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自觉的梦游人在2007-08-05 21:22:33的发言:
语文通常是指第一语言的学习吧?要不要人文精神,这个问题是无法回答的。问题还是贯彻什么样的人文精神。但是,说到语言,第一语言的教学,和第二语言,或者外语的教学之间,是有很大的差别的,为什么语文在人文精神方面负担的更大?当然,我实在说中国语文。在英语国家,英语课程好像没有这样重的负担。

我印象里,我们当年读的语文主要就是毛主席的政论文和诗词、鲁迅的杂文、毛主席提到的典故的古文(比如有一篇课文是三打祝家庄),革命样板戏段落。

记得在高考前夜(真的就是前一夜)突然听说要考“语法”,俺一点都不知道这语法是个什么东东,借了一很薄的小册子,突击看了一晚上,还是搞不清所谓的主、谓、宾是咋回事。

总算后来没有考这个。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我国年轻人汉语水平向无知程度倒退2007年07月14日03:5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当我们正为“韩流”神魂颠倒时,未曾料到“汉风”却也正强势吹入韩国。鉴于与中国贸易日益密切,韩国许多大型企业均做出新规定:新员工不识汉字休想就业!

  正在韩国一家工厂工作的24岁女工吕智恩曾认为,学好英语和日语,就足以找到一份很如意的工作,但她目前却在每周两次的“汉语速成班”里苦学汉语。



吕智恩介绍说,她近来已意识到学习汉语的重要性了,因为“不管你到哪个国家工作,你都会看到人们无不想同中国做生意”。于是,为将来的前途考虑,韩国上下便刮起一阵“汉风”。从幼儿园的儿童到大学生,无不趋之若鹜奔向方块字。单是在首尔,全市559所小学中竟有411所学校进行了汉语教育。其中,80%的韩国家长认为,学汉语不仅有助于读书,而且对学习社会、数学等其他课也有较好的效果。这大约是我们这些说汉语的中国人所没有料想到的。

  有人说,一种语言成为世界性的需求,本身就代表以该语言为通用语言的国家民族的地位及其综合国力,更重要的是代表各国对这个国家未来的预测。

  但是,令人深思的是,正当别国轰轰烈烈掀起“汉风”时,中国人自己的汉语水平却出现了日渐退化之危机。

  韩国首尔的《中央日报》曾刊载一篇文章,题目是“令人心寒的中国人的汉语功底”。文章提到了一次在上海举行的翻译资格考试。参加该项考试的人的英语水平都很高,但是部分人的汉语水平实在让人不敢恭维。在汉译英题目里,有人竟将“富贵不能淫”译成了“富贵但不性感”。

  其实,上面这则事例还只能算“小巫”,下面有两篇“大巫”,让您出出汗:

  “周末,读大学的GG回来,给我带了很多好东西,都是"偶"非常"稀饭"的。就"酱紫","偶"就答应GG陪他去逛街吃KPM……”“昨晚,我的JJ带着她的青蛙BF到我家来吃饭,饭桌上,JJ的BF一个劲地对我妈妈PMP,说她年轻的时候一定是个PLMM。真是好BT啊,7456……”

  这是某中学生作文里的文字。相信很多人看了这两段文字都会不知所云,觉得莫名其妙。文中的那些字母也并非皆英文缩写,而是当下流行于青少年当中的网络“新语言”:GG(哥哥),偶(我),稀饭(喜欢),酱紫(这样子),KPM(肯德基、必胜客、麦当劳),JJ(姐姐),青蛙(丑陋的),BF(男朋友),PMP(拍马屁),PLMM(漂亮妹妹),BT(变态),7456(气死我了)。

  这就是一些孩子对国语的态度。他们生吞活剥地直接拿来一些东西,掺和在语言中,结果把国语弄得不伦不类。他们只觉得有趣、逗乐,却从未想到,这种行为其实就是对我们母语的一种污染和羞辱。而且它也标示出,一些中国年轻人的汉语水平已然开始向无知的程度倒退。

  《庄子·秋水》中有个典故叫“邯郸学步”,说的是战国时期有一个燕国人,到赵国都城邯郸去,看到邯郸人走路的样子特别帅,于是就跟着人家学走路。由于他只知道生搬硬套、机械模仿,结果不但没学会邯郸人走路的样子,反而连自己原来走路的样子也忘了,最后只好爬着回家。

  插科打诨的时髦话也许在一些人眼里是紧跟时代,永不落伍。但是如果在这条“怪语”的道路上奔跑太久了,如果有一天想回家,会不会像那个燕国人一样,已经忘记原来的路怎么走了呢?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