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他们为什么奔港校而去 百年老校缺失了什么

————我们的百年老校缺失了气质、务实和品相,“状元”们的选择反映着对现有大学的评价

和检验。



今年香港各高校在内地的招生结束,香港大学在内地共录取学生291人,包括北京3名文

科“状元”在内的17个省、市级高考“状元”。北京理科“状元”梁思齐之前已被保送

北大,但他最终还是弃北大而去,选择了香港科技大学。北京四个高考“状元”今年全

被港校包揽。



尽管我们都清楚,高考“状元”并不绝对是最优秀的个体,但作为同龄学生中的佼佼者

,他们是当之无愧的。他们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对现有高等教育资源(大学)的评

价和检验。他们的选择,给内地高校,特别是名校、老校,留下了诸多的问号。



首先要问:百年老校,您的吸引力还有多少?这几年是内地著名老校“百年校庆”扎堆

儿的时段。隆重的庆典,雪片似的媒体宣传,热闹过后,除了斑驳的校牌,我们还听到

把教学楼赎出去让商家贴上自己的招牌;我们还听到炫耀自己的富豪校友连续3年排行高

校第一;我们还看到高校为争夺生源,动用官方微博明火对仗。



其次要问:著名学府,您还在扎实做学问吗?说到做学问,两件事是不能偷工减料的:

一是给学生讲课,二是自己静心研究。在大学里,谁最应该给学生去讲课?是助教?还是

教授?当教授们疲于奔命地跑场子、赶论坛、做顾问时,能够站在课堂上讲课的时间就少

之又少了;即使讲课,有没有时间备课也成了问题。关于研究,导师们摇身变成了老板

,吆喝着学子们,如同农民工一样,干大活碎活,仅拿到极可怜的一点补贴,还要忍气

吞声。长此以往,讲课仅剩下对付,“研究”蜕变成“出书”。



内地的“一流”大学,你们就真的不如那些经世不久的港校吗?论悠久,港校是子辈孙

辈;论规模,不过是你们的三成、四成;论藏书,你们是大海,港校不过是湖泊;论师

资,你们有院士,有结队成群的博导……



那么,这些百年老校究竟缺失了什么?



首先是气质,一种学人、大师应有的纯粹气质、优雅气质、理性气质、超脱气质。保持

与现实的距离,保持对现实的清醒,保持对理想的追求。



其次是务实,一种能力的务实,倾心做事的务实,独守寂寞的务实,淡泊名利的务实,

巧手善工的务实。热爱讲台,教书育人,潜心出成果而不是忙于堆码洋。



再就是品相,一种厚重、持守的风范,是春风化雨般的校园,不是物质化的建筑群;是

通达五洲的知识枢纽,而不是考级拿证的嘈杂大集;是思维启训、思考漫游的起航点,

而不是愁烦就业、人事纷扰的驿站。



或许,港校也未必能齐全地满足学生们的期许,也不能让每一位学生顺畅地适应。认为

港校的国际化环境优越,我以为也是对学生们选择的一个揣测,并不完全。



学生们作出了他们的选择,也可能是他们父母的选择。内地的这些百年老校,望着“状

元”们远去的背影,不知会不会有所触动?是反省还是不屑?是焦虑还是沉思?是继续

陶醉在老校的名声里还是有危机感地行动起来?我们很想知道。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说句题外话,香港是相当注重面试的,对于面试考官的“后门恐惧”远远没有大陆厉害

记得当年李嘉诚的和记黄埔出资给内地大学培养博士生,除了本人申请,就是面试一锤定音。

当时我的两个同事,一个历史系,一个法律系,到北京面试。回来时那个法律系的同事非常兴奋的来找我,他是通过了,那个历史系的被淘汰了。面试官是港大历史系的,问了那个历史系青椒一个问题:抗日战争,中国是什么时候向日本宣战的?那位青椒答不出,就完蛋了。

回来飞机上忍不住问法律系的,那个法律系的也答不出。因为和我关系很好,因此一下飞机直接就到我办公室来考考我。

我回答了以后,他很奇怪为什么我知道,我反过来问他,作为一个学习国际法的硕士,为什么他不知道?而且我给了他答案后,他仍然回答不出我的问题:为什么中国要在那个时候宣战?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北京的“梁效”和上海两校不同,主要依靠国家投入

上海两校上海市投资很多,教师的津贴(远远超过工资)主要是上海市的。所以上海市要求两校“共建”中应该为上海作出贡献。在本地招生的比例所以比较高。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38# 鞍山仁者

仁者真的是人大的!

假如我的孩子今天参加高考,我第一选择是想办法到国外去读,其次也会是香港的大学

10年前还不至于,当时总觉得还有点希望,大学会比我们读书的时候更像大学。

现在居然是比我们读书的时候更不像大学。

我这辈子被毒害了,我要尽可能不让孩子再受毒害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