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叹命运

本帖最后由 老木匠 于 2012-2-2 10:26 编辑

这个龙年春节里,一个失去联系30年的老同事找到了我。

当年他是单位里的杂务工,干的就是筛黄沙,拌水泥,拎泥桶,车垃圾……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的工作。和我一样的年纪,长得白白净净的小伙子,分配干这样的工作,还要做一辈子,要安心也难。

他喜欢看书,喜欢聊天。尽管我们不在一个工地,可是只要一开大会,我们就坐在一起,海阔天空的闲谈。

后来1977来了。我参加了首次高考,很幸运的被录取了。1978年的2月,我请了最要好的9个小青年同事一起到杏花楼吃饭。饭后出来的路上,他很严肃的说,要步我后尘,也去考一考大学。

他当时的水平是这样的。有个同事出了个负二乘负二的题目给他做,他就是不能理解为什么两个负数一乘就成了正数。我们73届中学毕业生,小学读到三年级就轰轰烈烈的停课闹革命了,以后的4年中学不停的闹腾教育革命,数理化的基础是没有的。

他花了4个月的时间,近似疯狂的读书,自学数理化——他的文科还是可以的。到了1978年7月的高考,他居然高中了重点大学分数线。中学里从来没有学过的化学,他考了97.5分的高分。有点遗憾的是,他在填写志愿时,为了求保险,重点大学档填报的都是外地大学,于是他就被青岛的一所重点大学录取了。

第二年,我约了老同事和一个大学同学一起到青岛去玩,就住在他的寝室里,回上海时还拿了他和另一个上海同学的学生证买了半价火车票,为的是到济南上泰山。当时他的大学成绩非常差,好像一个学期就挂了3门课。不过他一点不担心,说青岛的春天哪里是读书时间?拿两瓶啤酒,坐在八大关一带的樱花树下,欣赏美景都来不及。夏天的青岛,避暑胜地,每天洗不够的海水澡。秋天上崂山看红叶,看海景。冬天,躲在寝室里不愿出来,被窝才是最好的地方。总之,这不是一个适合读书的地方。

可是到了1982年毕业的时候,他居然考上了出国研究生。只是因为和我一样的嘴无遮拦,政审关过不去。分配到海上干了9个月的石油勘探。还是去读了母校的研究生。后来只听说他出国了,从此就失去了联系。

我一直和学生说,这是我见过的最聪明的人。

这次他在电视里看到我的节目,就在网络上百般搜寻到了我。

30年过去,他就是额头更高了,肚子变大了,其他的变化还真不大。聊了几个小时,才知道他是比较早的海龟,现在自己开了个公司,经营得还不错。当年我们的通讯联系方式基本靠吼,家里都没有电话,也不知道地址,反正到了朋友家的弄堂里吼几声,就找到人了。可是等他海龟回来,老同事大多都搬家,老单位也破产,房子都拆光,再吼也找不到人啦。

我们见面闲聊了很长的时间,很重要的主题,是感叹命运。假如当年我们不身处社会底层,在某一个国营大厂全民所有制企业有一份好的工作,大概是下不了决心去参加高考。人生如同纵横交错的铁道线,在哪一个站台换哪一班车,是选择,也是运气。

1978年2月2日,我们10个同单位的好朋友在外滩合影,然后就到杏花楼吃饭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唯有读书高!
水笺 发表于 2012-1-31 22:31
当时的社会风气里,读书一点都不高。除了插队落户的知青很多破釜沉舟的要考大学,在城市好单位里的青年去参加高考的真不多

事实上当时老同事里数学基础最好的一位同年龄朋友,就没有和我们一起去参加高考。因为他父亲去了内地工厂,作为“支内”可以照顾一个孩子一起到所在的工厂,我们这位同学的姐姐就得以从插队的地方转到内地工厂。他母亲有很严重的气喘病,需要他留在家里照顾。他父亲唯恐他考上了大学将来又被分配到外地,所以没有积极鼓励他去考试。他自己也没有下定决心。结果就错过了机会,到1980年他父亲调回上海,再鼓励他去高考时,高考的门槛已经提得很高,往届生已经很难考上了。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木匠兄的老同事运气好,但机会是给有心人准备的,抓住了就享用一生。
老西安 发表于 2012-2-1 09:42
他确实运气很好,出国,打工,创业,几次大难不死。

可是也有很多的77、78级大学生,高考时抓住了机会,后来运气不佳,常常搭错命运列车,到现在连生活都无着落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