563,848

第十四道門Coraline)是部2009年停格動畫驚悚奇幻電影,改編自尼爾·蓋曼的暢銷同名中篇小說,由亨利·謝利克(Henry Selick)執導。 該片將在北美地區2009年2月6日首映,台灣於同年4月25日上映。
第十四道門
File:Coraline poster.jpg
導演亨利·謝利克
監製Mary Sandell
Claire Jennings
執行製片:
Bill Mechanic
亨利·謝利克
Michael Zoumas
現場製片:
Harry Linden
編劇尼爾·蓋曼 (原著)
亨利·謝利克
主演達科塔·芬妮
泰瑞·海契
約翰·霍德曼
伊恩·麥克夏
凱斯·大衛
珍妮佛·珊德絲
道恩·法蘭區
音樂布魯諾·寇萊
明日巨星合唱團
攝影Pete Kozachik
剪接Christopher Murrie
發行商焦點影業


一部蒂姆波顿出品的动画片 之前看到片花和海报里有小女孩的双眼要被缝上纽扣的情节 立刻就喜欢上了 今天刚上映

和之前的设想比较相似 有点黑暗成分 有点现实主义 但因为是动画片 所以尽可以奇幻 开头非常漂亮 惊悚和悬念皆有 而且让我想到乔治弗朗瑞(franju)的巴黎屠宰场(blood of beast):在巴黎屠宰场里 我们看到的是动物被肢解 残忍度让人受不了 在考勒林的片头里 是一个布娃娃被剪开 抽线 掏空 挖出纽扣眼珠 同样让人反胃 人的物化和对物的主体化果然非常邪恶

暂时想到的几点:
1 考勒林是独生子女 和大部分小榔头的同代人一样 所以对片子里那种给予自身情绪过多关注而导致的孤独和臆想很有共鸣

2 子女与父母之间的微妙关系

3 片子里的邪恶角色是另一个世界里的“妈妈” 一个针妖(我起的名字 谁让她手脚都是针做的还爱缝人呢……) 是个非常悲剧的角色 其实只是一个极度完美主义者 对被爱过于苛求 当正常人不能忍受孤独的时候 或当正常人对他人感到失望时 我们就哭一哭顶多小闹一场 而针妖选择吸食别人的生命(挖出别人的眼珠 缝上纽扣 由此灵魂就为她封锁 应和中国人眼睛是心灵窗户的说法……) 由此真正把他们永远留在自己身边 当她对谁不满意时 也轻易地用针线改造对方(隔壁小鬼感到悲哀 于是嘴角被提升了一下下;缝制出来的老公要造反 就被改造成了一个瘫子)又想到夜访吸血鬼里的小吸血鬼 因为是吸血鬼 所以永远不可能长大的女孩对自己感到绝望 也嫉妒成年女性 就挑漂亮的成年女性下手 把她们的尸体收藏在卧室里 也是类似的病态

4 也有一点颠覆 或者搞笑著名童话的意思:也是一道小门 钻进去是另一个世界

5 另外可能是个人感觉 考勒林的邻居 一对过气的音乐剧姐妹:一个曾经甜美 一个曾经是波霸 现在都痴肥一团 波霸阿姨依然塑胸 对考勒林这样的小姑娘也习惯性的用独门“武器”时不时的……戳她一下…… 两人依然每天化着恐怖的浓妆 拍到她们过去美貌的海报时心里真难过啊 美人的价值衰退得快 对美貌的依赖阴魂不散 从骄傲到让人尴尬 阻断美人色衰后幸福生活的可能性 这个实在是残忍

6 考勒林希望的美好生活原来是个圈套 经过这个磨难她最终安于不完美的现实 我们是从什么时候起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追求完美的不切实际?什么时候开始惧怕完美 是什么把恐惧根植到我们心底 意识到过于美好的东西意味着恐怖和危险 于是变得警惕和聪明起来?

[ 本帖最后由 小榔头 于 2009-5-9 07:05 编辑 ]
隨便拍:http://www.flickr.com/photo/ting902/
寫著玩:http://vulaislemon.ycool.com
微博化:http://t.sina.com.cn/ting902

asylum seekers将参加上海国际电影节!!

谢谢大家回复!收到朋友消息 前面提到的asylum seekers(寻找疯人院?)将参加上海国际电影节 如果能公映的话真的是个好消息
隨便拍:http://www.flickr.com/photo/ting902/
寫著玩:http://vulaislemon.ycool.com
微博化:http://t.sina.com.cn/ting902

福尔摩斯与恐怖之音



二战中虚构的一个福尔摩斯故事 福尔摩斯参与到政治活动 击溃内乱恐怖之音 拯救大英帝国

有趣的是最后的场景:一个废弃的教堂里正义的英国绅士们抓获倒向纳粹的伪英国绅士 一开始觉得可能是为了场景戏剧化和神圣化 但女主角进入镜头时就预感【啊这个角色活不长了】果然她最后被反面角色枪击身亡

整个结尾极端男性中心 在一个宗教布景里女性呈现为牺牲的角色 结尾变成一个宗教仪式 包括福尔摩斯在内的所有绅士们围绕在女主角尸体身边 不显得悲伤 有种合理合【礼】的态度 福尔摩斯末了仰望上空赞美大英帝国新生:祭祀换来的新生 映着残破安立甘宗的教堂祭坛
隨便拍:http://www.flickr.com/photo/ting902/
寫著玩:http://vulaislemon.ycool.com
微博化:http://t.sina.com.cn/ting902

Grey Gardens(灰园)

本帖最后由 小榔头 于 2009-6-5 06:34 编辑











1975年由Albert and David Maysles出品。 (with Susan Froemke, Ellen Hovde, and Muffie Meyer)。Maysles兄弟在50~70年代出品了许多地下纪录片,包括 Salesman (讲卖圣经的,也非常有趣;1969), Gimme Shelter (1970) , Grey Gardens (1976).  The Beatles: The First U.S. Visit.(1964)。曾经的地下电影制作现在变成小众经典

Grey Gardens看得很揪心 贾奎琳肯尼迪的姨母和堂妹 生活在东汉普顿超级富人区 都是红极一时的美人 名媛和艺术家 在纪录片中的生活不仅与世隔绝 且与小野兽同住 两人只使用了小小一间卧室 卧室自然有如洞穴 美人当年的油画扔在角落被猫啃烂  她们最好的朋友 也是唯一时不时来探望她们的 是个附近的工人

Edie(贾奎琳堂妹)的生活是每天盛装日光浴 独舞 与其母斗嘴 可以从争执中看到她们的病灶关系 抱怨母亲如何阻止她嫁人 她如何纪念那些曾经的爱人 母亲如何满意自己的生活 出色的丈夫 漂亮的孩子 无可抱怨 有趣的是两种看似相反的人生轨迹最终殊途同归

不仅是我们如何纪念生活 美人如何值得惋惜 花花世界如何虚如浮云……我们更如何得以接近真实?因为两位主角在拍片过程中下意识的展示着自己 作为曾经的歌手和模特 她们在这段时间里混淆了表演和生活 纪录片并不客观 镜头也并不能描述事实 影像未必切真 借用当代画家Gerhad Richter的话:我把画画成模糊的动态样式 就是希望观众能意识到我们永远无法见到真正的真实 而在每个个例中都有它自己的真实性

片子出来后小Edie曾回到纽约 变成一个非主流时尚偶像 后来不少人追问她的下落 经查她于2002年去世
隨便拍:http://www.flickr.com/photo/ting902/
寫著玩:http://vulaislemon.ycool.com
微博化:http://t.sina.com.cn/ting902

POINT BLANK(步步惊魂)

◎译  名 步步惊魂
◎片  名 Point Blank
◎年  代 1967
◎国  家 美国
◎类  别 动作/犯罪/剧情
◎语  言 英语
◎字  幕 英文/法文/西班牙文
◎IMDB评分 7.4 (1735 votes)
◎IMDB链接 http://www.imdb.com/title/tt0062138
◎文件格式 XviD + AC3
◎视频尺寸 624 x 256 (0.5% AR error)
◎文件大小 49 x 15 MB
◎片  长 1:31:50
◎导  演 约翰·伯尔曼 John Boorman
◎主  演 劳伦·巴尔考 Lauren Bacall .... Actress in televised movie (uncredited) (archive footage)
      安吉尼·迪克金森 Angie Dickinson .... Chris
      李·马文 Lee Marvin .... Walker
      Lloyd Bochner .... Frederick Carter
      凯勒奥·奥康纳 Carroll O'Connor .... Brewster
      John Vernon .... Mal Reese
      Sharon Acker .... Lynne
      迈克尔·比尔 Michael Bell .... 2nd Penthouse Lobby Guard
      Priscilla Boyd .... Receptionist
      Casey Brandon .... Dancer (uncredited)
      Jerry Catron .... Man (uncredited)
      Rico Cattani .... Reese's Guard
      Victor Creatore .... Carter's Man
      Bonnie Dewberry .... Dancer (uncredited)
      Carey Foster .... Dancer (uncredited)
◎简  介 

  约翰.保曼在三十年前已拍出具现代感觉的动作片,堪称时代先躯。六十年代动作巨星李.马文饰演一名黑道悍将,他被不忠的妻子和她的歹徒男友合谋枪杀,但大难不死,两年后出狱,倾全力向陷害他的人报仇。全片节奏虽不象九十年代动作片那么紧凑有力,但镜头绝不拖泥带水,某些片段还拍出真正的暴力感觉。美国西岸的景色,包括著名的阿卡翠监狱,都增加了本片在视觉上的吸引力。安吉.迪金森和卡罗尔.奥康纳等演员亦表现不错。

——————————————————————————————————————

开头的一段剪切 闪回镜头和60年代生活节奏与主角内心的紧张力量相映 非常精彩

只是借了动作片的幌子 二战后个人价值的失落借了这个幌子看起来尤其有穿透力 特别是男性光荣感和强烈男性主义 主角和仇敌之间类似同志之爱的扭曲感情 厮打的一段看起来像同性性爱姿态:他并非为了妻子报仇 其实无关女性

另外也有父与子的张力 主角类似新一代罪犯和嬉皮的父辈

战争和个人之间的关系就像所有社会形态最终和个体有关 但在美国的情况可能有所不同 个体价值得到意识形态上的认可 在现实里更不易把握

看了一半大大感叹 艰难的看完了
隨便拍:http://www.flickr.com/photo/ting902/
寫著玩:http://vulaislemon.ycool.com
微博化:http://t.sina.com.cn/ting902
本帖最后由 小榔头 于 2009-6-19 05:33 编辑

爱丁堡国际电影节开始 榔头的电影表如下:

Title:  No Puedo Vivir Sin Ti (Bu Neng Mei You Ni)  on:  26/06/09 18:30  at:  FILMHOUSE 3 EIFF  
台湾电影 不能没有你 2007年出品

Title:  Pontypool  on:  27/06/09 22:30  at:  CAMEO 1  
庞蒂浦 惊悚片 2008年出品

Title:  Roger Corman: In Person  on:  24/06/09 18:00  at:  CINEWORLD 2  
罗杰柯曼

Title:  Fear Me Not (Den Du Frygter)  on:  24/06/09 21:50  at:  CINEWORLD 6  
勿怕我 丹麦2008

Title:  House of Usher, The  on:  18/06/09 13:00  at:  FILMHOUSE 1 EIFF  
罗杰克曼 厄舍古屋

Title:  St. Valentine's Day Massacre, The  on:  26/06/09 13:00  at:  FILMHOUSE 1 EIFF  
圣瓦伦丁节大屠杀

Title:  Intruder, The  on:  20/06/09 13:00  at:  FILMHOUSE 1 EIFF  
罗杰克曼 入侵者

最后是闭幕式

大部分是老片 其中大部分是罗杰柯曼的惊悚片(Roger Corman) 今天看了厄舍古屋的倒塌 第一次在大荧幕上看 非常震撼 许多细节是之前没有注意到的 比如演员对角色性格及角色意义的演绎

在艺术方面 爱丁堡在欧洲享有盛誉(根据群众意见)夏季是这里最有活力的时候 大小文化艺术节遍地开花 国际电影节 国际文化节 戏剧节 灵修文化节 爵士节 书刊节……可惜作为一名新来的蜜蜂(我对英文单词newbee的直译)不了解情况 没有申请到志愿者 4月底已经截止了 当地电影网站有意接受影评稿件 但要求样稿 看毕业论文间隙是否能抽空翻译一个以前的东西

向大家问好 及时向大家汇报爱丁堡电影节情况 由于我在这里信息闭塞 不知国内是否有电影或娱乐杂志在做跟踪报道……
隨便拍:http://www.flickr.com/photo/ting902/
寫著玩:http://vulaislemon.ycool.com
微博化:http://t.sina.com.cn/ting902
本帖最后由 小榔头 于 2009-6-25 08:03 编辑

愛丁堡電影節之羅杰科曼見面會及丹麥電影fear me not独立电影及惊悚电影教父罗杰科曼真人非常斯文 84岁 手有点抖 我提的問題是 是否被他本人的電影嚇倒過……
答曰無 嚇到他的是30年代的Mutiny on the Bounty(战舰喋血记 馬龍白蘭度在60年代重演過)他当时吓得逃出电影院 個人心理就很值得追究了 因為此片并非驚悚恐怖

放的片花有a bucket of blood (一桶血),The Pit and the Pendulum (陷阱與鐘擺),man with x-ray eyes (X光眼的男人), wild angels (狂野天使)
主持人是英国电影杂志sight and sound (暂译影音画报……)的撰稿编辑 可謂一大災難 问的问题都来自罗杰科曼自传 太不职业了



接下來看的片子是丹麥的新片 fear me not (勿怕我 / Den du frygter 2008)很好看 具有恐怖片的一切元素 但并非恐怖片
對心理學 中年危機 自我意識 ……有諸多對話和諷刺
事情都沒有講明 但是看得很清楚 心一直懸著

感觸頗多:
米加母親當年的放浪形為對他造成破壞性影響 以致于他終生無法面對自我并安然生存
他為妻子離開家鄉是為逃避陰影 母親因此將他妻子視為敵人 而他對新生活的勇氣和意識建立在另一個人身上 仍然未能面對自己 采取的方法是遺忘 因此母親是對的:他依然會回到故鄉 而回到故鄉意味著他個人生活出現了問題

米加一直未能面對自我 另一方面也未對其他人予以關注 甚至妻女親朋 當然他人也有責任 未曾有人深入他的內心 女兒除外 因為女兒本是他生命的一部分 她不需要深入他以接近他的內心世界 她本就來自那里 這個畸形的關系在一段插曲里有影射:和他女兒年齡相仿的姑娘遭他欺辱 只是他對女兒依賴的轉移 無論怎樣他都需要從她那里得到什么

當他開始進行藥物實驗時 以為自己終于能有機會分析及認識自己達到內心升華
錯就錯在他對自己心理頑疾的釋放是自我放縱(諸多事件不一一表述 賣關子)當醫生告訴他那其實只是安眠藥時……

覺得結尾雖然交代不明 仍然算光明 畢竟他對妻女手下留情 整個片子利落漂亮 很干凈 沒有血腥也沒有超自然事物

最讓我揪心的兩段:
女兒發現他的秘密 歇斯底里哭喊
他最終到養老院看望母親 老母親呼吸沉重 眼睛直往他心里看 每一聲都壓在人心上





隨便拍:http://www.flickr.com/photo/ting902/
寫著玩:http://vulaislemon.ycool.com
微博化:http://t.sina.com.cn/ting902
赤壁是政治片

英國09年完整版赤壁,吳宇森導演,諸多大牌。電影本身極其爛,但是政治因素很有趣,不知國内是否公映。不了解中國歷史的朋友們看完都一致認爲這是講香港和大陸的事 所以有海戰(這個錯了……)我當時感覺是編劇應該是臺灣人 所以從頭到尾沒有提到[中國],都講大漢,東吳……映射同胞殘殺 又有文化獨立的意思

總之太好玩了 一定要看完正版!
隨便拍:http://www.flickr.com/photo/ting902/
寫著玩:http://vulaislemon.ycool.com
微博化:http://t.sina.com.cn/ting902
本帖最后由 小榔头 于 2009-6-27 00:06 编辑

愛丁堡電影節之[聖瓦倫丁節屠殺]

歷史背景:

The Saint Valentine's Day Massacre is the name given to the murder of seven people as part of a Prohibition Era conflict between two powerful criminal gangs in Chicago, Illinois, in 1929: the South Side Italian gang led by Al Capone and the North Side Irish gang led by Bugs Moran. Former members of the Egan's Rats gang were also suspected to have played a large role in the St. Valentine's Day massacre, assisting Capone.
The MassacreOn the morning of Thursday, February 14, 1929, St. Valentine's Day, six members of the "Bugs" Moran gang and Reinhardt H. Schwimmer were lined up against the rear inside wall of the garage of the SMC Cartage Company (2122 North Clark Street) in the Lincoln Park neighborhood of Chicago's North Side. They were then shot and killed, possibly by members of Al Capone's gang, possibly by "outside talent" (that is, gangsters from outside the city who would not be known to their victims), most likely by a combination of both. Two of the men were dressed as Chicago police officers, and the others were dressed in long trenchcoats, according to witnesses who saw the "police" leading the other men at gunpoint out of the garage (part of the plan). When one of the dying men, Frank Gusenberg, was asked who shot him, he replied, "I'm not gonna talk - nobody shot me" despite having 22 bullet wounds. Capone himself had arranged to be on vacation in Florida. The St. Valentine's Massacre resulted from a plan devised by a member or members of the Capone gang to eliminate the Polish-Irish Bugs Moran, the boss of the North Side Gang, formerly headed up by Dion O'Banion who was murdered nearly five years earlier. Jack McGurn is the person most frequently cited by researchers as a suspected planner. The massacre was planned by the Capone mob for a number of reasons: in retaliation for an unsuccessful attempt by Frank and his brother Peter Gusenberg to murder Jack McGurn earlier in the year, the North Side Gang's complicity in the murder of Pasqualino "Patsy" Lolordo as well as Antonio "The Scourge" Lombardo, and Bugs Moran's muscling in on a Capone-run dog track in the Chicago suburbs. Also, the rivalry between Moran and Capone for control of the lucrative Chicago bootlegging business led Capone to plan the hits and the O'Banion's gang demise.
The plan was to lure Bugs Moran and his men to the SMC Cartage warehouse on North Clark Street. It is assumed usually that the North Side Gang was lured to the garage with the promise of a cut-rate shipment of bootleg whiskey, supplied by Detroit's Purple Gang. However, some recent studies dispute this. All seven victims (with the exception of John May) were dressed in their best clothes, hardly suitable for unloading a large shipment of whiskey crates and driving it away. The real reason for the North Siders gathering in the garage may never be known for certain.
A four-man team would then enter the building, two disguised as police officers, and kill Moran and his men. Before Moran and his men arrived, Capone stationed lookouts in the apartments across the street from the warehouse. Wishing to keep the lookouts inconspicuous, Capone had hired two unrecognizable thugs to stand watch in rented rooms across the street from the garage.
At around 10:30 a.m. on St. Valentine's Day, four men arrived at the warehouse in two cars: a Cadillac sedan and a Peerless, both outfitted to look like detective sedans. Two men were dressed in police uniforms and two in street clothes. The Moran gang had already arrived at the warehouse. However, Moran himself was not inside. One account states that Moran was supposedly approaching the warehouse, spotted the police car, and fled the scene to a nearby coffee shop. Another account was that Moran was simply late getting there.
The lookouts allegedly confused one of Moran's men (most likely Albert Weinshank, who was the same height, build and even physically resembled Moran) for Moran himself: he then signaled for the gunmen to enter the warehouse. The two phony police, carrying shotguns, exited the Peerless and entered the warehouse through the two rear doors. Inside they found members of Moran's gang, a sixth man named Reinhart Schwimmer, who was not actually a gangster but more of a gang "hanger-on" or "groupie", and a seventh man, John May, who was a mechanic fixing one of the cars, and technically not a member of the gang but an occasionally hired mechanic. The killers told the seven men to line up facing the back wall. There was apparently not any resistance, as the Moran men thought their captors were real police, and it was likely a "show" bust merely to garner good press for the police department.
Then the two "police officers" let in two men through the front door facing Clark Street. This pair, riding in the Cadillac, were dressed in civilian clothes. Two of the killers started shooting with Thompson sub-machine guns, one containing a 20-round magazine and the other a 50-round drum. All seven men were killed in a volley of seventy machine-gun bullets and two shotgun blasts according to the coroner's report.
To show bystanders that everything was under control, the men in street clothes came out with their hands up, prodded by the two uniformed cops. The only survivors in the warehouse were John May's German shepherd, Highball, and Frank Gusenberg who, despite fourteen bullet wounds, was still clinging to life. When the real police arrived, they first heard the dog howling. On entering the warehouse, they found the dog trapped under a beer truck and the floor covered with blood, shell casings, and corpses.
Photographs of the scene were taken immediately after the shooting by Jun Fujita and published in the Chicago Daily News.
The victimsThe seven men killed that morning were:
  • Peter Gusenberg, a front line enforcer for the Moran organization.
  • Frank Gusenberg, the brother of Peter Gusenberg and also an enforcer. Frank was miraculously still alive when police first arrived on the scene. He died three hours later, saying only, "Nobody shot me" when questioned by the police on the perpetrator.
  • Albert Kachellek, alias "James Clark", Moran's second-in-command.
  • Adam Heyer, the bookkeeper and business manager of the Moran gang.
  • Reinhart Schwimmer, an optician who had abandoned his practice to gamble on horse racing (unsuccessfully) and associate with the Moran gang. He would, in contemporary parlance, be referred to as a "gang groupie". Though Schwimmer called himself an "optometrist" he was actually an optician (an eyeglass fitter) and he had no medical training.
  • Albert Weinshank, who managed several cleaning and dyeing operations for Moran. His physical and even clothing resemblance to Moran is what allegedly set the massacre in motion before Moran actually arrived.
  • John May, an occasional car mechanic for the Moran gang, though not a gang member himself. May had two earlier arrests for safeblowing (no convictions) but was attempting to work legally. However, his desperate need of cash, with a wife and seven children, caused him to accept jobs with the Moran gang as a mechanic.
The investigationThe slaughter exceeded anything yet seen in the United States at that time. At first, it was thought that police may have indeed been responsible for the killings, but 255 detectives were soon cleared. Chicago Police scrambled to figure out who had been responsible.
Since it was common knowledge that Moran was hijacking Capone's Detroit-based liquor shipments, police focused their attention on the Purple Gang. Mug shots of Purple members George Lewis, Eddie Fletcher, Phil Keywell and his kid brother Harry, were picked out by the landlady across the street as the phony roomers. Later, the women who identified them wavered, and, Fletcher, Lewis, and Harry Keywell were all questioned and cleared by Chicago Police. Nevertheless, the Keywell brothers (and by extension the Purple Gang) would remain ensnared in the massacre case for all time.
A week after the massacre, a 1927 Cadillac sedan was found disassembled and partially burned in a garage on Wood Street. It was determined that the car was used by the massacre killers. The garage was located two blocks from the Circus Café, which was operated by Claude Maddox, a former St. Louis gangster and member of the Capone mob.
Detectives checking leads in St. Louis discovered that former members of the Egan's Rats mob may have played a part. They soon announced they were seeking Fred "Killer" Burke and James Ray as the two uniformed police officers in the garage. Burke and other members of the mob had been known to use police uniforms to fool their victims. Police also proposed that Joseph Lolordo may have been one of the machine gunners, mostly likely because his brother Pasqualino had recently been murdered by the North Side Gang.
Police also announced they suspected Capone gunmen John Scalise and Albert Anselmi, as well as Jack McGurn himself, and Frank Rio, a Capone bodyguard. Police eventually charged McGurn and Scalise with the massacre. John Scalise was murdered before he went to trial and the charges against Jack McGurn were downgraded to a violation of the Mann Act, stemming from taking the main witness against him, girlfriend Louise Rolfe (who became known as the "Blonde Alibi"), across state lines to marry.
The case stagnated until December 14, 1929, when Berrien County sheriffs raided the St. Joseph, Michigan bungalow of “Frederick Dane”. Dane had been the registered owner of a vehicle driven by Fred "Killer" Burke. Burke had been drinking and rear-ended another vehicle in front of the police station. Officer Charles Skelly ran outside to investigate. When Burke attempted to drive away, Officer Skelly hopped on the running board and was shot off. He died of his wounds a short time later.
When police raided Burke's bungalow, they found a bulletproof vest, bonds recently stolen from a Wisconsin bank, two Thompson submachine guns, pistols, and thousands of rounds of ammunition. Both machine guns were determined to have been used in the massacre. Unfortunately, no further concrete evidence would surface in the massacre case. Burke would be captured over a year later on a Missouri farm. As the case against him in the murder of Officer Skelly was strongest, he was tried in Michigan and subsequently sentenced to life imprisonment. Fred Burke died in prison in 1940.
情人节大屠杀Saint Valentine's Day massacre)是美国禁酒时代,贩运私酒的帮派间的一次激烈斗争事件,发生在1929年2月14日的芝加哥,当时芝加哥艾尔·卡彭帮派(由义裔美国人组成)装扮成警察,强迫由疯子莫兰(George "Bug" Moran)领导的帮派(由爱尔兰裔美国人德裔美国人组成)的其中7个人在汽车房中靠墙排成一行,并且毫不留情地枪杀。1929年2月14日,星期四,情人节,6名疯子莫兰帮的成员和Dr. Reinhardt H. Schwimmer被发现靠墙死在北芝加哥North Clark街2122号的汽车房中。他们是被开枪打死的,可能是卡彭帮派所为,也可能是“境外人员”所为(即城市外的帮派)。最有可能是两者兼而有之。有证人看到两名男子打扮成芝加哥警官,其他人穿着长外套。大约上午10点30分,“警察”领着其他男子走进车库。当时卡彭在佛罗里达州度假。
这几人开着两辆崭新的凯迪拉克轿车,看上去就像侦探轿车。车上共四人,两名男子身着警服,另外两名穿着长外套。当时疯子莫兰帮的成员刚刚抵达汽车房,但帮派首领莫兰本人并不在里面。当时有消息说,莫兰本人就在附近,只是看到一辆警车,就逃离开了。
——————————————————————————————————————————
儸傑柯曼的電影敍述:

Director: Roger Corman
Writer: Howard Browne (writer)
Release Date: 30 June 1967 (USA) more Genre: Crime | Drama more
Plot: Chicago February 14th 1929. Al Capone finally establishes himself as the city's boss of organised crime...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导演: 罗杰 科尔曼 (Roger Corman)
影名: The St. Valentine's Day Massacre
编剧: Howard Browne
简体中文名: 情人节大屠杀
上映日期: 1968-05-23

和其他20/30年代黑幫片不同的是 儸傑柯曼重在社會反思而非控訴 審問我們究竟需要何種社會現實;重人性構建而非個人生活,因此與[教父],[美國往事]有所區別,且個人觀感勝於別他同類型電影——儘管被埋沒
社會現實及其結構的反思:
Capone和Muran在黑幫地位上的差異由兩人的生活狀況所反映 前者氣派一如社會名流 後者房屋佈置及生活習慣好比城市新貴:即便地下社會,也構建出一個獨立社會整體 有一切普通社會裏應有的結構和現實——所謂地下社會 所謂非正常現實 也渴求社會現實 在本質上同一 常態與否 堅定標準得到質疑
人的討論:
食物:多処有進食的細節 猛男咬三明治 老大閑刁開胃菜面對記者警告對手 人置意志于食物上 我們的一舉一動都具有表演性 我們需要觀衆 需要他人他物以肯定自我
女人:當然大部分是妓女和母親(……)卑微的黑幫只能在女人身上撒氣 爲了三千塊的裘皮大衣廝打
臨終:Frank被救到醫院 一個臨終的場景 可憐的孩子反復說冷 突然眼光一散
遭妓女欺盜 跟老母借錢 老婆長期臥床不起 做不起手術 拖欠房租 孩子一堆吃不起奶粉……每個人都無奈 然而儸傑柯曼的好處就在他不光描述生活苦啊苦 人如何討生活 社會如何強姦百姓的畫面 而在多処提醒事情沒有那麽簡單 司法系統崩潰 可警察仍舊是權力(未必是正義)的象徵 最後的屠殺也是由於黑幫内心對這種象徵符號有所敬畏 才讓假扮警察的敵手贏了這一場——爲何在黑幫社會/非正常現實裏正常社會的司法代表仍存其意義?
隨便拍:http://www.flickr.com/photo/ting902/
寫著玩:http://vulaislemon.ycool.com
微博化:http://t.sina.com.cn/ting902
最近看的電影
public enemies
翻拍片 30年代美國著名聯邦大盜 感想:
一 michael mann越來越不行了 後期剪輯那麼差 光注意拍倆大牌個人寫真了(johnny depp christian bale 和Marion Cotillard)
二 不知道在這個節骨眼上翻拍這個片子是甚麼用意 同樣是經濟危機時期?那也不對 難道經濟危機還讓群眾懷疑當權政府和司法系統?

赤壁
個人覺得是套古代故事講政治立場的 從頭到尾不提中國和中國人 只有漢朝 東吳人 北方人 南方人 etc 完全影射嘛 stef看完一直喊這是香港滼對你們黨中央的意思 我傾向台灣對大陸 也可能是我們太敏感了⋯⋯

不能沒有你(no puedo vivircsnti)
台灣電影 電影節上看的 不知道為甚麼有個西班牙名字 09年的片子 真實事件改編 窮苦漁民有個不合法親身女兒 為了給她註冊讀書久經波折在台北準備自殺 大喊社會不公平上了電視 很老套的故事 其他人看完都略失望 我覺得如果從台灣作為一個正逐漸成型的“國家”(讓我怎麼說呢裡面一口一個總統的 打了雙引號唷)的角度來看就很好理解 這是一個新興“民主國家”在亦步亦趨地反省 印象比較深刻的是小女主角 太伶巧了 可愛!

little big man
70年代老片 dustin hoffman 年輕時⋯⋯白人被印地安部落收養 目睹白人對印第安人的殘殺 產生一系列身分認同危機 結尾很逗 老酋長說 阿 今天真是個去死的好日子阿 然後躺地上等死 結果下起雨來  於是訕訕說 恩今天可能不適合去死⋯⋯

the omen
70年代original one 恐怖 好看 結尾邪惡 最近太喜歡看恐怖片了

drag me to hell
很早看的 一直想推薦 太好看了 sam raimi導演 80年代的時候他有滿多恐怖片 這個算復出?好看 很多細節很值得反思 比如女主角的家庭背景窮苦女孩在都市掙扎 那個決定也不是她個人作出的 [是社會逼的!]她是否活該被詛咒?其男友 家境優渥 父親和藹懦弱母親吹毛求疵這些細節都值得注意:他愛那姑娘 很可能是因為他從未遇到她這樣苦出身母親又精神分裂但是頑強不息的 因為太不同 所以被吸引 而且引出了男性意識覺得自己由此可以保護她 對自己的家庭環境也是一個解脫[終於做男人了!]他當然為她著想 但他們之間太隔閡 溝通成問題她努力表現出一個美麗向上的形象 他愛著一個他自己編制的 在他可保護能力之內的需要保護的可人幻影

pierre le fou
戈達爾的片子 在filmhouse看的 他們經常做一些不錯的專題 好看!男人紀錄生活 女人不思考 僅僅活著罷了 但是要活得有色彩 生活如何被紀錄?還不是玩笑一場

今天看了幾個片花 覺得a perfect agenda,inglourious basterds (昆丁塔輪提諾的片子 brad pitt主演),final desternation 2009 etc 可能挺好看的。其他記不住了。另外有個波瀾片子 講卡庭慘案的就叫katyn 波蘭導演Andrzej Wajda的片子 07年的 英國近期才上映

還有一個是日本動畫片最後一個吸血鬼改編 叫blood 全智賢來演 昏倒⋯⋯動畫片印象深刻 是高中最後一堂語文課的內容 電影看花絮可能不怎麼樣

還有一個 pontypool 加拿大09年的獨立電影 很好看 也是個恐怖片 很容易看出是小製作 做不起大規模殭屍 就利用心裡恐懼戰術整布片子都在一個邊境小鎮的廣播站展開 而且因為是加拿大 所以有一點政治因素 講到加對法 英的關係法國人發來電報說[感染源是英語⋯⋯請不要翻譯本條電報]的時候全場笑死了 (全場笑死好幾次)中心思想其實挺深刻的 關於language thought perception⋯⋯不被感染成殭屍的要點是停止理解英語⋯⋯ 導演是個矮胖子 出場的時候很牛仔 主持人非常好看愛丁堡藝術學院真會聚集美男阿

還有一系列短片 是藝術學院和愛大電影學院學生的作品 很贊 印象很深的兩個 一個叫dog (狗)手繪動畫只有幾十秒 my dog died,my brother and i made a promise to pee in the street (好像是street 忘了)to remember him,but i didnt,i feel guilty,cuz i know he would do it for me if i died⋯⋯(我的狗死了 我答應它當街尿尿以紀念它 但是我沒做到 心裡很慚愧)另一個叫problem of pets (寵物風波)講小女孩對媽媽男友不友好 整死了所有他買給她的寵物 女人和小人難養⋯⋯
隨便拍:http://www.flickr.com/photo/ting902/
寫著玩:http://vulaislemon.ycool.com
微博化:http://t.sina.com.cn/ting902
表述之不可表述:atomic cafe

atomic cafe (原子咖啡馆/ 核爆咖啡馆) 诞生于冷战时期,将40至60年代的所有美国大众媒体中对核爆核战争的宣传教育广告...;编辑成黑色幽默的动画片,还为此成立Archives Project Inc(档案馆工程公司?),出 品包括本片在内的其他作品。

动画出现在真人版本的影片中,有时作用在于表现某些[不太好讲]的地方。 用[非真实]表述[真实],对观者来讲,其印象和影响仍然真实。atomic cafe本身成为纪录片和cult电影的经典——[非真实]的表述也被归类于以纪录真实为主旨的纪录片范畴内。

各国都有相似的宣传,对应相似的政治情势。中国也何尝不是如此,只是并未以玩笑的形式被编绘出来映于屏幕,而是以另一种形式深深映在父辈的头脑中了。

since they've shown Night and Fog (1955) and Blood of the Beasts (1949) in visual anthropology, "how to present the unrepresentable" becomes a frequently discussed issue. requested by a friend from film studies, had a night with bean soup pasta, tiramisu (cooked by Simone as usual), and Atomic Cafe (1982).

friends quite liked it, somehow it made me sick. 1), people represented the same reality with same framework, propaganda, expression... around the same time in china and elsewhere, so i wasn't impressed, but disappointed instead; 2), the problem of representing the unrepresentable: in terms of the trauma and pain of "the others", what is the ethical and reasonable way to do it? what is the point of representing others' pain to minds who do not necessarily understand?

Atomic Cafe 1982
produced by Jayne Loader, Kevin Rafferty, and Pierce Rafferty
Film Editing by
Jayne Loader  
Kevin Rafferty  

Sound Department
Margaret Crimmins ....  sound (as Marge Crimmins)
Lee Dichter ....  sound mix: Photo Magnetic Studios
Andrea Hull ....  sound assistant

Editorial Department
Cyndi Bono ....  negative cutter
Dominick Bono ....  negative cutter
MaryAnn DiLillo ....  negative cutter

Music Department
John Allinson ....  music source
Ray Avery ....  music source
Richard Bass ....  music consultant
David Dunaway ....  music consultant
Rick Eaker ....  music coordinator
Helen Hunter ....  music source
Robert Javors ....  music source
William L. Schurk ....  music source
Raymond Wile ....  music source
Charles Wolfe ....  music consultant (as Dr. Charles Wolfe)

Other crew
Nan Allendorfer ....  additional archival researcher: Washington
Obie Benz ....  production consultant
Carol Clement ....  title designer
Stewart M. Crone ....  memorial activities
Jon Else ....  additional archival researcher: Los Alamos
Margaret Henry ....  additional archival researcher: London
Susan Kellam ....  production consultant
James Leatherman ....  poster model
Victoria Peterson ....  additional archival researcher: Los Angeles
George Pillsbury ....  production consultant
Pierce Rafferty ....  archival researcher
David Thaxton ....  additional archival researcher: Washington

Thanks
Joseph P. Bono ....  special thanks: Bono Film Services
Richard D. Ero ....  special thanks: Bono Film Services
Joseph K. Hooper ....  special thanks: Bono Film Services
Richard N. Houk ....  special thanks: Bono Film Services
Mireille C. Kreeger ....  special thanks: Bono Film Services
Dorothy J. MacDorman ....  special thanks: Bono Film Services
Miguel A. Muñoz ....  special thanks: Bono Film Services
Carl P. Palumbo ....  special thanks: Bono Film Services
Allen L. Russell ....  special thanks: Bono Film Services
Zenon J. Slawinski ....  special thanks: Bono Film Services
隨便拍:http://www.flickr.com/photo/ting902/
寫著玩:http://vulaislemon.ycool.com
微博化:http://t.sina.com.cn/ting902
vesica piscis|avatar:維多利亞殖民主義的新瓶舊酒
        2009-12-31  09:23
               

avatar是究竟還是個維多利亞時代的探險家故事,在3d技術裡被重新描述一番,加上美國英雄和戰爭反思。硝煙廝殺場景和細紅線等等如出一轍,还另人失望的没有体现身临其境的3d特效(好在大筒爆米花拯救了满心失望)。

和一个人类学家一个社会学家一个艺术史学生一个旧约学生一起去看,刚开头几个人就互相通信:this iscolonialism。非常典型的殖民主义:对另一个世界作全面勘测,企图师yi技长以制yi而达到利yi为我用的目的。所有的宗教儀式,信仰系統,思維方式,捕獵方式⋯⋯都可以在人類學/社會學經典裡找到,纵然在出新上无甚作为,看來這十四年時間裡卡梅壟至少沒少做功課。

比較好笑的是,儘管这里有一个反省态度,要說尊重被殖民世界價值觀的道理,整部片的線索還是美國人陰謀摧毀殖民世界->美國人拯救將被摧毀的世界:森林仅反击一次,遂归于寂静;反击还是由[具有崇高道德觉悟和心怀世界精神]的美国人完成。

两个小问题(我比较龟毛):
1)部落之母第一次察看jake时尝了他的血,然后判定他为人尚可。而avatar都是人工机器,由此应该不具备物质自我,所以或者这是一个错误细节,或者暗指整部影片以打破二元论为旨?
2)avatar是以人类大脑为调控,由此思维也是唯一作用在另一世界的主体;avatar如何感受到林中的灵魂网络?暗指本片遵循心灵与灵魂同一的传统?
隨便拍:http://www.flickr.com/photo/ting902/
寫著玩:http://vulaislemon.ycool.com
微博化:http://t.sina.com.cn/ting902
The Spring River Flows East,1947|一江春水向東流和萬事歸東的故事
        2010-01-03  08:18
               
因為看了伊莎貝拉,就想到各種流逝的華語老片。在網上找到一江春水向東流,可惜沒有字幕。就不停和一起看的老外们解釋,one of the earliestfilms in china, produced by the first film company... a story tookplace in wwii in shanghai, kinda classic story put on throughgenerations ...

釋題時大致解釋了文化背景: 题目来自一句中国古诗,意思是我的烦恼啊就像流向东方的春水那样⋯⋯後來忠良講了一句“理想付諸東流⋯⋯“ ,就解釋literally my ambitions all flew in theriver eastwards,but here east refers to something vain...大家同生疑問:whyeverything flows to the east?(怎么中国什么东西都往东边流)

是啊,我也很奇怪⋯⋯
隨便拍:http://www.flickr.com/photo/ting902/
寫著玩:http://vulaislemon.ycool.com
微博化:http://t.sina.com.cn/ting902
本帖最后由 小榔头 于 2010-1-7 01:52 编辑

2012:美立坚合众国再次拯救世界
        2009-12-07  08:57
               

於是美利堅合眾國再次拯救全人類。中國人口眾多,作為世界工廠,用來默默的為拯救計劃服務最合適不過;

義大利天主教徒們還滿虔誠的,安排他們和總理一起在梵蒂岡作最後禱告--你們既然已經在上帝處得拯救,在塵世裡就把機會留給別人罷;(italian nation was destroyed after the last mass in Vatican: God saved your souls, so goodbye...)

無一非洲民族上船,於是安排最後停靠在南非以保證種族平等;所有在主流道德判斷中不合格的都沒能存活:妨礙家庭幸福的,對伴侶不忠的⋯⋯這種道德判斷類似阿加莎克里斯蒂AgathaChristie本人在其小說中扮演的角色,看似正義,實際因爲其有失偏頗的主觀判斷,是真正幕後隱形殺手。認真想想多少悚然,不過權當消遣,笑過就好。畫外音:那甚麼人不計那甚麼人之甚麼呢。
隨便拍:http://www.flickr.com/photo/ting902/
寫著玩:http://vulaislemon.ycool.com
微博化:http://t.sina.com.cn/ting902
本帖最后由 小榔头 于 2010-1-7 01:53 编辑

瑪麗蓮夢露戰後電影之Don't Bother to Knock (無需敲門/毋需叩門)1952
        2009-11-24  01:00
   



















        




               





傳説中瑪麗蓮夢露演技最好的一部片子。類似簡化版希區柯克的《愛德華大夫/意亂情迷》(Spellbound, 1945),但並不是弗洛伊德派,主要是用驚悚懸疑的形勢表現戰爭如何對於個體——未婚女子造成精神創傷。

片中暗示夢露的戀人是飛行員,喪身於任務中。夢露由此大受打擊,從精神病院出來后也未能痊愈。在紐約的叔父介紹她給富人做保姆,而她失神中誘惑到的飛行員鄰居加深了她的病情,險些禍害兩條人命。

從縱向時間來看,四十年代的好萊塢黑色電影(film noir)如希區柯克,都側重于個人内心世界的探索,個體明晰,社會背景相對模糊。五十年代的趨勢是社會反思大過個體精神,到了這一部無需敲門(Don'tbother to Knock, 1952) 夢露作爲一個性格背景完全被略去的弱女子,只作爲社會現實的載體出現。到了大江東去(River ofNo Return, 1954) 這樣的西部片,人物完全成了符號,男主角就是一個在沉默野性中呼喚人性重建的符號代表。

導演:Roy Ward Baker
製片:Julian Blaustein
劇本:Daniel Taradash
主演:Richard Wildmark
Marilyn Monroe
Anne Bancroft
Donna Corcoran
音樂:Lionel Newman
twentieth century fox cooperation 二十世紀福克斯公司出品




        




               






        




               




更喜歡女配角 相對主角來說犀利真實
(覺得網上查到的中文翻譯都不夠文藝,就弄了個 《毋需叩門〉來玩)
隨便拍:http://www.flickr.com/photo/ting902/
寫著玩:http://vulaislemon.ycool.com
微博化:http://t.sina.com.cn/ting902
帕索里尼的la ricotta
        2009-10-29  09:02
               



        




                







        




                







        




                

看完八部半時間還早就和大家接下去看一部帕索里尼的短片la ricotta
八部半裡一句台詞是life is a celebration人生如同慶典)],la ricotta的開頭恰好是盛會場景長桌上擺滿青白葡萄與奶酪都笑了--好像是帕索里尼給費里尼交了個答案實際上卻是費里尼從la ricotta裡得了靈感。
賈樟柯的任逍遙也和la ricotta有相同感覺空曠荒涼的空間,[wasteland];人在對空間的掙扎和依賴中找到或失去意。


Bottom of Form


非常美的語言和畫面今天早些時候正好在看維特根斯坦關於思考和表述的疑問。結合德勒茲的電影12就好像是某個課程的授課和討論班。無巧不成書。
著名的歷史中的玩笑希特勒和維特根斯坦是同學⋯⋯
隨便拍:http://www.flickr.com/photo/ting902/
寫著玩:http://vulaislemon.ycool.com
微博化:http://t.sina.com.cn/ting902
谢谢梦叔提醒!祝大家新年好,不好意思来晚了,之前狂风大雪,网络时断时续。
隨便拍:http://www.flickr.com/photo/ting902/
寫著玩:http://vulaislemon.ycool.com
微博化:http://t.sina.com.cn/ting902
45# 老木匠

恩 說錯了 大意就是他們本該沒有物質自我....上海看一場3D電影票價多少?這裡學生票好像是7鎊左右 不過之前我做了點茶葉蛋和麵條 大家吃得開心 就執意要付我的電影票以示感激 賺到了!
隨便拍:http://www.flickr.com/photo/ting902/
寫著玩:http://vulaislemon.ycool.com
微博化:http://t.sina.com.cn/ting902
OCTOBER 2007夏的一篇文章 覺得挺有意思 與木衛縣同樂.
(Summer 2007, No. 121, Pages 5-18
Posted Online July 2, 2007.
(doi:10.1162/octo.2007.121.1.5)
© 2007 October Magazine, Ltd. and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ttp://www.mitpressjournals.org/doi/abs/10.1162/octo.2007.121.1.5)

Vertov 維多伕,1896年生,1954年卒。前蘇聯先鋒紀錄片導演。作品包括anniversery of revolution (革命周年記), history of the civil war (内戰歷史),soviet toys (蘇維埃玩具),cinema eye (電影眼)等等。

維多伕有句名言:"I am the machine that reveals the world to you as only I alone am able to see it."這篇評論大致是從此出發,聯係蘇維埃社會情況,講維多伕如何通過電影創造出超人;對比的是伯格森關於人類認知局限性的理論(epistemic limitations of human perception):因爲認知是瞬間靜止的,所以人類認知亦代有終止性。

turvey引的兩條綫索:
1,蘇維埃社會本質上的統一性,形成一個龐大的整體,運作等同于機器;
2, 其中,人類自為的與新的物質環境有創造性的互動

由此,維多伕利用電影的可動性表現出無休止的互動,打破認知上的局限;而這一人類特性被打破的同時,人類主體也被提升為超人。

大致如此,還挺好玩的
--
http://www.flickr.com/photos/ting902/
http://hi.baidu.com/tingg902
隨便拍:http://www.flickr.com/photo/ting902/
寫著玩:http://vulaislemon.ycool.com
微博化:http://t.sina.com.cn/ting902

once upon a time, a judge in england|相见恨晚以致仁心冠冕

本帖最后由 小榔头 于 2010-1-8 11:24 编辑

Brief Encounter (1945)
导演:David Lean
主演:Celia Johnson
Trevor Howard

Kind Hearts and Coronets (1949)
导演:Robert Hamer
主演:Dennis Price
Valerie Hobson
Alec Guinness

两部时间相近的英国片,都诞生于40年代末期;大家观相见恨晚(briefencounter)后惘然道:好像祖父辈的故事——可见对特定时代的英格兰是个有力的描绘。处处夸张:礼数,浪漫,热情⋯⋯其中罪恶感为胜。强烈的基督新教道德观作用下,自我谴责和惩罚以主动渴望救赎。

稍晚几年的仁心与冠冕(Kind Hearts and Coronets)则更为tricky,在一个黑色幽默的故事里道德决断变得模糊:整个复仇计划非常有节是一定,可是是否有理,是否被主流道德权威(及作为其代表的观众)所认同?

仁心冠冕共有两套结尾,分别做出不同回答。英国版的结尾较为暧昧,新任公爵可能重新入狱,亦可能获得自由——由观众抉择。此种内心抉择何足尴尬。美国版的结尾则非常明晰:警长拿到遗落的自白书,阅读中目瞪口呆继而双目放光,差人火速押回犯人。看到这里如释重负,所有道德压力由制片人接过。哪怕为主角心有恻然,也不是我所应该担心的了。

片名都很有趣。Kind Hearts and Coronets 来自丁尼生诗作 Lady Clara Vere de Vere (1842): "Kind hearts are more than coronets, And simple faith than Norman blood." 中文翻译可谓精辟。与之相较,对brief encounter的翻译就显得平实而诚恳,出卖了译者的道德抉择:事如婚外恋,相见恨晚而已。相见恨晚,可叹可泣,可述之成电影⋯⋯


隨便拍:http://www.flickr.com/photo/ting902/
寫著玩:http://vulaislemon.ycool.com
微博化:http://t.sina.com.cn/ting902

Nine (2009): Individual Psalms in Redeemable Songs| 聲色犬馬中的暮鼓晨鐘

nine (九/华丽年代)
导演:rob marshall
编剧:Michael Tolkin                 (screenplay) and
Anthony Minghella                 (screenplay)

Arthur Kopit                 (Broadway musical "Nine") and
Maury Yeston                 (Broadway musical "Nine")

Mario Fratti                 (Broadway musical "Nine" Italian original)
主演:
        Daniel Day-Lewis        ...         Guido Contini
丹尼爾 戴 劉易斯
        Marion Cotillard        ...         Luisa Contini
瑪利昂 歌蒂亞
        Penélope Cruz        ...         Carla
佩內洛普 克魯茲
        Nicole Kidman        ...         Claudia
尼可 基德曼
        Judi Dench        ...         Lilli
朱蒂 鄧其
        Kate Hudson        ...         Stephanie
凱特 哈德森
        Sophia Loren        ...         Mamma
索非亞 羅蘭
        Stacy Ferguson        ...         Saraghina (as Fergie)
上映时间:2009年12月(英国)

Rob Marshall 不在偉大導演之列,芝加哥(2002)藝妓回憶錄(2005)。。。
都漏洞百出,只是有趣而已,甚至並不特別好看。可能是一個憤世嫉俗的人並
不能呈獻出壯麗的影像罷。

卻意外的欣賞他2010年的新作nine(《九》/《華麗年代》)。
出品時說得很清楚,此片構思是基於費里尼的八部半。
許多人都極其不喜歡這部片子,或覺 nine的出品玷污了費里尼的精神,
或失望於nine對八部半毫無超越,或嘲諷歌舞音樂劇部分的劣質。
誠然,影片一開始我就有衝出電影院的衝動:剪輯實在太差了,教堂
鐘聲和人物內心及其動態表達完全脫鉤,之後的歌舞也並不好,只有
童年回憶中觀看妓女表演與幻想中義大利女子撒沙高歌,神父體罰和
現實中與情人高潮部分完成得非常出色。

仍然喜歡,仍然被感動。(義大利民族)宗教輓歌與世俗歡騰的衝突,
電影製造的幻想世界與film makers現實世界的衝突,人類個體之間的
衝突和抉擇。。。。;這些在費里尼的八部半裡都能找到,nine
自然比不上,也無異於在這些主體上作出更深刻回應。許多人覺得既然如
此,nine所能超出八部半的地方便是努力做一部出色的歌舞片,而編舞和
音樂又那麼差(請太多大牌,典型的無暇顧及本末倒置型錯誤),所以祂
是一部令人失望的片子。但是,如果拋開這個缺漏,影片中對八部半刻意
的提及,可能是一個對觀眾的諷刺呢?rob marshall可能知道觀眾會下意
識的對比兩部片子,因此nine的重點可能並不是用歌舞形式重複八部半裡
的主題,而是讓我們反思-作為觀眾的反思。 德勒茲在《電影》 1和2中
也寫到電影作為後現代藝術表現形式,根本上決定了這一表現形式[動]
的本質:影像的移動,觀眾作為活生生的主體,對螢幕上人為現實的反思。
具體到nine這部片,可能就是對人為現實中的記憶的反思:通過nine反思
對八部半的記憶。

作為觀眾,對電影寬容些罷。只要祂是有靈魂的,只要祂能打動你,便值
得稱道。有些我們不喜歡的片子,比如atomic cafe(原子彈咖啡館),
在歐美屬於紀錄片經典,我本人雖然非常厭惡,但客觀講仍是一部佳作,
仍然會力薦。欣賞的時候,盡量人性化一些,批判的時候,盡量客觀一些,
可能對自己,對電影工作者們,都在某種程度上給與了尊重和自由罷。
隨便拍:http://www.flickr.com/photo/ting902/
寫著玩:http://vulaislemon.ycool.com
微博化:http://t.sina.com.cn/ting902

[safe] 安全無恙

本帖最后由 小榔头 于 2010-1-28 10:25 编辑

safe (安全無恙)
1995年 Todd Haynes導演
朱麗安 摩爾主演

愛丁堡藝術學院( edinburgh college of art)中 landscape architecturedepartment(景觀設計/景觀建築/造景建築)的學生主辦的landscape filmseason,他們選擇此片的理由是:[安全無恙]中的個體成為景觀,而非景觀的媒介或載體。很難用一個主題歸納本片。現代社會環境危機?現代醫學之吊詭?精神分裂?自我尋求?靈性運動?兩性關係?

carol,中產階級家庭主婦,剛同丈夫,繼子搬入新居。關鍵點:新居的裝修正在進行中,噪音不斷,carol每次進入空間都不在中心位置,連差使傭人都需要呼喊,男孩不是她親生兒子,丈夫待她如一件物品,與女友們都衣著精緻輕聲細語言談空泛,carol失眠時到花園散步,花香月影,carol看電視節目,介紹新興生態研究。carol開始生病,呼吸困難,嘔吐⋯⋯直到有天暈倒在乾洗店,七竅流血,搶救回來。

carol開始參加生態和靈性組織。一個題為“你也對20世紀過敏嗎”,一個召集過敏人在西部山間過團隊生活。與世隔離的平靜生活中carol開始感到快樂。而某此事故後carol被迫進行真正的封閉,而她與自我的對話才正式開始⋯⋯大部分觀眾認為這是一個關於生活的恐怖的恐怖片 (horrorfilm of horror oflife),carol自己也描述好像有一個怪物在她體內。可能是東西方思維方式的不同,影片的豐富元素也表示癥結並不唯一,在於生活的諸多方面;如要說生活恐怖在哪裡,恐怕就是不知如何面對和理解這些零散又同一的因素。西人喜歡把所有問題歸結到某根源,一定要對症下藥,藥到病除。好比片裡西醫查遍所有也未發覺carol身體有何“不合標準”/超常規,而從中醫角度則很簡單,她的小宇宙有問題,要[調理]⋯⋯

可能還是一個親密程度的問題。carol缺少的是與自然,與環境,與生活本身,與人的親密(友誼徒有其表,形式大過內容;丈夫和心理醫生都與她有極大距離,連兒子都是繼子),與自我的親密。另外一點則是片子反映的美式意識形態,這樣的問題典型產生於美國社會中產階級,美國社會也典型擅長製造中產階級而非歐洲的”bobo“-個體心靈無自由,對生活少有反思與追問,卻擅長各種物質或精神形式的消費⋯⋯

很緊張的片子,想在油庫或土豆上找片子鏈結給大家,未果。據說是美國醫學人類學教學影片,用以反思[疑點醫學]。
隨便拍:http://www.flickr.com/photo/ting902/
寫著玩:http://vulaislemon.ycool.com
微博化:http://t.sina.com.cn/ting902

近期觀影及英國影訊





                                                        
美味關係
            Julie & Julia
File:Julie and julia.jpg
            電影版海報
导演諾拉·艾芙蓉
监制諾拉·艾芙蓉
            勞倫斯·馬克
            艾瑞克·史提爾
            艾咪·羅賓森
编剧劇本
            諾拉·艾芙蓉
            原著
            茱莉·鮑爾
主演艾美·亞當斯
            梅莉·史翠普
            史丹利·圖奇
音乐亞歷山大·戴斯培
摄影史蒂芬·葛德布列克
                                                                            
Directed byNora Ephron
Produced byNora Ephron
            Laurence Mark
            Eric Steel
            Amy Robinson
Written byNora Ephron
            Screenplay
            Julie Powell
            Book
StarringMeryl Streep
            Amy Adams
            Stanley Tucci
            Chris Messina
            Linda Emond
Music byAlexandre Desplat
CinematographyStephen Goldblatt
Editing byRichard Marks
Distributed byColumbia Pictures
Release date(s)August 7, 2009

勵志溫馨輕喜劇:表述幸福生活的娓娓道來一個“請自由爭取配得幸福生活的素質”
有趣的是看完電影第二天去朋友傢吃飯,朋友的美國室友還真有片中提到的master the art of french cooking (掌勺法式美食)一書,julia child著。據説在美國真的很出名,好友維儸尼卡則表示此書通篇廢話,並不好用。

the road
  • 片  名:末路浩劫 The Road
  • 劇  型:劇情、恐怖、懸疑/驚悚
  • 導  演:《生死交易》約翰希爾寇特(John Hillcoat)
  • 演  員:《魔戒三部曲》維果莫天森(Viggo Mortensen)、《全民超人》莎莉賽隆(Charlize Theron)、《鐵面特警隊》蓋皮爾斯(Guy Pearce)、《教父》勞勃杜瓦(Robert Duvall)

Directed byJohn Hillcoat
Produced byNick Wechsler
Steve Schwartz
Paula Mae Schwartz
Written byJoe Penhall (screenplay)
Cormac McCarthy (The Road (novel)
StarringViggo Mortensen
Kodi Smit-McPhee
Michael K. Williams
Robert Duvall
Guy Pearce
and Charlize Theron
Music byNick Cave
Warren Ellis
CinematographyJavier Aguirresarobe
據説是關於人類希望的故事,結果毫無希望。神學院一個同事分析了一句:it has hope, but definitely not optimistic. different things(懷有希望,但毫不樂觀.希望和樂觀是兩回事)。



中文名: 睡眠经销商
英文名: Sleep Dealer
IMDb: 6.0/10 (1,384 votes)
资源格式: DVDRip
发行日期: 2008年
导演: 亚历克斯·里维拉 Alex Rivera
演员: Leonor Varela 蕾奥娜·维埃拉 Leonor Varela
Jacob Vargas 贾克波·瓦格斯 Jacob Vargas
Luis Fernando Pe?a ....Memo
Giovanna Zacarías
Marius Biegai ....Camera man
Jake Koenig ....Foreman
Emilio Guerrero ....Ricky
Ursula Tania ....Prostitute
地区: 美国,墨西哥
语言: 英语,西班牙语
◎简  介 

  未来,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再也无法造成任何障碍,这个世界从未像现在这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可讽刺的是,一条条国界边境又重新将地球分成了若干份。


    不远的未来,整个地球都被全封闭的国家分成一块一块的,任何边境地带都有重兵把守,成了不可跨越的禁地,分处在不同国家的人们,只能通过数码网络的方式进行联系。


    麦莫?克鲁兹(路易斯?费尔南多?皮纳饰)与父母和兄弟生活在墨西哥的圣塔安那的一个灰蒙蒙的小村庄里……圣塔安那是一个独立的农场社区,不过对于家乡的现状,麦莫表现出来的却是一味地漠不关心,他一直梦想着去北方大城市的高科技工厂寻觅一份工作。


为了时刻准备逃离这里,每到晚上,麦莫就把自己一人关在房间,用一个自制的无线电去截听别人的谈话……然而麦莫和他的家人所不知道的是,现在他们所在的位置已然成为了被攻击的目标,因为美国总部的国防特工早就已经标绘出了麦莫的无线电截听器,并认定这样的行为是一种潜在的威胁。通过远程遥控无人驾驶的飞机,美国总部策划了一场破坏力惊人的大爆炸,不仅摧毁了麦莫的自制电台,还有他们家的房子。


受到罪恶感的驱使,麦莫还是离开了圣塔安那,一路向北前行,他需要挣钱,好帮助他的家人重新建立一个家园,随后他来到了有着非常厚重的城墙的提华纳市。在这里,麦莫遇到了一个名叫鲁兹(蕾奥娜?维埃拉饰)的年轻女子,她似乎对麦莫这个人非常地感兴趣,不停地向他提问题……当鲁兹独自一个人回到她的公寓之后,马上打开电脑,通过往她的身体里灌输终端,进行口头叙述,将自己这一天的经历描绘出来,电脑直接从她的记忆中截取了视觉画面和声音,鲁兹将这些被录制下来的影像放到网站上拍卖——那种感觉有点像是博客,不同的是,这些都是从大脑里直接复制下来的信息。


    第二天,令鲁兹感到无比惊讶的是,不仅有人买下了她的记忆,还付了比她预想的多得多的高价……于是鲁兹愈发地想要了解麦莫,而麦莫惟一关心的则是工作问题,可是他没有登陆互联网的电脑终端。


在鲁兹的帮助下,麦莫终于得到了需要的一切,这样他就可以让自己的身体与电脑相连,将体力通过终端传输到网络上,以此得到了一个在高科技工厂工作的机会。然而这里与麦莫最初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工厂里处处透露着古怪与危险,工人们经常拼了命地劳作直到彻底地垮掉,正是基于这个原因,这些工厂才会得到“睡眠经销商”的绰号。


    当麦莫开始工作的时候,鲁兹也没闲着,她不断地将与麦莫有关的故事卖给她的那位神秘的客户……当这位“读者”的身份最终揭晓的时候,将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将三个陌生人联系到了一起,不仅改变了他们的生活,还有可能改变整个世界。



幕后花絮


  未来世界的移民问题

《沉睡杀机》是拥有着墨西哥血统的电影人亚历克斯?里维拉(AlexRivera)自编自导的第一部电影长片,追究其创作的根源,主要是因为他对科幻作品深入骨髓的喜爱之情,里维拉说:“我是伴随着像《火星编年史》(The Martian Chronicles)这样的科幻小说长大的,当然,还有《星球大战》(StarWars)系列也曾带给我的深远的影响……在我还是个半大的小伙子的时候,最喜欢看的电影就是《妙想天开》(Brazil)和《银翼杀手》(BladeRunner)。但是,当我长大一些之后,我也意识到尽管这种类型的科幻故事具备的是狂野的想象力和数不清的视觉特效,但里面仍然蕴含着许多等待开发的领域——所以我开始认真地思考,是不是应该创造一个机会,为科幻作品注入一些全新且充满刺激性的改变。”


一直以来,亚历克斯?里维拉都对那些与移民有关的故事充满着深厚的兴趣,因为在他看来,它们都是真实地反馈了现代社会的一个又一个窗口,里维拉说:“这里有太多值得关注的话题,包括全球经济、劳动法、边境政策、身份问题、乡愁以及归属感……都是与移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同时也反衬着一种比较特殊的社会现状。其实我本人从来没有上过正规的电影院校,之前念大学的时候主修的是政治学,所以我在《沉睡杀机》中所运用的视觉想象,完全是在不断地尝试与失误当中研究出来的。同时我所依靠的工具并不只有摄像机,还有大量的数码技术——从我开始制作短片的时候就它已经成为我的一个主要的电影手段了,因为在我看来,摄像机是不可能捕捉到我们所生活的现实世界的方方面面的,所以我只好依靠一些辅助工具进行处理和补充,到了这部影片,电脑动画多用于呈现的是人物的想象世界,几乎与用摄像机拍摄出来的画面一样多。像科幻这种如此流行的文化分支,本身就是多目的化的,迫使着人们去正视这个世界的边缘问题,我希望可以通过《沉睡杀机》,让客观的主题推动数码方面的实践,而且我觉得自己有义务去讲述一个全新的拉丁美洲人的故事,包括选择一种打碎了所有条条框框的视觉语言。”


亚历克斯?里维拉第一次有了要将《沉睡杀机》制作成科幻电影的想法,还要追溯到1997年,他当时住在纽约市,亲眼目睹了网络所带来的影响力是如何飞速地发展的,里维拉说:“我记得当时有一期的《连线》杂志的封面就在以一种预告的方式标注着‘地球村’时代的即将来临……但当时的总统克林顿却开始严惩非法入境者,以强硬的手段执行着‘战役守护者’方案,在墨西哥边境加大了军队的部署,甚至建造了一座高墙。还有加州州长彼得?威尔森(PeteWilson),他积极促成了一系列议案的通过,包括同意以一种粗暴的方式攻击移民的孩子,我当时就觉得这样的状况有着说不出的古怪——科技让整个世界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与此同时,国界和边境却比以往更体现出一种分化作用……但是,我仍然受到‘地球村’这个概念的强烈吸引,我想如果从另一个角度去看那些巨大的边境城墙,感觉一定很奇特。我开始认真思考这一可能性,想借着‘地球村’发展出来一种与未来有关的世界观,在经过了多年的推敲和研究之后,我终于制订了一个围绕着‘不远的未来’发展出来的故事框架,里面讲述的是科技的开放性和边界的封闭性,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我再发挥想象力,慢慢地往里面添加一个又一个人物——对于我来说,制作《沉睡杀机》所经历的最为漫长的一个步骤,就是如果去了解这些角色,让他们的生活交织在一起,和我一起组成了编剧搭档的是大卫?里克尔,我们共同创造出三个主要的人物:麦莫?克鲁兹,一个来自于墨西哥的移民工人,通过网络在一家工资低、工作时间长的工厂里上班;鲁迪?拉米雷斯,一个美国兵,他远程操控无人驾驶的飞机保护全世界财团资产的安全;鲁兹?马丁内兹,一个利用博客兜售自己的记忆的记者,借助高科技来让人们看到她曾见证的一切。”


    最“朴素”的科幻电影


在亚历克斯?里维拉在迈入导演的行列之前,他是以剪辑师的身份服务于电影业的,他认为,任何科幻电影至少都要拥有两个必备的要素——其中之一自然是不可或缺的主要角色了,另外一个就是很有未来风格的故事环境了,里维拉表示:“单就这部《沉睡杀机》来说,我希望能够为科幻迷们带来一些以前从未曾见过的东西。我将焦点放在了一个来自于墨西哥的小村庄的年轻人身上,就像地球上的多数人一样,他生活在‘第三世界’,虽然出身于拉丁美洲的贫困当中,却渴望过上更好的生活……其实麦莫和我的爸爸有很多共同点,他差不多是在50年前移民到美国的。像这种科幻类的电影,所讲述的一般都是那种危难当中的紧急关头的故事,因此这里会站出来的英雄往往是警察或其他执法形象,但是在《沉睡杀机》中,我希望介绍的是一个全新的人群,即‘移民’,由他们来促成整个故事的发展。”


《沉睡杀机》所关注的那个未来世界,以一种有机的方式灌输进了一些与政治有关的思想和理论,亚历克斯?里维拉表示:“我从一开始就已经知道自己不可能拍摄一部规模最大的科幻电影,所以我决定另辟蹊径,制作一部‘最真实’的作品。影片中所讲述的那个故事所处的‘不远的未来’,就是照着我们现在的社会的发展速度模拟出来的,当观众想象着里面的一切都是有可能发生的时候,就不会完全本着‘看热闹’的心态了,而是会严肃地反思我们在未来会面对的一切。”


亚历克斯?里维拉在创造《沉睡杀机》中的未来环境时,主要受到的是两大灵感源泉的影响,里维拉继续说:“其中之一就是我研究并着迷了好久的有关‘地球村’的梦想,所以有的时候我们要更加感谢科技的进步,互联网让整个世界比任何时候都更加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另外一个就是我这个第一代移民的儿子特别关注的问题了,因为在我的亲戚中,仍然有未拿到绿卡的非法移民……其实我一直是以一种惊恐的心情,看着这个世界的等级分化越来越为明显的发展趋势的,现在边境地带越来越暴力、也越来越封闭,整个世界对移民的敌对态度似乎更是有增无减的。这个处处耸立着高大的城墙的‘自然村’看起来是如此地怪异,科技确实将全世界联系到了一起,可是又被边境和国界所分开,这也就成了《沉睡杀机》里虽然矛盾却异常真实的中心概念。面对着这样一个非常有讽刺意义的事实,也逼迫着我去想象,如果在未来这些边境地带被完全封锁起来,移民没有任何途径进入美国,会是一番什么样的局面?取而代之的是,移民仍然待在他们的祖国,然后将他们的身体连接到互联网上,把所有的精力和体能都传输到在美国劳作的机器人身上——是不是这样同样也代表着一种‘美国梦’的实现呢?”


另外,当今发生的一些非常有时代感的事件,同样给予了亚历克斯?里维拉极大的创作灵感,比如说非常暴力的电视真人秀《警察故事》(Cops)、像“美国黑水”这样的私人军事和安全顾问公司、远程控制的无人战斗机、越来越盛行的在网络上找工作的现象、迫在眉睫的全球水源危机以及能够在互联网上共享的视频文件——其实在我们所处的现实世界中,很多概念都能衍生出一些科幻色彩,里维拉说:“毫无疑问,《沉睡杀机》是我自编自导的大银幕处女作,但是它与《星球大战》或《银翼杀手》却完全不一样,如果真的要拿出来比较,这部影片在科幻类作品中可以说是比较‘朴素’那一类,没有让人目眩神迷的精彩特技,只是在努力地做出一种真诚的尝试,利用科幻的手段来讲述一下我们现在的世界有可能造成的弊端,我希望它能够成为一个真正发人深省的好故事。”
---
看了個開頭,挺有意思的故事。一些對話擷英:
- do you believe that our future is in the past? (你相信我們逝去的未來嗎)
- no...
- you think it's funny? we had a future (我們曾經有過未來)

- everyday, long after the border has been closed, wandering souls keep coming, carrying nothing but their dreams (每天在邊境關閉后,遊蕩的靈魂仍湧進來,攜夢想外一無所有)
隨便拍:http://www.flickr.com/photo/ting902/
寫著玩:http://vulaislemon.ycool.com
微博化:http://t.sina.com.cn/ting902
本帖最后由 小榔头 于 2010-2-28 10:16 编辑

尽情游戏 Micmacs à tire-larigot
编剧: Jean-Pierre Jeunet / Guillaume Laurant
导演: Jean-Pierre Jeunet
主演: Dany Boon / André Dussollier / Dominique Pinon / Yolande Moreau / Nicolas Marié
语言: 法语
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
上映日期: 2009-10-28

天使艾美麗和黑店狂想曲的同班人馬 這裡剛上映 急忙去看了 笑翻

Jean-Pierre Jeunet的一貫風格:小人物反轉劇。攝影還是略微做舊的風格,好像畫面全都染了海水般青藍。也真難爲他找到這樣一班滑稽超群的演員,加上廣角鏡頭,把扭曲演繹得讓人忍俊不禁。

不僅是人物,整個故事也是如此:態度是樂觀的,現實是殘酷的。因現實之殘酷無法改變,只能由人物改變視角和態度。小人物個個古霛精怪,讓人忘記他們悲慘的命運。這樣的樂觀是基於深深的絕望。micmacs算是喜劇片,每個細節都讓你或莞爾或笑出眼淚,然而笑聲卻和著悲歌。但因爲態度樂觀,所以在這個世界裏大家能互相發掘有意思的事,彼此鼓勵,找出意義。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TM2MDYwMjQ0/v.swf
隨便拍:http://www.flickr.com/photo/ting902/
寫著玩:http://vulaislemon.ycool.com
微博化:http://t.sina.com.cn/ting902
本帖最后由 小榔头 于 2010-9-14 22:41 编辑

L'Illusionniste(2010)



已故法國喜劇片大師塔蒂(Jacques Tati)的腳本遺作,由Sylvain Chomet導演。一個落魄的魔術師來到蘇格蘭,偶遇客站打工小孤女,萍水相逢,添亦父亦友情誼。兩人一起來到愛丁堡謀生,小女孩最終展開新的人生,年邁的魔術師黯然離去……

怪趣的細節,靈動的畫面,因爲講的是愛丁堡的故事,在這裡放映時大家看得都很激動,不停有人小聲喊:阿這個鏡頭是在我公寓附近……影片結束都覺得傷感,尤其塔蒂留下最後一幕:一張小女孩玩具的舊照片,附字:獻給索菲(To Sophie-塔蒂的女兒)。一個朋友道:每個父親都是女兒的魔術師。(片中魔術師留下字條:magicians do not exist魔術師並不存在)感慨,魔術存在與否並不是關鍵,關鍵是否有人願意通過魔術為這個世界打開一扇窗,同時是否有人願意相信魔術的存在並為窗外的風景而欣喜。

每個父親都是女兒的魔術師,在現實世界中撐開讓人歇息的幻想。感謝天下所有了不起的爸爸們……也祝老木匠生日快樂!
隨便拍:http://www.flickr.com/photo/ting902/
寫著玩:http://vulaislemon.ycool.com
微博化:http://t.sina.com.cn/ting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