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老兄自己出货,才是好货!

除了竭力配合政治需要外,中国历史的研究一直还有两个思想方法上的框框:一个叫做“独立发展”,一个叫做“线性发展”。

上次的转贴里明显有这样的味道。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事实上即使是西欧的历史也绝对不是一部线性发展、不断进步的历史,而是不断反复、彼此纠缠的历史。

线性发展的观念主要来自于斯大林的五阶段说吧!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中原地区,即黄河以南、大别山北、伏牛山及中条山东、今大运河西这块平原,历来是四战之地,无论哪个方向都可以进兵过来,虽有山却多山口,虽有河却易涉渡或冬有冰封,易攻难守。

恰恰这地方还是很好的农业区,有粮食可以就地供应,有人口可供驱使,以此为基地,也可以四处出击,西北-东南流向的扇形水系可供调运粮草,向东、北一马平川,向西、南可沿山脉走向进军。

中原逐鹿之说,确实准确。

[em54]

[此帖子已经被作者于[lastedittime]1187363822[/lastedittime]编辑过]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以下是引用李大兴在2007-08-17 20:23:45的发言:

早就感到梦游兄绝不仅是乌搞高手[em07][em07][em07]

乌搞只是玩意,研究曾为本行

[em53]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世界历史上很多古代文明都有这样互为替代的现象。拆迁了本地原有的文化(往往是种族灭绝)后自己扩大发达。古希腊前的米诺斯文明、迈锡尼文明都消失了,古罗马前的艾特鲁斯坦文明也绝迹了,玛雅文明前有奥尔梅克文化,后有取代它中心地带的阿兹特克文明,印加文明的前一文明也是消失了的。

文明的发展史往往就是野蛮的征服与灭绝史。

复旦的金力课题组做的中国南方人群的遗传基因特征调查,发现中国云贵地区的汉族人口遗传基因中,父系的Y染色体具有中国北方人种的特征,而母系的线粒体则保留南方人种特性。个中意思,大家都懂吧!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以下是引用流星雨在2007-08-18 19:59:04的发言:
另外请教木匠兄一个问题:现代西方文明有没有一种保护文化多样性的趋向?是作秀多于实际,还是实际多于作秀?此问未预设任何“已知”答案,真心求教。

“请教”太言重了,大家网聊吧!

这个问题太大了,没有办法来认证的。感觉上是有人提倡,但实际上主流文化还是“全球化”=“西方化”吧!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以下是引用自觉的梦游人在2007-08-18 21:18:12的发言:

大理国的被征服开始了当地语言的改变,大概这个调查的有效上限应该也是在同一个时期吧?建议他们去翻点宋以前的遗骨出来测测的说。[em52][em52][em52]

哈,他们已经做了,其成果是绘制了一张初步的中国汉民族迁移线索图,指出了不同时期的迁移方向,忽略不说的是,当地的人口是如何被溶化的。

[em55]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后来不就被正搞了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论坛新开张,接梦游的贴再说几句。

有一次上课时突然想到,商周两代孜孜不倦的向东南扩张,不断与东夷、淮夷作战。直到西周初期,所分封的诸侯国呈现出东北-西南的走向,是一条对东南的防线或进攻线。到了东周时期,这些“夷”就被消灭得差不多了。

下一个目标是江南的“越”(不单是那个接受了华夏文化的越国),到了西汉,这里还有“百越”,可是到了三国的东吴,就只有“山越”了。到了隋唐,连“山越”也没有了。这个恰好和台湾历史相比:那里的原住民先是被称为“番”,后来叫做“山番”,再以后叫做“高山族”,现在他们不乐意了:凭什么我们只能住在山里?只好统一叫做“原住民”。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