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武不过是讲得不太准确而已。

欧洲战争史上,凡是欧洲人之间的战争,确实有相当的规则存在。今天的国际法的源头,就是1625年格劳秀斯的《战争与和平法》,就是从战争的规则开始的。宣战,中立,停火,停战,媾和,战俘,间谍等等,都有规则存在。

这也确实是市场经济的反映之一,把战争当作一种特殊的交换形式。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中国古代战争,除了“不斩来使”外,几乎不存在任何的规则。所谓“兵者,诡道也”。

放眼世界,除了欧洲地区,都是不存在战争规则这回事的,自然和欧洲特定的社会经济环境有关。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正好有一个旧稿,搬过来给大家看看:

据儒家的归纳总结,西周时期的“五礼”中就有“兵礼”。兵礼既包括交战的规则,也包括了军队中的各类礼仪和纪律。

公元前638年,宋国纠集了卫国、许国、滕国一起进攻郑国。宋国是商朝灭亡后的商族人国家,西周之初受到周族诸侯国家的严密监视。春秋时期宋国开始摆脱被周族诸侯国家监视地位,而宋国的国君宋襄公更进一步,想步第一个称霸诸侯的齐国国君齐桓公的后尘,来当中原诸侯各国的霸主。

当时郑国已沦为楚国的附庸国,因此宋襄公打算通过这次征讨来树立他在各诸侯国的称霸地位。宋国的司马子鱼劝说他:“上天在很久以前就抛弃了我们商族,您想要振兴宋国,恐怕是违背天意的。”宋襄公不听。

楚国为解救郑国,直接出兵进攻宋国。宋襄公亲自率领宋军在泓水(今河南柘城西北)迎击楚军。宋军先排列好了阵势,而楚军还在渡河,司马子鱼建议乘着敌军在渡河的机会发起冲锋,宋襄公不同意。楚军上了岸,正在排列阵势的时候,司马子鱼又建议赶紧冲锋,宋襄公又断然拒绝。等到楚军排好阵势后,宋襄公才下令冲锋,可是由于宋军实力弱于楚军,结果打了个大败仗,宋襄公自己大腿受了伤,卫队也全部被消灭。

宋襄公带着残兵败将回到国内,宋国人都一致谴责他。宋襄公为自己辩护说:“君子打仗时对于已经负伤的对手就不再伤害,不捉已经有白发的俘虏。古代军队作战时从不乘人之危发起进攻。我们商族是亡国的后代,不能向尚未排列阵形的敌人发起冲锋。”司马子鱼说:“您不懂打仗。敌人比我们强大,队形混乱不成阵势,这是上天给我们的好机会,乘机冲锋,有什么不可以的?即使是这样还难说一定获胜。而且对方都是我们的死敌,就是老头,抓到就是俘虏,哪里还要管他有没有白头发?我们训练军队就是为了杀敌,为什么不可以多次杀伤敌人?如果不想重复伤害,那就不如别去伤害;要愛护敌人的老年人,还不如索性就不打仗。”宋襄公由于泓水战役中的负伤,在第二年死去。

宋襄公因为这次战役的指挥而遭到后世的一致嘲笑,记载这个故事的《左传》一书显然就是站在他的对立面——司马子鱼的立场上的,而后来毛泽东在他的军事名著《论持久战》中更是将宋襄公的举动称之为“蠢猪式的仁义道德”。

从历史的角度看,宋襄公很可能是在遵循西周时期诸侯贵族之间的交战规则,只不过到了春秋时期这种规则已经过时,不再被人们遵守,而宋襄公企图以严格遵守交战规则来表示自己是“周礼”的真正捍卫者,进而为自己中原称霸找到理由,结果是落得个受人耻笑的下场。

从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记述以及议论中,可以发现在西周以及春秋早期,确实存在一些基本的交战规则。比如儒家的《礼记•月令》一书认为在春天不可发动战争,只有到了立秋这一天,国王带大臣到西郊“迎秋”后,可以开始发动战争。

《春秋公羊传》称西周的“兵礼”是“不斩祀,不杀厉,不获二毛”,不破坏别国的祭祀设施,不俘虏有白发的人;“不加丧、不因凶”,对于正在为国君服丧、以及有灾荒的国家不得发动战争。宋襄公所说的双方应都排列阵势后再进行交锋,不要对伤员再加伤害,这也应该是西周“兵礼”的内容。兵家著作《司马法》也说西周作战要“成列而鼓”,“逐奔不过百步,纵绥不过三舍”(战场追击不要超过100步,战役追击不要超过3天的行军)。

春秋晚期到战国时期,这些交战规则已被抛弃。人们已经认为“战阵之间,不厌诈伪”,《孙子兵法》“兵不厌诈”、“勿击堂堂之阵”、“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等等的理论已被人们普遍接受。在后世流传下来的交战规则主要只有“两国交兵,不斩来使”和修筑纪念武功的“京观”。

春秋时期诸侯派出的外交使节是不可侵犯的。公元前596年楚国派出申屈出使齐国,楚庄王特意嘱咐不要从宋国经过。宋国执政华元听说了,觉得这是对宋国的莫大侮辱,就设伏击杀死楚国使者。楚庄王为此“投袂而起”,出动大军包围宋国国都整整9个月。宋国派出使者到晋国告急,晋国上一年刚被楚军打败,不敢冒与楚国全面冲突的危险,只是派解扬为使者劝宋国坚守,不要投降。解扬经过郑国,被郑国抓起来交给楚国。楚庄王亲自接见解扬,企图买通他,要他向宋军喊话,说晋军不再提供救援,断绝宋军的希望,解扬不同意。经楚庄王几次威逼利诱,解扬才答应下来。可是当解扬来到了望城中的楼车上,就大声疾呼,说晋国援军不日就到,请宋国无论如何要坚持下去。楚庄王大怒,解扬说:“我答应你的条件只是为了实现使命,现在使命实现了,请立刻处死我。”楚庄王无话可说,反而释放他回晋国。长期围困而无战果,楚庄王打算退兵,可申屈的父亲拦在车前,说:“我儿子不惜生命以完成国王的使命,难道国王要食言了吗?”楚庄王无言以对。申屈父亲建议在宋国建造住房、耕种土地,表示要长期占领宋国,宋国就会表示屈服。宋国见楚军不肯撤退,就派华元为使者来谈判。华元半夜里潜入楚军大营,劫持了楚军统帅子反,说:“我的国君要我为使者来谈判,现在城内确实已是‘易子而食,析骸以爨’,但是如果订立城下之盟则情愿举国牺牲。贵军退到三十里外,我国唯命是听。”子反就在睡床上保证做到。第二天报告了楚庄王,楚军真的退30里外,和宋国停战,双方保证不再互相欺瞒,华元作为这项和约的人质到楚国居住。

后世将这一交战规则称之为“两国交兵,不斩来使”。历史上最著名的战时两国使节以礼相见的故事是“彭城相会”。450年南朝刘宋与北魏发生战争,刘宋发起北伐,先胜后败,战略据点彭城被包围。江夏王刘义恭率领军队死守彭城(今徐州),北魏太武帝想一举打过长江,派出李孝伯为使节进彭城劝降。刘义恭派了张畅为代表与李孝伯谈判。两人都是当时的“名士”,互相代表各自的君主赠送礼品,尽管处在极其残酷的战争环境,但他们在谈判中却仍然是文质彬彬、礼貌周全。这次谈判本身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结果,可双方的礼节及言辞,一直被后世誉为战场佳话。

另一项不那么文明的交战惯例是,战胜的一方将战败一方阵亡者的尸体堆积在大路两侧,覆土夯实,形成一个个大金字塔形的土堆,号为“京观”或“武军”,用以夸耀武功。这也是很早以前就形成的惯例。公元前597年楚军在邲(今河南武陟东南)战胜晋军,这是一个空前的大胜仗,大臣潘党建议将晋军阵亡者的尸体堆筑为“京观”,说:“我听说打败敌军后.要留下纪念物给子孙,使他们不忘武功。”而楚庄王却说:“武这个字的意思就是要‘止戈’,力求不再使用兵器。国家用武是为了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做到了这7件才可以使子孙不要忘记武功。现在我使两国子弟暴尸野外,是残暴;出动军队威吓诸侯,未能戢兵;暴而不戢,也不能保大;晋国仍然存在,也不算有功;这场战争违背民众意愿,不能说安民;自己无德还和诸侯征战,何以和众;让别国混乱以为自己的荣耀,也不丰财。7项武德我一项都没有,怎么能够让子孙纪念?而且古代圣王是讨伐不敬者,将罪大恶极者筑为京观,是用这种最重的惩罚来警告坏蛋。这场战役中的阵亡者都是为了自己的国君尽忠,怎么能够将他们筑为京观?”下令将晋军阵亡者妥善埋葬。

从以上这段《左传》的记载来看,当时习惯都将战败一方阵亡者筑为京观,而楚庄王另行解释了筑京观的意义,《左传》的作者显然是赞同楚庄王的说法,因此有意略去所有的有关京观的记载,并以楚庄王的这段话来批判将普通阵亡者尸体修筑京观的行为。司马迁写《史记》也继承这一传统,认为战争中的阵亡者都是各为其主,并没有罪过,不应该被修筑为京观。秦军在长平大战中战胜赵军,秦军统帅白起无法处理多达数十万的战俘,索性将战俘全部屠杀,并将赵军士兵尸体堆积为京观。司马迁特意用“阬”来表示这件事,“阬”字的原义是高大的土堆建筑,而“观”与“阙”相通,也有高大土堆的意思。而“阬”与“坑”又可借用,也往往写作“坑”。

在《史记》中这样的记载很多,比如秦始皇在秦军攻下他少年时曾居住过的邯郸后,就下令将曾经欺侮过他的人全部“坑杀”,又“坑”460多个对他有怨言的儒生。而项羽也曾“坑杀”襄城守军,“坑杀”新安的20多万秦军战俘。

后世的史籍一直都保留这个传统,比如《汉书》记载王莽篡汉时将反对他的刘信、翟义、赵明、霍鸿等人及其亲属全部“坑杀”,但该书所载的王莽关于诛杀这些人的诏书中,明明白白地写着是要将这些人的尸体堆土,筑为“方六丈,高六尺”的京观,上面再树6尺高的旗杆,写上“反虏逆贼鲸鲵”。可见“坑”或京观、武军实际是一回事,都是指将尸体堆积封土,只是史学家认为是合乎楚庄王所言的惩治罪大恶极者标准的、或者至少是将阵亡的敌军尸体堆积封土的就称为“京观”;而认为根本是滥杀无辜、或者是屠杀战俘后将尸体堆积封土的就称之为“坑”。

见于史籍的这种“京观”记载很多。比如418年夏国进攻关中地区,将东晋军队阵亡士兵的首级堆积为京观,号“骷髅台”。隋炀帝征高丽失败,高丽国将隋军阵亡者尸体筑为京观,631年唐太宗派遣使者到高丽交涉,拆毁京观,收拾隋军骸骨,祭而葬之。784年军阀李希烈叛军进攻蕲春,被李皋打败,“斩首万级,封尸为京观”。936年辽国帮助军阀石敬塘消灭后晋政权,将后晋皇室成员以及晋军将士尸体都埋在汾河岸边,“以为京观”。986年辽军在莫州打败宋军,将宋军尸体筑京观。1410年明朝大将张辅进攻安南,击败安南军队,杀死2000多名战俘“筑京观”。

有关“坑”的记载就更是史不绝书,几乎每个朝代都有。比如《后汉书•袁绍传》记载200年曹操与袁绍军在官渡决战,曹操险胜,将一支被迫投降的袁军部队“尽坑之”。而《三国志•魏本纪》就不提这事。258年司马昭攻破诸葛诞盘踞的寿春城,俘获东吴援军,有人建议说这批吴军士兵不会真心归降,应“坑”之。司马昭没有同意,只是将这批俘虏迁离边境地区。可见当时仍然习惯对于用不着的俘虏都“坑”杀。《晋书•载记》所记载的十六国大乱时期,有关“坑”的记载不胜枚举,如310年石勒攻晋冠军将军梁巨于武德,“坑降卒万余”。317年前赵刘聪镇压平阳贵族,“坑士众万五千余人,平阳街巷为之空”。320年石虎击败前赵刘曜,“坑士卒一万六千”。321年石勒“坑”晋军曹嶷部的降卒3万人。349年石虎死后,几个儿子争夺帝位,小儿子石冲战败,“坑其士卒三万余人”。还有大量将战败方战俘“尽坑之”的记载。这些“坑”并非活埋,该书记载401年后秦等长期围攻后凉吕隆占据的姑臧城(今甘肃武威),城内缺粮,但吕隆不准百姓出城,将企图逃出城的百姓“尽坑之,于是积尸盈于衢路”。可见该书的“坑”记载实际就是将受害者尸体堆积封土的“京观”。唐太宗征高丽时,“收靺鞨三千三百,尽坑之”。北宋田况镇压保州反叛士兵,先是招降,然后“坑其构逆者四百二十九人”,得到朝廷赞赏。但是《宋史•田况传》的评论认为,田况就是因为坑杀降卒,导致“无后”。《明史》记载明初功臣常遇春坑杀敌军俘虏,徐达阻止不及,以后徐达得以为全军统帅。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战争以杀伐为目的,屠城是各国普遍对于不投降城市的手段

单挑之类不算是很标准的交战规则,历史上经常有这样的事例

交战规则是指有些手段不采取

比如,伪装成敌军进行作战,曹操在官渡战役中采用的战法。这在欧洲战争史上相当罕见,尤其是在近代被国际法禁止。作战凡穿着敌军军服者,一经俘获就可枪毙,没有战俘待遇。因此我们看见《十三太保》《加里森敢死队》之类的电影,美军要化装德军的都是死罪罪犯。突出部战役时,党卫军特遣队化装成美军渗透敌后,也是以敢死队编成。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32# 老木匠  
我看《勇敢的心》,威廉-华莱士的部下可是穿着英国军队的衣服混进城里去的。
那是中世纪,近现代呢,也很容易找到同样的例子。小说中找不到资料,现在开始到电影中找鸟。^_^
李苗 发表于 2011-12-1 22:21
所以他没有战俘待遇,要被残酷处死。这是个人行为,作为正规军、作为国家不能采取这样的行为

凡是作战人员都应有身份标志,没有身份标志参与作战行为的,按照二战前的国际法,都要按照盗匪行为论处,由军事法庭处死。因此游击队也必须有身份标志,至少有一只统一的袖章。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木匠老师有一处似乎未尽准确。后世对宋襄公也不是一致嘲笑,引一段《史记》:

襄公既败於泓,而君子或以为多,【◇集解公羊传曰:“君子大其不鼓不成列,临大事而不忘大礼,有君而无臣,以为虽文王之战亦不过此也 ...
刘勃 发表于 2011-12-1 15:54
刘勃兄指正得是。那个贴只是个一般读物,大而言之。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欧洲历史上反复出现交战武器的限制性条约,比如中世纪早期的“弩”,后来的火炮、火枪等,都有过条约限制。直到近代的化学武器,达姆弹等等的条约限制。虽然看上去这些似乎都没有起到实际作用,但反复的修订武器限制条约,反过来也说明战争规则意识的深入人心。

比如一战以后的海上强国的海军协定,5:5:3。各国真的会去按照条约约定来建造军舰。比如对于航母的总吨位的限制。谁能够光凭外观就看出吨位有个千吨左右的差别?可是日本和美国偏偏还真的按照条约来建航母。这也是规则意识、条约意识的反映。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美国南北战争和苏德战争是完全不同的战争,迅弟误解得太厉害

南方北方都遵循一般的战争规则,有宣战,有规则的封锁、拿捕,有战俘规则,有战场停火,保护和尊重军使,间谍不受保护,禁止平民参战,不进行无限制的游击战。

谢尔曼的进军,原意是为了“以战养战”,以南方出产来供给北军——原来北军严格遵守交战法,不在敌区征发粮草物资。格兰特出任总司令后才改用以战养战政策,并破坏南军的供给。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这就是“内战”与“战争”的区别了。内战是“civil war”,也即民战,其定义与国家之间的战争全然不同。内战一定是一消灭对方为目的的,国家之间的战争,按照一般理解,不一定,甚至往往不是以消灭对方为目的。
李大苗 发表于 2011-12-1 22:38
大苗兄说得对,欧洲的战争目的往往是为了恢复条约状态,在一个新的实力条件下的均势,以新的协定为目的。而新的条约并不一定要以割地为目的。

军事行动形成的占领地区,是国际法规范的“占领区”,并不能自然成为战胜一方的领土。占领军有相应的权力和义务,在战争结束、恢复到和平状态时,占领区就应归还给原来的国家。

当然,也可以将占领区作为停战协定的一个抵押品,对方满足了协定的全部条件后再归还。比如鸦片战争后英军占领舟山两年,直到中国交付全部赔款、满足江宁条约各项约定后才撤军、归还中国。二次鸦片战争英法军占领广州,也是以之为抵押品,在中国履行协定后归还中国。一战后协约国占领莱茵兰,也是作为和约的抵押品。

所以克劳塞维茨在这个意义上说,战争是政治的继续。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32# 老木匠

很有意思的讨论。

本人觉得如何对待战俘似乎是真正体现战争规则与规范的重要内容之一。

但是,请教木匠兄:

1,中国古代杀死战俘后,筑成“观”有否宗教上镇魂的含义?

2,中国历史上的“ ...
陆东洋西 发表于 2011-12-2 13:44
坑或者京观针对的是对方的战死者,不一定是战俘。我觉得为的是给信奉"入土为安"观念的中原华夏族一个阴间的惩罚吧!

单挑是很罕见的战争现象,中外都不普遍。

中国古代军队也是以密集战阵出战,为的是能够集中杀伤力量。欧美的密集战阵应该是到了美国南北战争时才废除的吧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正如陆东洋西兄所言,战俘问题是最能体现战争规则的一个方面

中国古代有一个战争惯例:将战俘大量征用为本方的士兵用以作战。这在欧洲就相当罕见。欧洲人战俘是要关押起来将来索取赎金,所以要给战俘有吃有喝,为了用以换钱。这应该就是市场经济的反映之一。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政治实体越多、难以一次战争消灭的敌国太多,就容易形成战争规则。中国是春秋的时候,那时候的诸侯国现在能够找到国名的不超过200.而这个数目只是18世纪时仅有中欧地盘的神圣罗马帝国的政治实体数目的一半而已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47# 老木匠  

这里的历史意蕴很有意思。

欧洲中世纪,能够从事战争是高贵的等级(骑士以上)才可以,其他只是作为仆役随行而已。因此具有明显的贵族气质,一方面是作战遵守礼仪,保持高度光明磊落的气度,而不 ...
陆东洋西 发表于 2011-12-2 22:45
单纯骑士之间的决斗,很少发生。中世纪时代战争依然是众人的混战,现在的战争史研究一般都不再相信中世纪是骑兵为主的“高贵”战斗,平民步兵在任何时期都是战争的主角。只不过记述者偏爱骑士而已。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决斗不是战斗,决斗是审判程序,以上帝之手来确定收费曲折。所以一定要等级对等。

战斗时没有这种机会的。克雷西之战中,英国以农民为主的长弓手射死了一大批法国队贵族,英国国君并不以为过,只是恼怒的是,能够勒索赎金的俘虏实在太少了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美国南北战争是内战,可是双方都没有将战俘编为自己的士兵,还是遵守一定的规则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朝鲜战争开始时是内战,但是由外国组建的双方军队照样不将战俘编为士兵。老彭入朝,建议金日成编1、2万南朝鲜战俘为人民军,被金日成拒绝,老彭觉得小金简直是难以理喻——大概小金也是这样看待老彭的建议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一定的战争规则”和“一般的战争规则”有什么区别?
内战是不是战争?
迅弟儿 发表于 2011-12-2 23:24
一般的战争规则,就是后来归纳于格劳秀斯战争法,并成为现代国际法渊源的那些规则:打仗要宣战,打仗的必须是有标识的军人,使用的武器要遵守条约限制,战俘不可虐待,不得假冒敌军作战,不得屠杀平民,可以从占领区搜集给养,但不可使平民挨饿,中立国不可侵犯,有权进行海上封锁,对于运输军用物资船舶有登临检查权,违禁的中立国船只有权予以拿捕……

内战,从战争法本意来说也要遵守战争法。只是内战往往是以压倒性、征服性结局告终,因此难以受到违反战争法的处罚而已。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有个问题啊,如果把内战和异族间的战争都排除在“一般战争”之外,那一部中国战争史,也就剩不下多少东西了,陈的这个比较,也就无从谈起。

至于中原王朝和游牧民族间的战争,我相信中原王朝绝对是渴望能有战争规 ...
刘勃 发表于 2011-12-3 06:45
春秋以后,中国的战争观基本上是以压倒性、征服性结局为目的,因此只有极少的一些战争规则。

和游牧民族作战,任何军队都是试图将之固定在战场上,与之决一死战。可是游牧民族骑兵的优势就在于我想打你就打你,打不了你你也追不上我,为什么要入你的圈套?这是交战的战术冲突,难说上升到“交战规则”。

欧洲战争史上也并不都是“堂堂之阵”决战的。可是至少在大量的欧洲战争文学里喜欢鼓吹“堂堂之阵”,中国古代战争史记述则偏重于计谋——实际上很多战争也是依靠约定的野外会战决一胜负的。陈志武作为一个非历史学者,有这样的印象也是很正常的。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